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人教版地理必修3説課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3説課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3説課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3説課稿(一)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地理·必修三》是在學習了《地理 ·必修一》、《地理·必修二》的基礎上,以區域為研究對象,進一步瞭解如何應用有關的地理原理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二》到《地理·必修三》,是理論運用於實踐的過程。

區域是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載體,整個必修三都是圍繞着區域與可持續發展來學習的。第一單元中的《認識區域》安排區域的含義、類型、特徵,使學生學習該部分的內容以後對區域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是學習整個必修三的基礎。

第一部分“區域的含義”是以甘肅省乾濕區的劃分引入了區域的概念和劃分標準,是本節內容的基礎和鋪墊,第二部分“區域的類型”和第三部分“區域的特徵”對區域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是教學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必修三與國中地理雖然都以研究區域地理知識為主要內容,但國中地理主要是瞭解區域差異,初步掌握區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必修三則從更高層次引導學生認識區域發展的基本原理,關注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學生經過自然地理和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的學習,基本掌握了地理學的學習方法,但對於區域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統地學習尚屬首次,所以認識區域這一部分的內容具備較強的綜合性,看似簡單,其實涉及的知識比較多,因此對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要求較高。教學過程中要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識都結合起來,在所難免地會複習一部分以前的知識。

由於學生的區域地理知識薄弱,所以教學過程中把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講授相結

合,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在此過程中,問題的設計不要太難,應降低門檻,力求零起點、小梯度。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説出區域的含義,明確區域的劃分是以某一指標為依據的。

2、辨析均質區與功能區。

3、分析説明區域的特徵。

(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認識區域,理解各種不同區域所屬的類型及其特徵,並學會區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將其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辨析均質區和功能區。 2、分析説明區域的特徵。 (二)、教學難點: 辨析均質區和功能區。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1、探究式教學:結合課本第2頁圖1-1-2 甘肅省年降水量分佈和1-1-3甘肅省乾濕區的劃分,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啟發,引出區域的含義、劃分指標和特徵。

2、講授法:循序漸進、前呼後應,通過舉例子等方法講解區域的劃分指標、類型和特徵,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本節知識。 五、教學過程

1、通過觀察課本第2頁圖1-1-2甘肅省年降水量分佈 和圖1-1-3 甘肅省乾濕區的劃分:

通過觀察分析,學生自己歸納區域的含義: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面積、形狀、範圍或界線,有明確區位特徵和內部特徵的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

列舉兩個例子加深學生對區域的認識:

(1)、克里斯泰勒中心地論中心地的服務範圍。(按照人文要素劃分的區域,邊界一般比較明確)

(2)、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按照自然要素劃分的區域,邊界一般具有過渡性)

2、區域的劃分指標: (舉例説明)

單一指標:以積温劃分不同的熱量帶 。 綜合指標:根據語言、宗教等劃分東亞文化區、中東與北非文化區和歐美文化區等。(地圖冊第7頁 世界文化景觀區域)

自然要素特徵:中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 。(課本第14頁) 人文要素特徵:圖1-1-5 中國漢語方言區的分佈。(課本第5頁) 3、區域的類型

均質區: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區域。 例如:五種主要地形類型

功能區: 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和內在聯繫的區域。例如:城市經濟區

4、區域的空間尺度

5、區域的特徵

整體性:構成區域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統一的整體 。 差異性:各個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大差異

區域內部的差異性——小差異 。

開放性:各區域之間存在着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聯繫。

知識結構:

板書設計

(一)區域的含義:

1、概念 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面積、形狀、範圍或界線,有明確區位特徵和內部特徵的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 2、特點 (1)有一定的面積、形狀、範圍、界線。

(2)有明確的區位 。

(3)內部特徵相對一致。

3、劃分指標

單一指標:以積温劃分不同的熱量帶

綜合指標:根據語言、宗教等劃分東亞文化區、中東與北非文化區和歐美文化區等 自然要素特徵:中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

人文要素特徵:圖1-1-5 中國漢語方言區的分佈

(二)區域的類型

均質區: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區域。 例如:五種主要地形類型

功能區: 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和內在聯繫的區域。例如:城市經濟區

人教版地理必修3説課稿(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認識區域》一節的內容。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三大環節進行闡述。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第一大板塊,即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本節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從宏觀上來看,必修三在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學生在前面系統學習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後,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必修三則主要是藉助之前學習的相關地理學的基本原理處理現實中的問題。

從微觀上來説,本節對本書起着一個開頭的作用,主要從區域的含義,區域的類型以及區域的特徵讓學生對區域地理環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後幾節甚至是整本書起着關鍵的引導作用,必修三都是以區域為話題進行擴展,因此學好第一節為以後的學習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鑑於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舉例説明區域的含義與特點,能夠敍述出區域的類型與特徵。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不同空間尺度的分析得出區域劃分的不同類型,提高讀圖分析的能力,通過對海南島的旅遊和交通圖的分析討論,初步學會運用分析和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區域的劃分以及區域之間的差異的學習,形成對不同區域採用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的對本地區進行開發利用的觀點。

3説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1)教學重點:辨析均質區和功能區的概念,分析説明區域的一般特徵。

(2)教學難點:辨析均質區與功能區。

4 説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説學情

高二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等重要地方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初步瞭解了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但是,由於學生當時知識儲備的不足及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區域地理知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許多問題沒有展開和深入。

三、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説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俗話説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課也是講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區域進行感知分析,通過大家熟知的地理區域,引出本節課相關內容的學習。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區域的含義、區域的類型及區域的特徵。在講授“區域的含義”時,首先向學生展示教材圖1-1-2和圖1-1-3,引導學生對兩個區域進行比較,包括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進而引出區域的含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閲讀當地的區域資料圖,加深學生對區域這一含義的理解,讓學生明確區域的地理空間性和內部一致性。

通過教材的知識窗,向學生講解區域劃分的方法,並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針對不同的劃分方法列舉相關區域實例,然後由我歸納總結,進一步説明學習區域地理學的意義。

“區域的類型”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明確各種分類的標準。本部分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分三步進行教學:第一步,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對區域進行分類。在國中所學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基礎上,列舉出一些區域類型。第二步,引導學生對所列區域進行歸納概括。第三步,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即區域一般分屬兩類,一類是均質區,一類是功能區。藉助教材知識窗和圖1-1-4,讓學生了解區域的空間尺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可以選取比較有典型性且好理解的中國經濟區域為例,向學生進一步明確區域空間尺度的劃分。

“區域的三個特徵"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我主要採用直觀演示法講授這部分知識,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與區域的三個特徵一一對應的相關圖文資料,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傳授新知識。區域的三個特徵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將它們割裂開另外,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應該不僅讓學生把握三個基本的特徵,而且還要明確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本節新課講解結束後,通過課後活動“海南島的一組地圖”,讓學生運用本節所學知識分析具體的區域特徵,做到學以致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e73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