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語文必修4説課稿

高中語文必修4説課稿

高中語文必修4説課稿

高中語文必修4《雨霖鈴》説課稿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雨霖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婉約派著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傑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橫向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是婉約派詞人在創作上的個性差異,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鑑賞詞的方法。通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為必修五模塊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鑑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敍、點染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捨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鬱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

《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瞭解婉約派的主要特徵;2、瞭解柳永及“雨霖鈴”詞牌。

能力目標:1、初步掌握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3、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教學重點為: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2、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為:名句的鑑賞方法。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對詞這種體裁併不算陌生。在國中時已有接觸,必修一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應善於啟發,相機誘導,教學才能獲得成功。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式教學法、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葉聖陶説:“‘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授之於魚”,更要“授之於漁”。據此,學習這篇課文,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學習名句鑑賞法——易詞造意法。

此外還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四、學法指導

整體把握內容,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這是一首飽含了千種風情的別離詩,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着一個主題:分別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

(二)、介紹柳永及寫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抱着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浪蕩自由、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1.播放配樂朗讀磁帶。

2.誦讀點評。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要求:讀準字音,熟悉內容,把握感情,注意語調、節奏,熟讀成誦。

4.指名誦讀,感受本詞的情感氛圍。

(四)、探究賞析

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淒涼急促地叫着,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點,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醖釀出足以出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悽切的叫聲裏,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例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1、情人的離別,照我們當下的情形,一般採取怎樣的方式?為什麼作者在這裏用“執手”?為什麼不用“吻別”“擁別”“話別”或是“揮手告別”甚至是“揮着手絹”等方式。

學生可能只會注意到作者當時沒有現在開放,不可能“吻別”“擁別”。但這種理解是淺層次的,教師要誘導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執子之手,與君偕老”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牽手”,此處“執手”一方面寫出其“不捨”,另一方面,“執手”這一動作大膽直接,充分體現了柳詞“俗”與“直”的一面。

此處用人物的動作表情來揭示內心活動,大膽率直,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問1、將“去去”改為“此去”如何?

問2、“千里煙波”改為“千里波濤”如何?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麼“楚天”卻會“闊”呢?這不矛盾嗎?

採用討論的方式,可由學生先提出可供置換的意象或詞語,再進行比較,品評。

此詞不是簡單的寫離情別意,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這一點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

學習下闋,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問1: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柳永此詞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問2: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為“今宵酒醒何處,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問3:改為“楊柳岸,悽風冷月”如何?

問4:改為“今宵夢醒何處”如何?

如學生有困難可稍作解釋“名句”的特徵,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類比。

此環節需要相機點拔,學生很有可能出現“有所感卻説不出”的情況。要通過誘導讓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誦讀本文,爭取背誦

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建議由學生討論,找意象。學生對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對學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師可適當提示補充。

(六)、小結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了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想必也會有某種特別的感受,寫下來吧。

(七)、作業(任選一題)

1、將此詞改寫成現代詩。

2、比較《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兩首詞的不同風格。

3、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場景,不少於100字。

高中語文必修4《聲聲慢》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聲聲慢》,我説課的內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説教材,二是説教法,三是説學法,四是説教學過程,五是教學小結與作業。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選自高中語文第四冊“詞別是一家”單元,這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鑑賞婉約派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詩詞的能力。欣賞詩詞要在反覆的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詩句中藴含的感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

(3)、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閲讀,引導學生感受“閒愁”與“家國之愁”的區別.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複雜的內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中語文必修4説課稿

(三)説教法

1.教學方法

①〈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郁,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驗女詞人孤悽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現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③.比較法

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閲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繫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④.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意象 意境 感情

(四)説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峯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她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還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説不盡的愁。

2 比較閲讀《聲聲慢》與《一剪梅》

(1)學生試讀這兩首詞

根據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試着讀課文,考慮語調,語速及感情基調。

(2)聽錄音範讀或老師範讀上闋

讓學生與自己前面的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問學生朗讀其中一首

糾正讀音,糾正節奏,調整感情。

問題:《聲聲慢》這首詞中體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愁)那麼此詞中表現的“愁”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樣呢?((板書:一般愁字別樣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種“閒愁”,《 聲聲慢》則勝於“愁”。 “閒愁”自是相思之情,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確: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南渡前:描寫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 閒愁、離愁--清麗婉轉

南渡後:表現思夫、思國、思鄉 濃愁、哀愁--沉哀悽苦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閲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前後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

都説“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般深的“愁”該怎樣抒發呢?

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找出課文中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

明確: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通過這兩句,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愁情。這次第,是指什麼時候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寫此詞時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記)

李清照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婚,婚後融洽歡娛,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研究,度過了這一生中最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敗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李清照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李清照寫此詞時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經歷了一些什麼境遇下寫此詞的?(亡國之恨 喪夫之痛 孤獨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詞人在《聲聲慢》中寫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麼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找出奠定全詞感情基調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尋覓什麼?她當時的境況怎樣?(當時李清照的境況時國破家亡、夫死,自己顛沛流離。她可能在尋覓往昔歡樂的歲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還有丈夫在世時的愛情等等,但卻又不知道去哪裏尋找。從這個動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詩人尋找到曾經的快樂、幸福了嗎?冷冷清清是指哪裏冷清?(尋覓的結果不但沒尋回失去的東西,環境的冷清反而讓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悽悽慘慘慼戚”,詩人最後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悽苦無告)

開頭這14個疊詞奠定了全詞哀婉淒涼的感情基調。

二分析意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當詞人帶着滿眼憂愁來看周圍的事物時,“物皆着我色”。請問作者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自讀課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風、過雁、黃花、細雨、梧桐)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什麼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請同學們回憶出詞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現過黃花的詩句。“黃花”一般喻指什麼呢?(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對於滿地黃花堆積,你們怎麼理解?(花開得盛:花凋謝在地。理解為花開之盛則是以樂景哀情反襯;理解為花凋謝在地則是以花喻人正襯,寫出詞人的悽苦憂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梧桐的詩句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雨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杜牧《清明》

由此我們可知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徵。

由此我們可知梧桐一葉知秋 牽愁惹恨。梧桐大多表悽苦之情,以梧桐寫悲秋,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內涵。

6.總結鞏固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為賦新詞強説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孤獨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後的“欲説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讓學生明白詞人早晚期詞作風格的差異,理解了“愁”的豐富內涵。

7.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蒐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高中語文必修4《滕王閣序》説課稿

一、説教學內容(教材)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選自蘇教版選修四“文以氣為主”板塊,課程標準對此的目標要求主要有三點,即審美情操的培養,鑑賞評價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藴的積澱。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它不是教學的產物,作為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我在處理《滕王閣序》這這篇課文時本着以上三個指導思想,把這篇文章作如下處理:字句的閲讀理解放在預習課解決,對於課文思想主題及作者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主要採取學生自我總結與老師點撥相結合,不佔用過多的時間。課堂主要教學內容是對語言的品味和鑑賞。

二、説教學目標(課標)

在對教材作整體的處理之後,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點:進一步把握文言詞句的意思和使用特點;學習本文寫景技巧,體會語言美;培養學生感受自然熱愛自然的審美情操。課程標準在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培養方面特別強調: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因此,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主要從培養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這三個方面考慮。

三、説學情(學情分析)

在設定好課文的教學目標後,我對教材重難點的設置主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一般來説,經過必修課的學習,學生應該獲得了一定的閲讀文言文的能力,並且也具備了初步的賞析語言的能力,但選修課對學生的要求與必修課有所不同,選修課中,學生個性化鑑賞評價應更多一些,當然個性化鑑賞不排除共性的理解,並且從認知的規律來説,共性的理解是個性化鑑賞的基礎,因此這一點一定要在教學中貫通,防止學生信口開河,胡言亂語。其次,學生經過必修課的學習,雖然獲得了初步的鑑賞能力,但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全面完整地表達自己審美鑑賞感受的能力,這固然跟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關,但也與學生沒有把握表達技巧有很大的關係。基於以上理由,我設計的教學重點就是“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悦”,教學難點就是“如何把握表達技巧,完整表達審美鑑賞感受。”

四、説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環節我準備按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首先是導入新課,然後是鞏固預習效果,再就是誦讀討論,最後就是對鑑賞活動的總結。誦讀討論是課堂主要內容。誦讀的過程可以按照“老師範讀、學生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展開,討論的過程就是鑑賞評價的過程,一定要結合鑑賞技巧來有序表達,一般來説,對語言的鑑賞主要抓住這幾個方面,其一對語言內容的理解,其二對語言表達技巧的把握,其三對語言情景的描繪及意境的體會,其四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感悟與明確。當然對語言鑑賞表達能力的獲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本節課只是對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並且讓學生有初步的收穫。綜上所述,我對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突出一個字“讀”,我對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授之以漁”。

五、説教學方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課程標準對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建議中,對“詩歌與散文”模塊是這樣説的“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閲讀和鑑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應重視作品閲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鑑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用閲讀與討論這兩種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手段上,我準備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滕王閣歷史,欣賞名家朗誦。

看了<高中語文必修4説課稿>的人還看了:

1.高中語文必修四説課稿

2.高中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説課稿

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説課稿

4.高二語文必修四《雷雨》鑑賞

5.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優秀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5z1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