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説課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説課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説課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説課稿(一)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號考生。我所説的課題是《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下面我主要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在上節課的學習中對區域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另外,必修三都是以區域為話題進行擴展,因此學好這一節為以後的學習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鑑於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説出不同區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兩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初步掌握比較區域的差異的基本方法,從而能夠進行兩個或多個區域差異的對比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區域差異的同時,進一步認識組成環境的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樹立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觀點。

3 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1)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法

(2)比較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並探討其原因

難點 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法4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説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通過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具備了分析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的基本能力,但由於學生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不是很好,特別對國中知識遺忘較多,授課過程中要注意温故知新,為學生分析問題做好鋪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説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俗話説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課也是講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本節課我採用模擬旅遊 激趣導課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

(課前準備:各學習小組蒐集、整理資料、圖片及音像製品等,模擬從我國最北端的黑龍漠河出發,一直旅行到祖國的南海諸島。展示沿途的所見所聞。)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來作一次有趣的旅行,從祖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出發,一直旅行到祖國的南海諸島,在沿途中,你將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差異?各學習小組派代表展示課前準備成果。

(讓學生親身體驗,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從氣温差異,自然景觀,建築物甚至會有學生聯想到南方人與北方人的性格差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讓獲得了成就感,激發了學習興趣。)

五、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説課稿(二)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號考生。我所説的課題是《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下面我主要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魯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這一節是本單元的重點,它既是第二節的延伸,又是學習下一單元的基礎。要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協調好人地關係,並根據社會、科技等的發展,不斷探尋區域發展新的增長點。所以,這部分內容是學習後面內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好這一節為以後的學習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鑑於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區域發展的四個基本階段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激發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理環境的熱情;提高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3 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區域發展4個階段的識記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階段。

難點:再生階段的理解和運用4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説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提出的教學是否有利於學生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思維、求異思維,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的環節中:我設計的是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通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美國本土人口分佈的變化”的觀察,展示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並猜測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美國東北部人口增長明顯減緩,人口從東北部向西、南遷移)(環境污染、就業困難、土地價格上漲)。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在五大湖工業區形成的早期是否是這樣一種狀況呢?進而引出五大湖工業區發展的幾個階段。

在具體講授的環節,通過美國五大湖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工業區分佈的對比,讓學生自己觀察説出2幅圖最大的不同在於什麼?學生:(工業城市多了;工業部門多了)教師:你們所發現的這些變化,對於這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又有什麼影響呢?

再如:在探究大慶區域發展歷程的時候,學生們就發現大慶的發展歷程和匹茲堡的發展歷程並非完全一致,進而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一個區域當它發展到什麼時期的時候轉型最合適?

2.新課程倡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地理課程如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不迷信權威的學習精神,教師應該善於捕捉適合學生髮揮的內容、引發討論。

在本節課的區域階段的劃分上我就找到了突破口,對於區域的發展到底劃分為幾個階段,同學們各抒己見,有些同學同意課本的劃分方法,有些同學則不同意,並且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而我也對他們敢於質疑的精神給予了肯定。我想具體知識的學習並不是學習的重點,通過這樣的過程,來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思維的方式、學習的態度和治學的精神。

3.新課程倡導案例教學,新穎、詳實而富有時代感的案例進入課堂,改變了課堂的教學結構,學生藉助於老師提供的材料,解讀材料、生疑質疑、組織答案、踴躍發言。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了樂趣,挖掘了潛能,發現了自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在講完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發展的階段之後,又引入了大慶的區域發展。引導學生討論:(1)大慶的區域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什麼特點?(2)對大慶的二次創業有什麼設想和建議?(3)大慶區域發展的歷程對我國其他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新課結束後請一同學做小結,教師引導,提示,並用多媒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演示知識結構即板書內容)。

最後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佈置課下作業,鞏固本節所學知識。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出發,拓展思維,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獲得理性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zo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