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個人學習思想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個人學習思想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個人學習思想

2020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讓我體會到了,讓我看到了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需要,人民對科技發展的渴望,堅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決心。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接下來請欣賞: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體會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體會1

科學家精神是一個全國關注的事情,這也是説明了科學家精神,它不光是科學家羣體的問題,也事關整個社會層面的,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一個進行過多年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科學家精神,我認為是幾個層面。

第一,科學家精神不分國籍,只要是做科學研究,都應該是大家共同的特徵。它的共同特徵是什麼呢?首先是好奇心和理性的置疑。作為一個科學家,只有好奇心的驅動,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這個質疑是不斷地對科學問題的質疑、原始創新的質疑,是我們仰望天空的質疑,這才是真正科學層面的質疑,才有像流動力學這個體系的建立。所以,我想首先是好奇心和科學的質疑。

第二,證據和方法。我們現在可能談到學風問題,有一些文章發表時有數據造假的情況出現,那就是沒有做到科學證據、科學方法。

第三,科學的堅持和忍耐,有了科學問題,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甚至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可能是很長時間的事,這就需要有長期的堅持,耐得住寂寞。

第四,在現在的環境下,經常講新時代,這也是全球的大趨勢,需要團隊和合作。你看近年來諾貝爾獎,很少一個人單獨獲得一個成果,這樣的成果現在越來越少,一定是團隊的,這個團隊也往往不光是一個國家的團隊,可能很多是國際之間長期共同的合作。

另外從科學的道德層面,我們知道科學誠信是科學道德的底線,你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優秀,但是有幾點必須堅持,一是誠實,二是公正,三是嚴謹,這是我們講科學誠信最基本的幾條,我想這也是國際科學研究的共性。所以首先是要誠信,它有科學本質的共同特點。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國家創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這種情況下,科學誠信就要在科學本質和科學道德的層面再提升,那就是家國情懷。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的服務是有對象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後,我們要制定新的“十四五”規劃,而且有2035年遠景規劃,這些都需要將科學誠信提高到科技創新這個更高的高度,科學家應給自己有新的定位。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體會2

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也是科學技術與生俱來的秉性,它要求人們在對待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從實際出發,摒棄浮躁,以務實的態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質以獲求真理。而我國目前學術界及科研領域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誇大研究成果以騙取國家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素有“象牙塔”稱號的高校校園裏,也出現了師生共同炮製泡沫論文、虛假獎項等學術浮躁現象。這些具有欺騙性質的行為反映出科學工作者浮躁、不踏實的工作作風,明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法在學術上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着力弘揚實事求是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專注於科學與學術研究,創造新的科學成果。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由“加碘鹽可抵抗日本地震引發的輻射”這樣一條假新聞引發的全國搶鹽潮以及下崗工人張悟本的“綠豆養生説”引發全民喝綠豆湯這些“鬧劇”,無不顯示出我國國民科學素養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國國民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社會上的傳聞和所謂“專家”的論斷,公眾不是進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風,媒體輿論也不進行科學的查證就進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虛假消息滿天飛,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嚴重局面。因此,應當引導全體國民形成一種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一切問題都頭腦冷靜地進行分析,運用科學知識去破除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從而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體會3

最近兩年,可能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我們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其實在城市裏生活,感覺特別明顯,特別是北京,很多河這幾年也清了。我們的科技創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裏面,實際上是貫穿於整個過程的,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從我的研究領域來説,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通過污染過程和機理的研究,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逐漸認識到了一些污染問題的整個過程,還有整個發展趨勢,以及它的主要成因,這就使得我們在識別環境污染問題的區位、時間和對象方面就準確了,這使我們後面採取的環境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更加精準。

第二,我們最近幾年通過科技創新,通過核心技術的攻關,我們在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控的關鍵核心技術,還有裝備,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使得整個污染防治攻堅、流域和區域的生態治理和修復方面更加科學和合理。

第三,和我們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很接近,最近幾年我們通過一些現階段環境污染物的健康機理、健康評估和環境基準方面的研究工作,產出了一些相關的污染物環境風險評估方法,還有防控的措施,包括環境基準方面的基礎性研究成果,使得我們對生態環境問題有個超前的預判,切實發揮了科技創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基礎性、前瞻性、引領性的作用。實際上,雖然我國環境質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環境壓力還處於高位運行,我們經常説的結構性污染還比較突出,特別是現在又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達峯以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和美麗中國基本實現。我覺得下一步要達到這個要求,可能我們還要進一步大力開展創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通過科技創新,更精準、更科學地治污,早日實現美麗中國。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體會4

老一輩的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刻苦攻關,敢為天下先,攀登科學高峯,老一輩科學家這些優良的品質給我們留下很好的榜樣。在數學領域,華羅庚、陳景潤就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事蹟、他們的精神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學家,包括像我這樣的人都是聽着他們的故事長大的,後來成為科技工作者,也是受他們故事的影響。所以,科學家精神能夠鼓舞年輕一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國。大家經常説科學沒有國界,但是一定要記住後面那句話,科學家是有國別的。所以,愛國奉獻這一點是我們老一輩科學家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堅持的。

第二個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那些榮譽、地位,真正為了信誠科學、淡薄名利,去為了自己興趣愛好,為了國家的發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功利性地做研究。再一點是甘為人梯,我最近剛剛從金壇回來,華羅庚誕辰一百一十週年,華羅庚,從一個國中畢業文憑的人到清華,從清華後來又從一個圖書館的管理員變成一個教員,後來又從劍橋訪問回來,直接提升為教授等等,這種就是華羅庚得益於有比他更老一輩的人甘當人梯,當他的伯樂,後來華羅庚先生自己又當伯樂,把陳景潤從廈門調到北京來。我剛才有意讓八零後的教授在我前面講,也是弘揚科學家精神,讓年輕的同志先講。我講的這個問題,就是科學家培養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使命。所以,我們這一代更應該在當今社會弘揚這種甘為人梯、扶助後學的精神。

最後是要甘於寂寞,特別是做基礎研究的、做數學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不要為外界喧譁的世界所迷惑,有定力,真正埋頭苦幹,做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這是發揚科學家精神最好的做法。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心得體會5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這些精神特質,既有在科學的發生、發展中積澱的品格、方法和規訓,又強調社會責任、人文關懷等倫理維度,體現了中國傳統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實交融的天人觀,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檢視內心的人文關懷的統一。

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着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人,才擁有完整人格。沒有人格,“學問”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沒有人格,也不可能有真“學問”。這就是人格與學問之間深刻的辯證法。追求知識和真理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羣眾亦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在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創新精神是科學研究最鮮明的稟賦。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近500年來,世界科學中心的幾次轉移,無不記載於人類敢於爭先、勇立潮頭的拼搏史之中。19世紀之所以被譽為“科學的世紀”,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發現創造性地通過技術應用第一次走出書齋和實驗室,轉化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面對日趨激烈、關乎國運的世界高新科技競爭,搶佔制高點,佈局於長遠,是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時代擔當。面向未來,中國科學家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同時,科學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科技創新提供寬鬆社會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3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