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精彩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精彩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精彩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經典成語故事 篇一

物極必反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恆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帝。

奏疏上説:“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着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説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説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經典成語故事 篇二

射箭一百次,就能射中一百次。誰的射箭本領這麼高超?恐怕連現在的奧運冠軍也做不到呢。原來這是咱們國家歷史上的一位古人養由基。《戰國策西周策》中是這樣描述這位神箭手的:“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

大家看到這段描述,有沒有想起還有一個形容射箭或者射擊技術高明的成語呢?對,就是百步穿楊,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條成語也是描述養由基的。一個神箭手,引出兩條成語,不能不佩服我們的神箭手是如此的神奇。

養由基能夠百發百中,源於他平時刻苦訓練,因而射箭時自己有充分的把握;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來源於他的天賦。據記載,養由基自小就很會射箭,雙手能接四方箭,兩臂能開千斤弓,被稱為神箭手。所以説,天賦加上正確、刻苦的訓練,才成就了養由基。

我們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培養出一個像養由基這麼出色的孩子呢?相信每位家長都有如此的願望。那麼,在逼着孩子學這學那之前,面對每一個獨特的小天使,如何挖掘出他們的天賦,才是真正考驗我們家長智慧的事情。給孩子提供多種嘗試機會、在孩子身邊細細觀察與瞭解孩子,不失為比較恰當的方法。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的粗心、疏忽與懈怠,折斷了天使的翅膀。

經典成語故事 篇三

著名經典成語故事:八仙過海

傳説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

於是鐵枴李把枴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

“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説而來。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著名經典成語故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古時候,有個燒木炭的老漢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紅山,老漢快去世時,把東崗分給了青山,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能燒很好的木炭,紅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燒木炭,日子過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後,樹都被他伐光了,於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不料一場暴雨沖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他沒有吃的,只好去東崗投奔哥哥。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但青山很會規劃,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然後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養牛餵馬。前幾年生活很貧困,但三五年後,崗上樹苗長大,崗下莊稼連片,牛羊成羣。下那場暴雨時東崗上因為為樹木防護,所以莊稼一點也沒受損害。紅山見哥哥這邊山清水秀,一片興旺,非常奇怪,就問哥哥其中的緣故,哥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説:“你吃山不養山,終究會山窮水盡;先養成山後吃山,才會山清水秀啊!”

後來,人們都稱讚青山説:“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著名經典成語故事:休慼相關

故事春秋時期,晉國的晉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輕的時候曾因受到族人晉厲公的排擠,不能留在國內,而客居到周地洛陽,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單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請到自己家裏,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地招待他。周子雖然年紀輕輕,卻表現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時候穩穩當當,毫無輕浮的舉動;看書的時候聚精會神,目不斜視,聽人講話的時候恭恭敬敬,很有禮貌;自己説話時總是忘不了忠孝仁義;待人接物時總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雖然身在周地,可是聽説自己的祖國晉國有什麼災難時就憂心忡忡;聽説到晉國有什麼喜慶的事情時就非常興奮。所有這些表現,單襄公都看在眼裏,喜在心裏,認為他將來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晉國去做個好國君。因此,單襄公對周子更加關心、愛護。不久,晉國國內果然發生了內亂,原來一直害怕失去權力而排擠王室公子的晉厲公被殺死了。於是,晉國大夫就派人到洛陽來,把周子接了回去,讓他做了晉國的國君。

經典成語故事 篇四

【成語】:當務之急

【拼音】:dāng wù zhī jí

【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成語故事】:

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 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説: “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 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 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 為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 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 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哆咕哆地喝 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 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經典成語故事 篇五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經典成語故事 篇六

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着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教育意義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現在很多孩子信心不足,很容易放棄,我們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持之以恆。

經典成語故事 篇七

成語守株待兔的故事及啟示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守株待兔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

守株待兔的啟示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守株待兔,告訴我們不要死守着一個簡單的死道理、既定的目標或人和物,一輩子,從不改變最初的想法,妄想從此不用勞作、不用行動,就可以得到第一次成功時或幻想的成果,要知道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這便是守株待兔的道理。

經典成語故事 篇八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葱,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説:

“現在有個一人來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葱説:“如果有第二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葱又説:“如果有第三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葱就説:“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説,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葱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説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説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説。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oq5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