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精品多篇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精品多篇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精品多篇

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 篇一

諸葛亮借東風指的是孫劉聯軍打敗曹操的戰爭裏東風助火攻的故事。建安十三年十一月,曹操率兵南下,準備攻打孫權。東吳領地有長江之險作為天然屏障,曹操攻打東吳必須過江。

曹軍多是北方騎馬兵士,不擅水戰,曹操命人把軍船固定連鎖在一起以防船面搖晃,曹部下有人擔心萬一孫權用火攻怎麼辦,曹操卻説,江南冬天只刮西北風,如果火攻,根據地理方位只會燒到孫權他們自己營地,反而更有利於曹軍。

孫劉這邊,東吳大將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能,故意刁難,要求諸葛亮三日內籌備十萬只箭。諸葛亮卻使一妙計,利用稻草人夜裏行船至曹營附近,曹軍放箭皆落稻草人身上,如此借得十萬只箭。而後周瑜和諸葛亮看到曹操軍船相連皆想到火攻曹軍,可是周瑜卻苦於風向的難題。此時諸葛亮告之周瑜,築七星壇,作法可借來東風。果然,三日之內,江面颳起東南大風,大火借勢燒燬曹軍船。曹操大敗,逃回北方。

借東風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後來還有了一個相關的歇後語,諸葛亮借東風將計就計,金蟬脱殼。

關於借東風的真實性爭議頗多,有的認為諸葛亮故弄玄虛的,有的認為諸葛亮善觀天象,料事如神,至於為何神壇作法是為了提高自己在孫權心中的形象,提升劉備在孫權心裏的地位,為以後聯合東吳作準備。但為何曹軍不熟悉天文氣象,不懂江南氣候,還有如何借到東風在很多學者心裏仍然是一個迷。

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 篇二

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

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説:“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説:“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説:“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説:“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

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空城計的故事 篇三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説:“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説:“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説:“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説:“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 篇四

説到空城計,就不得不先提下馬謖。話説當日馬謖受諸葛亮之命,鎮守蜀國要地街亭。諸葛亮本來十分信任馬謖,認為其是難得一見的良將,然而馬謖卻過分輕敵,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打敗馬謖的司馬懿並沒有淺嘗輒止,而是繼續揮師前進,沒有給蜀軍留一絲喘氣之力。此時屬下來報,諸葛孔明此時正在西城。司馬懿聽後仰天長笑不止,孔明啊孔明,你今日死期已至,哈哈哈哈,看我如何取你狗命。

司馬懿對副官説道,傳令下去,所有兵馬加快速度。

不消片刻,魏軍十萬人馬已經行至西城城下。但眼前的一幕卻讓司馬懿驚呆了。他本以為諸葛亮此時正在號集手下佈防工事,滿城應該一副禦敵的狀態。

眼前的事實是西城面前空無一人,無任何防禦措施。遠遠望去,諸葛亮正悠悠然坐於城牆之上。旁邊立有兩個書童,一個手持拂塵,正在幫諸葛亮拂琴。

副官見狀,喜出望外:將軍,此時不攻,更待何時?我們殺了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

司馬懿一臉陰沉,默默説道:不急。

副官不解:將軍此話何意?現在城中無一守軍,末將衝上去,定能活捉他諸葛孔明。

司馬懿説道,他諸葛孔明何等聰慧狡詐之人,我十萬大軍壓境,他怎麼會如此束手就擒?

將軍意思是其中有詐?

必然有詐!

末將先率一隊人馬過去刺探個究竟,將軍稍後。

萬萬不可,孔明能如此安坐城上,城下定有機關重重,城門之後必然伏有重兵。

副官聽後面露駭色。

司馬懿又沉思良久,最後調轉馬頭,喊道:撤!

正所謂機關算進太聰明,城內確實守軍甚缺,諸葛亮故意虛張聲勢,卻不想司馬懿正好中計,實在讓人又歎又奇!歎的是司馬懿大好戰機沒有把握,奇的是空城計真乃千古神計。

空城計的故事 篇五

《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在“空城計”中,人們不僅看到了渚葛亮的超人智謀,還領略了他自我控制的非凡意志。

馬謖街亭失守,蜀漢軍隊連遭重挫,司馬懿引十幾萬大軍撲來,兵臨城下,情勢萬分危急。而諸葛亮身邊卻只有一班文官和兩千五百名守兵,別無大將。眾官聞敵軍壓境,“盡皆失色”,諸葛亮卻傳令“大開四門”.然後引小童二人,攜琴一張,於城土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剛剛經歷了“街亭之敗”損兵折將的請葛亮,難道就設有挫折感嗎?其實,他的這種挫折遠遠甚於部屬。當街亭失守的消息剛剛傳來時,一向雍容持重的諸葛亮,競情不自禁地跌足長歎道:“大勢去矣!”然而,他能於瞬息之間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經受住挫折的強烈衝擊,表現出自我控制的堅強意志,終於使蜀軍化險為夷。

任何人遇上災難,情緒都會受到影響,這時就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突然而至的險境,才能使自己走出人生的低潮。

一個人的不凡,首先不凡在不同於常人的情緒控制素質,這是人的一種非常卓越的能力。無法想象一個輕易被激怒,經常為煩惱所苦的人,還能做成功什麼事。

歷史典故:諸葛亮的空城計 篇六

解釋: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説:“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説:“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説:“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説:“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空城計的故事 篇七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佔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1]鄭國危在旦夕,羣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説:“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裏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説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説:“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 篇八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空城計

【典故】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説:“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説:“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説:“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説:“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空城計的故事 篇九

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 失去街亭後, 只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

忽然, 哨兵飛馬來報: ”司馬懿引大軍15 萬, 往西城蜂擁而來! ”

這時, 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 只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得這個消息, 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 果然塵土沖天, 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當即傳令道: ”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 軍士們各守衞在城上巡哨的崗棚, 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 殺! 大開四個城門, 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 扮作百姓, 打掃街道。魏兵到時, 不可亂動, 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後, 諸葛亮披鶴氅, 戴綸巾, 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 來到城頭上,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自己飛馬向前觀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 笑容可掬, 焚香彈琴, 左面一個少年, 手捧寶劍, 右面也有一個少年, 手執麈尾。城門內外, 僅有二十餘名百姓, 低頭打掃, 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 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説: ”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 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着臉説: ”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 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若是衝進去, 一定中計。你們懂得什麼?還不快退! ”

諸葛亮見魏軍遠去, 哈哈大笑起來。

眾官員問他説: ”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 今統率15 萬精兵來到這裏, 見了丞相, 慌忙撤退, 這是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説: ”他料定我平生謹慎, 從不冒險, 見我們這樣鎮定, 懷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並非在冒險, 只因為不得不這樣啊! ”

大家敬佩地説: ”丞相的計謀, 鬼神也不能預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 必定會棄城而走了。”

諸葛亮説: ”我們只有2500 人, 如果棄城而走, 必定走不遠, 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篇十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又稱孔明。此人足智多謀,是偉大的文學家、書法家和政治家等。他為蜀漢可謂盡心盡力,直接把自己一生奉獻給國家。在他的一生中,傳奇故事很多,聰明的他為國家謀得了許多勝利。

七擒孟獲中,他放了又抓,抓了又放南方酋長孟獲,使孟獲徹底服氣。除此之外,他還在劉備前來邀請時閉門不出,設計考驗劉備。

但諸葛亮只有這麼點才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不但有才,對種西瓜也頗在行。他種的西瓜又甜又大又好吃,曾在襄陽種西瓜,但是有一條規矩,西瓜能吃,但瓜子不能帶走。去那裏的人想拿瓜子但都被拒絕了。諸葛亮小氣嗎?不是,他只是要把瓜子留給當地的農民作財富。如此考慮之周全,讓人不得不佩服。

大概諸葛亮跟吃的總很有緣。“大頭菜”也是跟他頗有淵源。諸葛亮一次無意中發現了跟蘿蔔很像的菜,便取名為“大頭菜”。在以後,常作為兵隊的糧食。劉備也甚是喜愛“大頭菜”,可見,跟諸葛亮有關的糧食也是異常美味吶。

不僅如此,諸葛亮手中的鵝毛扇也是有來由的。相傳諸葛亮的妻子不醜,反倒貌美,聰明伶俐、武藝高強。鵝毛扇便是她與諸葛亮結婚後拿給他的,聽説裏面有黃月英師傅繪的各種計策。諸葛亮很是喜愛那把扇子,都不離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kq5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