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多篇】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多篇】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多篇】

歷史上諸葛亮舌戰羣儒是真的嗎 篇一

諸葛亮“舌戰羣儒”是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章節。可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舌戰羣儒”卻沒有發生過,屬於小説家羅貫中在其作品中的藝術誇張、渲染杜撰。

面對曹操率軍大舉南侵荊州的不利局勢,諸葛亮親赴東吳,以“三寸不爛之舌”説服猶豫不決的吳主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共同抗拒咄咄逼人的曹操,這確實是歷史事實,但他“舌戰羣儒”的戲劇性場景卻不曾發生過。

話説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紹後,即刻揮師南下,攻伐荊州。劉表的繼承人劉琮見曹軍大舉襲來,慌了手腳,他聽了王粲的遊説,遂不戰而降,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輕易取了荊州。駐軍樊城的劉備獲悉這個消息,忙率軍南走,來到夏口(漢口)。

諸葛亮建議道:“如今事態危急,請將軍立即派我到江東孫權哪兒去求援”!此刻,孫權正領軍據守柴桑(今江西九江),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勢。

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正確地評估諸葛亮的功勞有多大。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為劉備集團立下聯孫抗曹的大功,絕不是因為他口才一流,而是他統戰工作的水平一流。

第一,諸葛亮必須想辦法團結江東主戰派,溝通思想,統一認識。只要主戰派能夠團結統一,投降派的氣焰就不敢太囂張。而一旦主戰派們也是各自為戰,自然容易被投降派逐個擊破。

第二,積極拉攏和説服中立派。這需要持久的耐心,就如某廣告幾十年如一日的洗腦一樣,只要一提起這個產品,廣告詞自然而然會從你的腦海中蹦出來。諸葛亮就是希望中立派一聽見曹操的名字,立刻就能想到諸葛亮對曹操的負面評價。雖然不至於讓中立派倒向主戰派,但至少會對主戰派抱以同情之心。

第三,等到大勢已定的時候,再想辦法溝通孫權。讓孫權明白,江東的主戰派是可以大用的。屆時不用諸葛亮多説,孫權自然會抽刀讓投降派閉嘴,諸葛亮的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

如果諸葛亮不能理清思路,做好上述三件事,那他的口才再好也是無用的。

諸葛亮簡介 篇二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 篇三

建安13年,孫權見曹操的軍隊漸漸向南推進,勢力一天天強盛起來,便很想聯合劉備共同破曹。於是派謀臣魯肅帶上禮品,到江夏去見劉備。

魯肅的來意早已被諸葛孔明猜到,孔明正想與東吳聯合起來對抗曹操,所以接受了魯肅的邀請過江去見孫權。在去江東的船上,魯肅對孔明説:“你見了孫將軍,千萬不可用曹操兵多將廣的話嚇他。”孔明讓魯肅放心,他自會應對。這時,孫權已收到曹操約他共伐劉備的書信,正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張昭等文官主張投降曹操,眾謀士也都附和他的意見,只是孫權還拿不定主意。

孫權在後堂詢問魯肅的意見,魯肅説:“那些人的意見,都是因為貪生怕死,您可千萬別聽啊!我已約了諸葛亮來此,主公只要問他,便知曹操的虛實了。”

第二天,魯肅把孔明請到大廳。張昭知道孔明是來説服孫權的,就用話挑逗説:“聽説劉備三次到草廬去拜訪先生,請到先生後説是如同魚兒得了水,可是現在荊州、襄陽卻成了曹操的地盤,不知先生是怎麼謀劃的呢?”

孔明心想:這張昭是孫權手下第一謀士,我如果不先把他駁倒,還怎麼去説服孫權呢?於是他從容地説道:“依我看,奪取荊州、襄陽易如反掌,只是劉皇叔是個仁義的人,不忍心要劉表的地盤。”

張昭説:“劉備在沒有您的幫助之前,還能東征西討,奪州佔縣;而得到您輔佐之後,被曹操稍稍攻擊一下,就望風而逃,失掉了新野、樊城,在當陽縣又被打得妻離子散,最後逃到夏口寄人籬下,弄得連個容身的地方都沒有,這不是不如沒得先生之前了嗎?”

孔明聽了,笑笑説:“展翅飛行萬里的大鵬,一般的鳥兒怎麼能知道它的志向呢?劉皇叔汝南失敗後,投靠劉表,兵不過一千,將也只有關羽、張飛、趙雲三人,而且新野是個荒僻小縣,百姓不多,糧食也少,城牆更不堅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火燒夏侯惇、水淹曹仁,嚇得他們心驚膽裂,這不是計謀嗎?況且,寡不敵眾,勝敗是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多次被項羽打敗,而最後垓下一戰取得成功,消滅了項羽,這不正是靠韓信的計謀嗎?而韓信在跟隨高祖期間,也不是每次都打勝仗的。國家的方針、作戰的部署,都有一個總的安排,這不是那些靠名望、地位嚇人的人所能瞭解的。這種人誇誇其談,誰也不如他;可是一旦叫他去處理事情的時候,就什麼本事也沒有了,只能招來天下人的恥笑!”

孔明這番話,把張昭説得一句也答不上來。這時,吳國謀士虞翻冷笑着説:“劉備在當陽縣遭到慘敗,現在被困在夏口,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能向人求救。先生還説曹操沒有什麼可怕的,這真是説大話騙人了!”孔明説:“劉皇叔只不過幾千人馬,怎麼能擋住上百萬殘暴的敵人呢?退守夏口,是在等待良好時機。現在江東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可是有些人不怕被恥笑,一心想讓他的主公向曹操屈膝投降,這樣對比起來,劉皇叔倒真是個不怕曹操的英雄呢!”虞翻聽了,紅着臉無言以對。眾謀士也羞愧得低下了頭。

正在這時,東吳大將黃蓋闖進大廳,大聲説:“曹操的大軍已經逼近邊境,大家不想辦法對付敵人,卻只管在這裏鬥嘴!”又對孔明説:“先生是當世奇才,用不着和這些人辯論了,把您的高見跟我們孫將軍説説吧。”於是,魯肅、黃蓋拉了諸葛亮,一同去見孫權。孔明見孫權氣概非凡,便知只能用反話激他。孔明説曹兵有一百五十多萬,大將謀士一兩千人。孫權問孔明該如何行事,孔明説:“請主公考慮自己的力量,能力不及就投降。”孫權問孔明,劉備為什麼不投降,孔明説,劉備是皇帝的叔叔,當世英雄,即使時運不濟,也不會投降曹操的。孫權覺得諸葛亮的意思是自己不如劉備,便生氣地走進後堂去了。

魯肅埋怨諸葛亮説:“你太看不起我們的主公了。”諸葛亮哈哈大笑説:“我沒有想到孫將軍器量這樣小,我自有破曹計策,他不問我,我又何必説呢?”

魯肅聽了,到後堂去見孫權。孫權對魯肅説:“孔明太小看我了!”魯肅説:“我也這麼責備孔明,他反倒笑主公器量小。破曹操的計策,孔明不願意隨便説,主公是不是親自去問問他?”孫權一聽,馬上消了氣,高興地説:“原來孔明早就有了破曹之計,是故意用話來激我的。”孫權請諸葛亮到後堂,擺酒款待。眾人繼續談論。孔明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以及孫、劉聯合必能破曹的道理。孫權高興極了,立即決定聯合劉備抵抗曹操。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 篇四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被追諡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故事版本一: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併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説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説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羣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説:聽説劉備到你家裏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裏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説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説: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説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説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羣儒,其實是諸葛亮説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於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説服吳侯孫權,不説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佈曹操威脅論、散佈曹兵不可戰勝論,並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説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故事版本二: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羣儒、魯子敬力排眾議,來説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赤壁之戰的前奏,曹操集團的百萬雄師資金雄厚,欲與孫權會獵江東。獵的是劉備,實意在江東。劉備是典型的創業家,剛剛得到諸葛亮,有了很好的團隊,本應大有一番作為的。但是他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搞得無容身之地,連老婆都賠上了。要不是劉表的兒子劉琦收留他,還能暫時經營,否則恐怕早就宣佈破產了。如今又被曹操集團窮追猛打,剛剛創業的小企業芨芨可危。

曹操集團則破袁紹,收劉琮,據荊州,得襄陽,其勢正旺,孰不可擋。

東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歷經三代已具較大規模,孫權是一個守業型企業家。如今東吳被曹操一個收購合併的財技高手要敵意收購。孫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頭資本有限沒有很大的談判空間。 而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孫權合作對抗曹操的兼併。諸葛亮説: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於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為孫氏集團的員工們各懷私心,大敵當前個個自顧,完全沒有把孫權的利益當作一回事。所以諸葛亮與魯肅一道與孫權談判。

在孔明見孫權之前,魯肅已經對孫權分析了形勢,明確告訴孫權,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併了的話,你以後就得給曹操打工,頂多是一個高級的打工仔而已,無甚作為。而你現在怎麼説也是老闆一個,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員就算到了曹操那裏也能有一份像現在一樣的工作,生活素質並沒有改變。所以他們才對抗曹十分不積極。肅曰: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這一番話深深打動了孫權。

為了增加勝算,孫權也知道要和劉備合作。為了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下諸葛亮的馬威,孫權特地安排了孫氏集團的一班談判人員和諸葛亮展開了一番交鋒。諸葛亮舌戰羣儒由此拉開帷幕。一開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在談判的勢上盡佔上風。張昭有意難為諸葛亮,盡挖諸葛亮的痛腳,把諸葛亮數落得一文不值。張昭是孫權的頭號顧問,如果不駁倒他,諸葛亮此番難達目的。

但見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羣鳥能識哉?劉皇叔的萬里志向焉是你張昭能明白了的?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説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頓時把整個談判的勢反轉過來。然後諸葛亮逐一從劉備的資本(軍備)上、把虞翻説的不能對從有求於孫權而來的用意,把步騭説得默然無語從君臣大義上把薛綜説的滿面羞慚,不能對答從劉備個人的出身方面把陸績説得語塞從個人的學術宗派方面把嚴峻説得低頭喪氣而不能對從學問上把程德樞説得不能對。 眾談判對手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舌戰羣儒,大獲全勝。後激得孫權誓不降曹,與劉備合作,在赤壁大敗曹操。

關於諸葛亮的歷史評價: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準:行法嚴而國人悦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着,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悦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衞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羣,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

杜牧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樑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尚馳: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温: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元用眾之智。故嘗數動其眾而亟於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失於所以用蜀也。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陳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陳元靚:德圖王,卧龍徐起。北伐南征,渭濱瀘水。周旋兩朝,勤勞一紀。星墮中軍,英雄巳矣 。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曾國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

王維新: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 篇五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併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

於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説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説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羣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

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説:“聽説劉備到你家裏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裏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説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説:“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説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説不怕,吹牛吧你。

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yq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