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辛棄疾《水龍吟》賞析(多篇)

辛棄疾《水龍吟》賞析(多篇)

辛棄疾《水龍吟》賞析(多篇)

辛棄疾《水龍吟》 篇一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譯文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淒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羣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着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羣孤雁的。悲鳴聲裏,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遊子。我看着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説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餚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着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温所説樹也已經長得這麼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着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註釋

建康:今江蘇南京。

賞心亭:《景定建康志》:“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遙岑:岑,音cén。遠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狀的髮髻,這裏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

斷鴻:失羣的孤雁。

吳鈎:唐·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吳鈎,古代吳地製造的一種寶刀。這裏應該是以吳鈎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鱸魚堪膾:用西晉張翰典。《世説新語·識鑑篇》記載:張翰在洛陽做官,在秋季西風起時,想到家鄉蓴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便立即辭官回鄉。後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棄官歸隱稱為蓴鱸之思。

季鷹:張翰,字季鷹。

求田問舍三句:《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sì)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牀卧,使客卧下牀”。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流年:流逝的時光。

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化用宋·蘇軾《滿庭芳》:“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樹猶如此:用西晉桓温典。《世説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此處借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倩:請託。讀音qìng

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辛棄疾《水龍吟》 篇二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一、寫作背景:

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這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調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詞人時年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滿鬱憤之氣。這首詞是詞人早期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漸趨成熟,豪而不放,壯中見悲,沉鬱頓挫。

二、補充註釋:

1.岑:小山。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語序。

3. “看了”:看夠。

4.登臨意:登臨的內心感受。

5.季鷹:張翰的字。

三、賞析詞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意境特點?

雄渾而不失清麗。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點?

用比喻手法,將遠處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顯出清秀的特點。

3.移情入景的手法。“獻愁供恨”,倒裝句式,移情入景,變賞心悦目為滿懷愁恨。

4.詞人遠眺大好的秋景,為什麼突然愁恨滿懷?

江山雖然美麗多嬌,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敵手,且恢復無望,怎能不滿懷愁恨。

5.“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七句,寫“江南遊子(詞人自稱)”,有何特色?刻畫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為何自稱江南遊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烘托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意境。

B.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刻畫:把看吳鈎,言復國壯志凌雲;欄干拍遍,言國事難為,寥無知音。不言憂憤,而憂憤之情自見。

形象:

在闊大蒼茫的背景上,呈現於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憂憤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

江南遊子:

自喻為“江南遊子”,表明作者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南歸,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意北上收失地,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6.“無人會,登臨意”(無人能夠理解我登臨時深沉的內心感受),結合這句與下片的內容關係,説説上片結句“住而未住,收而未盡”的效果。

上片結句“登臨意”扣住題目,但未明言“登臨”之意,為下文抒情留出餘地,由下片來落實,暗領下片內容,因此説是“住而未住,收而未盡”。

7.結合註釋,理解三個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個典故連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反用典故。張翰因想念家鄉的美味,棄官歸鄉。而辛棄疾用來表達國難當頭、談不上棄官回鄉之意。

B.“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正面取意。許汜一心購置田產而不關心國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達自己不屑於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半露半隱。感歎人生易老,功業未成。“樹猶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隱去。

連用三事,並非平鋪直敍,而是手法多變,沉鬱頓挫,有一波三折、迴腸蕩氣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即“豪而不放”。

9.從三典連用看作者的情感變化。不學張翰秋風思歸,不學許汜求田問舍,是反襯自己復國大志。“可惜流年”,筆峯陡轉,年華虛度,壯志難酬。即“壯中見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詞的容量,使內藴更為豐厚。

B.語言簡練,風格典雅。

C.言近旨遠,辭約意豐。

D.以古比今、借古寫懷,表達作者收復中原、鄙視享樂但年華虛度,功業未成的感慨。

四、總結:

此詞登臨感懷,眼底江山與心頭抱負兩相融會,闊景、壯志、豪氣、悲懷一時齊集,筆力遒勁而筆致婉曲,與縱橫跌宕中慷慨淋漓,如聞裂帛之聲,表現出獨具“辛”味的沉鬱悲慨。全詞寫盡英雄失意之感,又極強的感染力,至今讀來仍動人心魄。

辛棄疾《水龍吟》 篇三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宋代:辛棄疾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譯文

抬頭觀看西北方向的浮雲,駕馭萬里長空需要長劍,人們説這個地方,深夜的時候,常常能看見鬥牛星宿之間的光芒。我覺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慘淡,待點燃下到水中看看,剛靠近欄杆處卻害怕,風雷震怒,魚龍兇殘。

兩邊高山約束着東溪和西溪衝過來激起很高的浪花,過高樓,想飛去但還是收斂作罷,我有心像陳元龍那樣但是身體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園,涼爽的酒,涼爽的席子,一時登上雙溪樓就想到了千古興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過百年的悲歡離合,嬉笑怒罵。是什麼人又一次卸下了張開的白帆,在斜陽夕照中拋錨繫纜?

賞析

這是辛棄疾愛國思想表現十分強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紹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撫使。從這首詞的內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饞害誣陷而落職時的作品。作者途經南劍州,登覽歷史上有名的雙溪樓,作為一個愛國詞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佔的中原廣大地區,同時也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傳説落入水中的寶劍。在祖國遭受敵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該是多麼需要有一把能掃清萬里陰雲的長劍呵!然而,詞人之所見,卻只是莽莽羣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處探着,卻又怕水面上風雷怒吼,水底裏魔怪兇殘。説明,若想取得這把寶劍,組成統一的、強大的愛國抗金力量,這中間是會遇到重重阻撓與嚴重破壞的。後片即景抒情,雖然流露出壯志難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隱退思想,但這一消極思想之產生,是與他當時的處境,與南宋王朝整個政治形勢分不開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圖恢復進取,一味妥協投降;對愛國抗敵的有識之士卻百般壓制打擊,直至迫害鎮壓,使統一中原的偉大事業,付之東流。因此,在指出辛詞中經常流露的隱退閒居這一消極思想的同時,還必須指出這種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客觀原因。

詞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線索清晰,鈎鎖綿密。這是一首登臨之作。一般登臨之作,往往要發思古之幽情,而辛棄疾此詞卻完全擺脱了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筆 墨集中用於抒寫主戰與主和這一現實生活的主要矛盾之點上。開篇遠望西北,點染出國土淪喪,戰雲密佈這一時代特徵。、接着便直截提出瞭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萬里須長劍!"也就是説,要用自衞反擊和收復失地的戰爭來消滅人侵之敵。下面緊扣雙溪樓引出寶劍落水的傳説。這裏的寶劍既指堅持抗敵的軍民,又是作者自況。這是第一層。從"人言此地"到上片結尾是第二層。作者通過"潭空水冷"、"風雷怒,魚龍慘"來説明,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而不能重見天光,不能發揮其殺敵報國的應有作用。下片換頭至"一時登覽",是第三層。正因為愛國抗敵勢力受到重重阻撓,甚至還冒着極大的危險,所以詞人才產生"不妨高卧"這種消極退隱思想。最後緊密照應開篇,以眼前之所見結束全篇,使全篇鈎鎖嚴密,脈絡井然。

第二是因邇及遠,以小見大。作者胸懷大志,以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雖身處福建南平的一個小小雙溪樓上,心裏盛的卻是整個中國。所以,他一登上樓頭,便"舉頭西北",由翻卷的"浮雲",聯想到戰爭,聯想到大片領土的淪陷與骨肉同胞的深重災難。而要掃清敵人,收復失地,救民於水火,則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作者卻從一把落水的寶劍起筆,加以生髮。"長劍",最長也不過是"三尺龍泉"而已。而作者卻通過奇妙的想象,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倚天萬里須長劍"這一壯觀的詞句。這是詞人的心聲,同時也喊出了千百萬人心中的共同意願。

第三個特點是通篇暗喻,對比強烈。這首詞裏也有直抒胸腺的詞句,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但是,更多的詞句,關鍵性的詞句卻是通過大量的暗喻表現出來的。詞中的暗喻可分為兩組:一組是暗喻敵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雲","風雷怒,魚龍慘","峽束蒼江對起"等;一組是暗喻主戰派的,如"長劍","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等等。這兩種不同的形象在詞中形成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對比。這種強烈對比、還表現在詞的前後結構上。如開篇直寫國家危急存亡的形勢:"舉頭西北浮雲",而結尾卻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沐浴着夕陽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灘上擱淺拋錨。這與開篇戰雲密佈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這首詞形象地説明,當時的中國大地,一面是"西北浮雲","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卻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長此以往,南宋之滅亡,勢在必然了。 由於這首詞通體洋溢着愛國熱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幾方面的藝術特點,所以很能代表辛詞雄渾豪放、慷慨悲涼的風格,讀之有金石之音,風雲之氣,令人魄動魂驚。

辛棄疾《水龍吟》 篇四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杆 一作:闌干)

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翻譯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淒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羣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着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羣孤雁的悲鳴聲裏,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遊子。我看着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説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餚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着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温所説樹也已經長得這麼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着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於淳熙元年(1174年),當時詞人應葉衡之聘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便借登建康城西賞心亭遊覽之際抒發了鬱結心頭的悲憤。

從結構方面看,本詞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詞的上片是登高遠眺,由物及人,觸景生情:先寫秋高氣爽的南國秋色——水天相連,蒼茫清冷,江天無際,秋色無邊;接着寫山的形狀——挺拔秀麗如“玉簪”似“螺髻”,既繪形繪色又抒情傳神,面對眼前的美景,詞人想到的卻是淪陷區無知無情的山此時也因中原淪喪而向人們“獻愁供恨”;最後寫登樓遠眺,並由外物聯想到自身——似“斷鴻”的辛棄疾22歲時率眾南下,離開淪陷區父老兄弟的他就像一隻失羣的孤雁,而他的報國忠心卻至今仍無人理會,只能空佩寶劍傷心地站在賞心亭上看夕陽西沉,聽孤鴻哀鳴。

詞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過古人古事表達自己的報國之志——既不願像張翰那樣只思蓴鱸美味,也不願像許汜那樣只知“求田問舍”,其中的“休説”“怕”“羞”等字從反面入筆,表達了詞人不甘從俗、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接着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細説自己報國無門、歲月蹉跎的苦悶心情;至於“可惜”三句,則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的“憂愁”所在——國勢日益衰微,而自己卻不得不虛度年華;最後三句以問作結,照應前文,寫了詞人忠貞愛國卻無人理解的苦悶:有誰能想到喚來歌女撫慰英雄的憂傷?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如此落淚,可見其已傷心至極!然而,讓更人傷心的是,英雄的心境竟然從不被人理解。這與上片中“無人會,登臨意”前後照應,讀來的確讓人蕩氣迴腸。

從藝術表現手法方面看,這首詞充分顯示了辛棄疾矢志報國的情懷與壯志難酬的悲憤交織而成的那種特有的沉雄豪壯的“稼軒風”。“千里清秋”“水隨天去”“吳鈎看了”“欄杆拍遍”,胸懷報國大志,恥於“蓴鱸之思”“求田問舍”,氣度是何其豪壯!悲恨填膺,無人理會,國勢危殆,無路請纓,虛度光陰,空灑英雄之淚,感情是何其沉鬱!全詞就是這樣豪情鬱氣,一併交織,將詞的壯美髮揮到了極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8d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