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傳統禮儀常識(多篇)

中國傳統禮儀常識(多篇)

中國傳統禮儀常識(多篇)

中國傳統禮儀的介紹 篇一

中國是一個富於禮儀傳統的國度,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國人也往往以此為榮。然而,當我們認真審視中國歷史的禮儀傳統的時候,卻難免在為禮儀之邦感到驕傲的時候,同時感到背上了一種沉重的歷史負擔。為什麼呢?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一方面,它給我們留下了尊老愛幼、講究信義、禮貌待人、禮尚往來、禮義廉恥等優良的禮儀傳統,這是必須予以繼承和發揚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違揹人類文明的禮儀垃圾,這是必須予以徹底清算的。

中國傳統禮儀中的糟粕即禮儀垃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繁瑣勞民。

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儀是繁瑣的禮儀。中國幾千年歷史積累沿襲下來的“禮儀”,確實蔚為大觀。僅儒家所傳“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即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不可不謂之豐富多彩。但是,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繁瑣虛偽、勞民傷財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東西。從生老病死到迎來送往,從言談舉止到飲食起居,生日忌日節慶日、升學升遷喬遷、冠禮婚禮聘禮賀禮、拜見朝見覲見禮、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瑣的禮儀形式和禮品花費貫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耗費了人們許多原可節省的時間、精力和物力。這一點儒家經典《禮記?經解》早就明確指出:“《禮》之失煩。”可惜它從未得到人們的真正重視,所以,繁瑣的禮儀便一直在“煩”人。社會生活中不能沒有禮儀,但禮儀又不能太多太濫。不難看出,當一種禮儀變得繁瑣煩人、勞民傷財或變成徒有虛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場時,它具有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

二是尊王賤民。

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儀是等級森嚴的禮儀。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貴民賤、等級森嚴、勞民傷財、蔑視下層羣體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便是對這一點的概括而鮮明的揭示。這樣的禮儀,到了宋明清時,經過宋明道學家的加工發揮,便成了封建禮教“三綱五常”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封建統治者吃人殺人、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禮儀本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好地共同生活而設,不難明白,當一種禮儀變成了少數統治者稱王稱霸、作威作福、驕奢淫逸、奴役民眾、踐踏民權、扼殺人性的工具時,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禮儀。

可見,中國的傳統禮儀是魚龍混雜、精華與糟粕並存,並非都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東西。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在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方面的社會規範與準則。

文明的禮儀原則主要有四:

一是禮貌言辭的原則;

二是禮節儀表的原則;

三是禮遇儀式的原則;

四是禮宜的原則。

這四個原則中,人們對前三個原則關注較多,但對禮宜的原則卻關注較少。其實,《禮記?曲禮》:雲“禮,從宜。”早就指明瞭禮儀的適宜原則。並且,禮宜的原則是禮儀中貫穿始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是最難做到也往往易受忽略的。一方面,禮儀怎樣才適宜?可能見仁見智。另一方面,禮儀只有適宜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好體現禮儀的實質和核心。

文明禮儀的實質與核心是尊重。從古到今,它表現為對神的敬畏和對人的尊重。謹以對人的尊重來説,《禮記?曲禮》開篇即雲:“毋不敬。”又説“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這都體現了尊重人的要求。然而,在古代禮儀中,對人的尊重的體現是不普遍的,主要體現為對部分人特別是對統治者、權勢者的尊重,而對黎民百姓,對弱勢者的尊重卻是很不夠的。現代文明禮儀則要求對人的普遍尊重,體現為對所有人的人格和尊嚴、對人生事業的普遍尊重。這是歷史發展的進步。

今天,雖然我們已進入了21世紀,但傳統禮儀的影響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都依然存在。因此,以歷史主義的態度認真審視禮儀的傳統,牢記文明禮儀的實質和核心,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樹立文明禮儀的新風,是有積極意義的。

中國傳統禮儀常識 篇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裏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這裏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弔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着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髮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週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髮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脱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弔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中國傳統禮儀三拜禮 篇三

三拜禮(再拜額手禮)適用於禮敬天地祖師國。

古代拜制沿革複雜。一般地説,長跪、彎腰、垂首至地為“拜”。拜時頭低垂觸地,並略作停留,稱為“稽首”,或稱“叩首”,俗稱“磕頭”。古時常禮為兩拜稽首,稱為“再拜”。有時以示尊重或誠意,則變常禮為三拜稽首,稱為“三拜” 。

【三拜】佛教禮儀。

指頂禮三次,表示尊重。在中國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禮,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兩種。若行三次三拜則稱九拜。《南海寄歸內法傳》謂(大正54·221a)∶‘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致敬起為三禮,四部罔窺其事。(中略)西國見為三拜,人皆怪之。(中略)如經律雲∶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邊坐,不雲敷坐具禮三拜在一邊立,斯其教矣。’可知三拜在印度並非佛教的禮法。然《只洹圖經》中有受戒登壇須禮佛三拜的記載,而《法苑珠林》曾引用《西國寺圖》所載‘行至佛所禮三拜竟’的記載,故一般相信三拜為佛教固有的`禮法。《釋氏要覽》卷中亦云(大正54·277c)∶‘三拜(中略),俗中兩拜者,蓋法陰陽也。今釋氏以三拜首,蓋表三業歸敬也。智論雲∶內式禮拜,大約身口業也。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故三拜為禮數也。’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手臂隨腰部動,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師國,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着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標籤: 多篇 常識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7p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