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 篇一

洋務運動

(1)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區別: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洋務物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5)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留學生。後期:又提出“求富”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6)評價(意義):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闢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的內容:要求民權,發展資本主義。

(2)百日維新: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前後104天,因此叫“百日維新”。1819年是舊曆戊戌年,歷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3)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三冊P71表)

(4)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

(1)孫中山的主要活動,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於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起義,第二天起義軍佔領武昌,接着,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這一年是舊曆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宣佈廢除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b、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C、《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由於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羣眾,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閃耀着光芒。

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裏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氾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目的:反對尊孔復古。

(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3)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4)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5)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鬥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運動的作用: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性質)

(7)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8)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9)為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底,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週評論》。

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説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温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鼈,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孔子説的,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説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文化上的貢獻: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 篇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

1、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活動。 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3、時間:1914—1918

4、開始標誌: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5、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巴爾幹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德、奧匈決定以此事為藉口,挑起戰爭。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的爆發原因是帝國主義想重新分割世界,爭取世界霸權。“一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

主要參與國家:英國、法國、俄國(於10月革命後退出)——三國協約;德國、意大利(後加入協約國作戰)、奧匈帝國——三國同盟

6、爭權奪霸的結果,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

結果(標誌):1918年11月德國投戰敗,戰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7、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

(2)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弱和美日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改變

(3)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誕生了蘇維埃俄國

(4)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中國五四運動)

8、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以外)

9、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共七十多萬人的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在索姆河戰役中,英國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10、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大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共死傷三千多萬人。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 篇三

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

2、美國愛迪生髮明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 。他正式註冊的發明達到1300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一生有近兩千項發明,其中最著名的有電燈、留聲機、鹼性蓄電池等。

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本茨在1885年試製汽車成功,此後經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工具。

影響: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了飛機。後來飛機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點:

(1)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科學對於生產的影響不如第二次顯著,新技術的發明主體與其説是科學家,不如説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發現往往直接導致技術發明。

(2)第一次工業革命重心在輕工業部門,主要是紡織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重心轉移到重工業,如石油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

(3)第二次工業革命涉及領域更加廣泛,不僅有能源動力革新,且擴展到材料、信息和動力技術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國,然後擴展到歐洲其它國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展開,德國和美國成為相對中心

6、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九年級上冊歷史書知識點 篇四

1、人類最初經歷的社會是原始社會。隨着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出現了氏族,氏族社會先是母系氏族,婚姻關係是羣婚,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後發展為父系氏族,“既知其父,又知其母”,婚姻關係相對固定。

2、四大文明古國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倫、古代中國

3、古代埃及被稱為“金字塔的國度”

4、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5、古代印度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

6、西方文明之源是古希臘

7、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明治維新使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

8、印度人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9、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7歲時隨父前往中國,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在中國生活了17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dd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