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落花生》有感(多篇)

讀《落花生》有感(多篇)

讀《落花生》有感(多篇)

讀《落花生》有感 篇一

1、對句子的理解:

⑴ 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是父親對花生的第一次議論。“愛慕之心”:心中產生喜愛、羨慕的感情。這裏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通過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的比較,説明花生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的美麗,但它卻具有內在的最可貴之處: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其中“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裏”“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於表露,這種品格的確很可貴。不過父親只提出對桃子、石榴、蘋果的客觀印象,只是從外表方面將兩者做了比較,並沒有對其作評價,教學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蘋果推到另一個極端,作為反面例子來對待。在課文主導內容掌握後,可以允許學生有對事物的多種理解和評價。

⑵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這句話,從表面看很簡單,但聯繫上文,學生會產生疑問:“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就不好?學生容易把兩者對立起來看。的確,桃子、石榴、蘋果並非只有讓人產生愛慕之心的外表,而實際沒有什麼用。以現代人的觀點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當然更好,愛美之心人人皆有。但外表美畢竟不能與內心美相提並論,更看重的當然應該是內心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悦目,很引人注目的人更難,但如若仍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做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説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教學這句話時,教師要注意把握分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⑶ 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句話是作者在聽了父親對於花生品格的議論之後受到的感悟。作者當時雖然年紀還小,但從父親對花生的評議中,也已經體會到了父親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並非針對桃子、石榴、蘋果等);而有沒有實際用處,主要是指看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好處及貢獻。

2、對詞語的理解:

開闢:開拓發展。課文中指把原來荒着的地,開墾出來。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穫:農作物成熟時,收取果實。也用來比喻心得、戰果,課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

榨:翹舌音 zhà,第四聲,防止讀成第二聲。用力壓出物體裏的汁液。

愛慕:由於喜愛或敬重而願意接近。

分辨:辨別。

體面:(相貌、樣子或穿着)好看;有氣派。

讀《落花生》有感 篇二

一、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 落花生看了這個課題,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為它有營養,吃了對身體有好處,所以叫它“長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課題上為什麼要加個“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圖介紹花生,花生的特點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學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課前大家讀課文了沒有?既然讀了,現在不要打開書,看看誰對課文有記憶,這篇文章分幾部分來寫的?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不知道,打開書看看,誰看出來了,一開始寫的什麼?

2、指名説板書

種花生

過收穫節

3、課文就這兩大部分組成,你們説這篇課文長不長?

不長,但是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誰寫的嗎?

4、介紹作者背景,明確學習任務

(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重點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通過講花生,説了一個什麼道理?

(2)領會“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寫作方法

5、作者的筆名落華生就是從這篇文章變來的,你想他是不是為自己的文章有點感到驕傲?所以同學們要好好學,這篇文章很有味道。

三、重點感悟,學習課文

(一)

1、下面我們採用抓重點的方法學習課文。怎樣知道文章哪一部分是重點呢?第一,看看他寫的是“詳”,還是“略”。

板書:看詳略

2、現在你們看課文已分為兩大部分,那哪部分是重點呢?

3、對。重點段我們重點學,不是重點段我們就簡單的學,或叫“略學”。下面請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你只要抓住一個重點詞,這一段就理解了。

4、學生默讀。

5、指名讀

6、説説你找到了哪個詞?談談你的理解 “居然”(什麼意思?用在什麼情況下?課文為什麼要用“居然”呢?)

7、你們再看,種花生的過程就寫了四個詞,哪四個?幾個月的事作者用四個詞就概括了,多幹脆,多簡單!所以這個作家了不起!這是第一段,因為它是略寫的,所以我們就採取了“略學”的方法,第二段“過收穫節”是重點內容,我們就重點學。

(二)

1、現在請你們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既然是過節,它有幾個節目?也就是説他們是怎樣過這個節的?先幹什麼?後幹什麼?

2、學生默讀課文

3、好,現在我們來跟他們一塊過收穫節,收穫節的第一個節目,幹什麼?板書;吃花生

4、一邊吃一邊幹什麼?板書:談花生

5、現在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個自然段,第二部分“收穫節”用了十四個自然段。這裏“吃花生”用了幾個自然段?(兩個)而談花生用了十二個自然段,根據“看詳略”的方法,哪一個是重點?“談花生”是重點,那麼“吃花生”用哪種方法學?

6、誰來讀“吃花生”這兩段,一邊讀一邊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來。

7、指名説 好幾樣 吩咐 很難得(重視)

8、母親做了好幾樣食品讓大家吃,下面該幹什麼了?(談花生)找個同學把下面的課文讀一遍,他一邊讀,大家一邊看看有幾個人在談話?(五個)四個人開口説話,這四個是各説各的呢?還是分成了幾個方面?誰和誰是一方面?幾方面在談話?仔細看一看。

9、指名説 板書:我們談

父親談

這兩方面內容誰是重點呢?用“看詳略”的方法還好使嗎?(穿插)老師告訴你們第二種方法—“看內容”。看父親説的話重要,還是我們説的話重要?誰的話重要,誰就是重點。

10、下面找幾個同學分角色讀這部分,只讀他們説話的內容,看看能不能把談話的氣氛讀出來。

11、談話完了,哥哥説了幾句話?讀出來,這句話重要不重要?姐姐這句話重要不重要?我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再看第二句,讀一遍,這句重要不重要?但這句是聽了父親的話後的一個“覺悟”,所以還得看父親的話。父親説的話重要不重要?那你們説“我們談”是重點?“父親談”是重點?

12、從什麼上面看出來的?這就叫看內容確定重點

“我們”談的那幾句話除去我的最後一句話是重點以外,其餘幾句用不用仔細去研究?那我們把腦子集中在重要的句子上。通過“看內容”我們找出來了,“父親談”是重點。找到這兒,我們就快接近中心了。你們看看父親一共説了幾次話?用序號標出來。

13、五次。 父親這五次談話都很重要嗎?用“看內容” 的方法比較一下,哪次談話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讀,並依次分析(1、2、5不重要,3、4重要)。

14、重點分析3、4 贊花生,學花生

(1)你們把“贊花生”。這段仔細默讀一下,一邊讀一邊考慮,父親是從哪幾點上稱讚花生的。再讀一遍,通過讀這段話,你們説花生這東西有沒有用?花生的果實,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眾,那麼花生有什麼好處?父親説的是有一點最重要,這一點是什麼?對,不像什麼一樣啊?父親是不是在批評蘋果和桃子這類植物啊?那為什麼要這麼説?突出了花生的什麼特點?(不炫耀自己的好處)

(2)我們再看“學花生”,一起把第四次談話讀一遍。這次談話有六個字最重要。找找把它圈起來,六個字講了兩個方面,誰找到了(不好看,很有用)父親在這又説了花生的特點,那麼父親是讓你給我們學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這個意思嗎?緊接着父親又是怎麼説的?那父親這麼要求,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是得有什麼?父親説“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不要做這樣的人,他是不是叫我們學花生?

(3)好,一個第三次,一個第四次談話,你們看這兩次那一次更詳一些?推出第三種方法 “看目的”。在這裏看兩個目的。第一,看父親談話的目的,第二看整篇文章的寫作目的。現在問你們,父親談話只是為了把花生稱讚一番呢?還是為了讓我們學習花生?我們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來這個是重點。父親談話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學習花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還是叫我們學花生。因此“學花生”是這兩段話的重點。父親這番苦心,“我們”理解了沒有?

(4)光説理解了不行,得從課文裏找根據。看你們能找出幾點根據?(三點)這三點裏,哪一點表現得最明確?印在心上是什麼樣子的?父親的談話是什麼內容?再讀一遍。 這句話深深地表明他理解了,學花生要學什麼?板書;做有用的人

(5)小結

四、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做有用的人”正是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寫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我們介紹花生這種植物,而是給我們講了一個道理。是藉助花生説的,這叫“借物喻理”。

板書:

種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過收穫節△ 我們談

談花生 △ 贊花生

父親談△

學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找重點的方法)看詳略、看內容、看目的。

讀《落花生》有感 篇三

教學目標:

1、角色朗讀,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理解“父親”所説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3、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學習作者主次分明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理解“父親”所説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如何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進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

教具:課件、表格

課前準備:

1、讓學生了解有關花生的常識和生長特點。

2、查找有關作者的資料。

3、思考預習中的三個問題:

(1)我們平常吃的花生,為什麼叫它“落花生”呢?

(2)讀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一些什麼事?

(3)讀讀文中“爸爸”説的話,想想它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進入情景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7課,請大家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當學生提到花生為什麼叫“落花生”時,出示課件一:落花生的生長過程)

二、自由讀文,理清文章脈絡

1、輕聲快速讀文,瞭解內容。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相機板書:種花生 收花生  嘗花生  談花生)

2、把各部分內容所在的段落找出來後,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歷了多少時間,用了幾個自然段?從吃花生到議花生,從議花生到議人生用了多少時間,用了幾個自然段?由此可見,主要部分是什麼?我們讀﹑寫文章都要抓住主要內容。)

三、抓住重點,自學課文3_15自然段

[過渡: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輕聲讀﹑快速瀏覽等)讀課文,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知道?]

1﹑學生讀文,自學課文。

2﹑指名彙報,瞭解結果。(點撥:在談花生這部分中,父親要孩子們討論的話題是什麼?相機出示課件二:姐姐、哥哥、“我”談花生的畫面)

四、相互交流,探究學習重點內容

(過渡:兄妹們所説的花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父親是怎麼談花生的?父親對花生作了幾次議論?父親第一次是怎麼説的?)

1。學習第十段(出示課件三:第十自然段)

(1)生齊讀,看看父親用了什麼事物和花生作比?怎樣比?

(點擊課件,讀相關語句)

(2)小組討論,完成表格,並説説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花生

桃子石榴蘋果

位置

掛在枝頭

外表

矮矮地長在地上

印象

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3)彙報學習情況(出示課件四:表格)

(小結:由此看出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

2。學習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1)讓我們再看看父親第二次是怎麼説的?(出示課件五:第十二自然段)指名讀,説説你們是怎樣理解的?

(過渡:是啊,爸爸教育孩子們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不慕虛名,默默奉獻。怎麼讀爸爸的話?)自由練讀,指名讀,全班讀。

(2)過渡:許地山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學習第十三自然段

(出示課件六:第十三自然段)

a、指名讀。理解“體面”及句子的意思。

b、引讀第十三自然段(許地山懂了,同學們也懂了)人要做……不要做…

(3)分角色朗讀父親和許地山的話。(出示課件七:父子的兩段話)

(4)實話實説(出示課件八:實話實説):

在現代社會裏,你喜歡做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人,還是喜歡做愛炫耀自己的人?怎樣做?

3﹑小結課文:(父親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們為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虛榮,給作者許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許地山以後不僅寫了《落花生》一文追憶父親的教誨,而且以“落華生”為筆名勉勵自己。)

五、背誦喜歡的段落(過渡:這篇課文樸實無華,使讀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染着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相信也感染着你,把你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讀一讀,背一背。)

1﹑自由練習背誦喜歡的段落。

2﹑檢查背誦情況,交流背誦的方法。

六、拓展練習(出示課件九)

1﹑人們常常從事物的特點上體會到一點做人的道理,這叫“寓理於物”或“借物喻人”。你能以一種常見的事物為例,説説你體會到的道理嗎?(相機點撥:煤炭—燃燒自己,給別人光和熱;石灰—粉身碎骨為人類;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春蠶—吐盡蠶絲為人類;粉筆—耗盡自己,給人類帶來知識和力量;掃帚﹑環衞工人—留得一身髒,換來萬人潔。)

2﹑教師小結。

文本框: 寓 物 於 理

板書設計:

種花生﹑收花生(1)

17 落花生        嘗花生(2)

談花生(3_15)△

不求虛名,默默奉獻

教學反思:

這是我在教學《落花生》這一課時的一個小插曲。從這個教學案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學習的多元化、事物的複雜性、學生的差異性,使每個學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想,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充分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體驗。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抑制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認同我的想法,按原計劃一步一步進行教學(即引導學生學習花生的默默無聞,不炫耀,不張揚),而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他們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即: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樣,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善於表現自己,像人們展示自己的才華。)這就是新課程改革強調的,即閲讀就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上學生的理解遠比老師教他的豐富而深刻,而且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賦予老教材以新的含義,提升了教材的價值,體現出教學的現實意義,把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自然地滲透到學生的精神領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m4rm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