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麥克白讀後感【精彩多篇】

麥克白讀後感【精彩多篇】

麥克白讀後感【精彩多篇】

麥克白讀後感 篇一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人物。他是蘇格蘭國王的近親,因為一個女巫預言説她是未來的國王,便不擇手段去謀取王位,殺死了國王,把王子驅逐出境,它本意已稱心如願,去當一個好國王。但他又按照預言,把所有對他有威脅的忠臣趕盡殺絕,逐出了國家,推進了地域。當然,暴君得到了報應。僥倖從死神手下逃脱的麥克德和王子同英格蘭軍隊一起把麥克白推下了寶座,送上了斷頭台。

這篇劇作既表現了壞人的惡毒,有更説明了好人善良。還體現了生命之花:脆弱,卻又想怒放。麥克白本有着高官厚祿的幸福生活,為什麼還要謀反呢?是女巫喚醒了他心底的狂野,給他打氣,讓他走上了邪惡之路。有了女巫的話,麥克白就有勇氣將良心拋棄。是預言讓其登上王位,也是預言讓其失去生命。這也更説明了人的天性,像被灑上汽油的乾柴,僅需要火柴來點燃,就是一場是萬物成灰的熊熊之火。

作為劇本,莎士比亞將生命的規則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歌可泣,壯志凌雲,又催人淚下。好人雖獻身,但壞人終有惡報。

麥克白讀後感 篇二

讀完這本《麥克白》,我的腦海裏思緒萬千,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情來表白。

麥克白,一個老皇帝得的弟弟,他出兵打仗,立下了大功,取下敵人的頭示眾,因此獲得了獎賞,在回去的路上聽信了三個巫婆的話,刺殺了哥哥,自己當上了皇帝。但他有一個下屬,他當時也被其中一個巫婆説到,因為那巫婆説他兒子能當上皇帝,便以吃飯為幌子,殺死了他,但他兒子卻逃了。

兩個小皇子知道了真相,逃過了追殺,並出了國,尋求了幫助,。而麥克白又找到了那個巫師幫他語言。後來兩個王子和麥克白的屬下的兒子打敗了麥克白,並割下他的頭示眾。

像麥克白這種人,殺了那麼多的人,手上沾滿了那麼多的鮮血,卻不知悔改,再去殺人,哪怕千刀萬剮也死不足惜。

他沒有一點人情味,連自己的哥哥都殺,簡直連禽獸都不如。

在現在的這種生活裏,也有一些人為了一己私慾而去殺人,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真是可恥。

希望不會再有這種人危害社會了,讓大家都有一個快樂的明天。

《麥克白》讀後感 篇三

“如果人生是一場喜劇,就要有滋有味地把它演完,不要失去喜劇的情志和樂趣,如果人生是一場悲劇,也要有聲有色地把它演好,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快味與壯麗。”———題記

“閃電雷鳴急雨中,何日我等再相逢,待到硝煙烽火靜,沙場成敗見雌雄,殘陽猶掛在西空,欲會者:麥克白。”三女巫的開場詞總會給人一種夢幻卻詭異的感覺,就像《麥克白》這部作品,淋漓盡致的演繹了喧譁與躁動,欺騙與謀殺。在故事的開頭,主人公麥克白是一位有着豐功偉績的愛國良將,在一場勝仗後,受到了三女巫預言的慫恿,由於慾望與權力的促使,麥克白殺死了正直的國王,殺死了曾經的戰友,殺死了許多無辜的人的性命,最終遭到惡果。人情與人性同時交織在這部作品裏。在麥克白的命運悲劇中,讓麥克白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的不僅是他自身的意志不堅和性情問題,還有命運的作弄,就像希臘神話中赫卡忒所説“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擾亂他的本性”。

對於麥克白性格的刻畫,莎翁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心理活動,側面描寫,戲劇衝突,展現麥克白的內心風暴。(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角色馬爾康被賜予親王的稱號時,麥克白是這樣説的:“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進我黑暗幽深的慾望!”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麥克白內心的第一次風暴,在於他對於他人權力的提升而感到的不安與妒忌)《麥克白》有着雙重悲劇,分別在於命運的悲劇與性格的悲劇,這與莎翁作品的人本主義色彩是相吻合的。

這部作品也給了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很推薦各位去看。

《麥克白》讀後感 篇四

人的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複雜的世界,麥克白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揭示了社會生活的醜惡面。

麥克白並非天生的惡人,他有過從善的願望,權力鬥爭與權力慾促使他第一次殺人時,他有過猶豫,犯罪後更有過追悔、自責,良心時時敦促他罷手,但權力鬥爭又使他欲罷不能,他在一次次的矛盾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殺人,在罪惡的深淵中越陷越深。

因此人們在觀看這一悲劇時,固然痛恨麥克白的兇殘,為他的罪行所震驚、恐懼,同時也會感到他的可憐與可悲。這樣劇本就促使人們去思考“人何以會變成野獸”?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立場,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而指向了社會政治。

社會由人心這面鏡子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也由於善惡在人心這一方寸土地的劇烈搏鬥,由於毀滅了自己的尖鋭矛盾,而顯得更為驚心動魄,耐人尋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學史家稱《麥克白》是悲劇中心理描寫的傑作。

《麥克白》讀後感 篇五

讀完這本《麥克白》,我的腦海裏思緒萬千,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情來表白。

麥克白,一個老皇帝得的弟弟,他出兵打仗,立下了大功,取下敵人的頭示眾,因此獲得了獎賞,在回去的路上聽信了三個巫婆的話,刺殺了哥哥,自己當上了皇帝。但他有一個下屬,他當時也被其中一個巫婆説到,因為那巫婆説他兒子能當上皇帝,便以吃飯為幌子,殺死了他,但他兒子卻逃了。

兩個小皇子知道了真相,逃過了追殺,並出了國,尋求了幫助,而麥克白又找到了那個巫師幫他語言。後來兩個王子和麥克白的屬下的兒子打敗了麥克白,並割下他的頭示眾。像麥克白這種人,殺了那麼多的人,手上沾滿了那麼多的鮮血,卻不知悔改,哪怕千刀萬剮也死不足惜。他沒有一點人情味,連自己的哥哥都殺,簡直連禽獸都不如。在現在的這種生活裏,有些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真是可恥。

希望不會再有這種人危害社會了,讓大家都有一個快樂的明天。

《麥克白》讀後感 篇六

《麥克白》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熟知,我就不詳講了。

麥克白先是一位曾經屢建奇勛的英雄,可後來卻變成了一個殘酷的暴君是因為三個女巫和妻子的慫恿讓他產生虛榮貪心的想法,讓他殺死表兄(國王),由於蠱惑,讓他從一個善良的,想幹出一番雄偉事業的人成為一個陰險,野心勃勃,無惡不作的壞人,他的野心驅使他做出罪惡的事,必然是罪惡,迷信和死亡,實在是悲劇啊!

這讓我聯想到他被襲,襲擊者肖傳國就是一個典型的麥克白,原本有自己的事業不好好做,偏偏被報復心將自己的良心腐蝕,也是悲哀啊!

其實,做人就踏踏實實的做,不要被一些事情蠱惑或是慫恿,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多的蠱惑和慫恿也不能驅使你做出可悲的事!

《麥克白》讀後感 篇七

欲可救人,亦可殺人——《麥克白》讀後感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走錯路,鑄成大錯,誤入歧途,就後悔莫及,只能自食其果。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失足,並非天生是壞蛋,天性要作惡,而是他意志不夠堅強,在誘惑面前經不起考驗,終於失足墮落了淪為有罪的人。

悲劇《麥克白》約寫於1606年,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該劇中主要寓意了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的潛在禍患;野心和利慾的存在,足以將一個本為良好的人腐蝕為墮落的魔鬼。當然,在野心的膨脹和驅使中,也有外圍因素的影響與蠱惑。不過,最終的惡之暴戾會受到懲罰的。

它講述的是中世紀英國一名將軍麥克白,在一次征戰回國途中,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成為國王,同時也預言了另一個將軍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而這三女巫只是因為受到一個村婦的氣而把這些祕密對他們説了罷了,是帶有一種泄氣、泄愁的因素。可是,當麥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預言成真後,麥克白他那還只是矇昧的野心一下子被喚醒了開始膨脹,一個潛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曖昧不明的祕密被突然挑明瞭,他被眼前浮起的可怕的幻象嚇得毛骨悚然、心驚肉跳,從此失去了心理的平衡。其實他的人性還是在的,當他要向國王行刺時,內心也在進行着一場可怕的爭鬥,他即希望永遠保住最高榮譽,又非常渴望着封建王國的最高權勢。後來,在其夫人的鼓動和教唆下,他殺死國王,取得王權。國王的兒子被迫跑到海外。為了穩固王位傳續子孫,麥克白找來刺客殺死了大將班戈,本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但班戈的孩子也逃到了國外。麥克白自登上王位後,暴虐無道,濫殺無辜,引發反抗和戰爭,最終可悲而死。

如果在麥克白的野心被喚醒、內心失去平衡之時,麥克白夫人能夠抓住這關鍵時刻,能夠響應他良心上痛苦的呼聲,幫助他恢復內心的平衡,喚回失去的理智,他就可以守住人生的正道,安全地度過人生中的這一場危機;那麼他們就得救了,他們仍將是受舉國上下尊敬的一對好夫妻享受着榮華美譽,可是這位夫人她沒有什麼良心上、道德上的顧忌,甚至用“懦夫”這一使男人承受不了的詞去嘲弄、刺激他,用她火辣辣的舌頭尖去煽動他,直到被煽旺的野心燃燒起來。他們雖然是同謀,可是那女人的氣質與他的丈夫完全不一樣“……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兇惡的殘忍自頂至踵貫注在我的全身;凝結我的血液,不要讓悔恨通過我的心頭,不要讓天性中的惻隱搖動我的狠毒的決意!來,你們這些殺人的助手,你們無形的軀體散滿在空間,到處找尋為非所惡的機會,進入我的婦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當作膽汁吧!來!陰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獄中的濃煙罩住你自己,讓我的鋭利的刀瞧不見它自己切下的傷口,讓青天不能從黑暗的重衾裏探出頭來,高喊着‘住手,住手!’”

麥克白是有野心,可那還是埋在心底的一個私密,還處於半眠狀態,就算他碰上了能知過去未來的女巫也沒有甘心墮落,也曾懷恐懼的心情竭力抵拒過那強烈的誘惑,他既不是天生的壞人,也不是註定要做民族的罪人。可是他的身邊還有這麼一個女人,女巫沒有做完的事,留給她來完成,這麼理應外和、前拉後推,他終於為了他的政治野心而拋棄一切、犧牲一切,跳進了罪惡的深淵。

麥克白夫人本是女人,可她有一顆比女巫、比蛇蠍更毒的心,為了自己能夠享有更高的地位、權利,為了女巫的話,她失去了女人善良的本性,教唆、幫助自己的丈夫弒君並嫁禍給無辜的人,事後若無其事地伸出一又血手,幾乎帶着得意的口氣,開導那也是一雙血手的丈夫“只消一點兒水就可以把我們洗刷得乾乾淨淨,一點兒也不費事!”

他們不曾想過殺了這個國王,後面還會有更多想殺他們和他們想殺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王位,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而殺了班戈,可是他的兒子活着逃跑了,而國王的兩個兒子也同樣活着並逃到了海外。麥克白夫人承受不了人性無情的扭曲和擠壓,終於使她垮了下來,精神負擔已超過她心理承受能力,只落得成為一個精神分裂症、一個夢遊者,在睡夢中還不斷洗手,她那雙小手就算用上所有的香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香起來了,最終死於分裂症。而麥克白為了鞏固地位最終成了人人唾棄的暴君,被子兩位王子和班戈的兒子回來復仇而死了。

那兩位王子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認為他們逃跑而讓人覺得他們懦弱、膽小怕事,可是不能説他們是聰明的、勇敢的,在明知道自己鬥不過別人的時候又何必逞一時之強而葬送自己呢?不正是因為他們逃到海外而最終報了仇同時也奪回了自己的國家嗎?其實更多的時候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滅亡並不是毀於外人之人,而是毀在了內部人的爭鬥、內部人的手中。

其實他們遭受到這樣的結果也都是一個“欲”字和不滿足現狀而引起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滿足於現狀,看到別人好的生活、好的東西不眼紅。人生是在不斷擁有慾望和努力滿足慾望的過程中行進的。嬰兒聲聲呼喚的奶水是慾望,孩子期冀已久的玩具是慾望,人們辛勤勞作的果實是慾望,強盜殺人越貨是慾望,罪犯刀下的亡魂也是慾望……慾望就是我們活着的目的。

有“欲”本是好事,我們正因為有了“欲”才會努力、才會付出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這一個“欲”的滿足後那星星點點的喜悦,這喜悦便是幸福,幸福是我們生活的動力,追逐幸福便是我們活着的理由。沒有“欲”的人生,便不再是人生,只是活着,不論快樂與痛苦,它不再是一個過程,只是一種狀態,麻木而無聊。可是如果心中只有“欲”那也就真的成了我們真正的“獄”了。

而女人呢?我覺得做為一個女人,就應該有女人的尊嚴和榜樣,不能像麥克白夫人那樣,因“欲”而毀於“獄”,只要一切可以安定,不出賣自己的良心,更是能夠做家人的一盞指明燈才是最好的。雖説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家是男人的天下,男人作主,可又什麼時候缺少過女人呢?女人往往起到比男人大十倍、百倍的作用和引力,千萬要把持住自

己,“欲”可念、可望、可想、可追,但“獄”卻不好坐。“欲”就好比是一輛是金馬車,載我們奔向遙遠的前方。但你必須永遠是馬車的主人,任何功勛都只屬於在馬車上奔馳的你,哪怕前途未卜,即使荊棘叢生,也萬萬不可放下手中緊握的韁繩。

一旦放下手中緊握的韁繩,慾望便不再是温順的金馬,引導你奔向下一站美好的風景。你也不再是你,因為你將不再有心。你的心被慾望強行剝離,只留下無心的你,在慾望的深淵,苦苦流浪。

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都存在一個個麥克白,他們拜倒在權利、地位、慾望的蠱惑下,獻上最純潔的心靈,跌入慾望的萬惡深淵。無數的慾望得到滿足後,所帶來的快感只能使人們沉淪,使人們不惜踐踏道德的底線,並最終陷入,陷入了虛幻快感的假象裏

《麥克白》讀後感 篇八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講述的是原本是護國英雄的麥克白,在慾望的膨脹下謀殺了國王鄧肯,並在排除異己期間眾叛親離最終被殺的故事。

筆者姑且以常用於小説的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分析法來看這個劇本。首先就情節而言,《麥克白》的故事情節並沒有什麼出眾之處,類似的情節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曾不止一次地真實發生過。其次就環境而言,由於劇本本身的文體限制,對環境的描寫也並非值得誇讚。至於故事中的人物,便是值得讀者讚賞和深思之處了。

關於麥克白的人物形象,劇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段給出了不同的評價。這些不同時期的不同評價有利於讓我們認識到一個隨着時間變化的麥克白。

<一>

在劇本的開始,麥克白剛剛取得平叛戰爭的勝利,在凱旋時遇到了巫女三姐妹,她們用含混的言辭預言麥克白即將成為國王,這便激起了麥克白對王位的渴望。

隨後,麥克白覲見國王並得到了國王的嘉獎。國王稱讚他説:“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勛績。”而國王所能給予的最高的酬勞,則莫過於王位本身了。國王的話無疑促成了麥克白篡位的行為。

第一段對麥克白的評價,是麥克白寫信告知其夫人巫女的言語和國王的賞賜之後,麥克白夫人所説的話:

“……可是我卻為你的天性憂慮:它充滿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採取最近的捷徑;你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你不是沒有野心,可是你卻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連屬的奸惡;你的慾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卻又要作非分的攫奪……”

麥克白夫人對麥克白的評價,其實並不只是適用於麥克白,還適用於大多數普通人。單純地擁有非分的慾望是很常見的,誰又有膽量説自己的一生從未有過非分之想呢?只不過大多數人都能夠用理智去抑制它罷了。正如麥克白夫人所説的那樣,“慾望很大卻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

那麼麥克白是否真如其夫人所説的有着這種“令人憂慮的天性”呢?確實如此。在決定刺殺之前,他經歷了長久的掙扎。他本沒有任何篡位的理由,這個非分之想是由巫女挑起的,來得十分突然而莫名其妙;但他有許多譴責篡位行為的罪名,這些罪名與歷史上真實的篡位失敗者都大同小異。正如他自己所説的:

“沒有一種力量可以鞭策我實現自己的意圖,可是我的躍躍欲試的野心,卻不顧一切地驅着我去冒顛躓的危險。”

因此,在《麥克白》的開始,麥克白還只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地有着非分之想,並在理智的抑制下普通地猶豫不決。

然而最終在夫人的唆使下,麥克白還是下定決心實施篡位的行為。其夫人説服他的理由則是:“你不敢讓你在行為和勇氣上跟你的慾望一致嗎?……讓‘我不敢’永遠跟隨在‘我想要’的後面嗎?”這個理由明顯偷換了概念,麥克白不願篡位並不是沒有勇氣,而是不願意違背內心的道德準則。

無論如何,麥克白還是在被一時鼓起的勇氣之下,擺脱了理智的控制,實施了篡位的行為。

<二>

國王的死被發現之後,麥克白的形象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之所以是“國王的死被發現之後”,是因為麥克白在弒王之後,內心仍然充滿着自憎和懊悔:“我不敢回想剛才所幹的事,更沒有膽量再去看它一眼。”隨後的對犯罪現場的處理,其實是麥克白夫人完成的,因為麥克白不敢再回到那裏。

當國王的死被發現之後,麥克白再度回到犯罪現場,所説的話雖然有假惺惺之嫌,但也十分值得玩味:

“要是我在這件變故發生以前一小時死去,我就可以説是活過了一段幸福的時間;因為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的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一些無味的渣滓,當作酒窖裏的珍寶。”

在得知麥克白之後的行為之後再看這段話,便可以明白其中的真正意義。國王死後,其二子出逃,麥克白於是繼承了王位。為了鞏固王位,排除異己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情,即使在真實的歷史上也屢見不鮮。而麥克白的屠刀所向,便是他曾經的朋友,但是他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猶豫不決、囿於良心的譴責,反而不擇手段起來。正如他所説的:美德已經死了,不是人們口中稱頌的美德,而是他內心尊奉的美德。

在這個階段,麥克白逐漸徹底地遵從自己的慾望行事,而不再在乎行為是否符合良知了。

有趣的是,莎翁在此時讓一位傳説中的冥界女神赫卡忒登場,來進一步地刺激麥克白的慾望,讓他的理智終於再也無法發揮它應該發揮的作用。赫卡忒如是説:

“他(麥克白)像所有的世人一樣,只知道自己的利益……讓種種虛妄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他將要藐視命運,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棄一切的疑慮,執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

這段話很好地描繪了麥克白此時的形象,但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這段話中的一個細節:“他像所有的世人一樣”。這當然不是説現實中的所有的世人都像此時的麥克白一樣“剛愎自用、殘忍狂暴”,並非劇中的每一句話都能直接照搬到現實。這應該是所有放縱慾望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在此我們既可以説麥克白是特別的,因為如此放縱慾望而理智不知所蹤的人在現實世界中實在太少;我們又可以説麥克白是普通的,因為在放縱慾望而理智不知所蹤的人之中,麥克白實在算不上特別。

<三>

在此之後,麥克白的人物形象幾乎沒有再發生過重大的變化,但是故事的情節仍然在發展。反叛的勢力逐漸壯大,甚至麥克白自己的軍隊也紛紛倒戈,而此時曾經激發他的慾望的麥克白夫人也在疑慮之中死去。麥克白在得知其死訊後,説出了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段話之一:

“她反正要死的,遲早總會有聽到這個消息的一天。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躡步前進,直到最後一秒鐘的時間;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替傻子們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滅了吧,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着喧譁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這段話中的一些句子,已經被太多的人引為格言,被解釋為各種各樣的意思。哪怕是就劇本的故事背景來解讀,也曾被解讀為多種意思。而筆者也在此解讀出一個意思來。

每當身邊有人死去,我們總是會替他回顧他的人生,尋找一些值得我們緬懷或者唾罵的事情,順便得出其是否死得其所的結論。麥克白應該也是這樣做的。

在劇中並沒有關於麥克白夫人過去的任何描寫,我們姑且認為她過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或許有過功勞,但不值一提;或許有過過失,但無可厚非。她的人生唯一能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許只有她挑唆麥克白遵從自己的慾望這一行為,而這則也是在她的慾望膨脹時實施的。換言之,終其一生,她唯一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她慾望膨脹的時刻。

那麼麥克白呢?他曾經是一位平叛英雄,建立過被稱讚為最偉大的功勛;又因為慾望膨脹篡奪了王位,犯下了被唾罵為最惡毒的罪行。人們會如何評判他呢?劇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現在他已經感覺到他的暗殺的罪惡緊粘在他的手上;每分鐘都有一次叛變,譴責他的不忠不義;受他命令的人,都不過奉命行事,並不是出於對他的忠誠;現在他已經感覺到他的尊號罩在他的身上,就像一個矮小的偷兒穿了一件巨人的衣服一樣束手絆腳。”

人們會牢記他慾望膨脹時犯下的罪惡,而不會因他曾經的功勞而減輕對他的譴責。

可是如果他當初抑制住了自己的慾望,又會發生什麼呢?或許他會安心地做着他的考特伯爵,在歷史上數不勝數的爵士中再添加一個,僅此而已。不過是平定了一場叛亂罷了,難道只有麥克白能夠做到嗎?他憑什麼因此而得到長久的銘記呢?

於是我們就可以解釋他所説的那段話的含義了。

所謂“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應該是指如果他抑制住了慾望的情況,雖然建立過偉大的功勛,在“登場片刻指手劃腳”,然後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成為歷史上無數個建立偉大功勛的人們的一員。

而所謂“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着喧譁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則是他現在的處境。他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剛愎自用、殘忍狂暴”、“藐視命運,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棄一切的疑慮,執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這樣的事蹟,不正是一個“充滿着喧譁和騷動的故事”嗎?然而他為了慾望付出的這一切又得到了什麼回報呢?從他篡位的那一天起,“人生已經失去它的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一些無味的渣滓,當作酒窖裏的珍寶。”

任何一個經歷過戰爭的將領,都不會不知道自己的軍隊倒戈意味着什麼,麥克白當然也知道。而此時的麥克白也正是處於絕望之中: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已經沒有軍隊可供施展,所能夠依仗的只有女巫和赫卡忒那些模糊的預言,而那些預言又一次次地欺騙了他,用“虛妄的幻影迷亂了他的本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出對人生的如此感歎,實在是合情合理。

處於絕望中的麥克白,只能徒勞無功地負隅頑抗,最終如預言一般死去。

<四>

根據以上的分析,對於《麥克白》本身,我們可以看出作品緊緊圍繞着慾望的主題。然而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部作品看作是單純的主張抑制慾望的教條式作品,那未免過於小看莎翁的藝術水平了。我們不妨再看看《麥克白》中關於其他人的慾望的描寫。

第一段是酒宴之後的門房所説的話:

“多喝酒,對於淫慾也可以説是個兩面派:成全它,又破壞它;捧它的場,又拖它的後腿;鼓勵它,又打擊它;替它撐腰,又讓它站不住腳;結果呢,兩面派把它哄睡了,叫它做了一場荒唐的春夢,就溜之大吉了。”

這裏的“淫慾”當然指的是慾望,而“兩面派”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姑且用“理智”來作為它所指示的對象吧。慾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縱慾也是快樂的重要源泉,我們需要主張的不是不縱慾,而是要理智地縱慾。對於慾望,要用理智去“成全它,又破壞它”。

然而這個道理又似乎是老生常談,似乎也正因如此,這段話在《麥克白》中其實並不重要。我們不妨再看看另一段佔據了www.本站baihuawen本站大量篇幅的對話:被麥克白追殺的貴族麥克德夫去投奔出逃在外原儲君馬爾康,想勸説他借兵征討麥克白,然而馬爾康卻先是回絕了,理由是即使殺死現在的暴君麥克白,國家也只會在一個新的暴君——馬爾康自己的統治之下。

麥克德夫的回答也同樣耐人尋味。當馬爾康説他的淫佚沒有止境的時候,麥克德夫卻説“誰也不能禁止您滿足您的分內的慾望;您可以一方面盡情歡樂,一方面在外表上裝出莊重的神氣,世人的耳目是很容易遮掩過去的”;當馬爾康説他還有不顧廉恥的貪婪的時候,麥克德夫則説“只要有其他的美德,這些缺點都不算什麼”。

沒有止境的淫佚、不顧廉恥的貪婪,這些慾望的放縱原來是可以通過偽裝或者其他美德來掩蓋過去的嗎?這樣的縱慾是可以被原諒的,那麼麥克白為什麼就是不可饒恕的呢?僅僅是因為他的慾望是無上的權力與地位嗎?

再者説,麥克白難道沒有成為國王的資格嗎?他是國王的表親,為王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而馬爾康除了是國王的嫡子之外還有什麼是可以作為成為國王的資本呢?當然在那個社會背景下這個資本已經足夠了。

在這樣的視角下,《麥克白》記載的故事,似乎是一個翻版的王莽的故事。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這部作品始終圍繞着的慾望的主題。如此看來,“《麥克白》講述的是麥克白在慾望膨脹下走向滅亡的悲劇”的普遍説法,似乎就值得商榷了。

然而此時筆者不能再寫下去了。僅僅是到了上一段的思考,筆者就必然早已使那些能夠專業地解讀這部作品的人忍俊不禁了,筆者又何必繼續用膚淺的思考的去博得人們的嘲笑,把無知所帶來的恥辱當作一種榮耀呢?這篇文章也就到此為止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5y4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