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教師讀《思考與覓食》有感

教師讀《思考與覓食》有感

疫情期間,一拿起手機的我開始關注抗疫一線的各種動態,一開始的心情總是很容易被牽動起來,曾一度很焦慮,為了緩解居家隔離的情緒,想想做點其他的事。

教師讀《思考與覓食》有感

後來想起林琴老師讓我們學習的兩本書還沒有看完《思考與覓食》、《國小數學思想方法解讀及教學案例》。看到思考與覓食一書瞬間就被題目給吸引了,成長的路上少不了自我的反思與不斷的學習,想必是本有意思的書。於是我便拿來這本書,認真的端詳書封面上左邊的字:“教育既要讓學生當下快樂地生活,也要使他們獲得將來持續發展的可能;教育既要提升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也要讓他們獲得持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獲得走向未來的資本和力量。教育需要惠澤所有的受教育者,讓他們都能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快節奏的今天,為了到達理想的彼岸,我們行色匆匆。我感恩信息時代,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去看世界,然而有時我們卻忽略了轉過身去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其實,引領我們成長,不是腳邁出的方向,而是心靈思考的方向。思考,就像沙漠裏的綠洲給你希望、勇氣和力量。那麼,怎樣做一個智慧的沉思者呢?翻開鍾建林的《思考與覓食》這本書,或許你就能找到答案。

《思考與覓食》是鍾建林的教育人生隨筆,全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思·工作:為教育而思考”,主要是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對課改及一些教育分歧觀點和典型教學現象的思考;第二部分,“悟·人生:因思考而理性”,主要呈現作者對熱點社會事件和常見社會問題的思考;第三部分,“憶·成長:為覓食而讀書”,主要記述作者因貧窮而坎坷的成長人生故事和感悟,展現作者理性教育思考的歷史因素。

我是一名國小基礎教育者,從教3年以來一直對未來成長之路很迷茫。對本專業或者説對教育領域的學者專家瞭解甚少,對此深感慚愧。第一次知道有“鍾建林”這樣一個教育專家,就是在我拿起書的那一刻。於是我如飢似渴的讀完這本書,這無疑是給迷失或彷徨我一個清晰而堅定的心靈思考方向。誠然,成長路上若沒有思考將會迷失自我,若沒有覓食將會索然無味。

本書作者以碎片的形式展示一個已經走進城市二十年的農民之子在求學和工作中的行動、思考,闡述述自己的教育功能觀一一教育具有促進受教育者思考與覓食的兩大主要功能。在第一部分“思·工作:為教育而思考”鍾老師用翔實的案例記錄,展現他在教育工作中的思考,充滿智慧。在《遠近高低,皆為景緻》中,他認為真正的尊重,是認識到學生的獨特的存在和個性,會心地欣賞,靜靜地等待。教育學生不是要讓他們向高遠處看起,去彌補、縮短與高山、遠景的差距,而是要讓他們以自然的姿態綻放。在教學中,可能我們會説:“以班級某某看齊,向班級某某學習。”世間萬物皆有獨特的意藴,更何況我們的學生呢?遠近高低的姿態,本就無優劣之別。在第二部分“悟·人生:因思考而理性”鍾老師理性的思考解開人生困惑。在《遠方有山,身邊有景》中,他遠勉勵自己心中要有山,向遠山前行,未到遠山而先觀此山,珍惜路邊的每一道風景,是我輩應有的心態。我時常也會陷入思考:“眾多沒有讀書的人同樣在社會立足,可能還獲得比我更高的收入。”那麼教育給我帶來了什麼?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教育帶給我的是思考,是理性,是平靜,能在面臨問題是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迷失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在第三部分“憶·成長:為覓食而讀書”中,作者所寫的恰是那一代大多數寒門子弟的經歷和感受,很容易勾起同齡人對往事的回憶和現實的思考。可能現在擁有大好生活的我不能完全體會那個年代人的艱辛和苦難,但是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不是因為他多經歷的苦難,而是面對苦難的堅毅。生活的苦難對於作者來説,就是那個裂痕,堅韌就是那束光。他所經歷的苦難、度過的歲月,也是他一輩子的人生財富。

反觀平時的教學成長之路,沒有這樣的思考與覓食,也正是我如此焦慮的原因吧!

工作中抱怨太多,付出太少,在付出之前可能就去估量收穫的多來,來衡量自己多需要付出的努力。生活中看的太多,思的太少,人生百態,觀其面,少悟其理,人生的沉澱就沒有厚度。學習中想的太多,行的太少,在自我成長總是有美好的期盼,但落實在行動的就少了力量的支撐。無論教書、工作,還是生活,明白自己、做好自己,反思自己永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蓋上書本我陷入沉思,鍾老師的教育人生隨筆記錄,帶給我的思考不止於教育,更多的是人生。路越走越清晰,人越走越明白,我們在世間行走,我也像鍾老師一樣“三心立世”,即素心做人,盡心做事,俠心交友。因為如此“三心”看似樸素但極其可貴。

標籤: 有感 覓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1ep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