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魯迅全集讀後感(多篇)

魯迅全集讀後感(多篇)

魯迅全集讀後感(多篇)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一

秋風瑟瑟的日子,漫步蛟河的紅葉谷,不知道是大自然放飛了我的感情,還是淤積在心中的悶氣終於有了釋放的機會;按我平常的體力,説什麼也是瘋狂不了那麼整整一天的時間的。等到晚上回到家,我還真的覺得有些累了;洗了澡躺倒在牀上,不覺就進入夢鄉,好久時間了,我還沒有過就這樣在幾分鐘的時間裏就進入了夢鄉。

不知道是因為太累的緣故,還是因為在自然裏一下子找到了心靈的感覺;我竟然還能做夢,而且夢到了滿山遍野的鮮花,夢到了在山花中有一位老者,當我走近一看,原來是魯迅先生;他朝我笑了笑,要知道,在我的印象中,他老人家還從來沒有笑過。大概是因為這麼奇怪的一笑,竟然把我從睡夢中給驚醒過來。睜開眼睛,發現已經到了後半夜,我不知為什麼卻沒有了睡意。

夢裏能看見魯迅先生,這可是我多年沒有遇到過的情形;不過在我的人生理念中,魯迅可是給我難以估量的影響,給了我無法想像的動力。我悄悄起牀,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關於魯迅的書,又悄悄的回到牀上。其實這也就是一種心境,對於魯迅先生我是不需要什麼書去借助回憶的;但多少年了,這就是一種習慣,不論去想什麼,總是喜歡手中拿着一本相關內容的書。

到底魯迅先生是什麼時候進入我的視野,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了,不過讀魯迅的文字好像還是從《祥林嫂》開始的;當時讀魯迅的文章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種厚重,而且是從未有過的那種厚重。在那個算是小説的故事中,我記住了賀老六,記住了祥林嫂,記住了阿毛,當然還有那個不讓祥林嫂去端祭品的老爺。説來也就是奇怪,讀魯迅的文字儘管當時還不能理解其內涵,可是卻能記住故事的一切;不知道是魯迅筆下有什麼特別的魅力,還是因為他所塑造的人物總能給人心靈的震撼;總之,喜歡魯迅我就是從《祥林嫂》開始的。

不過隨着年歲的增長,我開始閲讀魯迅的雜文,開始走進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儘管我知道魯迅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在他的身上孕育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一種人文情懷;要真正走進他的精神世界,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牐牪恢道是在國中,還是在國小,我們的課本上有魯迅先生一篇《為了忘卻的紀念》,當時這篇文章是在老師的解讀中進行領會的;那個時候我的心靈還不象現在這麼的完善,還不象現在這樣的具有衝擊力;當時只是感覺魯迅有一種時代的精神,有一種敢於直面社會的人倫勇氣。不過後來我讀到了魯迅的《阿Q正傳》,終於開始了對一代文化偉人的追求之旅。

關於阿Q,在他走到這個世界以來,論説的文字恐怕已經沒有辦法去進行統計和歸納了;不過對於這篇小説我卻讀過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回了,對於阿Q我也不知道思考了多少次;因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人彷彿都唾棄,彷彿都嗤之以鼻的市儈小人物,竟然能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不知道魯迅是怎麼想着構思出這麼一個可憐的人物形象;但是我卻隱隱的感到,他之所以當年能棄醫從文,之所以為了一種信念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反目為仇,就是因為,他知道,在中國人的骨子裏已經有了一種讓社會無奈和哀歎的細胞;他想診治,可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單薄,知道一個民族從遠古走來自然是因為有它走來的理由;所以,魯迅一生都不能讓自己從自我的羈絆中解脱出來;不然他是不會給自己的雜文小集取名叫《吶喊》的。

我一直在想,阿Q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到底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佔有怎樣的位置;頭上長了瘡,卻不許別人説長了瘡;明明膽小害怕,卻要強裝着精神去捏一把人家小尼姑的大腿;明明自己什麼都不是。

魯迅全集讀後感 篇二

按照我的武俠情結來給人定位。魯迅,是一個刀客,他的刀法在普通人看來粗拙無比,似乎沒有基本的套路,更加不會再前造造勢,但真正高手看過去,卻感覺刀刀神奇,刀法凌厲並且都指中要害。這樣的一個獨孤刀客將各種腐朽的體制抨擊得一無是處,更是一針見血得指出了國民的劣根性。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思想與他代表的正義。

魯迅的經歷,更像是一個武俠故事,隨着少年時代夢想的幻滅,他開始選擇《彷徨》,他抄起了古碑,他看到了《朝花夕拾》,他思索,苦悶,他受啟,他振作,如同高爾基的始終裏面説的,只有兩種生活方式:腐朽或燃燒。他對中國以及人民的弄清,讓我們慶幸他選擇了燃燒。

魯迅原來是學醫的,他寫的文章並不好,只是時代把他推向了那個位置。時代造就人才,原本毛澤東文章寫得好,卻對帶兵打仗一點都不同,也是因為時代的壓迫,把他推向了那個位置。真正的英雄,是對國民抱有強烈責任感的人,是具有強烈愛國心的人。在《吶喊》自序裏他曾説回憶令人無法忘卻,“是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時光”,看不出來,那個鐵骨錚錚的中國的脊樑是那麼深情,還懷着這樣散淡的憂鬱;看不出來,那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鬥精神,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和深沉樸實的革命激情。有的,只是人性化的魯迅。讀他的散文,有一點點的社戲情結。

魯迅作品裏面的感動,是十分特別的,一個獨行刀客的感動,是非常質樸和生動的。文章中的情感如同一個一個人在最後回憶自己的一生。藍背、鷓鴣等一系列的鳥;閏土月下的身影,是多少人的午夜夢迴?!讓人覺得殘忍的不是變化是回憶,不是嗎?再美再好也是回不來的,再醜再惡也是揮不去的,這不就是人生?而魯迅的散文沒有過多的感傷,只是回望那守不住的,儘管如此,還是感動到心裏很深很深的地方去了。

記得挪威的森林中,在文中提到的渡邊君的朋友説過,關於讀書,只讀經典作品,就是説作者必須得死了起碼有三十年。因為這樣不朽的作品經過了歷史的選擇,最後存留下來了。他的深度和純度非同一般。

魯迅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如同一瓶好酒,經過時間的醖釀和世人的賞鑑,如今,香氣更濃。

《魯迅傳》讀後感 篇三

起初,我帶着一種好奇和探究的心理閲讀了一本叫《魯迅傳》的書,但看後,讓我真的愛不釋手,因為這本書讓我不僅讀到了魯迅的思想,情感,知識,態度和言行,還了解到了魯迅的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認識到了魯迅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因為有了對人生刻骨銘心的愛,有着一個建設祖國的中國夢,才有了對人生言行的痛徹骨髓的恨,才有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寫照。

魯迅於一八八一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一週姓家庭。在幼小的時候,魯迅家裏很富裕,但在十三歲時,家裏遭了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魯迅被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裏。魯迅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三年多,死去了。魯迅十八歲時,便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後,即被派往日本留學。但待到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魯迅決定要學醫了。

原因一是不想中國人都像他父親一樣被庸醫治死;二是讓中國人身體健壯。但有一次,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箇中國人因做偵探而被斬,其他的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因此魯迅覺得國民現在的問題不是身體健康與否,而是思想不覺悟,沒有走出愚昧無知的狀態,最需要改變的是他們的精神狀態,於是魯迅棄醫從文。

閲讀這書後我不得不承認我們國家正是因為有像魯迅那樣的愛國者,我們的國家才會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他們都有着一個建設祖國的中國夢,只有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步入小康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每個人都應牢牢記住我們是祖國的,祖國也是我們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因為,我們的祖國給了我們擁有和實現自我夢想的空間。而在自我夢想實現的過程中,我們也能給我們祖國的夢、我們民族的夢添上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中國人都像魯迅先生一樣,愛國愛民,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

我想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學習,去追趕前面奔跑!

魯迅選集讀後感 篇四

記得當初買這本書的初衷只是因為久仰魯迅老先生的大名,想領略一下大作家的風采。可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卻陷入在那一個個悲慘的故事中無法自拔。

《狂人日記》中的主人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藥》中的小栓,《阿Q正傳》中的阿Q以及《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些人都是那個動盪年代的犧牲品。也正是從這些人身上,我們才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本書的作者魯迅老先生,就生活在這麼一個動盪的年代。從這本書中不難看出,在當時,做官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就隨意立罪,而且有的還濫用權。魯迅老先生要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在《吶喊》中,魯迅老先生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寫出那些惡官,而是從普通的羣眾身上反映那些官的可惡和社會的黑暗。但不論怎麼説,魯迅老先生敢於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就是好樣的,因為他敢於批評權貴。他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英雄。

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不乏這樣的英雄。就在前一段時間,美國監控醜聞的披露者斯諾登,向全世界説出了這個爆炸性的祕密。也正因為如此,他個人也受到美國的生命威脅。他揹着叛國的罵名和生命的危險向世界界揭露了美國的監控醜聞,這等勇氣並非一般人能達到的啊!口口聲聲稱最自由民主的國度——美國竟然偷偷監聽世界各國甚至本國國民的隱私。這一事件的曝光無疑更清楚的揭露了美國政府的虛偽性和兩面性。更讓全世界看清了美國的醜惡嘴臉和陰險狡詐。

魯迅老先生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的。《吶喊》中的悲劇已成為過去時,它將永遠屹立在中國文學史上,指引後人不要重蹈覆轍,要大步向前地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魯迅選集讀後感 篇五

魯迅説:“不看書我一天都活不下去。”

葉聖陶説:“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學來的。”

這是一個古老智慧的民族的文化積澱和精神譜系,是歷史的記憶和未來的命運,就讓我們帶着期盼與熱情一起來追憶魯迅之文吧。

一篇篇經典,一幅幅多彩的畫面與一串串舞動的語言交錯,編織出一片片思念。

他的樂觀,他的天真,他那清白的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鬍子,他是這個酒店站着喝酒、穿長衫的人。他剛踏進門,就帶來了一串串歡聲笑語,他只要説話便是滿口知乎者也,惹得人不由的痴笑,店內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字帖上“上大人孔乙己”,用“孔乙己”給他取了個綽號。他表面上喜笑顏開,背地裏卻發生令人驚異的事情:他是這樣一個被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該得到同樣不幸的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比較後一次露面,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相,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以“笑”。孔乙己的臉,已不是清白而是黑瘦。用手爬,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受盡了折磨而死裏逃生,苟延殘喘地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的心境。我們彷彿看見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

魯迅作品集中《明天》和《白光》都是在講封建摧殘的人做的事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凡是長在他鄉,再次歸家的人們,都不免有此番感慨。然而,魯迅先生回到闊別20餘年的故鄉,心境是悲涼的,晦暗的大氣,嗚咽的冷風、蕭瑟的荒村,都襯托出悲涼的氣氛。

但這不代表沒有希望,魯迅筆下的《一件小事》充分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存在。在這不足一千字的小説中,形象地將車伕的善良與“我”的冷漠作比較。字裏行間體現出人與人的和睦共處,這裏並沒有盲從,也沒有迷茫,更沒有恐懼,而是充滿一種愛。這種愛發自於人的內心且為未來點燃了希望。

在文章的比較後,魯迅先生寫到:“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熬了痛苦……”這裏的結尾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一直都在,過去的事情也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城市的“人文疤痕”。

魯迅在小説中將車伕與“我”對於撞倒老婦人一事的處理方式上進行對比,以“我”的自私反襯出車伕光明磊落、敢作敢為的高大形象,反映了我的自省。自省是對自身行為的檢點,是幡然醒悟的過程,是啟發積極自覺的行為。人的進步很多時候正是在自省中實現的。那些行不文明之舉的同志真應該學一學魯迅小説中的“我”。

文明是一種責任,一種形象,一種素養,做文明人需要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做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1vp5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