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活着有感(精彩多篇)

讀活着有感(精彩多篇)

讀活着有感(精彩多篇)

讀活着有感 篇一

這本小説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冰冷、淒涼。大概是因為那些動盪的年月,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

他用冰冷的筆寫盡了人生的悲哀,於是太多的蒼涼過後反而有種徹底的平靜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時又給些光亮,讓我們以為峯迴路轉,熬過去就是天堂,然後又很快的打破我們的幻想,連療傷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人從這本書裏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卻看到了生命的無常。幾個人看,不同的反應。我看完時卻在想一個作家要寫這樣一本書的目的。

《活着》告訴我的是,每個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熱愛,每個生命都豐富多彩,每個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動我們的,是對生命的態度,是活着本身。這是中國文學給我的一次偉大的撼動。

讀《活着》有感 篇二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記得多年前的深夜我合上《活着》那墨黑的封面,滿口盡是苦澀,眼淚汩汩而出。福貴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活着》是一本讓人沉重的小説。福貴説: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最後的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追憶故人,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很想知道一個人要有怎樣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支撐他在絕望的路上繼續走下去,站在命運的對立面,不屈不撓地活着,以平淡素淨的姿態過完平凡的一生。

“以笑的方式哭 ,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便是福貴的一生了。一次次的死亡,早已讓福貴千瘡百孔的心麻木了吧?在他平靜地敍説這一次次的死亡時,內心又有多麼大的悲痛,我無從可知。他把所有洶湧的情感都潛進了平淡的敍述中,我不敢想象,若換作是我,我該怎樣活下去,怎樣笑着活下去。

經歷的越多,感悟的就越深。我想,福貴一生的悲慘不是他一個人的,而屬於那個不成熟、大病初癒的時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人人自危,為生存而擔憂,福貴便是那個時代不幸的代表,而他卻在那個不成熟、不理性的時代裏好好活着,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他在真正而真實地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我知道黃昏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活着》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輕輕地敍説着一朵素淨的花開在絕望路上該怎麼生存。

不記得是第幾次翻開又合上《活着》烏黑又厚重的封皮了,抬頭看天,窗外藍天白雲,陽光不噪,微風正好,淚水沾了滿面,不知是為哪般?

讀活着有感 篇三

餘華説:“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的起伏,親人一個個地離去,獨自忍受着生命帶給他的痛苦和折磨。當我們經歷種。種磨難時,該怎樣去做,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活着,就這樣活下去。

剛看完《活着》,心中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釋然。文中所記述的生命,是那麼脆弱,摔個跤、一次抽血、吃幾個豆就能使它結束。以及福貴自身的遭遇,讓我感覺到命運的`不公平。後來細細體味,便被福貴的頑強感動到了。不禁想到,福貴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他經歷瞭如此悲慘的遭遇,還能頑強地活着。以前覺得,活着的意義嘛,無非就是金3錢,名利,親情,地位,生活享受……但這些福貴都沒有,可他依舊活着,就這樣平凡地活着。後來,我覺得,活着本身沒有意義,活着就只是為了活着而已。

福貴用自己的意志在努力地活着,如此過完自己的一生罷了。我想,遵從自己的意願,不虛度光陰,自由地過完一生,就是活着最好的方式了。

正如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達地看待人生,平凡地活着。

不過《活着》告訴我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或許因為我未曾經歷過什麼磨難,對活着的理解也沒有那麼深刻。可能,當自己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對福貴的人生態度和活着有更深刻的感觸吧。

讀活着有感3

青島的早晨陰沉沉地下着小雨,正如我的心情一樣,步行在棧橋上,極目大海深處,霧濛濛的大海,很平靜,只有海浪衝刷着海岸的聲音。

包中攜帶着一本書,餘華的《活着》。作者在自序中寫道: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務所活着。平凡的生活比較累累,有記載的、有涵義的生活很累,有着沉重歷史感的生活更累。而本書中的主角經歷了戰爭、等歷史階段,在沉重的打擊下精神逐漸麻木,每經受一次打擊,他都在訴説着一句話,“這都是命啊”。雖然有好有壞,更多的是對命運的打擊。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經歷着數不清的苦難,有着説不盡的痛苦。伴隨着高鐵的呼嘯聲中,再次閲讀此書,結合葛優、鞏俐聯合出演的電影《活着》,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生活的苦,苦的很麻木,看着很平淡,風光的人都死了,只有他還活着,“像我這樣,説起來越混越沒有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人嘛,就是要好好活着,成為原著主角的最主要麻木的期盼,在苦難深處反而看淡苦難,看淡生活,只有一條生命在延續着。

讀《活着》有感 篇四

年輕時,為了享樂而活着;中年時,為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於有一次,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年老後,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慾。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為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着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着農顧着家,因為,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後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為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裏是“松柏冢累累”,最後只剩下這麼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嚐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ol4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