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朱元璋傳讀後感

朱元璋傳讀後感

第一篇:《朱元璋傳》讀後感

朱元璋傳讀後感

《朱元璋傳》讀後感

毛澤東對放牛娃出身,沒有門蔭可依,沒有背景可靠,徒手奪取天下的朱元璋非常感興趣。稱其為老粗能辦大事,從“毛澤東年譜”中可以發現,在三大戰役最為緊張而繁忙的時刻,毛澤東惟一閲讀的書就是“朱元璋傳”。

朱元璋,一出生就給家裏帶來災難。父親揚言要摔死他,要不是他母親千般萬般保護和鄰居的幫忙,他早就歸西了,又何來後來的開國大業。貧困出身,只求温飽不求富貴,但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温飽都成問題。鬧瘟疫,父母死亡,他不得不離開家。他當過放牛娃,當過異教教徒,為了一口飯“倒插門”,當過和尚。一生坎坷,飽受殘酷生活的摧殘,但他依舊堅強的活着,越是艱難的環境,越激發他堅強活着的強烈願望。在戰爭中,他的領導能力和政治軍事能力逐漸顯現出來,所謂時勢造英雄。漸漸地身邊聚集的一大羣文人如劉基、李善長等人出謀策劃,武將常遇春、徐達、湯和等拼死廝殺,直接幫助了朱元璋統一大業。朱元璋嚴格執法、信守承諾、賞罰分明、英勇睿智、氣度恢弘的形象深深屹立在士兵的心中,大家敬畏這樣一位領導人。朱元璋統一大業後勤政愛民、夙興夜寐,治理貪官污吏毫不留情,是中國歷史上治理貪官污吏最嚴厲的帝王。雖然一次又一次地對貪官極刑處置,但仍舊有不少人在權力和金錢的驅使下以身試法。貪官自古以來就存在,只要有權力和金錢,就會有貪官。朱元璋反腐的決心和執政為民讓人充滿敬意,但其殘酷的手段、極權猜忌心極重,殺戮成性的矛盾複雜多面又是令人可怕。

“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正是因為他秉承這句話,以及他極其變態的猜忌心使他殘殺開國元勛。在位期間,製造了無數的冤案,以至於晚年時期經常做噩夢,夢見已故的忠臣回來索命。朱元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是個執政愛民的皇帝,同時有極具爭議。

《朱元璋傳》這部書詳細地描寫了朱元璋的一生,深刻地解讀帝王猜忌多疑自私殘忍的內心世界,層層剖析, 直入堂奧,讀後令人倒吸一口冷氣。撇開朱元璋殘暴過錯不談,其領兵打仗、治世治國還是值得世人學習的。偉大的人一生總是充滿爭議的,帝王首先是一個人,而後才是億萬臣民希冀的王。任何帝王都是值得我們尊重、可憐和同情的。

彌勒教、明王教,元末農民(紅巾軍)起義的主要兩支,出身最底層的朱元璋,一場瘟疫,奪走了大部分親人的性命,他走投無路去了寺廟,作了行腳僧。人生的第一抉擇,他投奔去了氣勢如虹的起義軍,從最小的護衞做起,逐漸建立威信,發展自己個人的軍隊。身邊聚集了同鄉親友、朋友,一羣卓越的文臣武將(徐達、劉基、常遇春、李善長等),從定遠起步,所屬勢力範圍可謂,四面包圍,但北方的農民軍正好作為屏障,抵擋住了元朝軍隊。朱元璋,面對最大的敵人,就是長江流域上游的陳友諒和下游的張士誠、方國珍,處於兩線作戰,又一個重要的抉擇,他先艱難地打敗了志驕的陳友諒,接着在去對付器小的張士誠,統一了南方。此時,北方的農民軍基本與元軍相互抵消,被滅了,元朝內部爭權奪利、相互排擠,掌握實權的王保保被眾人排擠,朱元璋趁此機會,一舉將蒙古貴族趕到漠北,由南

向北統一了中國,但元軍的實力尚存,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隱患。西部和雲南等剩餘勢力的征討,成就了大明江山的版圖。

明太祖開始制定制度和規劃,親手製定《大誥》,整頓吏治,以猛治國,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廢了丞相之職,獨攬大權,解決淮人集團與非淮人集團的政治鬥爭,誅殺功臣)、藍玉案(把軍中勇武剛強之士差不多殺個乾淨,兩案共涉及四萬人)、空印案、郭恆案(貪污腐化是封建社會官僚政治的正常現象,千里為官只為財,嚴懲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貪舞弊,連坐被殺者七、八萬人),每次都數以萬計的人被殺,大清洗地將開國元勛殺了個遍,太子朱標的死,更讓傷心的明太祖下定決心祭起屠刀,大開殺戒,為文弱儒生的孫子留下純淨的天下。

人民分為匠户(原來元朝時期的工匠是蒙漢貴族的奴隸)有所改善,但匠户生產多為官辦,而且是終身制,匠人缺乏生產和改良的動力;軍户(衞所制),戰時為兵、平時為農,因此明朝擁有了數目眾多卻毫無戰鬥力的軍隊,帶兵的將領都是作戰前夕才由皇帝決定,皇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大部分的農户,放任自由,貧窮困苦,全國的賦税來自他們,田税和丁税,管理和維護則多來自家族和地方紳士的輔助;內陸的商業雖然發達,但商人卻是最沒有地位的。

科舉考試,八股文(制藝由朱元璋和劉基制定),四書經注,段段相對、不準説自己的話,只能代聖人立言;自此以後,明清兩代的士人(官僚統治階層)多迂腐,往往他們是以後改革的最大阻力,他們最為頑固腐朽。

都城的選擇,北面是隨時都會來侵略騷擾的蒙古部落(元朝遺支),南面是漫長的海岸線,無法有效防禦,實施海禁國策,後來的倭寇騷擾也讓明朝吃盡苦頭。賦税多集中東南,定都北方則,運輸線長,耗費巨大;定都南京則主要威脅來自北方,北方防線又不能太弱;折衷,定都西安、洛陽,國家的中心,各地税收運輸都差不多長,但由於太子去西部考察期間,不幸病逝,事情不了了之。最後時間久了,定都南京也就成了定局,慣性了。

不過由於功臣都被清除,北方的邊防依賴明太祖的兒子們了,他們做大,朱元璋死後,他們嚴重地威脅到繼任的皇帝本身位子,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將朱元璋最初制定的邊防和其他政策,打得七零八落。

朱元璋總是親力親為的做事,為子孫後代的長治久安,制定從他的角度看來最為妥當的策略,過於苛刻的祖宗之法不可變,搞得後來的子孫們焦頭爛額,弊政和國事變得越來越難以收拾。

當初為環境制定制度時,偉大、高瞻遠矚的朱元璋勤勞了一生,為後世子孫創立了當時來説可能最合理最現實,或者説最完美的制度規劃,但環境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個不可變的祖宗之法,漏洞百出,弊端越來越一發不可收拾,於是貌似強大的明帝國在末期的風雨飄渺後,轟然倒塌。最初美好的幻想變成現實中可怕的噩夢。

那時候的書,總是那麼階級分明, 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上了。

第二篇:朱元璋傳讀後感

在中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上,我們開始認識朱元璋這個人物,那時候我只知道他是明朝的創立者,對他並沒有深入的瞭解。通過閲讀吳晗先生所寫的《朱元璋傳》這本書,我對朱元璋這一位歷史人物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朱元璋傳》這本書顛覆了我對一代領袖人物的認識,在我的思想中,我認為作為領導者,首先從形象上來説是很端莊的,有着一副和善親民的相貌。可是,朱元璋的相貌卻很不體面,在晚年的時候特別難看,一副兇相。其次從胸懷上來説,我認為領導者的胸懷很寬廣,能一切為人民考慮,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可是朱元璋稱帝后,心胸極其狹隘,為了鞏固統治,站穩腳跟,屠殺大量的無辜者。

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朱元璋的認識。通過朱元璋的童年生活,我認識到朱元璋並不是一個幸運兒。他沒有生長在一個富貴家庭,而是一個窮佃户。他遭受了旱災、蝗災、瘟疫等苦難。緊接着,他又遭受了失去父親母親的重創。小小年紀的他就面臨着如何對付肚子的窮苦日子。儘管他很窮,但他從小就很講義氣,為了讓自己和小夥伴們吃上一頓肉,他殺掉了田主家的牛,為了夥伴們不受懲罰,他主動承擔起了殺牛的責任,結果捱了一頓毒打。後來,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朱元璋做過遊方和尚,到處叫化。再後來,朱元璋為了翻身過上好日子,他投奔了紅軍。就這樣,一步一步,朱元璋起初到處碰壁,然後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他的成功既有個人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首先,從個人因素來説,朱元璋的成功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朱元璋遇事勤快。他敢作敢為,接到了命令,執行得很快,辦理得也很好,打仗總是領頭向前,一定要打勝仗,也一定完成預期的戰果。二、無私,講義氣。每次打了勝仗,朱元璋從不把功勞歸到自己身上,他總説功勞是大家的,然後會把得到的賞賜公公平平地分給同伴,因此,他得到了大夥的認同和讚賞。三、看重紀律。朱元璋在做了小軍官後,時時強調紀律,嚴格訓練士兵,並能以身作則。四、有計謀。朱元璋在緊要關頭,總是能給上級出謀劃策,使局勢轉危為安,因此他總是能得到上級的信任。此外,他還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搶奪百姓的財產,給人民樹立一個好形象。朱元璋隨事提出辦法,合情合理,有分寸,又會説話,深得將士的信服。五、心狠手辣,有野心。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層,他不惜借刀殺人,殺死了自己的岳父。六、做事果斷。朱元璋下定決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哪怕有風險,也會堅持到底。其次,從外在因素來説,朱元璋的成功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上級的賞識。郭元帥認為朱元璋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於是將他看作自己的心腹,並招他做上門女婿,這對朱元璋來説無疑是一個向上的梯子。二、部將的幫助。在與陳友諒的交戰中,為了取得勝利,朱元璋利用與陳友諒相熟的部將康茂才前去打聽情況,並掌握了陳友諒的行軍路線,於是朱元璋取得勝利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三、利用元軍內訌的優勢。朱元璋在南征北伐戰爭中,趁元朝內部打得火熱,他便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充實軍力。四、將士的忠貞。朱元璋的將士對他忠心不二,踏踏實實地為他效力,成為了他的親信。朱元璋從一個小流氓到紅軍大帥,再從吳國公到吳王,最後成為了大皇帝,他讓我認識到想要成功,不僅自身要努力,還要善於利用外在優勢。

朱元璋的成功稱帝,並沒有給人民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相反,他帶給人們的是恐懼,是暴虐。朱元璋稱帝后,他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並制定了新的官僚機構,他實行了大一統和分化政策。為了朱家萬世江山的穩固,朱元璋誅殺了大量的將功臣宿;為了使知識分子不敢説話,他通過文字獄誅滅文人;為了控制深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他制定了特務制度。通過這些,雖然他的統治穩固了,但社會的生機也被窒息了。到後來,明朝終究擺脱不了衰亡的命運,走到了盡頭。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有輝煌的時刻,也有失敗的時刻。他的殘酷暴行使得人們民不聊生,破壞了社會的安定,但同時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今人看待古人,應該用兩分法的觀點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缺點,也要看到他的優點。

第三篇:讀《朱元璋傳》有感讀後感

今天,把《朱元璋傳》的最後一點讀完了,有些許惆悵,“死去元知萬事空”。朱元璋應該説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傑出的帝王了。他執政三十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是他一生辛勤的寫照,他功也多,過也多。可是歷史上讚頌他的人並不多,也許是他殺人太多罷,為此後世寫歷史的人並不太喜歡他,而老百姓卻也沒有為他傳名的本事,所以歷史這本帳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樣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歷史會有不同。

生活在今天的人和過去的人有區別嗎?社會是進步了嗎?歷史是前進了嗎?我自己覺得這些問題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因為有時間,有空間,才有了歷史的舞台。其次,有人類,才有羣體。有羣體,才聚集成為人類社會。不同的羣體,利益不同,才有紛爭。隨着人類社會化,城市化的程度不斷提高,人對社會的依賴性就越來越重。社會是什麼?社會就是人羣,社會的一切就是人的內在一切的外在表現,社會上有什麼現象,社會上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確實能夠真正的瞭解自己,那麼他一定可以瞭解他人,進而一定可以瞭解社會。正因為人有物我之別,將世界分成二元相對的世界,而不斷的向外在世界的求索。人如果一味為慾望的驅使去追尋外物,外物越大,則內心就越小,進而人就迷失在對外物的慾望之中了。現在的世界強調唯物,其結果就如此,物質社會越發達,精神社會就越空虛,社會上各種匪夷所思,荒誕不羈的事情就越來越多,人類之間的爭鬥、掠奪、戰爭、殺戮越來越多,説到底都是內心空虛所致,而人本身的生存能力則越來越弱。如果一個今天的城市人像魯賓遜一樣漂流到荒島,沒有任何幫助,不出幾天就會死了。今天城市化的人如果脱離了彼此,其實是無法生活的。而城市的人沒有農村的人種田出糧來養活,更是無法成活。可以看見人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可是在這相互依存中,卻又爭鬥不休,全世界發達國家的人,要靠全世界大多數不發達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資源的供養,來過優越的生活;不發達國家之中,有錢人又是靠大多數窮人的勞動來供養。今天我們的社會前進了嗎?現在世界這樣的情況和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差別大嗎?雖然時間空間不同,可是人性確是一樣的。而這就是人性嗎?人性就如此嗎?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如果從這一點上來看作為一個人的生存意義,這意義是什麼呢?

人的生存有什麼意義?這問題每個人的回答不同。但是要活下去,首先要明白人和人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你的付出為了他人,同時你也從他人那裏索取了,雖然這種關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受到的。如今社會化的程度越高,職業分工就越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越複雜。可是人性並沒有變化,因為有生命,人首先都是要爭取生存權的。可是為生存所迫而去傷害他人的,情可原,理不容,更何況為了一己之私,為慾望所趨,毫無節制的索取的人,更是不顧他人的死活,其實就像害羣之馬一樣,如果朱元璋活到今天,看到這樣的惡人,必欲除之而後快。想象一下,當時朱元璋以猛治國,執法極嚴,不惜大量殺戮,雖然製造了不少冤獄,殺了許多無辜的人,可是站在大環境下看,雖然朱元璋是出於維護皇權的基點,但是也造福大多數老百姓,而除去為富不仁,禍害百姓的人,雖然今天我們不贊成,但是可以明白其苦衷。歷史會有許多相似之處,今天是同樣的,老百姓依舊為弱勢羣體,今天的法律有多大程度能夠保護他們呢?最基礎的,在法律判決上有很多無法執行,這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如果不從根上着手,在枝枝葉葉上做表面文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説人生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只為他人做嫁衣裳。”可笑,可笑。

人性其實很可怕,社會之中極少數人,吸取大多數人的勞動成果,過窮奢極欲的生活,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個官僚的豪華坐車,檔次稍微降低一點,夠多少窮孩子讀書?有錢人大多為富不仁。幾千年來的歷史,在循環往復中,輾轉變化,遷流不息,就像我們的生命,有生老病死,昨日之年華,今日已凋謝。人世有變遷,社會有興替,沒有一種社會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是歷久而不衰的。歷史中,昨日之壞,也許是今天之好;今日之好,也許是明日之壞。但是這之中一定有不變的,人性中一定有可以長存的。為善而不為惡,一

定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除一己之私,為天下之蒼生,一定是偉大的人生境界。所以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先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絕唱。我們今天看古人,正如我們的後人也會以同樣的心情看我們。我們讚頌古人,因為古人給我們留下豐厚的遺產,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值得仰慕的人生境界,試問我們將給我們的後代留下什麼?

孔子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個人如果在內心有這樣的情懷,不怨天,不尤人,一生寂寞而無憂,自後世自有知己來尋,就算當時別人不理解也無所謂,這是怎樣一種偉大的精神啊!雖然每一個人,無從選擇生的時間地點,也無從選擇死的時間地點,可是你可以選擇怎樣去活,正如孔子説的如果得到富貴是可以的,就算拿鞭子我也願意,但是通過不義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貴,對我象浮雲一樣。一個人生在世間,就像旅行了一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整日裏為求取富貴,不擇手段,殫精竭慮,而一旦得到富貴,又憂心忡忡,小心提防,不知道自己是誰,成了錢財的奴隸。人生如此,如如不生。

像孔子一樣,堅持理想,學而時習,不知老之將至,不亦樂乎?那麼,我們要學什麼呢?不是書本,是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夫妻和睦,誠信朋友的人,做一個不怨天,不尤人的默默無聞的人,做一個自食其力,問心無愧的人,做一個不止為自己,也為他人的人。做一個真正的人。願你我共勉!

第四篇:朱元璋傳

讀《朱元璋傳》有感

對於朱元璋這個歷史人物,我知之甚少,以前也只是在電視裏看過他的電視劇。但也因為電視劇的緣故,我所瞭解的朱元璋與歷史上真實的明太祖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畢竟電視中虛構的成分比較大。即使學習了歷史,對於朱元璋的瞭解也可以説只是蜻蜓點水。我只知道他是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有着傳奇色彩的開國皇帝。

而吳晗先生所寫的《朱元璋傳》讓我對明太祖朱元璋有了一個更全面、更細緻的瞭解。吳晗的《朱元璋傳》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林語堂的《蘇軾傳》我只看過評論,冒昧的感覺為文人過譽之作;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文筆通暢、政論疏闊、可謂大觀;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嚴謹有餘、語言亦較生硬;而吳晗的《朱元璋傳》應該説是集嚴謹與生動一體,敍事論人兼具各家之長,不愧“二十世紀四大傳記”的名號。從民國到新中國,吳晗著《朱元璋傳》四易其稿,完成此書。

本書作為一本人物傳記,它講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輝煌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朱元璋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温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説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鍊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隻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佔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後,他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税,頒佈《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御史台為督察院,實行衞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衞,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的屢興大獄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洪武時期的功臣除了耿並文等少數幾個外,其餘全部被殺。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以至於到了靖難之役南京朝廷竟無將可派,可以説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殺功臣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的失敗。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於南京,在位31年,終年71歲。

朱元璋的一生的確是富有傳奇色彩,他從一個普通農户的孩子,給地主放牛,和一家人過着貧寒、朝不保夕的生活到進了寺廟,後來出外雲遊,四處化緣,再到成為了起義軍中的一員,進而半生戎馬,決戰殺伐,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強敵,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也被趕回了大漠。最終在歷經血與火的洗禮後,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這一路,充滿着荊棘與坎坷,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朱元璋卻做到了,這中間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血淚。

所以説,從朱元璋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只要我們願意去研究他、學習他。即使現在的我們還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我們還沒有資格擁有很多的東西,但是隻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奮鬥,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只要你能堅持,那麼最終的結果一定會讓自己比較滿意的。即使,結果離自己的預期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那也不要氣餒,堅持住,繼續向着目標奮進,那麼遲早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有好的結果的。

對於朱元璋,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免不了要受到後人的評價。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説:“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身上,豪氣和匪氣並存,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但不論如何,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存在,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個性、傳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以及獨樹一幟的治國馭人之術,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封建皇帝中比較卓越的人物。其功勞在於統一全國,結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戰亂的局面;在立國之後,能夠吸取歷史教訓,對農民作了一些讓步,大力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允許農民盡力開墾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農數量;解放了奴隸,改變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擁有奴隸的落後局面,增加了農業生產勞動力等措施。這些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前進,為明朝前期的繁榮安定局面打了基礎,值得肯定的。

一直認為讀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事實只有一個,而解讀可以是多樣的。我們不僅要對史料存疑,有所辯真;而且要對史實的敍述方法存疑,不能聽忽悠進套子;另外,我們還要對史家的歷史觀保持清醒,你有權選擇自己的史觀,但是決不能沒有史觀的概念。接下來我就本書談談我感受最深的另外幾點。

第一、廢除相權、皇權的極度膨脹。

錢穆先生説中國古代政治史,否定秦漢以來中國是封建君主專制,指出中國政治是“士人政

治”,簡單的説,國家是皇帝和文人階層共同治理的。一個朝代,可以比喻成皇家和士人集團的公司。政分公私,皇傢俬事有九卿、朝廷公事有三省六部;財權上,皇家有內庫(不是褲),朝廷則有財政部;人事權上,文官集團自己選拔文官,皇帝簽字蓋章;總之,這個公司,有董事長,有總經理,有的時候董事長很強,有的時候總經理很強,有的時候公司破產了,但是新的公司也是這樣,還是董事長和總經理。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自己創立的公司,不僅把原始股東給幹掉了,還自兼董事長和總經理。這是不符合公司發展規律的,結果就很有意思。明代不僅沒有避免皇權旁落的結果,出現了張居正這樣的大權相,而且出現了更多的、危害更深更廣的“權閹”。事實再次告訴我們,行政規律,不可輕易違背。

第二、文官艱難的時代。

明代的官員,特別是朱元璋洪武年間的官員,是有史以來最慘的天朝官員。第一,俸祿低,自己的生活費都成問題,還得考慮解決辦公經費;第二,很恐怖,挨板子是家常便飯,殺頭也是平常事,能衣錦還鄉的,是少之又少!然而物極必反。沒有官方的養廉金,那麼官員就只能自己腐敗;沒有輕鬆的做官環境,官員們乾脆就組團抬槓!海瑞就成了極品,他一分錢也不貪,家貧如洗,骨瘦如柴;他更是一個敢抬槓、抬死槓的典型。我們認為,他的意義存在與儒教書頁上,而在政治上的意義是十分消極的。因為他只是一個清官,不是一個好官。

第三、社會控制嚴密。

明代社會控制是十分嚴密的。思想上,孟子有關“民貴君輕”的説法被嚴格刪除;政治上,充斥着黨爭、閹人政治、和特務政治;社會上,士農工商軍的身份限制嚴格(那個放牛娃理想的故事,在明代不是笑話);對個人而言,沒有官府批文,不許離開縣境。等等諸如此類,是朱元璋同志的倒行逆施也好,是社會畸形發育也好,總之被驗證為垃圾,被時間掃入歷史的垃圾箱中了。

總而言之,明代只不過是中國士人政治史上的一個小小的階段,在政治和社會發展史上,沒有太大的貢獻,只在帝王之術方面,提供一些並不成功、但是可能管用的經驗而以罷了!

不管怎麼説,《朱元璋傳》這本書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傳奇的明朝開國皇帝的一生,也讓我從朱元璋身上,從那個時代上,瞭解了許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故事。不過,我覺得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朱元璋一步步成長為帝王的過程。我們今天的人,是否能夠像他一樣,一步步地奮鬥進步,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第五篇:朱元璋傳

《朱元璋傳》讀書報告

我平時沒事時,總喜歡逛逛圖書館,前幾天偶然瞥見吳晗先生的《朱元璋傳》,拿在手裏翻了翻。雖然好多內容都已經知道,但再讀仍今人深思。

合上書,閉上眼,出現在腦海裏的有三個人:劉邦、朱元璋和毛澤東。細細比較,發現這裏面大有文章。

劉邦、朱元璋和毛澤東都是平民出身,空手打天下,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聚眾、起事、戰爭、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的全過程,且都在身後留下一個龐大的帝國。下面細細比較:

三個人都出身於社會底層,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平民奪天下的典範。拋去元清兩朝不説,他們即無煊赫家族背景,又無前朝重臣地位,取天下,全憑一己之力。是真正的草莽英雄!

三個人都出身貧民,卻都不諳農事。但毛澤東的不諳農事,恐怕比劉邦、朱元璋還要為甚。1958年毛澤東搞大躍進,其部下虛報以請賞,撒下萬斤豬,畝產萬斤糧之類的彌天大謊。毛澤東居然也相信。這一節談談三人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

三人所自找時代都有反抗異族統治的社會背景。劉邦時代的反秦,朱元璋時代的反元和毛澤東時候的反清反帝。他們都曾在這種大趨勢中得到好處,也都順應並推動這種趨勢,從而建立了自己的時代。不同的是,劉邦和朱元璋開闢的王朝都仍處於封建時期,毛澤東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

三人執政後都曾背信棄義,謀殺功臣。劉邦平定天下後,殺三王;朱元璋安邦後曾兩次大屠殺,他初起兵時新如手足、為他出生入死的患難朋友基本都被施以慘無人道的酷刑,前後屠殺了四萬多文臣武將;毛澤東的文革時期,走到哪裏都可以看到剃陰陽頭或遊街或戴黑袖套的人。但是劉邦執政期間,三王死於其手的只有一個,而且他減輕刑法,無為而治,在這方面比另外兩位更能稱得上明君。

三人死後都發生反代奪權。相對於劉邦的呂后和毛澤東的江青,朱元璋的後院比較清靜,説明朱元璋治家和治國一樣有道。

三人對於教育都非常重要。三人都出身貧寒,劉邦和朱元璋可以稱為是一介草寇,但是毛澤東文采極好,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三人掌權後都很重視教育,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祭孔的皇帝,其重孫漢武帝則乾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朱元璋極化皇權,興文字獄,以科舉八股取士,公平的同時也把知識分子思想禁錮在程朱理學之內。毛澤東則是從自己做起解放思想,參與新文化運動,在國民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義務教學,大學全免學費,而且師範、石油、鐵路、航空、郵電等大學還給大學生發工資。這樣的免費教育體系在今天已經成為千古絕唱。

三人都有歷史上非常出名的輔臣。劉邦創業時有張良,朱元璋創業時有劉基,毛澤東創業時有周恩來。

劉毛取天下都首先在陝西發家。劉邦開國時取關中為基地,進而得天下。毛澤東取陝西為根本,終得天下。

標籤: 讀後感 朱元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yo8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