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史記》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史記》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史記》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史記》讀後感 篇一

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劉邦身邊的得力助手,能統籌佈局,能帶兵打戰,可卻偏偏不愛官場利益。

《史記·留候世家》中便有記載,留候跟從皇帝去攻打代國,出奇計攻下馬邑,以及立蕭何為相國,之後留候和皇帝從容地談了很多天下大事,留候常説:"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這段話開始我還是很不理解的,那時的張良立下累累汗馬功勞,對於一般的大臣來説,他們巴不得在皇上身邊多待幾年。覺得有運氣可能還會得到皇上的青睞,升個官,發個小財,頤養天年什麼的。可張良卻執意擺脱官場,去過算是歸隱的生活,畢竟他還是掛着"留候"這個名號的,且他後期也與呂后有接觸。倒是像極了南朝齊樑的陶弘景,可能張良並不具有隱士思想,只是在官場累了,想過自由的生活罷了。

並不同於晉宋間的宋炳與元代的吳鎮,即便是皇上下令徵召也不去,不和官方打交道,張良只是奔波太久,想停下來休息而已。他也想過過那種可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生活吧。雖説這是後期李白的詩句,但那種意境,着實讓人嚮往。也是,像"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樣的日子,敢問世間有誰不想要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覺得張良歸隱很傻,但我卻並不這樣覺得。當一個臣子願意放棄榮華富貴去追求自由生活時,無非就那麼幾個原因。也許是想休息了,就像是古人喝烈酒喝醉醒後都會習慣性品茗一樣。在大醉後來一杯清甜回甘的白茶,清去殘餘的酒香,留下的縈繞脣齒的茶香不也是一種享受?另外,《史記》中有記載:"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説明張良已經沒有帶兵的能力了,也只能出謀劃策。且"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説明張良早有歸隱之心,但這時天下尚未平定,所以留候堅持着服侍高祖。但劉邦已平定天下,張良遂了自己的心願,有何不可?

再者,老子説:"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便要全身而退。人們説:"伴君如伴虎",功成卻不身退,便是要與虎謀皮,但這卻並不可能,張良也是看出這一點了吧。想想歷史上,來不及功成身退而落了兔死狗烹結局的可不少。伍子胥、岳飛、于謙,哪一個不是盡心地服侍君王,哪一個沒有為國貢獻?可最後呢?卻被那位高高在上的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而與張良同期的韓信,為高祖收復燕、代、齊、趙,最後卻被誅三族;越王時期的文種為越王出謀劃策,收復吳國,最後卻被越王逼迫舉劍自殺。這一樁樁,一件件,可不可笑?范蠡説的沒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來,沒有君王會願意留立下大功的臣子,最後也只會是兔死狗烹,所以,如范蠡與張良這樣,選擇歸隱才是明智。

而且,對比起明代陳繼儒,張良的選擇可謂是着大眾之眼光,隨心自在。陳繼儒明是歸隱之人,卻愛和官家打交道,因此被世人詬病"翩然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實在是可憐。而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他們時機來臨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這樣有何意義?歸隱反而成了他們為了仕途而撒的網,難道這樣就正確嗎?如果是,那張良的安然歸隱又有何不可?

我覺得,用"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來形容張良再好不過,這"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要的便是一份淡然;而張良歸隱求的也是這份淡然,相對比來看,這歸隱與品茗又差不多,這品茗之人品的不也是一份淡然嗎?像蒙頂甘露的齒頰留香,祁紅的"祁紅特絕羣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武夷巖茶的馥郁豐富。這都是歸隱感受,也似人間百態。

想想,一個人歸隱自有道理,是累了要休息也好,是為仕途鋪墊也罷,抑或是為躲避君王的絕情。總是因為有一絲厭倦燈紅酒綠,渴望清閒雅緻,才會選擇歸隱,或許只有那遠離塵世煩擾的青山綠水之間才能安放自己的靈魂。所以對於張良的歸隱,我欣賞。

史記讀後感 篇二

中國文學家魯迅以前説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近期榮幸拜讀,期待將讀後的體會與大夥兒共享。

史記勾勒了從黃帝時期至漢武帝年裏的歷史與本人的所有喜怒哀樂,以人物傳記的方式去勾勒一個個新鮮的人物品牌形象。其對遠古時代傳説故事的記述與對奴隸制社會的描繪,是古往今來史籍的獨一無二的記述,因此 其歷史調查價值是無窮無盡。但老百姓為什麼要讀它呢?因為它無以倫比的文學類價值,《離騷》是戰國時期屈原的出色經典作品,史記能與它一概而論,是一種榮幸,從這當中能夠看得出史記的文學類價值是無以倫比的,這也是史記深受古往今來社會各界人物青睞的緣故所屬。

呂不韋為了更好地幫子楚而遊説秦國,子楚同意:要是他遊説取得成功,便與他共享資源秦國。因此呂不韋拿五百金贈給子楚,有那五百金遊説秦國。我覺得子楚十分賢能,是個候選人。因此,華陽夫人與皇太子安國君決策將子楚做為繼承者。呂不韋調了好多個婢女與他同居生活,子楚要他們,呂不韋給了他,但瞞報了在其中有一個早已孕期的實情,之後,這一女人生下了嬴政。這時候,安國君繼位,沒多久,子楚繼位,之後,嬴政繼位,呂不韋獲重賞。

總而言之史記使我對歷史的心態發生了更改:一開始我覺得歷史是一種可望不可及而不能侵害的自尊,是史學家才會科學研究的東西,史記離大家凡人很漫長;讀過它以後,我認為歷史與大家的間距近在眼前,而並並不是那麼漫長,史記也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千家萬户家了。例如從項羽的的身上,大家就能看得出他那勇猛善戰的特性,正是如此他才擊敗了秦王朝;還可以看得出他不尊重屬下,急於求成的特性,這也使他最後邁向衰落。史記中的每一個人物全是那樣,有優勢也是有缺陷,他遭受器重到衰落都是有他自己的緣故,從這當中能夠看得出人生道路昌盛之道,這也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風采。總而言之,以史為鏡,能夠知盛衰,綜合性到現在是:以史為鏡,能夠知方位。

因此 ,史記是一部的的確確的好書,一部古代典籍,一部造型藝術佳品!

史記讀後感 篇三

《史記》是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造的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不僅是一部歷史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史記故事》裏選的故事都是《史記》的精華。從傳説中的皇帝到西漢的武帝,按時間順序寫的。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也為我們瞭解歷史打開了一扇門。

通過這本書,我認識了很多歷史人物,比如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於用兵的孫武,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重耳流亡生活了19年,但最終登上王位並載入史冊。勾踐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滿腳寫《孫臏兵法》;流放蜀國,留下《呂氏春秋》。

這本書裏有很多值得我敬佩的人,比如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利民的大英雄。他三次走出家門,但都沒有進去。可見他內心很善良,願意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自然的雄心壯志。《趙氏孤兒》描寫忠臣程英和公孫杵與奸臣屠岸賈鬥勇的故事。讓我們被忠誠、善良和正義所感動;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飛將軍李廣》寫道,李廣這位飛天將軍,像孩子一樣熱愛軍人抵抗匈奴的侵略,保衞國家,做出了偉大的成就,深受人民愛戴……而我最敬佩的人,就是記憶驚人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為了表達自己的不開心和抑鬱,他寫了《離騷》,千古流傳。據説他是因為國家無能而死的,人們很難過,就放了些粽子,防止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後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服務”。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嶽敗於吳,勾踐為伏差所擒。後來,府差放了勾踐,讓他回嶽。勾踐在他坐卧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晚上躺在柴火上,面對着苦膽。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試試膽量。總是感到內疚:‘你忘了你會遭受一次巨大的失敗嗎?’就這樣,勾踐共命運,共患難。經過十幾年的生產發展,力量的積累,十幾年的訓練,終於打敗了伏差,消滅了吳。由此可知,越王做了吳王三年的奴隸,受盡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從未放棄信仰,復興了國家,找回了失去的尊嚴。麻痺王子,被送回越南後,安撫民眾,練兵,吃前嘗苦果,晚上睡在柴火上,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屈辱和復興越南的野心。作為一個高級國王,他能做到這一點,真的是難能可貴。勾踐經過頑強的毅力,終於戰勝了吳。勾踐堅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我們: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對它,重新開始。

《史記故事》確實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生動有趣,可以增長見識。它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使我們從小就瞭解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本書還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堅持不懈,以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史記》讀後感 篇四

今天,我讀完《史記》這本書之後,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受。

《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開創了我國曆史學和文學史上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個性化新篇章。

在《史記》裏,司馬遷寫出來的事都十分真實,即使是記敍本朝的皇帝,司馬遷也沒有忌諱,如他揭露武帝任用酷吏殘害百姓、愚蠢地迷信神仙方土等,並不為尊者諱。

在《史記》那麼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在《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一節,這一段在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各自的性格特徵,如項羽的仁慈、坦率、優柔寡斷,范增的深謀遠慮和靈活機變,樊噲的粗中有細和當機立斷,以及劉邦的狡詐多謀,紛紛躍然紙上。

《史記》真是一本讓人百看不厭的好書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og8v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