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重門讀後感 篇一

國中時,隨大流(主要是黃狗啦)開始看韓寒的書,然後幾乎看完了他所有出版的書,只是唯一的遺憾,最早出版的《三重門》沒機會看。

高一時,問同桌借了看,只可惜被我們班主任收了,那班主任姓趙,對韓寒痛恨至極,好像韓寒抄了他家一樣,恨得連《三重門》安安靜靜的躺在書桌裏也不放過。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於此,當你還沒有幸看一樣東西,那東西就已經消失,這裏是被收了。只聞書香,還未來得及吞下肚,就被收了,慘!!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把《三重門》擱下了。

大學聯考前的一段日子,生活寂寞難耐,逛書店時又見《三重門》就順手takeit了。

我看過《三重門》後的感覺是韓寒讀完《圍城》的感覺:“原來小説還可以這麼寫!”雖然我也讀過《圍城》,但因為我文學功底太差的緣故,沒有什麼如坐春風的感受。總的説來,看韓寒的小説是不必太注意情節的,最主要的還是看他怎麼玩文字,然後順便把我們也玩一遍。看郭敬明的書就不這樣了,只看情節就夠了,我不是説他的文筆不好,只是那些文字更適合女人,而且往往越是對女人心理描寫的惟妙惟肖的男人越容易變態。

我不知道韓寒寫《三重門》的時候是怎麼寫的,他自己説這本書是他傾注最大的一本説,我想也是,玩什麼東西都得投入,何況是玩文字。我覺得寫這本書要很通暢是不可能,可能一個比喻要憋很久。

我要説的就是這一點,以前總是強調寫文章要流暢,但有時候是需要不流暢的,太流暢的東西就沒有什麼思想了。寫的流暢就像排便順暢,並不是這樣不好,只是這遠不如長期便祕後突然釋放來得爽。

以上本人鄙見,不足掛齒。

重門讀後感 篇二

幾乎懷着忐忑的心情讀完了青年作家韓寒的《三重門》,為作者文筆擊節較好的同時,心裏也不禁打了一個問號:什麼樣的環境才適合孩子成長?

《三重門》寫於韓寒高中時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傳,書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無疑問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韓寒。現實中的韓寒是叛逆的,而書中的林雨翔也時時在心裏生出對現實不滿的情愫來,表面看起來小説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戀情為主線,但是,只要我們細心些就會發現,韓寒所要表達的中心很顯然不是在大家看來很青澀的戀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視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學習環境。很明顯,韓寒是想表達:怎麼樣的環境才造就了最後的林雨翔。

可以説,《三重門》是韓寒對當今社會傳統教育模式的控訴。

小説開始就對林雨翔的成長環境做了細緻描述,小城、家長、學校、老師,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筆墨,也為林雨翔成長之路做了精彩鋪墊。林雨翔生長在一個小城,周圍的環境決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對開闊的視野看待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而他對家長的反抗也説明了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當他的成長環境只剩下家裏和學校兩點一線時,我們會發現,林雨翔在這個時候已經存在性格缺失了。這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了個醒:是不是教育活動一定要侷限學校和家裏呢?如果我們能讓孩子走出去多接觸社會,會不會對他們的成長更為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長。不可否認,韓寒儘量用了相對輕鬆和詼諧的語句,但是在輕鬆詼諧之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對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對不對呢?我們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對健康成長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放鬆對孩子的管教其實就是放棄責任,這可能也是導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發展總是不均衡。

最後在看林雨翔的學校,毫無疑問這裏是傳統學校教育的模板,在這裏只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會得到老師的青睞,而像林雨翔這樣的“瘸腿”學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師待見,這個時候馬德保作為一個輔導老師就難能可貴了,但是馬老師對林雨翔的偏愛卻悲哀的反應了現實的一個側面——教育始終被傳統所覆蓋着。

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聯繫到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還有很多地方等着我們去改進,比如: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重視學習而忽視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績只是一個學生某段時間內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教會孩子生存比讓孩子拿到好成績更重要,社會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決條件就是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利於良好人格形成的環境,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究。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這很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為之努力,不然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樣“沿着一條不知道通往何處的鐵路”迷茫前行了。

重門讀後感 篇三

在五年級時我第一次接觸了韓寒的作文當時我覺得十分有意思。後來又經過媽媽的介紹讀了韓寒的經典著作《三重門》。

三重門主要講了本書通過少年林雨翔的視角,向讀者揭示了一個類真實的高中生的生活,把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展現開來,體現了學生式的思考、困惑和夢想。韓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動着、憤怒着、抗爭着、改變着,透過那些犀利的、尖鋭的甚至是刻薄的語言,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天才少年的靈光閃現。

我知道了三重門指的是:第一重——親情第二重——友情第三重——戀情

第一重——親情寫出了親情,是一個永不衰退的話題。人有百種,對親情的感悟就有百樣。在韓寒的筆下,我看到了他對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牴觸心理:林雨翔的父親會在兒子年幼時逼迫他閲讀中華文明歷史的結晶,也同樣在兒子會考在即時,讓他上補習班,花重金買補腦、增長記憶的營養品,力求在會考中能發光發熱,但他們卻忽略了人類最簡單也最濃厚的情感。或許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遠比價值千金的藥品更有價值。然,親情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每個人在每時每刻都在用不同的行為詮釋親情。

第二重——友情,人的一生中,朋友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你更多的時候會把心中的感悟傾訴於朋友而非家人。文中的林雨翔也有幾個好朋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樑梓君。他成績很差,但是他重義氣。他會教林雨翔寫情書,他會幫林雨翔怎樣把妹。或許這一系列所謂的“幫”在家長眼裏純屬是害了他,但我知道林雨翔此時需要這些,因為他正值青春年華。朋友會一眼看出你需要什麼,會在適時時提醒你。我一直覺得,生命給予我的美好,總是遠遠超出我的需要

第三重——戀情這個季節悄悄地來了,這個年齡也悄悄地來了,在第一次見面,林雨翔就在心中刻畫下了這個名字。詩詞輕吟,只為在她面前展露自己,吐露心中些許的萌動。他會因為下雨而擔憂她,她也會為了與他上同一所重點高中而整理習題給他

這就是我們,年少的我們。或許成長就是一道沒有疤痕的足跡。在美麗的夏季,我用我的筆,記錄着青春。青春未央嗎?有足夠的好時光讓我們邊走邊想,邊想邊揮霍嗎?不,從此岸到彼岸,從綠肥到紅瘦,快得就像季節的交替。每一年都是這樣。

《三重門》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不適合上課的時候看,我是這樣説的,因為看着看着會不由得笑作聲來。這並不是一本笑話書,作者也沒有有意地幽默,只是書中的內容讓我孕育發生了共鳴,不由地從心底笑了出來。韓寒的書,在那華麗的筆墨上面湧動的是叛逆,是對社會的批判。能用這樣的調侃筆墨,這樣無厘頭的筆墨來品評現實,大約除了他與蒲松齡之外沒有第三人了。而這本書讓人不得不在笑過之後覃思,覃思這個社會,覃思我們的教誨。我想,大約只有履歷過書中所寫的那樣的教誨的人才會明白韓寒想表達的深意吧。

黑夜給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探求灼爍。

這是本不錯的書。書中的人物描寫讓人覺得書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因為你總能在身邊的同硯身上發現書中人物的影子。好的小説是讓人感觸真實的,是能讓讀者有現場感的。

黑夜給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探求灼爍。

看了韓寒的《三重門》,很受安慰,久睡而不着,越躺越精力。這個跟我同年出生的同道寫的這個東西,還行。常覺得自己便是裏面的林雨翔,總説自己不近女色。其實潛意識裏也曉得這不外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很受傷的捏詞,久了,捏詞也似乎成了究竟。直到有一天,誰人ta出現,心牆剎時崩塌,才曉得一切的捏詞與堅固的外殼其實特脆弱,大約説只在ta前面很脆弱,在其它的ta前面永遠是侏羅紀的鐵壁銅牆。久埋心底的某個東西重又甦醒,生長。可是這只是可是,我的ta還不曉得在哪個宇宙。活到如今才有點明白,這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女人,只有失敗的男人。再温柔的女人在失敗的男人面前也是個性統統,挑東揀西;再個性自豪的冰美人在樂成的男人面前也會釀成一隻暖和的小貓。娶一個女人吧,如果她賢惠,你將生活得更幸福,如果它不賢惠,你將成為一個哲學家。常喜好一個人深夜看點東西,想點東西,寫點東西,喝點東西,吃點東西,悄然默默地。韓寒的《三重門》《長安亂》例外,常是:夜深,關燈,一人,舊電腦前,煙頭一地,臉上笑得五官不分,另有液體四行(眼淚、鼻涕各兩行),巴掌還在拍得山響,這陣式,足以把鬼嚇死。另有,西門吹沙這個名字如今覺得有點太少年,新名有身中。。。

重門讀後感 篇五

今天也許是要井噴了,呵呵,我貌似對井噴的具體意思還是不大清楚的,但暫且就在這借用一下吧。第一次想要寫多一點,既可以讓我的這個文檔的內容看起來不是那麼枯瘠,也怕哪天不寫,看着這些東西,也好有些成就感。

週五,我在網絡上開始拜讀韓寒的大作《三重門》了,當我跟我爸説我在看韓寒的文章時,他的第一反應是“你還看得懂韓寒的文章?”我笑而不語,其實當時我是慚愧的,因為我心理清楚,韓寒的文章絕對沒有表面讀起來那麼簡單,其中有着對社會,對人性的諷刺,然而即使我知道有這些含義,卻仍然讀不出那層味道,只要當明確地有“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是這樣。”的文字出現時,我才能發現,所以的確是慚愧。

其實我對韓寒的瞭解是很淺的,比對毛主席的瞭解還要淺。儘管我對毛主席也不是瞭解多少。説實話,讀韓寒的文章時,目前的我有一種驕傲的感覺,感覺讀他們這種作家的文章是很高尚的,我的思想是很進步的,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我是第一次讀《三重門》,以我的水平,我只能將它當作一篇校園小説,寫到這裏,真心感覺我的覺悟低,可即使是這樣,有很多的文段都被我無情地跳過了(對不起韓寒)。

原本還指望能寫出點東西來,至少像個半篇讀後感,儘管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經自己這麼一分析,還是算了,不要拆了自己的枱面。我在想,如果我哪天能讀懂韓寒的文章了,那我也許已經完全浸沒的社會這灘渾水裏了。

寫這種東西完全是受胡佳凌同學的啟發,引用她的原話:“每個人都會遇到那麼一些事,只是這個時候的我就會慢慢地靜下來,思考一下。直到下一次坐在書桌前無所事事的時候,便會又想起來,於是記錄下我所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才寫完沒幾篇就急於摘出一篇發表了,呵,人還是要面子的動物啊,自以為有點成就就急於炫耀了。寫到這裏,自己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重門讀後感 篇六

韓寒之所以稱作是才子,文思滔滔不絕猶如東去江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敢於批判和衝破上層建築自以為是的“自閉”制度。我對自己的看法也深有疑惑,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對他的認識只是來自《三重門》這一本書而已。倒也不妨大膽揣摩一番,權當自娛罷了。

在我看來,三重門指國小、中學、大學也好,還是指人生中的三次重大考試也罷,無非都沒能離開一個話題——學習。愚見是除了學習這一重固若金湯的門外,還有家庭和愛情這兩重虛掩的門。雖然虛掩,前者卻是很難衝出的一道門;而後者則相反,是一道很難衝入的門。原因何在?就像是風箏飛得再遠,終究還有一根線的羈絆;畫面上再真實的道路也不過是畫筆的影子而已。

透過林雨翔,我們是否會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時因為一點小小的榮譽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有時咬文嚼字,故弄玄虛;有時在陰暗面前逃之夭夭或者視而不見;有時候又慷慨激昂,不滿世俗;有時又優柔寡斷,瞻前顧後……

小時候我們和林一樣,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雖然貌似可以隨時遠行,走出那重有父母編制的並不厚重的門。可人總是在未知面前,甘願循規蹈矩,因為我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任何事物都有父母雙親親自打點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總是願意拿老祖宗的東西當規矩。

當我們大一點的時候,父母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加之我們需要對外界獲取更多的認識,於是便把我們送入了那堅如城牆永不會倒塌教育之門——學校。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前半生也是如此走過來的,更深層的原因是大部分人對應試教育的態度在幾十年的成長中都經歷了相對較長的憧憬和相對較短的失落,以及相對較短的質疑和相對較長的實踐;前者是“斷腸人在天涯”的惆悵,而在後者的過渡過程中我們則兼具了趨之若鶩和矢志不渝的“優秀品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我們再怎麼修行也不過像孫猴子一樣永遠逃不出如來的五指山,倒是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又遺傳了上一輩的“革命精神”——繼續遺傳,這好比是傳銷組織中牽線搭橋的“紅娘”。

當我們再大些,懂得什麼叫做談情説愛的時候,又一道門降臨了,好比是救世主耶穌降世,來拯救蒼生了。可偏偏這耶穌往往是胎死腹中,偶爾碰上個命大的耶穌,能滿月了也算是壽星了。我們懵懵懂懂,有對異性美好的期盼,可在老師和家長眼裏,異性除了在學習上可以存在交集以外,其他的一律排斥;其實我們自身也是一樣,內心矛盾重重,輾轉反側,就是不敢輕易推開那扇虛掩的“救世”之門。

於是乎,在監督與矛盾中,我們走完了國小和中學時代。仔細想想,自己的這十多年就好像總是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出了家門,就走進學校的門——學校閣樓的門並未上鎖,可家長老師紛紛告誡這是禁區。活了十七八年,始終在一個屋檐下的兩扇門裏來回穿梭,怪不得人們常説——最美不過夕陽紅——當一個地方或制度束縛人們太久,那僅存的一絲懷念也如耶穌一樣,卻不知道這位耶穌為何如此命大?

到頭來,我終究還是沒有韓寒的灑脱和勇氣,還是隻能沿着這條由眾人鋪成的在魯迅眼裏算做路的直線走下去。雖然有一百個不滿,可幾千年來農民起義的慘痛教訓告誡我: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也只能默唸着它算是一個安慰。或許若干年後,我也會把這樣的實踐遺傳給我的兒子,哎,説到底,原來我不是孩子的親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48w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