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示例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示例

【導語】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示例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小和尚”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2: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4: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5: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6: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7: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8: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9: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0: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1: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2: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4: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5: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6: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7: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8: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19: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篇20: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正文】

篇1: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暑假期間,再次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資料清新雋永,語言質樸生動,猶如夏日裏的陣陣清風,汩汩甘泉,沁人心脾,滋潤盪滌着我的靈魂。字裏行間,細細品味,禁不住總是被李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繼而為之深深折服。書中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猶如一盞明燈,不僅僅給了我很大啟示,更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沒有最好,僅有更好”。所謂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反省,不斷超越,而並非與他人比較。萬千世界,人各不一樣,受自身條件、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我們的修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夠成為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可更多的人卻最終淪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工人、農民、個體經營者。即便如此,我們也無需抱怨,更無需沮喪,雖然我們也許成為不了“家”,但我們完全能夠成為最好的自我。正如李老師所説,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卻是婆娑的楊柳。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應當學會不斷反思,更應當學會自我和自我比,拿今日的自我和昨日的自我,而不是拿我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唯有如此,方能迅速成長。古語云:“吾日三省吾身”,説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回想近20年來教學生涯,我也曾一度抱怨過中國式教育體制的種種不和諧;亦曾對“後進生”發出過“孺子不可教”的感慨;為人處事雖篤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卻總不乏被人誤解亦或埋怨。反思自我,講的、信的盡是世間大道理,卻從未想過如何從源頭、細微處入手,從日常生活、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從知己知彼、推己及人的關心理解入手。相反,總是在固有經驗及學識水平的支撐下偏執、堅韌,故而往往弄得自我身心疲倦,卻收效甚微。

此次讀了李老師的書,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當每一天學會從以下這些方面不斷反省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幫忙“後進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細心?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我今日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豐富?我今日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我今日應對大家的教育教學提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日更虛心?我今日所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靜?也許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只要我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學會反思,堅持自省,我就能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愛心是好老師的基本條件,僅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僅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細細品味,覺得李老師的話語實在是精闢。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我所應對的孩子小的6歲,大的11—12歲,他們純樸、稚嫩,天真無邪。他們的話語或許天真,沒有太多的邏輯性,卻質樸真誠;他們的遊戲或許簡單,沒有過多的刺激性,卻帶給人歡樂;他們的禮物或許粗糙,不具備過多的收藏觀賞價值,卻彌足珍貴。如果我們不抱有一顆童心,那麼孩子的一切,在我們大人的世界裏又怎會得到認同,又怎能有一席之地?所以作為老師,擁有一顆童心彌足珍貴。

回想我以往的英語教學,機械單調的的重複,導致我的學生開始厭惡我的課堂,甚至對學英語表現出厭惡的情緒,究其原因,只因我的教學太過成人化,不貼閤兒童口味,未貼近兒童心理。而今,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日,我摒棄、拋開自我那份固有的矜持,融入學生活動之中,和孩子們一齊做着那笨拙如企鵝般滑稽可笑的動作。可正是這笨拙的動作,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我和還孩子們的距離。他們開始信賴我,願意和我交朋友,同時也更喜歡上我的課了。其實,和孩子一齊做遊戲,和孩子一齊説着天真爛漫的話語,並非降低了自我作為人師的尊嚴,相反卻是多了一種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途徑。僅有懂孩子,才能愛孩子,才會欣賞孩子。

我是學校的值日老師,每週一當我迎着第一縷朝陽站在校門口迎接我的孩子們時,我的心境總是那樣舒暢,感覺世上萬事萬物都不如那一刻完美,一切惆悵,所有的不如意都煙消雲散。孩子們見到我總是主動對我説:周老師好!老師早上好!而我也從不漠視孩子們對我的問候,我總會親切地一一回應孩子們問候,讓他們感受到我的真誠,我對他們的尊重、理解與關愛。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愛心是好老師的基本條件。學會反思,締造愛心,將是我教育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標。

篇2: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活力。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在序言中,李鎮西老師的這一段話也令人回味無窮:“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的醫生;你若是老師就要當最負職責的老師。”這是寫給他學生的,也是寫給他自我的。

讀到這兒時,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對啊,自我和自我比,今日和昨日比,每一天反省自我的行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我”嗎?是的,“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所以,只要我從每一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一天反省自我一天所做的事,理清思路,相信自我,就必須能有所提高。

李鎮西老師説到,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沒有愛便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中的“愛心”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這是我十分欣賞的觀點,一向以來我也堅信自我是個有愛心的老師,讀完這本書,我對教育中的“愛心”問題也有的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書中他談到“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

有時我也在懷疑,對於我們班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到底要不要懲罰?如今我明白了這其實只是一個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師用愛心去把握的“度”的問題了。因為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在李老師從教之初,他也以往諷刺過學生,以往辱罵過學生,以往體罰過學生。可是之後他將這一切都變成了教育財富,這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困難、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失誤最終將他磨練成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

給我印象最深還有第八章學生思想改造工程——後進生的轉化。在李老師看來,轉化“後進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寫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育論文乃至教育專著。李老師之所以把關注“後進生”,一是因為素質教育充滿了對人的尊重。二是因為素質教育的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

讀了他的後進生轉化手記——我和萬同的故事,讓我十分感動。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僅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我清楚的記着有這樣一個情節他讓萬同代表班級在全校進行國旗下演講。為了不失去教育萬同的機會,李老師不斷鼓勵萬同,讓萬同連寫三稿,最終抓住“班級的愛就是祖國的愛”這一句閃光的話寫的演講稿,還利用自習課和午時放學後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最終最終讓萬同信心十足地進行了演講,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掌聲。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真令我佩服!讀完他怎樣對待“後進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

在我們班,問題學生很多,有了李老師的指點迷津,心裏也有了些許準備,我必須不會再像以前那麼着急、困惑,必須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找到更適合這些孩子的方法,也更快地為孩子引領一條適合他們學習、成長的道路。回首自我走過的路,不禁慚愧萬分。今日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此刻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日比昨日做得更好,明天比今日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自我!做最好的老師!”這是李鎮西老師對自我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從教生涯中這麼做的。“誰都渴望成為英雄豪傑、偉人巨匠,但受自身條件、社會環境等制約,真正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的,只是少數。那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這天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這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這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

他説:“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那裏,我想到了自我,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提高,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提高,我想我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沒有最好,可是我相信能夠越來越好,做自我心中最好的老師,讓自我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我的小主角,讓台下的觀眾為自我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許多年後,我們不會都成為名家,可是許多年後,我們必須會桃李滿天下的!

篇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曾以為,沒有最好,僅有更好,那才是一種向上,一種追求;才是一種謙遜,一種風景。卻原先,最好不是一種妄言的結果,最好更是一個催人奮進的歷程。正是一個個更好,才匯成最終的最好!不覺感歎,文字的博大精深,不覺佩服,智者的精妙解讀。閲讀的境界影響人生的境界,理性的高度決定生活的高度。成長無極限,追求無止境,最好永遠在我們頭頂之上,觸手可及,而又遙不可及。那是因為,當我們踏上一級台階,目光總會不自覺向着更高一級鎖定!不滿足,是最好的姿態;不停息,是最好的呈現,在前方,是最好的目標!我們不必須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不必須要成為為世界矚目的偉人,不奢望做人上人,但力求做那人中人。

我們是老師,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每一天扎身於孩子堆兒裏,似與大千世界隔絕。躬耕於講台,行走於童心,奔波着教案,忙碌着作業,理解着檢查,迎之後挑戰。迎來送往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就在這平平淡淡卻也倍覺緊張之中,我們可能隨波逐流,我們可能職業倦怠,可是我們依然能夠有另一種選擇,那便是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我,培養最好的學生的同時,做最好的自我!如此,我們便不會是迷失;如此,我們才是做真的教育!

擁有一顆童心吧,如此,才能做最好的自我!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我們才會真正懂得孩子的認知,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才會明白孩子需要什麼,我們才會因勢而導,順性挖掘。

擁有一顆愛心吧,如此,才能做最好的自我!有愛心,才能讓我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讓孩子真切的感覺到,我們給予的不是冷冰冰的斥責,而是火熱的期待和真誠。

擁有一個職責心吧,如此,才能做最好的自我!有了職責心,才能讓我們站在人生和時代的高度,着眼於孩子的未來,着眼於社會的未來,才會培養出追求真理的新人類。[由本站網友投稿]

從文字中找關鍵詞總是容易的,像從《做最好的老師》中找到“童心”“愛心”和“職責心”;而在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這幾個關鍵詞的藴含是何其厚重?正如,李鎮西老師三十年的積澱,縱然是再厚的書籍又豈能詮釋得清?我自知自我的愚鈍,不能完整的領悟前輩的智慧,但我深知,只要我能將學到一點,兩點,並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我就心滿意足。

不覺想起在宋道口中學看到的那四個字“心馳躬行”,對,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仰慕智者,且思且行!

篇4: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老師,就要當最負職責的老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這是《做最好的老師》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

那麼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從成為老師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尋標準,但一向都沒找到一個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讀到李鎮西老師所寫的“‘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這句話時,頓時豁然開朗。“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李鎮西老師説:“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那裏,我想到了自我,説實話,我對自我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我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實在太遠了。身為初級中學的老師,異常是身為初級中學的班主任,由於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我經常會充當問題學生的“滅火器”,搞得自我很累、很煩,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甚至開始懷疑自我到底適不適合老師這個職業。但應對同樣的問題李老師卻是這樣想的“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所以不如就學李老師這樣想: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潔的教室、節日時温馨的信息、課外活動矯

健的身姿、藝術節上精彩的演出;儘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學點東西,無論這些東西是課內的還是課外的,只要對他們今後的發展有益處就好,而不是僅僅注重他們的考試成績;儘量和他們成為朋友,多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學生能“親其師信其道”,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獨裁者”,讓學生陽奉陰違、避而遠之。這樣每一天生活在一個令人有所期望的環境中,又怎樣能不高興呢?

在這本書的全部文章中《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這個章節給我的觸動最大。當時看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我的教學生活,當我擺出“師道尊嚴”嚴厲地去批評學生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心悦誠服。反而,只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個充滿温情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忙,卻使他們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師在書中所講:“老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我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

反思後我才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到達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此刻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總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從今以後我會多試着從學生的角度研究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學生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篇5: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活力。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老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老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老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老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當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老師越是忘掉自我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能夠和孩子一齊過年,一齊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我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必須要改變自我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我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齊憂傷、一齊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我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僅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僅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啟示三:老師每一天的必修課“五個一工程”

我最欣賞的是李老師無論多忙,每一天都要進行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個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於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在我們看來,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師卻不覺得需要什麼“毅力”,他把這樣艱鉅的工作看成是自我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已經變成了習慣,就像每一天需要刷牙洗臉的習慣。這一切的一切,李老師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績,並樂在其中,實在讓人佩服!

同為老師的我們都清楚,這“五個一”做一天兩天還能夠,但要長年堅持卻實在是不易。這其中的前兩個一即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個學生談心倒還容易,因為作為老師每一天都會上課,批改作業並與學生接觸,只要存心上好課就能夠把每節課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礎上有長進,只要認真解決學生的問題就必須瞭解學生,找學生談話,教育幫忙學生。而後三個一即讀一萬字的書,思考一個教育問題和寫一篇教育日記要每一天堅持的話,非一般毅力的人能夠做到,異常是每一天一篇教育日記(他一般都是幾千字),要堅持則十分人能夠想象,所以李鎮西老師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我感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勤奮”,會擠時間。魯迅先生説過:“時間像海綿裏的水,只要肯去擠,總是有的。”其實,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去擠的問題。有時,我們太浮躁,不能安心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有時,我們太拖拉,總是把今日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時,我們也雄心勃勃,但總難堅持。

啟示四:做有思想的老師

作為一名老師,僅有童心與愛心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師。李老師書的第二章便是“提高老師的素養”。最欣賞裏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老師》、《閲讀和寫作,提高老師素質》、《從做學生的“靈魂工程師”到“向學生學習”》。

書中這樣説到:僅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僅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讓沒有思想的老師去培養富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無異於緣木求魚。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回想從教幾十年的自我,不正是缺乏思想嗎?工作之餘從未主動思考一天或幾天來的工作,思考自我的課堂,思考自我的學生。在理解各級培訓,聽取專家講座時,也只是習慣性的理解,很少主動去思考。近來,朱校長不斷提起“做一名優雅的老師”,我想其第一步必須是要有思想,僅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質,僅有有思想的老師才會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做有思想的老師”是應當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老師的心中,成為一種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老師”,除了有思想,還必須要有必須的底氣,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厚實的人文底藴、沒有創新的意識,那也只是一種空想。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為他生活的全部資料。書中李老師將自我閲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樣樣俱全。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他早已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回想自我,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放棄為自我充電。現如今,如火如荼的“書香學校”讀書活動正在展開,我想自我應當以李老師為榜樣,博覽羣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將閲讀作為自我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就要勤于思考,勤於鑽研,並且養成習慣,從中品嚐思考閲讀和寫作的樂趣。付出多少汗水,才會收穫多少果實!

“做最好的自我!做最好的老師!”這是李鎮西老師對自我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從教生涯中這麼做的。“誰都渴望成為英雄豪傑、偉人巨匠,但受自身條件、社會環境等制約,真正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的,只是少數。那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他説:“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那裏,我想到了自我,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提高,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提高,我想我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沒有最好,可是我相信能夠越來越好,做自我心中最好的老師,讓自我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我的小主角,讓台下的觀眾為自我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許多年後,我們不會都成為名家,可是許多年後,我們必須會桃李滿天下的!

篇6: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做最好的老師”是我一向以來的追求,其實什麼算是最好,自我心裏一向存在着疑問,拿到這本書我好像找到了通往目的地的指路燈,迫不及待的翻開了這本書,書中沒有通篇的大道理,完全是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教學實錄。一個個真實的事例,一個個鮮活的學生彷彿就在我們身邊。説實話我從沒有這麼認真的看過一本教育專著,而這本書卻一向深深的吸引着我。

在這本書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説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老師,就要當最負責的老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把這段話寫到了我的空間裏,我想與我的學生,我的朋友共同分享。

經過閲讀,發現貫穿李老師的教育思想的就是一個字“愛”。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用愛去感化學生,用愛去啟迪學生。“在老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老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所以,老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終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團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所以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職責”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老師的氣

度,老師的魅力。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八章學生思想改造工程——後進生的轉化,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完美道德的萌芽,所以,對後進生的成功轉化,與其説是老師向他們:灌輸(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輸),不如説是引導他們發現自我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忙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讀完他怎樣對待“後進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

在我們學校也存在這樣一批後進生,包括我當班主任時所在班的學生,其實當你真正用心去和他們相處和交流時,你會發現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可愛的地方。在這本書中李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他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採用10種有效的具體方法: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團體評議;寫每日九問;對手競賽;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幹部;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其中很多方法我們都能夠嘗試,我相信只要我們有愛,必須會喚起他們心中的愛。

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我會不斷地提醒自我,用愛心温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做最好的老師,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

篇7: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最近一個星期我讀《做最好的老師》陶行知曾提出“愛滿天下”,所以他才能為學生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深深明白應當把班級當作“家”,我班的小凡同學,學習成績在班中一向是處於中下等的,但開學初我發現他上課精神恍惚,課後作業總是拖拉,甚至連他最拿手的背誦課文也有了困難,還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比如上課招惹同桌,説謊。這在以前是從沒有過的,我十分擔心。每次學生違紀或發生變化,我總會想必須是有原因的,這時我們老師最忌諱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而是應當幫忙學生找出原因,解決根本問題。那天他因為背書的問題被留了下來,看到他那心煩意亂的樣貌,我決定先跟他談談,談話進行得比較順利,或許這事在他心裏已憋了太久,他太需要傾訴了。

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他的爸爸,我把孩子的變化及孩子變化的原因告訴了他,他心平氣和地聽我講完,又虛心地向我徵詢恰當的處理方法。講完我如釋重負,跟家長打交道是要講究方法策略的,一不細心得罪了他,那就引火上身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進取發言了,作業也能及時完成了,一切都進入了正常軌道,班級中的每個學生,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能幫忙他們“闖關”的是他們的信心和勇氣,更應當有老師無私而深厚的愛,我們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多一雙觀察的眼睛,多一對傾聽的耳朵,多一次温暖的行動。

老師對學生的愛還表此刻尊重、理解學生上。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的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老師能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能夠尊重每一位學生,即使是學生犯了錯誤,甚至傷害了老師,老師仍能一片誠心,寬宏很多地對待他。異常是當老師講課時出現錯誤,或批評錯了學生,或處理問題方法不當時,應當當着學生面大膽地承認錯誤,請求學生的理解和原諒,這不但不會失去威信,還會讓學生感到老師的思想境界高,學生會更信任老師。

篇8: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慼慼,欣欣然嚮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説,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為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着。

人説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着詩意的句子,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着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説自我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説:“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相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相比,不但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僅有更好。因為“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夢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夢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説我們無法做到“最好”,可我們卻能夠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説“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去戰勝自我,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齊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在現實的工作當中,我們需要怎樣地去做到自我的最好呢?

一、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這句話也是李老師的最好印證。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是充滿人情味……”作為老師,我們應當學習李老師那種關愛,讓學生在關愛中學習、成長,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歡樂。有的老師卻為了在孩子面前顯示自我的尊嚴,卻在不經意中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只能讓學生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生疏。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通道;愛,是創造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所以,我們要時時地堅持着一顆愛心,要嘗試着放下自我心中所謂的尊嚴,多以學生的視角同他們零距離接觸,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去贏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愛同時也是一種職責,而非一年、兩年短時間的愛。然而,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着愛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把對學生的那種有限時間的愛稱作“小愛”的話,那麼李老師賦予學生的愛就應當稱作“大愛”,我們的愛需要學習李老師那種“大愛”,要有時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讓讓我們的愛延伸到學生的一生和學習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讀完李老師的書,我們會期望成為李老師樣樣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功底深厚的大師。在他的書中,教育名言隨處可見,教育理論,他都能隨手拈來。我們既要學習李老師的博學,也要學習他的細緻入微。其中最讓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熱愛讀書與反思。經過讀書,我們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品味,能夠提高一個人的素養。讀一本好書,我們不僅僅能夠從中收穫知識,還能夠受到心靈的洗禮。要成為一名好老師,多讀書,提升自我基本素養,這些都是最起碼要求。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修養,我們很難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老師的反思本事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本事。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我的行動及情境的本事。成功及有效率的老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必須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總結,這樣,我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三、善於研究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是促進學生和老師共同提高的根本動力。我們應當學習李老師的研究精神,進取主動的將遇到的一個個問題都當做科研的課題,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做研究對象來看待。這樣,當應對那些“後進生”、“考試作弊”、“早戀”等各種問題的學生時,心態就會平靜下來,用解決矛盾的心態去研究,對孩子們的教育也就從容了。

對於一線老師來説,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正如李老師所説,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當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一天都有發現,每一天都有新的頓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一天都有新的歡樂。”我們應當學習李老師將教育中的難題看作研究的樂趣,學習他執着的研究精神。為此我們注意轉換主角,使自我從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學者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境界的提升,是我們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階梯。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心態,一種活力的行動,一種對慾望的放棄,一種對夢想的宣言。將我們的愛賦予到教育過程中去,不斷的研究與反思,超越自我,我堅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師!

篇9: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讀完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後,我感慨頗深。這本書是李老師用自我的心血寫成的,裏面包含了他漫長25年的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雖然其中有些令他耿耿於懷的痛苦經歷,但更多的則是他與學生之間那種純粹的友誼之情。我認為,李鎮西老師是一位十分幸福的人,而他的幸福則來源於他對學生無私的愛。他説:“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看來,要做最好的老師,最最重要也是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鐵棒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説:“因為我瞭解它的心。”是啊,“愛”就是打開心靈的鑰匙,愛得有多深,工作就有多細,效果就有多好。李老師對“優生”的培養和對“後進生”的思想改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異常是他讓“優生”更優和引導“後進生”發現自我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以幫忙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讓我深深折服。正是這種無私的愛,才會無悔的付出。我們也是教育者,當我們應對着我們眼中的差生,我們是怎樣對待的。對他們,我們輕則嗤之以鼻,重則諷刺挖苦。

還記得書中列舉的那個經常遲到的女孩的事例。李老師當時的做法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做法,李老師當時對後進生的態度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此刻依然存在的態度。想想我們對待自我的孩子,能夠説是無微不至,不管孩子怎樣,我們都會發自內心的去關心他,愛他。而我們的後進生,他們的父母也會像我們疼愛自我的孩子一樣疼愛着這些孩子——我們眼中的這些後進生。當我們對這些後進生大發脾氣甚至把他們説的一文不值的時候,請想一想孩子的父母,請想一想我們自我的孩子也許有一天也會被別人説的一無是處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感受。魯迅先生有句話説的好:“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老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我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成長的過程,讀書就是在讀人生。這次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此刻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日比昨日做得更好,明天比今日做得更好!

篇10: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讀《做最好的老師》,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做最好的自我。證明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和事業的標杆,雖然最好永遠做不到,可是一個比一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意味着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就我個人來説,也在不斷的反思自我,怎樣才能做的最好,也在時時刻刻的努力使自我做得最好,可是總是覺得不夠滿意,總是以別人為榜樣,總是問自我,自我為什麼就沒有人家那樣出色,自我也很努力,怎樣沒有人家優秀,所以困境總是困擾着我,自我壓力很大,也很鬱悶。所以總是給自我施壓,讓自我力求事事都要好,都要超過他人,至少不要讓自我落後。

隨着時間的推移,自我慢慢取得了一些成績。在別人的欣賞和讚揚中慢慢的放鬆了一些壓力,一路走來,慢慢頓悟出自我為什麼要和別人比呢?還是和自我比的好,怎樣和自我比呢?那就是今日我做了些什麼,是不是比昨日提高了。這段時間學習是不是堅持的很好,是不是比前段時間堅持的好。今日的時間是否有浪費的現象,今日做的事自我是否滿意,如果滿意的話那就會很塌實,慢慢的自我變覺得塌實了很多,充實了很多,心境也就愉悦了很多。慢慢會樹立自信,自我便更加熱愛自我的工作與學習了。

經驗告訴我,人要自信,要有幸福感,那就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件事,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件事,日積月累我們會不斷的提高,慢慢的我們就會高興很多,歡樂很多!

作為一名老師,用良好的心態對工作與生活,用陽光的心態對待學生,對待你的課堂。你的學生同樣會收穫陽光雨露的的普照與滋潤,他們就會茁壯健康的成長!這樣良性循環,學生會越來越喜歡你,你離做最好的老師也會越來越近。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活力的行為,也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某種人生夢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只管登高不問高”,儘可能每一天自我能做好的事,哪怕暫時遭遇挫折與不幸,最終也將贏的人生的歡樂,這叫“道是無情卻有情”。

做最好的老師,讓我們內心收穫一份寧靜,讓我們遠離浮躁,讓自我更加踏實與充實。

篇11: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這些年教育界流行這麼一個説法:"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袁尚梅。李鎮西老師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聞,就在前兩天有幸觀看了學校組織的李老師的視屏講座。

在講座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開始説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老師,就要當最負責的老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日和昨日比,每一天反省自我的行為。"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俗話説得好"沒有最好,僅有更好"。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所以我説,只要我從每一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片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我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長會上,聽見有位家長説:胡老師人很好,她從來不當着孩子們的面罵同學。我一愣,我真是這樣的嗎回想有時候火氣上來,控制不住,就會在教室裏斥責學生。可自從開完那次家長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景,我會立刻想到學生的自尊,儘量控制自我的脾氣。

允許學生犯錯

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我的孩子好可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我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當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有些學生在讀書方面實在是不行,沒有這個本事,比如以往我們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學生,一開始我期望他能夠認真學習,按時交作業,所以每一天督促他,可之後的事實讓我覺得這樣根本就不現實,所以決定原諒他,就轉變策略,告訴他:學習不好沒關係,可品德必須要好,期望他不要觸犯校紀校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從反饋來看,他告訴我,這樣做讓他很感動,他也意識到自我行為要規範,比如上課遲到他會喊報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幫忙,他也很樂意幫忙,這説明他還是很懂禮貌的,讀後感《《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袁尚梅》。

我真的愛每一個學生嗎

愛學生,説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在沒有觀看李老師的講座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我是"愛"學生的。看完後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我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團體的輿論。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以後的生活中我也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研究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老師對愛的那份執著,對愛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我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對學生付出的是滿腔的愛心。他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並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

"師道尊嚴"

看完講座之後,我就想哪段給我的觸動最大。立刻想到的就是《給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這一視屏小段。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我的教學生活,有時我總是板着臉,故作嚴肅,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貌時,有時我也會在全體同學面前批評一個同學,殺一儆百;每次我遠遠地看着他們,而不是溶入孩子們中去時,我並沒有獲得他們的多少尊重、愛戴。反之,只是一個充滿笑意的眼神,一個充滿温情的動作,一句温馨的話語,卻使他們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師在講座中所講:"老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我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這就是李老師所説的"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篇12: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8月31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當時沒有書,會後我特意去網上看了這本書,深有感觸,在那裏寫下我的讀後感。

李老師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活力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我融入到班級這個團體大熔爐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我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他所具有的這種情感魅力,簡直讓我崇拜。因為他做到的一切,是那樣崇高難能可貴,只能讓人望其項背。所以當低下頭來反思學習自我該如何做一個好老師時,卻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了。

我記得哲學家柏拉圖説過一句話:我們這個時代,號召什麼,正證明了他缺乏什麼。當我反思現實時,發現它真的是一個真理。比如三八婦女節的設立,是為了提高婦女的地位,體現男女平等,但男女真正平等了嗎它的設立正是男女不平等的顯現,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宣揚的,所以我們沒有男人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男女從來沒有平等過,性別歧視也一向存在。那裏我就不詳細舉例了。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9月10號老師節,剛剛過去三天,那我也來説説老師節吧。在醫生,老師,公務員,律師等這些行業中,唯有老師有個老師節,看上去是社會對老師獨有的尊敬,體現老師獨有的尊貴地位,可反觀一下現實是這樣嗎這個答案很明顯大家都明白。我舉個很小的例子吧,以往有次,校長和我們幾個老師一行人被一個學生家長請去ktv唱歌,那個家長還請了他另外一些朋友,之間有個30歲左右的女人,長得挺漂亮,關鍵是歌唱的挺漂亮,聽説是在ktv裏唱歌工作的。

這種場合,大家免不了寒暄,在唱歌之餘,當談到大家的職業時,那位家長也許是出於對我們的恭維,説還是你們老師好啊,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在我們還打着馬虎説哪裏,哪裏的時候,那個漂亮的30多歲的女人脱口而出,不是吧,此刻誰還想去當老師咯,給你當都不當咯。這個女人出口太快,一時沒意識到在座的我們一行有四五個就是老師,霎時,冷場,雖然那個女人立刻打圓場,但尷尬的氣氛卻一向在上空飄蕩。這就是老師的地位,一個在ktv房工作的人説的話。還有一次,在車上聽到別人談話,一個生意人説最不願做一種人的生意,那就是老師,另一個人是導遊,也呼應説最不願帶的團也是老師,因為什麼呢窮酸,斤斤計較。看這就是社會對老師的評價,對老師獨有的尊重。從此以後出門,我再也不敢説自我是老師了。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説是筆者去到日本發現日本沒有老師節,起初,筆者感到很驚訝,但當筆者跟隨他的日本朋友做了一趟地鐵之後他就釋疑了,因為在地鐵上一個老人堅決給年紀輕輕的他讓座,他的朋友給他解釋説因為老人看到他戴了校徽,明白他是老師,他朋友還告訴他,日本有專門的老師商店,所有的商品都對老師打折,商販們把老師光顧自我的生意看作是一種榮耀,日本人最尊重的人就是老師,同時,日本的老師工資制度是教育財政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是獲得了學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的話,去基礎學校任教的月薪是去高等學校任教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並且日本的老師待遇在全國任何學校都是一樣的。老師之間工資的差別,只存在於工作年限之間,既不存在不一樣地區,也不存在不一樣學校,更不存在所謂的先進與落後老師之間。日本中國小老師沒有級別,僅有資格新老之別。正因為如此優越的條件,所以日本中國小老師入門的門檻很嚴。

雖然日本沒有“老師節”,但我分明感到,日本的老師天天都在過老師節。關於説到日本沒有老師節,而老師卻受到全社會尊重,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在反思,今日我們大力號召提倡做最好的老師,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的國家缺少好老師呢那為什麼又缺少好老師呢看看我們國家老師的地位,國家在教育中投入的經費,就明白答案了。我們總是要求老師要有奉獻精神,對其有着較高的社會職責期望,然而人不是活着真空中,他是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的,有着家庭職責,負擔,有他的喜怒哀樂,在房價物價如此高,工資那樣低入不敷出的情景下,衣食住行都煩惱時,他怎能安心做一個好老師呢他自我都活的那樣狼狽卑微,他怎能崇高起來呢這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了!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決定精神層次。我們有句古話,衣食足而知榮辱!毛澤東也説了,人僅有先吃飽了飯,才能搞建設。

篇1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近期閲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作者的教育表述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活力。他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極強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裏,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淚下。

李老師在序言中的一段話讓我頗有感觸:“最好”是相對的,因為這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説,“最好”其實就是“更好”;可是,理直氣壯地提出“做最好的自我”,則證明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和事業的標杆,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實話實説,讀書時我從未有過當老師的想法,此刻卻站在了三尺講台,參加工作的最初幾年我是想過離開學校的,但最終還是留下了。因為一向認為自我不適合做老師,所以,最初幾年的工作做得很失敗,是領導眼中的“後進生”,遇到過很多挫折,產生過很多煩惱。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與其悲悲慼慼地當老師,倒不如高高興興地當能讓自我更從容。由於起點低,那些明星老師和骨幹老師的人格、學識、本事乃至天賦,目前的我是無法企及的,我只想與以往的自我比——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今日我組織班團體活動是不是比昨日更趣味?我今日幫忙“後進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細心?我今日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豐富?我今日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今日我應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提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日更虛心?我今日所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靜?……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此刻的我,儘可能做好每一天自我能做好的事,哪怕暫時遭遇挫折乃至不幸,到最終也必將贏得人生的歡樂!

篇14: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這些年教育界流行這麼一個説法:“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李鎮西老師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聞,就在前兩天有幸觀看了學校組織的李老師的視屏講座。

在講座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開始説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老師,就要當最負責的老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日和昨日比,每一天反省自我的行為。“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俗話説得好“沒有最好,僅有更好”。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所以我説,只要我從每一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片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我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長會上,聽見有位家長説:胡老師人很好,她從來不當着孩子們的面罵同學。我一愣,我真是這樣的嗎?回想有時候火氣上來,控制不住,就會在教室裏斥責學生。可自從開完那次家長會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景,我會立刻想到學生的自尊,儘量控制自我的脾氣。

允許學生犯錯

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我的孩子好?可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我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當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有些學生在讀書方面實在是不行,沒有這個本事,比如以往我們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學生,一開始我期望他能夠認真學習,按時交作業,所以每一天督促他,可之後的事實讓我覺得這樣根本就不現實,所以決定原諒他,就轉變策略,告訴他:學習不好沒關係,可品德必須要好,期望他不要觸犯校紀校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從反饋來看,他告訴我,這樣做讓他很感動,他也意識到自我行為要規範,比如上課遲到他會喊報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幫忙,他也很樂意幫忙,這説明他還是很懂禮貌的。

我真的愛每一個學生嗎?

愛學生,説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複雜”,在沒有觀看李老師的講座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我是“愛”學生的。看完後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我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團體的輿論。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以後的生活中我也會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研究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李老師對愛的那份執著,對愛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我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對學生付出的是滿腔的愛心。他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並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

“師道尊嚴”?

看完講座之後,我就想哪段給我的觸動最大。立刻想到的就是《給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這一視屏小段。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我的教學生活,有時我總是板着臉,故作嚴肅,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貌時,有時我也會在全體同學面前批評一個同學,殺一儆百;每次我遠遠地看着他們,而不是溶入孩子們中去時,我並沒有獲得他們的多少尊重、愛戴。反之,只是一個充滿笑意的眼神,一個充滿温情的動作,一句温馨的話語,卻使他們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師在講座中所講:“老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我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這就是李老師所説的“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常閲讀,多積累

在觀看李老師的講座的過程中,我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簡直是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那也是隨手拈來。我想,李老師之所以能在自我的講座中這樣自然地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閲讀、積累的結果,這也是我要向李老師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像李老師那樣,在每一個失誤中做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忽略一個個教育教學細節,也不是滿足於現狀,更不是為自我的失誤找理由。

講座看完了,我的耳邊還時時回想起這樣的聲音:把童年還給童年;要學會感動,因為生活在感動中是幸福的;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李老師的方法我們未必拿來就能用,關鍵是要領會他的教育精神,教學生愛的本事、有自信心、上進心,這是孩子後續發展動力的來源。“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生命的盡頭也就意味着是迴歸,鳳凰的重生要經歷涅磐。歸去來兮,用這些點滴來開拓視野,啟迪思想,撞擊心扉。回眸處已不再揮淚如雨,而是繁花如錦,在老師崗位上我有太多的得與失,太多的成功與過失要總結,無論是缺憾還是圓滿,那過程本身就是值得讓人低迴品味的,讓我們向李老師學習,一齊努力來感受教育的美麗。

平平凡凡的過着每一天覺得很幸福,分分秒秒都那麼的開心.我會告訴我的學生,沒有他們,我也什麼都不是!作為普通老師的我們,只要我們每一天都在提高,每一天都儘自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許多更好組合在一齊就會變成最好的。李老師説到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是啊,僅有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別人才會尊重你。此刻每個孩子都十分的愛面子,自尊心很強,作為老師如果我們當眾批評他的話,就會傷到他的面子,會讓他構成逆反心理。

經過觀看李老師的講座才認識到:要做到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很難,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中氛圍。合理運用,會把自我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們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感染每一個學生。

篇15: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深有感觸的,書中的案例十分吸引人,每個字都洋溢着李鎮西老師對老師這一職業的熱愛。

回想自我的教學工作,對於自我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可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説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可是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懂事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李老師在第四章總結出: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

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我的孩子好可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我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就應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有一段時間,因為經常有學生不帶信息技術書,我就很惱火,常發脾氣,結果效果卻不好,並且我已經明顯感到學生有牴觸情緒了,那怎樣辦突然之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

如何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作為上副課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思考給我的衝擊力很大,長期以來我總是因為學生表現得不好而批評他們,卻很少表揚他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們表現不好的一方面了。

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同時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協助我一齊解決問題。我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

總之,“沒有最好的老師,僅有更好的老師”,期望所有的老師象李鎮西老師學習,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我永不滿意的學習態度。

篇16: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今年寒假,我懷着激動的心境,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必須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我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必須教齡的老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期望。在那裏,我能夠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那裏我能夠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能夠看到自我提高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們的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為一名老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一位勇於自我批評、善於積累、善於反思、有愛心、勇於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説,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我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活力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我融入到班級這個團體大家庭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我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着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過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經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比較反思自我,深感愧疚,覺得自我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太遠了,這哪是愛學生?反思後才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到達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此刻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為愛,冰雪會消融;因為愛,枯木會逢春;因為愛,期望綻放華彩,因為愛,能撥雲見日,未來永值得期待;因為愛,所有的生命才收穫了圓滿。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決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為榜樣,以“愛”為己任,在今後的工作中,進取進取,顧大局,識大體,努力按照上級的要求,按學校要求,高標準要求自我,樹立競爭意識,不但要自我思想過硬,品行端正,業務水平高,樂於敬業,端正態度,明確職責,勇創佳績,還應想方設法投入到學校團體的建設中,增添自我的一分力量,為校增光、添彩。自覺維護學校利益,遵守規章制度,服從安排,舍小家顧大家,潔身自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甘為人梯,愛生如子。認清形勢,與時俱進,樹一代良師典範,誓為人民教育事業甘灑熱血,奮鬥終生。

最終,借著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為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我,激勵自我,這就是我——一位人民老師在學習中的心聲。

篇17: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前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不僅僅讓我感慨萬千,並且受益匪淺。

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讓我讀懂的一個字:那就是“愛”。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我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如果沒有愛,他就不會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如果沒有愛,他就不會和孩子一齊過年,一齊玩雪、拼字照相;如果沒有愛,他就不會挽回一個又一個後進生。

這就是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所以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職責”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老師的氣度,老師的魅力。試想,這樣的好老師,怎不讓學生愛戴,怎不讓家長喜歡?

我也想做最好的老師。用李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他説:“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看到那裏,我想到了自我,有時在某些方面自我總是缺乏信心,總覺得自我不管怎樣努力都無濟於事。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

做一位好老師,除了有思想,還必須要有必須的底氣,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厚實的人文底藴、沒有創新的意識,那也只是一種空想。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為他生活的全部資料。書中李老師將自我閲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樣樣俱全。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他早已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回想自我,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放棄為自我充電。我想自我應當以李老師為榜樣,博覽羣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將閲讀作為自我的生存方式之一。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提高,每一天都努力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會比前一天有提高。儘管這些天我都很忙,可是每一天在睡覺之前我都會閲讀。我想只要我堅持不懈的努力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離最好的老師就越來越近。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老師,就要當最負責人的老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我會將李老師的教育理念在自我的工作中慢慢實施的,我將會繼續帶着自我的心去讀,帶着自我的夢去追,帶着自我的思考去摸索,不斷尋求突破,找尋更好的教育方法,做一個受家長、學生喜歡的老師。

篇18: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這學期,當我讀的是《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感受了李鎮西老師的與眾不一樣,從他自我的身邊的故事舉例説起,真實自然,每一節都讓人感動。

愛學生,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很多老師都是愛學生的,可是為什麼還會不被一些學生喜歡呢?“愛學生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首先就應當要有一顆與孩子一樣的童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許僅有童心才能滋潤童心。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歡樂與煩惱,學生就會把你當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因為學生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他們也是最容易感動的。我們要愛學生,可是不能憑藉自我的感情只愛那些自我認可的學生,我們應當一視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老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和一個微笑就能個一個學生莫大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温暖,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注意觀察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賞識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優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師説得對,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和同學心貼心;因為有愛,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當學生喜歡你的時候,他很自然

的也就會喜歡你的課,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吧。

合上《做最好的老師》體會到:做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很難,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今後,要把自我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篇19: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最好是相對的,最好其實就是更好,雖然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這就是李鎮西老師心中最好的定義,在李鎮西老師看來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指做“更好”的老師,的確,“沒有最好,沒有更好。”

和李鎮西這些成功的教育家相比,他們的學識,他們的人格,他們的本事,我想我永遠僅有仰慕,可是看了李鎮西老師對“最好”的理解,讓我感受到我們每個老師都能夠做“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用今日自我和昨日自我相比是不是在不斷提高,不斷超越自我,就像李鎮西老師所説的“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只要我們每一天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就能夠不斷的像最好的老師靠攏。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2個年頭,我也堅持當了10年的班主任,“當老師累,當班主任更累。”除了自我的教學工作以外,每一天還會有讓人頭痛的事情,讓人頭痛的學生,任何大事小事通通告訴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教書,還要充當“警察”“保姆”等主角,雖然很苦,但慢慢品味起來其實很甜,學生畢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怎能不犯錯呢,他怎能像你期望的那樣乖巧呢,可是,真當學生們犯錯時,我也曾很氣憤,抑制不住自我的怒火,學生們甚至把我氣哭,那一刻心裏總想着他們快點畢業,趕緊把他們送走,甚至有時不想再當這個班主任了。

李鎮西老師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你越是和學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穫;而你越有感情收穫,你就越想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環’。”回想自我的班主任工作,對於自我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記得我的第一屆學生臨走的那一剎那,以前的埋怨一下子蕩然無存,我滿腦子的竟是捨不得,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理解他們已經畢業了,這樣的感情是相互的,學生們臨近畢業最留念的也是他們平時有些“懼怕”甚至有點“怨恨”的班主任。每逢節假日,我都會收到來自第一屆大部分學生的新年祝福信息,那一刻,我體會到“我擁有了幾十顆童心,這是何等優厚的精神財富啊!”

班主任工作肯定是“苦”的,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無限的樂趣,而這樣的樂趣讓我們擁有了優厚的精神財富和事業的滿足感。我們不能期望每個孩子都很聽話,每個孩子成績都很優異,否則還需要我們老師幹嘛。每個孩子都會有缺點的,每個孩子有都會有本事上的缺陷,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我們的任務是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本事,用愛去感動他們。

既然選擇了當班主任,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願意選擇後者。

篇20: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活力。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做有思想的老師

作為一名老師,僅有童心與愛心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師。李老師書的第二章便是“提高老師的素養”。最欣賞裏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老師》、《閲讀和寫作,提高老師素質》、《從做學生的“靈魂工程師”到“向學生學習”》。

書中這樣説到:僅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僅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讓沒有思想的老師去培養富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無異於緣木求魚。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回想從教幾十年的自我,不正是缺乏思想嗎工作之餘從未主動思考一天或幾天來的工作,思考自我的課堂,思考自我的學生。在理解各級培訓,聽取專家講座時,也只是習慣性的理解,很少主動去思考。近來,朱校長不斷提起“做一名優雅的老師”,我想其第一步必須是要有思想,僅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質,僅有有思想的老師才會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做有思想的老師”是應當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老師的心中,成為一種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老師”,除了有思想,還必須要有必須的底氣,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厚實的人文底藴、沒有創新的意識,那也只是一種空想。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為他生活的全部資料。書中李老師將自我閲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樣樣俱全。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他早已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回想自我,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放棄為自我充電。現如今,如火如荼的“書香學校”讀書活動正在展開,我想自我應當以李老師為榜樣,博覽羣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將閲讀作為自我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就要勤于思考,勤於鑽研,並且養成習慣,從中品嚐思考閲讀和寫作的樂趣。付出多少汗水,才會收穫多少果實!

其次還有做“最好”的老師

“做最好的自我!做最好的老師!”這是李鎮西老師對自我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從教生涯中這麼做的。“誰都渴望成為英雄豪傑、偉人巨匠,但受自身條件、社會環境等制約,真正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的,只是少數。那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他説:“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那裏,我想到了自我,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提高,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提高,我想我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沒有最好,可是我相信能夠越來越好,做自我心中最好的老師,讓自我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我的小主角,讓台下的觀眾為自我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許多年後,我們不會都成為名家,可是許多年後,我們必須會桃李滿天下的!

【小編簡評】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十分優秀的作品。

標籤: 讀後感 示例 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o43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