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有感

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有感

走進心靈世界 發揮才華潛能

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有感

---讀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有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正是一杯好茶、一杯美酒,它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初看書名,本以為這本書很難懂,沒想到那些心理學規律、效應法則被劉儒德教授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演繹得讓人閲讀起來通俗易懂。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對我們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娓娓道來,層層剖析,不僅淺顯易出地為我們講解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術語,而且有針對性地指導如何運用心理學來處理教育中的問題,讓人收益匪淺。

一、講究“布白”藝術,給學生留有空間

這本書脱離了以往深奧的心理術語,採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結合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了心理學規律,讀的時候不知有一種什麼力量總是牽住我的思維,讓我不自覺地就回憶起身邊的那些教育案例。

我們在平日教學中,常常生怕講的內容學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課後的幾分鐘,“不厭其煩”地指導教育學生,卻不知道此時學生已由一開始的耐心漸漸演變到了不耐煩,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這一小節作者用了“給學生留白”的小標題,讀後不禁大悟,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給學生空間,留白的目標嗎?教育要講究“布白”藝術,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間,對學生的批評更應該點到為止,要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溝通的心靈之橋,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長中的兒女把父母或者教師視作自己信得過的良師益友,從而甘願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二、講究“效應”心理,讓教育收到實效

很多老師都喜歡課後佈置大量的作業,認為只有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題海戰術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在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表明:人接受任務、信息和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過量的作業,不僅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許短期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但時間一長帶給學生的什麼呢?

書中講到的“馬太效應”,即定勢心理,這是我們常有的心理。如一個學生特別調皮,經常調皮搗蛋,在我們的心中就會給他定位為差生。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帶上有色眼鏡。其實即便是再調皮的孩子他也一樣有上進心,也會期待得到肯定,作為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這對孩子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從“馬太效應”看,我們最重要的及時善於挖掘孩子們的亮點,克服定勢心理,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幫助孩子激發潛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師巧妙地運用“禁果效應”達到教學目的。一次上新課的時候,他對學生説:“我這裏有一道難題,本想讓你們做一做,可連我都沒做出來,看來你們就更難了。”好幾個學生立刻請求老師把題寫在黑板上。老師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寫了題,全班同學都忙碌起來,不一會兒,一半同學舉起了手。當學生清晰地説出解題思路時,老師故意裝出甘拜下風的樣子説:“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看來這堂新課你們自己就能學會,有沒有信心?”學生的回答當然是“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老師對學生特別認真負責,他們希望學生能取得好成績,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卻並不理想。讀了這本書中的“禁果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扇貝效應”等,我更加體會到教育管理學生的訣竅竟有那麼多。

三、講究“評語”藝術,讓學生得到賞識

其實批評和鼓勵更是一門藝術,很多優秀的教師因為深諳批評和鼓勵的藝術,所以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本書提出“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能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複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降低。”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家長由於太忙,上星期天忘記了每週固定不變的對小凌做家務的獎勵——吃麥當勞。這很讓爸媽困惑:用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孩子做家務,是為了培養孩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但現在變成沒有獎勵就不勞動。到底怎樣才能用好獎勵,最終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呢?小凌的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麥當勞”就是強化物,是對小凌做出某種期望行為的獎勵,獎勵某一行為,這一行為就頻繁出現,這就叫做強化。強化分為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固定時間的強化,即每隔一定時間就提供強化物,強化做出行為。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徹底避免這種連續的、固定時間的強化呢?雖然在長時間的過程中、持續地應用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會產生扇貝效應,但是,在新知識、新行為、新習慣的初始學習階段,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是必要的,這能夠讓學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務,儘快的得到獎勵;緊接着,當學生的學習或者行為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斷延長強化的間隔時間,直到最後撤銷強化。現在相信每個老師都會聯想到我們經常用的“小紅花”吧,小紅花就應該要科學的使用。

作為教師,大家普遍會碰到所謂的“問題學生”,有學習好而行為偏差的,有學習行為都不好的。如何教育好這些特殊學生,是我們教師最耗神、最棘手的問題,也是廣大教師最需要得到指導的問題,本書就這個問題提出許多真知灼見,比如在課堂上碰到意外的事,書中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因勢利導,把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要想學生接受你,首先必須讓他喜歡你,否則你的意圖會遭致失敗;給學生一件有價值的“睡袍”;感人心者莫乎情,等等。我們常常説,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讀了這本書,我們便明白這是由於“邊際遞減效應”的緣故。於是我們知道,對學生,我們需要賞識,而第一次的賞識尤其珍貴,後面的賞識就越來越不被珍惜了。

四、講究“育人”心理,引學生學會自主

一本能引發讀者新的思考的書就是一本好書。作為一線教師,我還在此書中學習到了很多育人心理,比如,知道了邊際遞減效應,我們就會懂得對孩子的批評不可喋喋不休,對孩子的表揚也不能“廉價”給予;知道了互惠原則,我們懂得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收穫“人人為我”;知道了遺忘曲線,我們懂得了在學習中要及時複習……

現在的很多孩子喜歡玩遊戲、上網、踢球、看動畫片、吃零食……,這樣你就可以告訴他先完成作業,才可以做其它的事。實施這項之前一定要注意,要先觀察孩子最愛的是什麼,由於人的觀點和信念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這個順序不是永久不變的。更何況任何強化物,如果經常使用,都會導致饜足,使反應的可能性下降。所以教師需定期觀察學生,對他們的喜好進行重新排序,以便更有效地進行強化。要注意在制定行為計劃時,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預先確定在情景中哪個強化物可能最有效。平時教學當中,也需要注意用這個普雷馬克原理,但是不能頻繁使用,最後還是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老師如果掌握了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正確地引導他們,老師只有愛學生,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作為在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我們只有在瞭解學生的心理反應後,能成功地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巨大潛能,不斷鼓勵,一定可以讓他們的才華得到盡情的發揮。

標籤: 有感 效應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8oj1v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