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一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我認為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説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並且旁徵博引中外經典的人真可以説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後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裏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遊學歐洲十餘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回國後,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後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輕鬆快活而迷人、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殷勤有力而優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徵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孔子説: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後是一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孔子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而是考慮正義。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對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這本書裏面,他形象的描繪中國人是活在心靈生活裏面的`:我認為一位最下層的中國人與一個同階層的歐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動物性(即德國人説的野蠻)也要少的多。事實上在我看來,用一個詞可以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留下來的印象歸納出來,這就是“温良”(gentle)。我所謂的温良,並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軟弱的服從。……在真正的中國式的人之中,你能發現一種温和平靜、莊重老誠的神態,正如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金屬製品中所能夠看到的那樣。……真正的中國人或不免粗魯,但不至於粗俗下流;或不免於難看,但不至於醜陋駭人;或不免於粗率鄙陋,但不至於放肆狂妄;或不免於遲鈍,但不至於愚蠢可笑;或不免於圓滑乖巧,但不至於邪惡害人。……

在這本書裏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爭等等,雖然我們現在看來不免有侷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辜鴻銘對於中國婦女的闡述是我非常不贊同的,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有他那樣的想法的大有人在,這是不能脱離當時時代的。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二

在真正的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閒適的、平靜的、穩重成熟的氣息,就像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鋼鐵中看到的特質一樣。——辜鴻銘

初讀這句印在封面上的話,好似發現了靈泉寶玉一樣,驚喜之餘會心一笑,便開始靜心拜讀辜鴻銘先生的大作。民國時期大師雲集,名作也頗豐,可謂是中華史上最後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了。高中時對這個時代有一些瞭解,對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敬佩,過於敬佩便不敢輕易走進,不敢輕易翻開他們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靜心安神,雖然很多時候求甚解而不得,讀完亦酣暢淋漓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爭卻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生戰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不斷的戰爭陰影之下。”對比中歐歷史就會發現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王朝,每一次大一統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和平的連續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戰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徵》。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徵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徵的概括,閒適,平靜,穩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並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為數眾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於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閒”,實則悲哀,穿越到現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讚賞之詞,像為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總之時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説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在我們常説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説,其實對於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於蓋爺,就記得某節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着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本來是預備和33一起讀這本書來着,無奈內容太過枯燥繁雜,就放棄了,所以,只有33讀完並寫下這篇讀後感悟。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三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麼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並沒有抱有敵意,經常恍然大悟(當然説不定是經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後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觀點創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後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鬥於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於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只能引領着他一步步構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閒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美洲散文集裏面有幾篇政客的尖酸文,相當那個啥。我沒有參加過什麼辯論隊,中學時倒是參加過辯論活動,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兩種觀點存在時,自説自話,引經據典,偷換概念,甚至攻擊,這算是觀點碰撞嗎?這樣的話,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説着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温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鋭地指出對方的技術性錯誤。於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於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就是書中反覆重申同一觀點,現實中外文狂飆,睥睨眾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着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幹啥啊?”

ps:他的所謂英國羣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説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羣氓是造成混亂,於是激發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於是戰了爭。該怎麼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為了一個固執的老頭的特立於世而去為其所用。看了他的書,他被那麼多人關注,是因為他用他的花裏胡哨的才華與行為藝術,讓時代終於記住了轉型期還有這麼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了炎了,誰記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於統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行嗎?利於統治就一定利於進步嗎?不説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利的平衡點,不説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麼寫這麼遠,能通過不?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四

“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有深沉的情感、博大的胸懷和純樸的思想,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就是:深沉、博大和純樸。”這是辜鴻銘在1915年寫的《中國人的精神》裏的一句話,此書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當時歐洲文明陷於危機,清政府倒台,中國社會外憂內患。此時辜鴻銘用全英文寫了這本書,他嘗試着向西方人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他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為當時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自己認為的出路。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號稱“清末怪傑”,他學貫中西,遊學歐洲14年,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與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與泰戈爾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受蔡元培邀請執教北京大學,與張之洞創辦武漢大學,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難以精準和完整回答的問題,辜鴻銘在書中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逐步展開了論述,闡述了他心中所認為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他説,或許真正的中國人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絕沒有卑劣;或許是鄙陋的,但鄙陋中絕沒有狂妄;或許是圓滑的,但圓滑中絕沒有狠毒,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温文爾雅,其原因是中國人所受到的良民宗教的影響,會在每個孩子剛認識字時就教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認為人應該有某種宗教信仰但中國人沒有,這是人活着的精神基礎,不過辜鴻銘説,這些教派更多的是要求人具有想象力,而不是心靈和靈魂。與其説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倒不如説中國人不需要信仰——沒有感覺到宗教存在必要,原因在於中國人生活在儒教這樣一個哲學與道德規範體系,一個能夠替代宗教信仰的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綜合體系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説明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深刻影響。他説,其)本站●(核心就是普通中國人的特質,愛父母愛國家的家國情懷,支撐着中國人的世世代代。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藴含着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特質。辜鴻銘説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化的語言,他用中國的古典文學舉例學習漢語必須擁有的天資——心靈與大腦、靈魂與智慧的同步發展。漢語可以做到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表達深邃和深厚的情感,這是西方人難以懂得和理解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年,漢語一直沒有被泯滅而是不斷演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談到中國女性,他認為具有三大特徵,恬靜的愛、羞澀及靦腆、無以言表的優雅與魅力,他強調了女性對丈夫對家庭的無私奉獻,同時男人們對君主對國家的忠誠和犧牲,他還通過介紹中國男女傳統婚禮儀式説明在中國的男女平等其實是比西方做的好得多。當然,限於時代背景,作者談到的“三從四德”、“納妾”等封建思想和行為今天早已被廢棄,這也不是書中的主旨精髓。

全書通過對中國人的精神深層次的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和舉例,説明了真正的中國人是指帶着孩童般的心靈,過着成年理性生活的人。112年前,一個清末學者用英文告訴世界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精神,並以此驕傲自豪。100多年後的今天,舉國上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重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習辜先生的經典也有特別的時代意義,讓我加深了對民族精神內涵的進一步瞭解,增強了對祖國文化的自豪和自信,那就是他在書中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是靈魂和思維的完美組合,寧靜祥和的心態使中國人看透事物本質的東西,那是富有想象的理智,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一種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85mq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