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讀後感1

剛開學,頓感無聊就讀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雖然不算是很有文學性質的文章,但是這本書卻大大的開拓了我的思維。這本書看似是娛樂性的書,實則是一本懸疑性質的小説,此書以主人公一名高中老師的視角講述了一件有預謀的連續殺人事件,殺人目標看似明確,實則不然。

通過這一篇小説我明白了事實不一定就是我們見到的,也不一定是我們所讀預想到的,殺人犯的行為不是我們能理解到的,人心也是複雜且黑暗的。看似不可能的東西實則暗藏真相。

在故事的背後看似純潔的人實則內心黑暗,主人公看似是殺人犯主要目標實則只是一個引子,老婆看似忠貞愛戴主人公,在故事最後實則是傷害主人公的罪人,在故事中看似親近純正的人實則為殺人犯。

讀完此書後我意識到,無論是什麼都要帶有疑問。只有不斷的疑問才能得出真相。

《放學後》讀後感2

外婆摔傷了,從今天起,我獨自回家。想着沒有約束的放學,我又激動又緊張,我約上幾位經驗老道的同學一起走,他們欣然應許。 出了校門,我深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自由得像一隻小鳥。我們又蹦又跳地過了斑馬線,互相傾訴着一天的見聞與收穫。街對面人山人海,他們以老人為主,都和我外婆一樣,來接孩子的。他們一個個都踮起了腳尖,伸長了脖子,目不轉睛地盯着校門口放學的隊伍,不敢眨一下,生怕錯過了自家的孩子。有一位老奶奶拉住一個小女孩,問道:“小明還出來啦?”“他呀,一個人走在後面。”老奶奶聽了直跺腳,眉頭皺得更緊了,一見到小孫子出來,連忙衝過去,一把拉住他的手,把一個玉米棒子往他手裏塞?

老人們風雨無阻地站着,不顧腰痠背痛,默默地守候着。我想到了病牀上的外婆正等着我回去,便一口回絕了同伴一起去買東西的建議。一路上,汽笛滾滾,似乎在催促我快點回家。走到巷子裏,一股股撲面而來的肉香吸引着我。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回家!我一口氣衝上八樓,氣喘吁吁地奔回家,打開了門。 看見外婆熟悉的身影,我笑了。

《放學後》讀後感3

本月利用十幾天的時間讀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這是一部經典的推理小説。

讀罷小説,深深佩服東野圭吾的故事設計能力,從有人多次要殺主人公開始,故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謀殺案撲簌迷離,引人入勝。作者不愧是學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樣理性十足。我對故事主人公有一個印象,他很像個機器人,他的機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劇。在家因為太理性了,精於算計而剝奪了愛人生育的機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在學校也是因為像機器人一樣沒有人情味而被學生利用,成為連環殺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設計的棋子。

書的結尾:“一直以來有人要我的命,其實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這一點,卻是以這種方式,並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殺,多麼諷刺!”他最終被刺倒在馬路上,還在想着怎樣開脱他愛人的罪責,“但我不能死,死在這裏也留不下什麼,只會讓裕美子成為殺人犯”。主人公多麼富有理性,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有算到被愛人追殺,實在是一個笑話。

《放學後》讀後感4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已經感覺到真正的殺意已經一點點埋下伏筆,這是一條暗線,最後殺意兑現了;另一條明線是為了殺死另外兩位老師而故意製造的假象。明暗交替,這就是東野先生作品的巧妙之處,讀完深感欽佩。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主人公對父親責任的逃避、強迫妻子流產,對妻子造成了傷害,恨意灑下了種子;對妻子缺少更多的關心,疏於交流,讓恨意漸漸滋長;妻子工作後的外遇,就是恨意的果實。外遇可能是出於裕美子的報復,最終恨意變為殺意。對於前島老師來説,他可能沒做錯什麼大事,日本社會就是這樣,男外女內,男人對家庭關注很少,都交給女人打理,只需要把錢一部分交給女人,剩下的很少管。結了婚還讓夫人出去工作的很少,其實可以感覺到前島是愛裕美子的。只是這種默默生活的性格,讓他沒有把愛更多的表達出來。

抱着默默生活態度的前島老師沒有太多熱情,對學生不多幹涉,這竟然還能贏得很多同學的支持至少不反感。反過來説,學生們可能缺少太多的被尊重,被過多幹涉。

《放學後》讀後感5

本書講述了校園私立清華女子高級中學的兩起兇殺案,兩名老師先後被殺死,然後各種推理,各種誤導,各種不停地尋找兇手,最後結局出入意料。

故事設計得很精巧,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到最後才揭示真相,卻是完全想不到的兇手和殺人動機,兩名女學生合夥殺死了兩個偷窺的教師。

這本小説的主體是在學校裏,而發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學後,那些大人們認為的純潔孩子,其實,遠比大人們想象的複雜,她們很天真,可是有時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書中所寫:“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很難預測她們的行動。若以為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地發現她們根本就是孩子;若以為她們是孩子,她們又會惹出不亞於大人的麻煩。我從未預測到她們的行動——這一點,不管是第一年還是第五年當老師都相差無多。”

在對殺人動機的追尋中,男主或者讀者不解,也許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彌足珍貴,就像幫兇所説的“我能理解她,因為我們有拼了命也要保護的東西。”

本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放學後》讀後感6

以前寫書評非常標準:寫某本書寫了什麼,想告訴我什麼,我學到了什麼……現在不想寫那樣中規中矩的書評了,畢竟我的書評一般也就自己翻翻看看了

一個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同學以為我看過就直接跟我討論這本書,但是我真的沒看過,趕緊翻開看。

書中有一個矛盾是:在村橋和竹井看到惠美ziwei後,他們無論怎麼做在惠美眼裏都是一樣的,要麼他們死,要麼她死。所以,在透過門縫看到的那一瞬間,結果就決定了!

至於説一個高一女生為什麼那麼早熟,我不想討論,不知性教育與性行為的標準是什麼,或者説並沒有。書中對高中的友誼寫的非常到位,明知在做一些不應該的事,甚至非常可怕,也要幫助朋友。那時候的友誼很簡單,她是我朋友,我就要幫她。

説到前島的'妻子裕美子,婚前兩個人都是非常獨立而且嫌麻煩的人,這點可以從他們工作時的交際看出。但是婚後,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兩個人的生活,裕美子做出了改變,但是前島並沒有,觀念的轉換在婚姻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插句題外話:日本真的不能提離婚嗎?或許只是那個階段罷了

唉 不寫了,回去睡覺了

《放學後》讀後感7

小説中説到“我”的家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卻總讓人無法忽視。在談到“我”的妻子開始買衣服首飾打扮自己時,我就莫名其妙的覺得是她的妻子出軌了,並且想除掉他,後面又寫到妻子接電話時小心謹慎的情形,就更加確信了這種想法。雖然“我”只會對裕美子索取自由、快樂和孩子,這讓她覺得婚姻不幸福。但對婚姻不滿,可以和丈夫開誠佈公地談談,實在不行,也可以離婚呀,裕美子把這作為她出軌後還和姦夫合夥殺了“我”的理由,讓人覺得荒唐和不可原諒。

關於兩個老師被殺案卻總是一團霧,理不清,看不明,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敏感的,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容易多想。很多在大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卻及其重大,足以與命相論。對於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説話、做事,都要小心謹慎,因為你的行為舉止都可能給她們純潔脆弱的心靈帶去致命的打擊。

《放學後》讀後感8

在撲朔迷離的謎團中,推理也在一步步的進行着,説實話,整個案件構造其實十分簡單,絕大多數讀者應該都能想到最後的真相。但精彩的正是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當然從一開始我就懷疑惠子是不是這個案件的關鍵人物,但從高原陽子説到充分的不在場證明反而顯得可疑的時候,我才確實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花樣年華的年輕女子們,確實在意的並不是金錢,權利之類的東西,而是令我們神往的單純,友誼,愛情等等。

惠美自認為的人設崩塌,被村橋和竹井視覺攻擊的時候,惠子的出現讓她彷彿找到了前進的動力,與活下去的勇氣,正是因為這種友誼,讓原本能夠順順利利畢業的女高中生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錯誤。

但這種錯誤並不是不能讓人理解的,畢竟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再怎麼灰暗的人內心也有塊乾淨的聖域,再怎麼純潔的人內心也有未知的祕密。

從裕美子神情顯得不自然的時候,大概就能夠推斷出裕美子要麼是出軌了,要麼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對前村懷恨在心,但結局的設置卻讓人大吃一驚,至少對於我來説是這樣。

《放學後》讀後感9

還剩二百多頁的時候,一口氣看到最後,有點心累,有點奔潰,有點不知所措,甚至還有點噁心。

兇手是惠美和惠子,儘管兇手結局沒有交代,案件中的謎團一步步揭開,也夠讓人釋懷的了。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無意中看到評論裏有説兇手是誰,所以在看的的過程中,一直沉迷於作案動機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尋找密室殺人的各種方法,但結局總是那麼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兇手的殺人動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對於一個把死都看的無所謂的叛逆期青少年,殺人有何畏?只不過是求一個內心的安穩。就好比一個人身上的缺點,拿放大鏡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點,放大了別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內心的扭曲,造成兩個老師的死,從而去尋得一個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稱視角來展現整個故事,各種伏筆,各種猜測,鋪墊也很多,覺得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覷。讓人崩潰的三個轉折點,第一是知道兇手作案手法,第二是瞭解兇手的作案動機,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殺我,雖然是最後一章,看的也是熱火朝天,引人深思。

《放學後》讀後感10

《放學後》,當代日本長篇小説,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成名作。

東野圭吾(ひがしのけいご),日本推理小説家,1958年2月4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1985年以第31屆江户川亂步獎得獎作《放學後》出道。1999年《祕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20xx年《嫌疑人X的獻身》獲134屆直木獎。代表作有《白夜行》《暗戀》《信》。

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書,這本書讓自己瞬間陷於推理的世界,無法自拔。

這本書主要以一名不愛教學的數學教師為主人公,對於主人公所處的高中環境以及部分生活環境設計了巧妙的推理故事。不僅驚歎推理的跌宕起伏,而且讓我更能體會高中時期學生,老師的心理活動。

這本以高中時期為背景的推理書,讓我想起來今年9月份電影院看的《聲之形》,對於日本的高中生活以及學生的心理了解更充分。

總體感悟,這本書是一本清晰表達時代背景而又情節難以捉摸的推理經典。

標籤: 讀後感 放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vl9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