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先學後教讀後感

先學後教讀後感

第一篇:《先學後教》讀後感

先學後教讀後感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

幹衝國小符光才

根據學校安排,在暑假裏讀了《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 一本書,讓我有了很大的收穫。下面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之所以稱其為“教育的革命”、富有生命力,就是因為它方法簡單,便於操作,富有實效,更在於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堅實的、先進的科學理論基礎。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有利於分層推進,這就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地扔掉原來的不好的方法和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學生是主體,在知識的學習中主要以學生自學、學生講解為主。但有的老師總認為自已不講講,學生不會,不自己講講,學生總結不全面,這就錯了。如果學生總結的深度不夠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師“引導”這個工作沒有做好。就需要我們在“引導”的內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導得當,學生可能比老師想得全面。在提問時,提問的對象要因題而異,對於學習差些的同學,我們可以提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原來不愛學的同學通過自學,能完成這些任務,老師就要及時地進行鼓勵和表揚。對於複雜的、容易出錯的問題,可以叫成績較好的同學回答,回答完畢後,再讓其他同學再評判正確與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無論是自習還是作業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去教好學,工作量是特別繁重的。課前預習你一定要分析清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還要把引導的內容和過程設計一下,即使在上課時的設計和實際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認真設計好,因為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課上的巡迴指導和提問會使感到勞累。課下的輔導和作業更需要的細心和奉獻。

綜上所述,“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的主要內涵就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即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主要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能力培養不能到位,就是降低教學要求,也是無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原因所在。只有使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到位,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愉快,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變“苦學”為“樂學”。創自己模式的活動,只要我們勤摸索,多總結,一定有收穫。

第二篇:先學後教讀後感

“先學後教”帶給我的思考

——有感於《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一書如今,全社會都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可是,許多教師都苦於考試的壓力,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這一根本目的拋之腦後,每天都用 “填鴨式”教學和強化訓練來獲取一時的高分,結果學生和老師都苦不堪言,最後,只能將罪魁禍首歸結為考試,久而久之,就會理直氣壯地搞起應試教育。這樣,不但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學習能力的培養,最後,只能讓教師感覺學生越來越難教,分數越要越低。

作為一線教師,我也一直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如何才能讓學生樂於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了蔡林森校長撰寫的《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一書後,我豁然開朗,它讓我明白了其實“減負”與“提質”並不矛盾,減輕課業負擔亦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教學改革致力於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轉變為服務者,起到引導和組織的作用。蔡林森先生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正是對新課改理念的大膽詮釋,他提出“明確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學生彙報自學結果;教師指導學生討論;學生完成作業,教師當堂批改”一套教學新程序。

“先學後教”是建立在“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個現代教育理念基礎上的,它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很多老師都曾有這樣的抱怨:“這個問題我已經講過多少遍了,怎麼還是不會?”、“這道題目我在黑板上已經寫過多少遍了,怎麼還是不會做?”?我想,對於這些“辛勤”的教師來説,這的確是個殘酷的現實,學生為何總是不能體諒老師的良苦用心,為何總是不能按照老師的期盼來掌握知識。其實,當這樣的問題一再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是不是由於我們的過於勤勞害了學生。我們總是習慣將新知的探究、解題的方法、應試的技巧一一傳授給給學生,把他們當作“電腦”一樣接受我們的指令,按照這樣的程序快速運轉,可是,當他們即使能夠給出正確答案時,也許他們並不知道“我為什麼這樣做”。 以後,當需要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就會無從下手。長期這樣“教”下去,教師覺得書越來越不好教,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學生認為知識越來越難學,老師越來越苛刻,所以就導致了突出的教學矛盾。

實際上,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認知和探究的過程,教師做得越多就越背離學習

的本質。“先學後教”取得如此大的成效,也許就是因為這種方法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當每個學生都有這種主人的責任感時,就會大大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加之教師的適時、適度的引導、課堂上營造的良好研討氛圍,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另外,“當堂訓練”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解決新知中存在的問題、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更加給了學生一種緊迫感,督促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學生在課堂上學懂了,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減輕了課業負擔,有了自己的課外時間,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正如温家寶總理所説的,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的時間,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請你繼續關注本站:)”。

掩卷後,反思自己的教學,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 課堂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我也往往陶醉於自己精確、形象的表述、為了追求教學進

度而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雖然設有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的環節,但是時間不足,流於形式。也許正因為老師的疏忽和急於求成,而錯過了學生一次次探究的絕好機會。我們越是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就越會收到“揠苗助長”的結果。

2. 對學生自學的指導不夠。“先學後教”表面上看是學生自學,教師從課堂中解放出來。

實則不然,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檢測題目、營造緊張有序的教學氛圍。而我在平時也嘗試着對於學生的自學訓練,可是經常由於自己準備不足,而讓學生陷入盲目的讀書中,效果不佳。

3. 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的進步。在每天緊張、繁忙的工作中,仍能保持一顆平靜的

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許我們平時的許多做法是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可是,往往會由於我們耐心不足而虎頭蛇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名教育者,就應有敏鋭的目光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我們要在等待中欣賞點滴之美,用耐心迎接江海的匯聚。

4. 沒有堅定的“吃苦”信念。在這本書的開篇,講述了蔡校長的成長曆程,“吃苦是福”

這四個字一字字地刻在了我的心裏。與蔡校長比起來,現在的我們的確沒有多少“苦”可吃,優越的物質條件、良好的成長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想想自己在備課、上課、聽課、研課?中,常常敷衍了事,就是缺少了這種吃苦的精神,正如蔡校長所説“吃苦才能當好教師”。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更是對於我們傳統課堂的一種顛覆:老師要在課堂“沉默”,學生才是發言的主體;課外作

業全部在課堂完成,將課餘時間留給學生;不是課堂結束時總結知識目標,而是按照已知目標來自學。這種種形式讓我們覺得新穎,但細想下來,每種形式的改變都是為了更好的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葉聖陶先生提出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其實,只要我們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如法炮製,只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就減輕了,實施素質教育也就做到了實處。

第三篇:先學後教讀後感

先學後教讀後感

近期閲讀了《先學後教》這本書,獲益匪淺,覺得裏面的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

一、課堂作業當堂完成

這種方法不僅克服了教師“滿堂灌”的習慣,而且教師上課也不象以前那樣累了。並且把大部分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這樣給學生留了很大的思考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當堂完成作業也改變了學生的抄襲嚴重的現象。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應靠課堂,課上做一道題,也比課外做千道題強。所以我認為當堂完成作業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鑑。

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先學後教的這種教學方法,目標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示標——導標——測標——補標”目標教學法。目標明確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怎麼自學,用多長時間、應達到什麼要求,屆時如何檢測等。

“教學目標”示標後,教材中學生通過自學就會的,就無需再教。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無論教師講得多麼好,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學,不培養自學能力,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先學後教的課堂教學全過程是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習的過程,所有學生都處在主動積極,緊張有序的學習狀態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時解決,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目標。

三、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學會了自學

1、學生自學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自我發展的高級階段,可以説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對於每一個人,外在的教育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克服了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而這正是自我教育的體現。

2、學生自學有利於解決學困生問題

學困生問題在學校是個老大難問題,雖然目前很多學校有許多轉化學困生的經驗,但做到大面積豐收還不容易。但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不一樣,學困生的問題解決的很好,並且成績很顯着,證明這種方法是成功的,為什麼能成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個別輔導學困生。二是在學生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實際是好學生教學困生的過程。好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學困生還有一些問題沒搞清楚,通過好學生的講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學困生光靠老師一個人忙不過來,發動好學生都來幫力量就大了。三是學困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也有一種緊迫感,別人在有限的時間看完了例題能做練習題,自己不會做也丟人,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四是這種做法培養了學困生的自學能力。一旦自學能力形成了,他們進步的幅度就會加快,就會在較短的時間趕上班內的中游學生。

3、學生自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過去我們認為教師講得越細,學生學得就越容易,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就像鑽山洞一樣,老師領着學生鑽比學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這樣做會養成許多學生不動腦筋的習慣,只是被動地聽課,不願主動地學習。其實書本上有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夠解決,老師的講反而更耽誤時間、也降低了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方法告訴我們學生自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

4、學生自學能減輕他們的課下負擔

多年來我們就提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種負擔主要是課外作業。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把作業完成了,並且每堂課的作業練習就是考試,這樣有利於學生處於緊張的學習狀態,也培養了學生的考試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緊張地學習,課後輕鬆,沒有作業,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培養各方面的素質。

四、教學改革也是思想觀念的改革

有一些老師在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時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導思想,而是簡單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廢。殊不知,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課堂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單是機械地模仿幾個步驟和技巧,不在思想觀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第四篇:教師先學後教讀後感

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讓學生動起來,課堂上,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做”,自學不是單純看書,邊看邊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交流,使學生能親身感悟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做的過程是創新的過程,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知識的處我感悟,這本身就是創新。在做的過程中,根據學生自我體驗,自我基礎,採取不同方法與途徑,只要能達到目標就被充分的肯定,這也是創新;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提高,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只有學中做,做中學,才能形成自學習慣。學生不單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也養成了做事的好習慣,不依賴別人,什麼事都自己動手操作,養成勤快、愛活動的習慣。先學後教的實質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放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先學後教”的可貴之處,在於讓學生走在教的前頭,讓學生先探索,先體驗,積累經驗,發現問題,產生障礙,然後帶着問題去學習。“先學”勢必把學生一開始就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成為“後教”的依據及重點。這樣的教不是盲目的,不是隨意的,勢必使以學定教的理念和原則落到了實處 。先學後教其實也從另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他能確保學生課上緊張,當堂達標,使得課堂教學既不向課前延伸,又不把作業推到課後。如果每堂課都要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參與備課,準備所謂的“學案”,那麼學生的作業就要要到後面,減負變成了增負,對學生來説不利。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我們要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能自己獨立完成的就完全放給學生,教師只是點撥和引導,有的時候可以不用學案減輕學生的負擔,節約彼此的時間,確保學生能在課堂上養成緊張、快節奏、一絲不苟等習慣,全面提高素質。

綜合自己學習,使我明白,做一位合格的教師,就必須做好學生的“引導者”,讓自己的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要充分信任學生髮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全面提高課堂效率。

第五篇:《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

張麗娜

哲學家尼采曾評説人的偉大和可愛。他説: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人是一座橋樑而非終點;人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人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而非完成。他還説,人的新的榮耀,不是來自所來之處,而是將要前往的地方。蔡林森的偉大與可愛,就在於他永遠去走過一座又一座橋樑,永遠在跨越,永遠向着前往的地方。正是這樣,蔡林森心中有一塊精神高地,表現出一種特有的精神氣質,體現了一種強勢的精神力量。“教學革命”是蔡林森對當前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現狀的大聲疾呼,是他多年基層教學管理工作的經驗之談,凸顯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正如小平同志當年稱“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一樣,蔡林森校長將他的新著定名為“教學革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教學改革的廣泛性、深刻性和艱鉅性。通過對蔡校長的名著的閲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受到了啟發。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能喚醒每個學生的自我改變、自我發展的意識,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都有了責任感,都能像競賽那樣緊張的看書、練習、更正、討論,最後又像競賽那樣當堂完成作業。這樣,課堂上有動(有序的更正、討論)有靜(靜下心來,

靜靜地讀書、思考,當堂完成作業),靜中有動(緊張地動腦,學習),學習效率就特別高。反觀我們的課堂,老師滿堂講,學生不一定聽;老師滿堂問,學生照本宣科答卻不一定懂;課餘作業都對,考試卻一塌糊塗。這樣的課,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輕輕鬆鬆,其實學生不動腦筋,學習效果就談不上。

2、“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能及時、準確反饋信息,當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學生讀書後,進行檢測,檢測就暴露出了問題,以後通過後教(學生更正、討論,教師有針對性的精講),能當堂解決學生自學中暴露的問題。而我們的課堂,老師按預設的問題講(老師的預設與學生肯定不完全一致),學生按課前準備好的講稿答(學生的準備往往是照本宣科),課餘作業有些學生不能做到獨立完成或根本不寫。這樣,就做不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每節課都遺留一點問題,日積月累,問題就能成山了,與此同時一部分學生也就放棄了學習。

3、“當堂訓練”,學生當堂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堂堂清”,老師親眼目睹學生做作業的全過程,便於及時、準確的發現問題,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更正,進行必要的個別輔導,達到“日日清”,這樣,既保證了學習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我們的作業一般都放在課餘,學生一晚上至少要完

成五、六門作業,大量的作業使得學生抄襲答案或應付,這樣的作業效果可想而知。

4、“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真正做到了“培尖”、“補差”。優等生通過自己看書、練習,做對檢測題,完成學習任務後,就當小老師,幫助別人學習,優等生就會對知識本身理解更深刻,再加上能給別人做講解,做別人的老師,更能使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同時也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培了尖”;同時,後進生的問題也能當堂解決,當堂達標,力爭一個也不掉隊,也就真正地補了“差”。這樣就保證了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達到了提高,真正面向全體,讓人人學好。

在我的耳邊,不時響起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殷殷要求;在我的腦海,不時縈繞的是錢學森的沉重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在我的身邊,不時發生的仍是“滿堂灌”和“題海戰、疲勞戰、消耗戰”;在我的眼前,不時躍動的是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6個大字

標籤: 讀後感 先學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on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