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物種起源讀後感【精品多篇】

物種起源讀後感【精品多篇】

物種起源讀後感【精品多篇】

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一

曾經,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潮起潮落,無法計數的分子,各自孤獨地運行着,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驕陽彌散着能量,射向無垠的宇宙。

大海掀動着波浪,在她深處,分子變幻重組,悄悄地萌生新的組合,它們將自身複製,愈變愈大,愈變愈複雜,DNA、蛋白質,她們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着這些奇妙的東西,若在從前,人們根本無法推測她們的“行蹤”,而如今的科學,卻能使我們向這“神奇”靠近,輕探她的鼻息……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更是一部科學的偉大篇章。它講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全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誌着自然選擇學説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説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逐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科學的學説本身不可戰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髮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試問,有此發現與成就的原因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學,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於科學的發展,今天,我們可以想象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在想象中的豐富、離奇千萬倍。比如吧,詩人想象巨大的海龜馱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別樣的畫卷——天宇中一個巨大的藍色星球正在旋轉,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並依附着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轉動着……

而科學有如一把雙刃劍,它刀光驟起,許多人也因此殞命;它又猶似一把鑰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獄,它能使國家富強,推動整個歷史潮流的發展;它又能使人們為了利益,不惜發動戰爭,讓硝煙瀰漫整個天宇。而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啟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儘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只是人們用錯了它,因而,我們更要把握好這把鑰匙,“鑰匙”的確很輕很輕,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後,就會變得很重很重……

還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和無盡的寶藏是不會帶着它的使用説明書的,因而人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才能真正翻開她的“使用説明”,揭開她神祕的面紗。

激動、驚歎和神祕,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祕,吸引着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鑽下去,發現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祕。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麼!打個比方,先賢們締造了民主的制度,因為我想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ZF,我們只有用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可以產生、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輪迴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方法。這種系統方法的建立,正是因為在18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必須這樣地運用科學,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啟。

當然,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人類魯莽衝動的青年時期,常常會製造出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但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先前的無知,都源於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責任是學所能學、為所可為,探索出更好的辦法。我們應該放開被束縛的雙手,宣揚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自由的思想,告訴更多的人們,不要怕被質疑而扼殺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應該毫不氣餒地、毫不妥協地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信念:我們摯愛科學!

有關《物種起源》的個人觀後感700字 篇二

在讀了《物種起源》以後,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的,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其他的動物、植物世界裏,都在演繹着這一“法則”。例如:可口可樂公司與百事可樂公司這兩個競爭對手在雙方激烈的競爭中也正突出了這種效果。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都盯死了對方,只要對方一有新動作,另一方肯定也會有新花樣。可口可樂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在古巴用飛機在空中噴出煙霧,畫出“COCA-COLA”字樣,可惜因為缺少經驗而失敗,百事可樂在1940年更是一下租了8架飛機,飛了14。5萬公里,在東西兩海岸城市,以機尾噴霧,寫下百事可樂的廣告。可口可樂當然要及時反擊,為強化國民第一飲料的形象,可口可樂贊助了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並請名人啜飲,將其照片刊在雜誌封面。但相比之下,百事可樂的宣傳廣告方式更有創意。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套卡通片,而且還創作了一首看似極普通卻風靡全美的廣告歌曲。兩大巨頭在競爭中可謂不遺餘力,使出渾身解數來擊敗對手,但結果卻是二者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可見,只有不斷的競爭,才會有生機和活力,才能不斷地克服困難,一直向前。

我們或者它們其實都在競爭,但是在想到競爭的時候我也在想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樹有長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濁,面分醜俊。忙碌在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既離不開競爭,也離不開合作。在當今這個社會裏,也許還有不少數人認為,競爭與合作是對冤家,根本無法相結合從而達到良好效果。我覺得此觀點是錯誤的,應該説競爭與合作永遠是緊密相連的一對聯體兄弟,他們代表着兩種不同的互動關係。競爭能使人激發動力,增強活力;而合作呢?則能使人友好相處,團結協作。馬克思説過,協作能提高個人的生產力,並且是”創造一種生產力”,還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神奇效果。只要既競爭有合作,我們才能突破孤軍奮戰的侷限,實現雙贏。

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三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並論。恩格斯認為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説和進化論)之一。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瞭解達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進化論之門。

《物種起源》是世界聞名的自然科學著作,在本書中,達爾文以無以數計的翔實資料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了“遺傳”、“變異”、“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等觀點。整本書就是一個長的論據,它被用來論證整個進化論理論。決定這本書的風格的不僅是全書的大綱和思想的邏輯發展,而且還有更詳盡的敍述方法。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標誌着19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是影響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它是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鉅著,它同樣是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物種起源》這本轟動一時的書,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在教會裏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為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有趣的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所以他們爭論了這麼多年也都是沒有結果。其實達爾文的這本著作的產生就是因為宗教鬥爭而引起的。《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羣起攻之,誣衊達爾文的學説“褻瀆聖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衞達爾文主義。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物種起源》是一本快時代的作品,他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思想,上帝?人類?兩者的關係如何?是上帝創造了人類,還是人類創造了上帝,一個個問題將頑固的神學家弄得焦頭爛額,而讓進步的人們歡欣不已,誰對誰錯?思想的禁錮一揭開,無數新思想,新觀點猶如雨後春筍湧現。《物種起源》為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活力。

從最古老的單細胞到有着複雜生命結構與思維的人類誕生,在漫長的30多億年生命行進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從出生到滅亡,從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種神奇的力量推動着生物的進化發展呢?多少個世紀以來,人們絞盡腦汁,企圖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終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終。

在舉世聞名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論斷:生命只有一個祖先,因為生命都起源於一個原始細胞的開端;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而來的,生物在進化中不斷地進行着生存鬥爭,進行着自然選擇……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機制已成為學術界、思想界的公論。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正如各種有關生命來源的學科以物種起源為中心括散出很多的分支。

有這種結果,完全不是偶然,達爾文用了四年的時間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小島上仔細搜索着一點一點的證據,化石,新的生物,同種生物的不同形態,好比那黑暗中的光,給達爾文希望,給達爾文方向,讓他完成了跨時代的作品《物種起源》。給人們帶來了思想狂潮。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達爾文對於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係、它們的胚胎的關係、地理的分佈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係:生物可分成門、綱、目、科、屬、種六個層次,同一層次、上一層與下一層之間,具有很多的相似點。如:桃花與梅花同屬薔薇科,家貓與東北虎同屬貓科,人與金絲猴同屬靈長目。生物胚胎間的關係:人、雞、豬、蛙、龜、魚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這表明它們有共同的祖先。地理的分佈:在大體相似的氣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於南半球,具有熱帶和温帶的氣候,可是生物類型彼此差別很大,或者是説在有些地區,如非洲(或南美洲)內部各地氣候條件很大,但那裏的生物類型卻彼此相似。不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係:古生物學的地質學按地層形成的先後順序,把地球的歷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層裏,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裏,生物越複雜、越高等。這就證明了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不是神創的,而是從最簡單的生物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

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閲讀當中,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於是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説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説,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裏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為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成了生物學史上的經典著作。如今,《物種起源》所提及的許多觀點已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後來不斷地得到發展。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人霍爾丹和美籍蘇聯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創立了“現代進化論”。現代進化論者摒棄了達爾文把個體作為生物進化基本單位的説法,他們認為,應當把羣體作為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本身是物種的一種適應性狀,它既是進化的動因,又是進化的結果,自然選擇的作用不是通過對優勝個體的挑選,而是以消滅無適應能力的個體這一方式而實現的。現代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古典達爾文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事實。

隨着生物學的發展,19世紀的偉大轉折點——DNA是由螺旋型構成的。地球上的生物從此不僅僅是被從表面上來研究,而是深入到細胞,細胞核,基因。解決了從前無法回答的問題——有關基因缺陷的遺傳病或病毒與細菌的不同。2001年2月11號,由6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國際人類基因組公佈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這個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為人類揭開自身奧妙創造了基礎。運用基因的減切和連接,兩種不相關的物種可以將他們的優點集中到一個新的物種上。運用基因的突變,平常的果實和蔬菜變的與以前不同,變大變甜之類的,這些是對《物種起源》的一種延續,在科學不斷進步的今天,在逐漸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和世界上各個國家牽起手來,共同研究,將生命的奧妙一一展現出來,到時我們更能理解我們的環境,和創造新的環境。

物種起源讀後感1100字 篇四

一百七十年前,貝格樂號乘風破浪,向美洲進發。當一位青年踏上美洲大陸,生物學的新大陸也漸漸向人們敞開。

一百七十年後,《物種起源》已獲得了不朽的殊榮。從翔實的案例考察到對地質、物種分類的研究,從遺傳、變異、選擇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以其不畏權威的勇氣和嚴謹謙遜的學術態度,揭開了科學與社會新的一頁,成為生物學史上啟明星式的人物。

如今,《物種起源》對於我們還有什麼價值呢?我合上書,陷入深深的思考。誠然,它為我們如今的生命科學研究指明瞭一個前進的方向,但它所揭示的自然法則,無時無刻不在規約着自然界中的一切。人,作為自然界的成員,理應遵守已被我們認識的自然法則。

然而,人類果真是自然律法的遵守者嗎?

在達爾文時代,工業__已經結束,但工業文明的烏雲尚未籠罩整個世界。達爾文在討論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區別時曾寫到:“人類只為自己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而‘自然’則只為被它保護的生物本身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自然’的產物所表現出來的技巧要比人類的產物的技巧更加高明……它靜悄悄地進行着極度緩慢的工作。”在達爾文筆下,“自然”彷彿公正的母親,平等地給予她的所有的孩子生存的權利。

然而,“自然”最得意的傑作---人類,卻在幾百甚至幾十年內不斷越過自然法則“公正”的邊界,殘食“母親”的血肉。正如紀錄片《海洋》中説:“生物用了幾百萬年時間,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然而我們人類,在發展的短短歷史之中,卻將不可動搖的大自然的平衡破壞殆盡。”在利益的驅使下,成百上千的鯊魚被割鰭活生生地拋入海中,數以萬計的鳥兒因失去家園而病死、餓死。物種,已不再是如達爾文所説的“__、漸進地演變”,而是時時面臨着絕滅的危險。人們“忘記”了自己的起源,自然會忘記謙虛和尊重。

因此,《物種起源》的價值絕不僅在於開拓和研究。人類在自然面前仍是個孩童,隱藏在自然深處的,仍是神祕的新世界。哪怕一個最微小的細胞,其構造之精巧,也足以讓人心生敬畏。在人類發展的腳步空前加快的今天,《物種起源》能給予每個普通人的也許更是一種信念:尊重自然法則,遵守自然法則,回到“源”點,對自然始終保持一顆謙卑敬畏的心。一味貪圖速度的提高最終會斷送長遠利益。因為自然終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同樣須遵循被選擇的規則。而這個選擇者,也許恰恰就是人類自己。

回到“源”點,並不意味着拋棄一切,而是在發展中尋求與自然平衡和融合。我們應摒棄“唯我獨尊”的統治者思想,認識到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理應是進化在新時期的發展,也應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回到“源”點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物種起源》中的話向自然作出保__:所有生物彼此之間以及與它們的物理生存條件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美妙而又複雜的相互適應關係,是沒有終點的。

有關《物種起源》的個人觀後感800字 篇五

終於盼到了寒假,使我得以有暇一睹科學巨人留給人類的這本百年鉅著的風采。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的科學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治的陰霾中。人們認為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係。達爾文本是一位教會信徒,而他由於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宗教中許多違背現實的東西,於是開始懷疑《聖經》是不是真正的真理。達爾文是個極為認真的人,這也是他能拋棄神創論而研究進化論的重要條件。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於上青天。但烏雲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總有那麼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真理終於戰勝謬誤,人類終於見到了科學的曙光。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學與唯心的鬥爭是長期的。直到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認了進化論年,在生物進化論日趨深入人心的環境下,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不得不改變了教會對達爾文主義的否定態度,教廷不得不拋棄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的信條。

而事實上,如今仍有很多人否定並駁斥進化論。我不久前還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創論否定進化論。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要否定殘酷的教會的理論是多麼的困難。讀此書,讓我知道了對待科學一定要認真,對真理,就要百折不撓地堅持。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同樣值 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於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ezgg1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