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1

蘇格拉底想通過教育,來“熨平”這種差異,使得一部分人產生靈魂的轉向未來的教育將訓練人差異化能力,即因材施教,強調人與人的差異,學校是讓個人發現的引導機構而不是標準化生產車間。

獨立,創新,藝術,個人興趣的發展將是未來。培養主動性需要合理的激勵和科學的方法,但核心在於賦能——所有的激勵和方法,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讓孩子做主。時代差異,教育方式也不同!

人是有差異的,教育的本質最終回到了人之為人上來,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人可以不再按照工業生產的邏輯大批量產,而是作為獨特的藝術品來培養;不再是急功近利的獲取短期成功的工具;而是基於終身學習者為推動個人長期自我實現的途徑。這樣的教育體系是滿足中國社會現實,也是為未來的發展奠基。

在現階段,不只是要教育我們的孩子,也要教育我們,從音樂教育也能看到“本土時代”的來臨,以前的鋼琴教材基本都是國外引進,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教材,教材也更關注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中國孩子熟悉的音樂。在教學中去發現每個孩子的特性,讓他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不論是演奏者還是歌唱者,正確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性認知,最好能激發起他對音樂的興趣,讓他覺得音樂也是“甜”的。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2

本應在春意盎然的三月裏一起踏入校園的我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堅守與努力讓我們迎來的新學期,也終於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教學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在本學期的中學校舉辦了校園讀書節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成為了六年級教師導讀員,展開了一場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閲讀了《教育的情調》,這本書和以往讀的書不太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從內容上看,《教育的情調》其實通篇都在告訴我們如何獲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導我們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給我們指出了喚醒教育智慧應該關注的領域:“瞭解孩子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體驗”、“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揚和肯定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學面面觀”、“紀律的教育學意義”、“孩子對祕密的體驗”、“氣氛的作用”……

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滿人文精神的愛的互動。我們不要把教育作為一件工具,當作一門技術,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我們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我們要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過眼神去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通過眼神向學生傳達整體情緒,傳達自己的經歷、態度、能力等,豐富自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麼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3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驚豔到了,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居然有如此高的顏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閲了四次就讀完了,書上滿是能引起我共鳴的語句,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裏,我們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榜樣。作為一位教師,我向孩子們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具體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習課,由於第二天要考試,我就沒有講課,而是帶着這本書在講台上看,下了自習課有幾個學生就跑過來問我,“老師老師,你看的什麼書啊?講的啥內容?”這突然讓我意識到,其實在自習課時老師的言行還是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機或者無所事事,那課後學生來找我的話,我該跟他們説些什麼?難道説我很無聊不知道幹嘛?以後學生再有閒暇的時候會不會因為我自習時看了會書想到原來可以這麼度過課餘的時光,哪怕有一個學生是因為我,我也會感到很欣慰。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別人注意。那些難相處的或“成問題”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煩擾的'行為,往往與這些孩子希望受到關注的心理需求相關。當然以我現在的經驗還不能準確判斷哪些行為真的是因為求關注。我會嘗試去“看”一些平常比較容易被我忽視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無聞從來不問問題,成績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試,我就用提問的名義喊出來一個女生,簡單提了幾個問題,幫她分析哪些知識點她還需要鞏固,後來她居然會主動來問我問題了,雖然成績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進步但這不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嗎?有時候下課從她身邊走過時我也會問問她今天聽懂了沒有。

回想我們的教育,當大人過急地催促孩子瞭解對他們來説還為時尚早的事物時,就出現了早熟的問題。一個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實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許多問題的答案而已。面對孩子們的提問,大人應當儘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而不是很快給他們一個簡單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我回想起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也許一位好老師並不是碰巧去教詩歌或數學而已,他本身就體現着詩歌或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473j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