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篇1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鬆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鬆手裏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才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__”。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篇2

第一次聽説白巖鬆是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推薦我們去讀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關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論,自那時起,我就開始關注白巖鬆了。

白巖鬆,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19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週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鬆、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1993年,白巖鬆參與創辦《東方時空》,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欄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迴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直播。1999年參加了澳門迴歸直播、國慶五十週年慶典轉播。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週刊》(後更名為《新聞週刊》)。

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擔任2004和2008年兩屆奧運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並於2009年榮獲“話語主持羣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時許,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官方微博“新聞一加一”發佈消息稱, “根據頻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視《新聞週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週刊”發佈消息稱,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白説》是白巖鬆2015年的作品。

這幾年,央視主持人相繼離職,白巖鬆還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節目發聲。對於説話這件事,白巖鬆新書《白説》封面上有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裏所有的話,都是我説的。” 他表示,儘管“説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話多是件危險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險!”他依然嚮往“説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説了白説”,可是“不説,白不説”。

在新書《白説》後記中,白巖鬆對此書的總結説:“這是一本自傳嗎?不會有人這樣問。 可我還是想搶着回答:好像是。因為在整理這本書的過程中發現,一路上與人聊天的話語,其實比寫在紙上的履歷更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在內心裏走過的路。”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也直言不諱,他説“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

對於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中國軟實力,白巖鬆在書中説:“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美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夢’選作‘國民大使’,中國也有這樣的大使嗎?”

關注白巖鬆,我將繼續下去。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篇3

這兩天在看白巖鬆的《白説》,頗有些感觸。這種強烈的感覺促使我突然想寫點什麼。《白説》這本書聽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內容,也就是白巖鬆對於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來不太愛好此類書籍,在我看來,人生百態,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複製的。但是我很好奇從一個新聞人眼中看社會和世界是怎麼樣的。

此時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這説明這本書給了我收穫和共鳴。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沒有這種在書中偶遇知音的驚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張愛玲筆下所寫:“原來你也在這裏”。就像在鋪滿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轉身看見撐着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種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開始認同讀一本好書就如談一場戀愛的觀點了,期間有與作者心靈之通,有意見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爭吵,不能轉身離開,一陣反思過後仍然愛不釋手。

白巖鬆在書中談到他的讀書之道時,我差點淚流滿面。他説你以為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我想想自己錯過的確實值得可惜。大學四年,我很多時間都是跑圖書館,借閲過很多書籍,歷史類,哲學類,心理類,文學類等等。但是至今讓我想重新想借閲和翻看的是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如果説我是因為愛好歷史所以愛此書,那就錯了。與此書的相遇説來有些不那麼浪漫,如果不是大學老師佈置作業,我想此生我註定和它錯過,但是我雖然曾與它相遇,卻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遺憾。當時把看《東晉門閥政治》當成一項任務,我愛上它是在喧鬧的候車室等火車的時候,當我看到作者筆下的東晉門閥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穿越了,當時的我不知道四年後我還會如此着迷此書。看過太多歷史類的書籍,很少有這種覺得歷史是個很有趣的東西的感覺,大多數人對歷史總是過於敬畏,所以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覺得離現實很遙遠。歷史確實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遙遠的概念寫出昨天的感覺,這才是還原歷史最好的方法吧!當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當我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我都覺得黃仁宇先生必定是個很有趣的人。其實我沒有接觸過作者,我之所以讀出我所認為的作者的性格,不過是因為他的作品確實有趣,確實讓我喜歡。當然這也和個人的文學底藴以及史學背景有很大的關聯。作為大家或者資深的研究者,也許他們在我們看來枯燥的史學中發現了樂趣,然後幫助我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我們現在所閲讀的都是他們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們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數人都會,只有少數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謝我大一的專業老師,是她讓我知道陳寅恪,錢穆,顧頡剛,翦伯贊,黃仁宇……這些人的作品有驚人之處,當然驚人之處是我閲讀後得出的結論。經過廣泛閲讀之後,我發現讀什麼樣的和讀誰的書太重要了。一本好書讀完後就像和戀人分別,其間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體會和領悟。

有的時候,我們不帶任何目的的去閲讀也許會收穫更多。僅僅只是喜歡,所以願意在喧鬧的環境中如飢似渴的閲讀。正如白巖鬆所説:閲讀也要講究隨緣和惜緣的,別功利,彆強加。隨着年齡的增長,它慢慢成為你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現在社會大多流行成功學,所以我也用成功學來抒發下感概吧!我認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數人認為的枯燥感過出趣味感,學者的成功是把多數人認為的枯燥寫出趣味感但不對事實進行扭曲。讀一本好書時,也許你會淚流滿面,也許你會哈哈大笑,拍手稱快。也許……

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東晉門閥政治》重新看幾遍。雖然曾經的年少無知讓我錯過它,但是再次相遇我會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價值。因為錯過,所以更加珍惜。好書原來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篇4

《白説》這本書裏,每一篇文章之後,都有作者自己對於自己文字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樣挺好,最起碼對於自己説過的話進行梳理、整合和總結,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這篇文章後,覺得特別感同身受。這麼多年,經歷了浮浮沉沉後,覺得自己在面對失敗與挫折後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對我而言,與其去羨慕別人成功的結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過程。雖然在很多人眼裏,我是個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迴應自己的內心,我其實是個心理十分強大的人。曾經我對自己説過,我也在博客裏提到過,我是一個觸底反彈特別厲害的人,只要我還有口氣在,我依舊會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這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每個人都夢想着成為像馬雲一樣的人物,但是卻沒有馬雲那樣的辛苦和機遇,人們追求的大多數是表面的成功,從來都是隻在乎結果,卻忽視了過程的享受,甚至為了某種期待,人們開始不擇手段,這在我們身邊的例子還少嗎?

之前參加選調生同學的婚禮,一桌子好久不見的同學,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們年紀輕輕的都已經在省裏工作的那種感覺是很欣慰的,由衷的為他們感到高興,他們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晉升,聊着省裏面的人情世故,這個現在幹到哪個職位了?那個爬到什麼官職了?我在一邊靜靜的聽着,不時露出暖人的微笑,他們聊的起勁兒,我又不喜打擾,當然,也是打擾不着,畢竟距離我自己還有很遠的距離,他們聊着聊着,忘了是誰先注意到的我,然後説你現在怎麼樣啊?我説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問我現在在哪呢?我詳細的説出自己的工作情況,眾人張大嘴巴一臉詫異,唯獨我自己泰然自若。我從來沒有跟誰去比較的想法,我總是覺得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背景不一樣,所以沒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較。我跟他們説,你們聊你們的,我聽着就好,反正也聽不懂什麼,大家都挺好不是嘛!這是發自內心的,因為我確實聽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經對我説,你有點白瞎了知道嗎?開始的時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頂下來的時候,我有怨過,有氣憤過,但這早已成為過去。慢慢的開始選擇接受。有時,我還會自嘲説自己拽了我這屆選調生的後腿,這純屬玩笑話。我不覺得自己失敗,反而覺得自己享受工作的過程,忙碌的工作之餘,給自己放個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連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塗也是醉了,畢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懼的一天,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説失敗,誰沒有失敗過,誰沒有挫折過,難道遭遇了這些就不會行走了嗎?就自暴自棄了嗎?遇到困難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類的想法。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失敗,每一次失敗都預示着下一個成功的開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標前進唄,有啥呀!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篇5

讀白巖鬆新作《白説》收錄其幾年間在不同場合的演講稿,文字直白、説理通透,深刻的東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遠,故在每一篇文章後,白巖鬆都續寫了當下的感受。相比較,我更喜歡白巖鬆當下的抒發,接地氣,沒端着。一本《白説》讀下來,沒“白説”,幾處文字引我深思。

白説: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

急於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偽曲直,並急於發聲。我理解“追尋”的意義在於勤思考多求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信息時代,內心安定,保持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白説:讀書,首先篩選出高於你的作品,你要仰視它,然後去攀登。而多數情況,我們會選擇與自己脾氣相投的,你喜歡的,跟你水平接近的。這種同等水平的閲讀,讓人失去了自我挑戰的機會。

在職場、家庭、教育、醫療中疲於奔命的人,早已喪失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閲讀時間裏,三分之一給了通俗讀物。我這樣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夠疲憊,何苦為難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啃“晦澀難懂”的經典,讀些俠骨柔情不好麼?閲讀本身便兼具休閒娛樂功能。然而,若所有閲讀都是通俗讀物,我又無法忍受。對於養成閲讀習慣的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讀物製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沉溺,讀後無精打采,給精神麻痺而非滋養,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閲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悦。真正的閲讀是尋找精神共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閲讀,一定是有品質的閲讀,教給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多蹇的人生。

白説:學習,相當重要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打開自己,試着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如同讀書,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再談讀書,我常常會在未讀之前就輕易拒絕自己陌生的作家與作品,在自己熟悉與習慣的題材和語言風格里遊走。是否可以在閲讀中更深入地打開自己,挖掘精神與心靈的潛能?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讀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漸漸失去選擇的可能性,為何不在閲讀中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讀到未曾發現的自己?

白説:有的書當你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你是讀不出來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人與書的相逢相知需要緣分。為避免好書太早相遇而錯過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讀常新。國中時便讀過《約翰。克里斯朵夫》,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初讀到什麼?能記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讀的書太多,願有生之年少留遺憾。

八到九兩個月似乎很忙,讀書的時間很少,完整讀完的書,《白説》之外僅有一本——馮唐翻譯的泰戈爾《飛鳥集》。不僅讀完,還抄錄了不少,彷彿回到中學時代。在同齡人熱衷詩歌的年代,我埋頭瓊瑤金庸,讀詩的興趣不大,而今天卻越來越喜歡讀詩。詩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完美詮釋了我內心渴望表達的情感。白説:為什麼讀詩?因為中文有無限可能,每一個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個新發明。成千上萬漢字擺放你面前,當你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時,每一個字都不是新的,但它們完成了一種全新的組合,又一次發明了中文。我以為,書讀久了,對文字親近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愛上詩,因為那裏有最美麗的中文。

拉拉雜雜,讀《白説》最觸動我的還是關於讀書。對書中關於道德經、關於人性、關於發展、關於世界的言説,不是無感,而是看得太多,沒了新鮮感,失去了思想的彈性。在“老生常談”中,亦有星星點點的精彩言説,如: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意義沒有意義,好細節才有意義;結論是危險的,過程是安全的……每每讀到這些句子,不得不暫停閲讀,閉目思索。

讀過不少媒體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靜的《看見》。受文體限制,白巖鬆的《白説》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貴在一個“情”字,作者不用“情”,讀者自然無法動心。但是作為媒體人的書寫,有兩個字貫穿始終,就是“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説,白巖鬆的《白説》值得閲讀與尊重。

用《白説》中的話結束讀後感:“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脱,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

如何學會?好的閲讀與理性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4jd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