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共2篇)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共2篇)

第1篇:《成為我自己》讀後感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共2篇)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為我自己》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亞隆的好奇與慈悲:

亞隆對生命的好奇以及由此生髮的慈悲,體現在他對尼采、叔本華、海明威、斯賓諾莎(愛因斯坦心中的英雄)以及他每位平凡的來訪者們人生與心靈的好奇。他想知道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以小説的形式記錄並傳播他們的故事,不希望這些鮮活的生命就此徹底消失於人類的記憶。因為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這個世上最後一位知道死者的人也死去了。

準備《日益親近》之前,亞隆寫到“每當我偶然看到一本陳舊的預約本,寫滿了幾近遺忘的`患者的名字,而曾經我和他們一起經歷過的最温柔的時光,我就感到一陣酸楚……知道它會存在於讀者的腦海中而不是在一間被遺棄的倉庫,裏面裝滿沒人讀過的臨牀記錄和沒人聽過的磁帶,讓我感覺好的多。”感歎於亞隆可以將“遺忘”寫的如此深情款款,於淒涼之中體味到一絲人與人之間分別後温暖的惦念,充滿對歲月的留戀和生命的慈悲。

早期和維克多·弗蘭克爾交往中,亞隆眼中的弗蘭克爾苛刻而毫無同理心,他本想求助弗蘭克爾,然而對方甚至連亞隆拜訪的來意都沒有問一句,只顧和亞隆討論自己關心的問題。那時他們各自都期望從對方身上得到鼓勵和支持,亞隆對會面十分失望。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亞隆凝視弗蘭克爾一張照片時,突然意識到他的勇氣多麼巨大,他的痛苦多麼深重。沒能對當時的弗蘭克爾給予共情和支持,亞隆這一遺憾在與羅洛·梅的交往中略有彌補,陪伴羅洛·梅走向人生的終點。

亞隆的遺憾和不悔:

亞隆的一生都在彌補遺憾,然而有些遺憾終究與他的生命結合得太緊,以至於他已分不清那究竟算不算遺憾?亞隆説“我與母親的關係是我一輩子的傷痛,但矛盾的是,她的形象幾乎每一天都在我的腦海中閃過”。父親心臟病突發,母親衝着年幼的亞隆喊道“你殺了他!”那一幕的感受,影響了亞隆的一生。亞隆遺憾自己當年應該給母親一些同情,哪怕一句感激的話,然而他沒有,這個遺憾在和來訪者的工作中得到了些許彌補。

亞隆的婚姻美滿,而四個子女(三男一女)全部離婚,他和妻子每次都反思、檢討在養育過程中他們的失誤,結論是社會影響似乎比家庭教育影響更大。

耄耋之年的亞隆,最大的心願也許是“向天再借五百年”,縱使極盡全力的充分度過一生,仍有太多想做還沒做的事,他珍惜生命,也在“無常”中瑟瑟發抖。

尼采曾説“有些人無法解開自己的枷鎖,卻可以救贖他們的朋友”,用在亞隆身上頗為適切。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解開的枷鎖,大師也不例外,然而我們依然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不再那麼悲傷、無力。

黑暗中,遠處有燈塔,前方有領路人,後方有跟隨者,身邊有同伴,讓我們像亞隆一樣,編織自己的故事,更好地成為自己,歲月靜好,人間值得。

第2篇:

讀書心得——《成為你自己》

在網上看到周國平的《成為你自己》銷量很高,而且老師也要求我們寫讀書心得,所以就買來看了,一開始是抱着看過就看過的心態去看這本書的,因為現在大學了,真的“擠”不出時間去看書,總把時間擠去煲電視劇,擠去參加機構,社團的活動,就是不想把時間留給自己去看點書。可是在看過《成為你自己》這本書之後,真的帶給我一些想法,一些心得,特別是裏面的一些話,一些哲理,對我產生了影響。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個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認真地做着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有一種白活十幾年的感覺,不要説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我們甚至很少去捫心自問:“我們究竟要什麼?“”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在我們還沒考上大學時,總是對我們説,認真讀書,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所以我們就把老師,父母對我們的期望當成我們的使命,努力啊,競爭啊,補習啊,現在我們終於上大學了,我們好像沒有了方向,迷失了自己,過着過一天是一天的大學生活,有的時候真的就很迷茫,不知道要去幹嘛,沒有目標,曾經聽過一句話——沒有目標的人,寸步難行。真的覺得,我們應該清楚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未來的方向,就像周國平説的,我們要認清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要做的事,並且認真去履行,只有到那時候,我們才不會虛度光陰,虛度人生,當我們白髮蒼蒼,回頭望我們的一生,才會覺得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才會享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充實,無愧於自己。家喻户曉的iphone創始人喬布斯,我想他就是一輩子堅守了這一點,明白自己想做什麼,認真去做,為自己想要的去拼,最後走向成功。

“倘若普天下的兒子們都記住母親真正的心願不是用野心和榮華,而是用愛心和平凡的家庭樂趣報答母愛,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兒子家在城南,母親家在城西,每天,兒子往返於城東和城西之間,兩點一線,卻忘了城的西邊還有一個家,那就是母親的家,憶子成病的母親每天都會打電話問兒子什麼時候回家,然而兒子的回答總是一句:“媽,我沒空。“終於有一天,電話又響了,但是不同的是,兒子聽到的不是母親温柔的聲音,而是母親離開人世的噩耗。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一種何等的悲劇,天下的父母,他們最大的心願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多大的野心,做多大的官,和多好的榮華富貴,他們要的不過是子女能多陪陪她們,多回家看看,他們要的不過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庭樂趣。我一直感到慶幸,我在填大學志願時沒有報考外省,或許到外省讀可以給到我更多的鍛鍊自我的機會,可以讓我自立,但如果真的到外省,我就無法像現在這樣每星期回家,陪陪爸媽,和他們開開玩笑,聊聊天。我想,這就是我理解的愛心和平凡的家庭樂趣,這也是對爸媽的一種報答,讓小小的愛撐起温暖家庭的一片天,難道不是嗎?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 “真性情”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高境界的人生信仰。我是這麼理解“真性情”的:它應該是一種在現實巨棒的打擊下,在利益的誘惑下,仍能做到不背叛親友,不背離親情,而堅守自己信念與原則的莫大勇氣。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重大的意義,一個人擁有了“真性情”,我想他不會在“義與利”,“金錢與友誼”,“對與錯”,“是與非”……面前走向偏的一方,失了足,走向無底深淵。有時候,現實擺在我們面前,它並不是像選擇題那麼簡單,一定會有個答案,但是至少,我們應該知道:世界就是因為有殘缺,才顯得更完美,無論現實多麼殘酷,渦輪我們需要面對多大的難題與選擇,我們都要有一顆返璞歸真的心,用“真性情”的態度去應對外面的千千世界,而保持一顆純潔的心。這就是我看完這段話的感觸吧。

讓我有更大感觸的是這段話:“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

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我總覺得,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不管自己本來是什麼樣的,自己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身邊如果都是損友,那可想而知,就算自身本來很好也會誤入歧途,而那些朋友也不可能是我們真正的朋友。相反我們身邊有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幫助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讓自己變得優秀,這樣的友誼才是陪伴我們一生的。但是現在我卻真深深體會到交到個真心朋友不容易,不像小時候,送個糖就成了好朋友,牽個手就玩一起了,這真的是越長大越孤單嗎?我們都封閉了自己的心,手機也封閉了我們的世界,就算是每天都走到一起的朋友,一坐下手機也不離手。真該説我們是慶幸自己活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呢?還是為我們活在封閉自己的開放社會而感到悲哀?

讀周國平的《成為你自己》,真的讓我有很多感觸,他的哲理耐人尋味,他用他真誠感人的筆觸,温厚如詩的文字像還是青少年的我們發出忠告,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要盲目的隨波逐流,並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教會我們為人處事要真誠,富有愛心,有道德,有理想,有自己高貴的靈魂,不是人云亦云,毫無自己的想法。著名作家楊小云也説過: “隨波逐流,任意浮沉在別人的標準中,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過分小心別人的評價,只會令自己的自尊變得越來越低,屬於自己的形象,便永遠一片模糊 。”以前的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和看法,只要被別人説到一句不好的,我的心情就會變得不好,並在之後根據別人的喜好去“做”我自己,完全沒有在自己的個性,我知道我是因為對自己不自信,我總感到自卑,後來我告訴自己,如果別人説什麼我就去做什麼的話,那一千個人説一千種觀點,那我是不是都要照做呢?那樣的話我就只會越活越累,只會活在別人的世界裏,無法自我。我也可以由我自己的天空,我也可能有自己的精彩,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陰影下呢?最後我真的做到了,個性飛揚,要讓自己過得不一樣。在《成為你自己》中,我也體會到了,不管是親情,還是友誼,還是對待未來的愛情,周國平都教會了我,怎麼去做,怎麼去面對,這種與作者好像心與心的交流,讓我懂得如何在以後的道路上走下去,要成為自己,成為我們自己的主人,不再被周圍的人與事左右。

讀這本書,從一開始只想應付性的看,到最後為裏面的話沉思,現在讓我受益匪淺,寫下這篇讀書心得。我想説的是,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對於我們來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的,都需要我們去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步伐前,連自己的目的的不清楚,或者在行進中迷失了方向,我們前進的步伐也不能停止,周國平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總結過去,展望未來,認識自己,這是一本解救處於迷茫的我們的書。

以上是我讀《成為你自己》的心得,我收穫良多。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5k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