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七年級論語讀後感,請您閲讀。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1

《論語》一書,如一盞指路明燈,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回正確方向;如一杯香濃的咖啡,讓我們理解細細品味人生百態,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鋒利的箭,讓我們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張啟迪着我們,薰陶着我們……

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閲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説,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説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説話,態度和悦;君子在場時,説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説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説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説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3

翻開一本中國的經典之作,走進孔子的世界,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仁愛”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們民族備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愛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現。記得有一次,顏淵問到孔子怎樣做才能是“仁”,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則論語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日常行為準則。那麼,我們是怎樣做的呢?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適合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書、影像等,我們是堅決杜絕的。可是我們個別同學還是不免去看一些認為無關緊要的閒書,我們應該勸阻他們,因為這不但是在浪費時間,而且會極大的干擾學習,減弱學習的積極性。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沒有禮貌的話語就不要去説它,不文明的行為就別去模仿,否則不但會損壞我們中學生的形象,還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風氣的好轉。我們的語言是先輩經過幾千年才演變而來的,我們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記漢語是世界上發源歷史最長而且最美的語言,我們應該弘揚中華的語言,讓世界都能領略到中國美,漢語美。

“非禮勿動”,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要去動它。偷竊可恥,而且是要嚴懲的。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勞動獲得,還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從另一個角度説,拾金不昧就是“非禮勿動”生動的表現。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將這個美德發揚光大,為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裏面還有許多寶藏在等待我們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説,這足以顯示出它的博大。老師説“半部論語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我們的缺點和不足,又告訴我們如何去不斷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義、禮、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幾千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也攜手孔老先生,踏上仁愛的旅途吧,我們要時刻銘記“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義!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4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説不完的英雄故事。繪製成了一本本經典名著,豐富了後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國學經典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説:“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這句話放在現在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足以説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着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後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後來慢慢學着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為什麼要讀“yue”呢?為什麼那個時候的“説”和“悦”是一個意思呢?那為什麼不直接就寫“悦”字呢?我們的腦子裏裝着十萬個為什麼?因為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着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我當時心裏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説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麼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感受到孔子的偉大。《論語》裏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性,教我們為人處世,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國小畢業,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後的日子裏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七年級論語讀後感5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典籍不計其數,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論語》就是對人們影響最深的書籍之一。

學習《論語》內容,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每一位華夏子孫的本分。本學期我們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論語》十句經典,讓我感慨最深的就是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這一句是孔聖人在河流邊感歎的,他告誡我們:時間就像河水一樣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寶貴的時間。是啊!時間飛速流逝,一去不復返。有一句名言:請珍惜時間吧!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我們才會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裏延長,出彩。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許多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崇拜“遊戲英雄”,整天抑鬱不振,導致學業荒廢,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樣年華,卻被白白浪費在虛擬的遊戲中,被白白浪費在渾渾噩噩中。年輕時代,時間不能太隨性去支配,要讓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過得踏踏實實。

我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時間就像是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縱觀古今,沒有哪一位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偉人不是珍惜時間,忘我勤奮的楷模。時下,不少中學生缺乏的就是時間觀念,他們沒有人生理想,學習態度不端正,一上課就萎靡不振,無心聽講。基本的學習時間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用業餘時間讓自己有所作為。長此以往,豈不是毀了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朋友們,為了自己光明的未來,為了自己充實的人生,讓我們攜手,一起珍惜時間,一道務實奮進。來展現自己靚麗的青春,實現自己成功的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lqn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