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多篇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多篇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多篇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大全1

梭羅説自己也很喜歡交際,所以不是隱者,居住在瓦爾登湖上只是實驗一種生活方式,怎樣把人對經濟的依賴降到最低。

與訪客交流需要空間,太近反而無法傾聽,談話保持一定的距離,交流起來才是佳境,宏偉才被顯示出來。竊竊私語,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顯得人很猥瑣。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裏是天然的會客廳,人們在那裏可以暢所欲言,一兩個人時還可以用餐,訪客多的時候,就只吃精神食糧。招待訪客不必大講迎接排場,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來取悦訪客,這樣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後再去拜訪的可能性減小。最重要的是有話要説,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靈高貴,越寧靜越稱心。

距離可以篩選朋友,大老遠來拜訪的肯定不是因為瑣碎的事情,交際減少,才能安下心來去發現和探索未知的東西。一位常年在這裏工作的樵夫,生活在這天然的地方,是那麼幸福,那麼滿足,他童心不眠,他都沒有想過這天然的生活方式會發生什麼變化。他對錢對社會機制的解釋,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解釋的很好。他對誠實與美德深信不疑,但他只是簡單的生活,沒有什麼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的思考瞬間,就像最早的人類開始思考人們的生存機制一樣。

由這個樵夫,梭羅想到,這個社會的最底層也會生活着人類的天才,儘管沒有被發現,他們卻在真實地生活着,思想雖未開化,但卻深不可測。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這個社會需要公平,需要給任何人機會。

梭羅住在瓦爾登湖畔,當時就是很另類的人與事,所以惹來一些人的參觀,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窮人、有奴隸,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亂者,有身體殘疾而思想活躍者。有來尋歡作樂的,有來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來學謀生的,有來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麼能生活下來,有來看看在野外的寢室廚房是怎樣的,有來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風險最小也好給自己不再去奮鬥找個事做。這些人全都認為梭羅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好處,他們多數擔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險,梭羅覺得他們這是庸人自擾。試想,我們所見所聞的大多不都是他們這些人嗎?對死亡極其恐懼,單是恐懼所帶來的害處,就讓人身心俱疲,疾病漸生。生命何時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脅呢,社會怎樣革新卻改變不了這一事實,重要的還是在於精神上的勇敢與健康。可能擁有物質越少精神越豐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對此心存不滿。

梭羅喜歡的訪客,有孩童、散步的工人、漁夫、獵人、詩人、哲人,因為這些真誠的人,拋開世俗社會到野外是來尋求自由的。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大全2

連續不斷的雨從灰沉沉的空中壓下。霎時,世界電閃雷鳴,一片漆黑,心久久不能平靜。索性抓起來幾個月前隨手丟棄的一本“廢書”,心有旁騖地翻看。然而從第一眼起,便是無法割捨了的。

合上《瓦爾登湖》,雨稀疏不少,一股淡淡的墨香夾雜着清新的湖水氣息向四周漫開。各式的墨綠,青綠,寶石藍,水印般地勾勒出瓦爾登湖的輪廓。同樣,慢慢,慢慢地,書主梭羅內心的感情也沉澱在這樣一本書中。與其説湖的美麗,倒不如説她美得寂寥,幽深。世人甚少踏入的地方,卻是返璞歸真的聖地。在那裏,親臨自然,身心舒暢;隱居避世,尋得安詳;縱觀天地,思索人生……

正如我在一日暴風雨之間,有閒心接受從前反感的一本書,只有當一切都暗下來了,靜下來了,才能讀懂落日的美。我們對朝陽司空見慣,以至於當一載星輝來臨的時候,反倒眼生。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看慣了,自然不覺得驚奇。以至於它是個錯誤,人們也被刺眼的陽光征服,無法分辨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是劫是緣。一時的淪陷或許會造成終生遺憾,只因光束過後,一切照舊,不會也不可能留下任何變化,卻會深深,深深地紮根在你心,在你的腦海飄浮。記不起從哪兒看來的句子,大抵是這個意思:蓮花固然好,我卻願化身為蓮心。雖然清苦,也不耀眼,但若無蓮心則斷然不會有蓮。如此醒目的字眼,這般警醒的頭腦,當真叫人歎服!

再讀《瓦爾登湖》,距上次和她分別,已有半載。深秋的夜晚,不時刮來幾陣刺骨的寒風,反而清醒頭腦。我開始着重關注梭羅書中所描述的美好自然:水天一色的碧水清波和偶然貪看的無名候鳥,變化分明的季節樹林和前人留下的默默痕跡。呵!生活就是這般孩子氣。有些人費盡心思,博聞廣記,力求做到對自然無一不曉,卻自始至終都在苦惱難如登天,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無心之人,卻僅僅在春晨荷葉上殘留的幾滴露水,夏末樹上貪玩的幾聲蟬鳴,深秋赤紅明豔的片片楓葉,冬至燒紙祈福的寥寥餘煙中,剎那領悟了整個宇宙。

剛去了一趟青海。驚人的海拔和不適的高原反應並沒有擋住我們前行的步伐。直到車子猛然一拐,所有人往前傾,才發覺剛才包圍我們的,還是綿綿不絕的牧場,現在竟轉到了丹霞地貌!我們一行人極力要求在高速公路上毅然下車,撫摸着路旁的石灰巖,正如一羣孩子依偎在母親身旁。這究竟是土還是石頭?——土的顏色,石頭的質感。常年裸露的土層上也冒出了星星點點的植被。遠方的丹霞地貌,還有黑不見底的窯洞和神祕莫測的小道,歪歪斜斜名地從山上繞道山下。這就讓我的思緒轉到了《瓦爾登湖》裏那些不知的史前小道。還據説是一個名叫瓦爾登的人來到這裏,故得名瓦爾登湖。太多事煩擾我們多時了,倒不如選擇親近自然,可謂開卷有益。

雨,隨時會下,但心中的雨點,卻因我們的思緒而變。今日,記回憶錄一篇,願時時給予指點與啟發。當你送去一陣春風,他人亦會為你送來一夜好夢。也勿要為錯誤的決定惋惜太久,正如篇末所述:太陽只不過是一顆啟明星!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大全3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快樂、悠閒,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裏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幫忙做事,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裏的景色、田邊的。可每次但凡是第二個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為我覺得田裏的景色沒什麼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遊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裏走過,最後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並不瞭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並不因為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説:“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靈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於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為何我們不嘗試着摒棄那些奢侈品,迴歸人類最初的願望——與自然親近並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大全4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題記

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又強大,又脆弱,總之是一切矛盾的結合體。從表面上看來,個體與個體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當我們拋開各自身披的種種枷鎖——光線粧容、金縷衣、紋身、刻有家徽的戒指、誘惑的漂亮皮囊,當然還有污言穢語。有人説,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我還要説,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具有創造力。

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荒島上一手建起自己的安身之處,但他對孤獨的逃避自己對文明社會的渴望如業火般從未停止過,他用於消解憤懣甚至病痛的信念全部來自生存的慾望以及一本《聖經》。梭羅卻不是,他細心地生活,而不是生存,他的內心的理念比任何宗教信仰都來得強烈:遠離人羣,拋開已被物質揉碎的文明,走回迎接他的自然的懷抱裏去重整內心。為了達到靈魂涅盤,有人不惜進行近乎苛虐的修行,而有的人僅從一片落葉中便能參透世間萬物的規律。我們對這些千奇百怪的做法不必抱有孰是孰非的評判,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生活方式包括勞動創造的方式本就不同。

我不知道將讀後感的題目定為“桃源鄉”是否合適,梭羅的湖畔小屋的確是他一手改造,但一顆釘子,一個土豆,一分一釐的支出,也是他與外界仍有聯繫的證據,作者就在那裏,用文字給讀者開出一隅淨地。不,“桃源鄉”是不合適的,我們能儘量用心去感受,卻無法踏足哪怕跨過邊境。在當今這個信息構建起的網絡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像蜘蛛,離開了網,便失去了食物來源。然而在酒足飯飽之後,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明明有別的選擇,難道我們只能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於原地結網?

前兩天竟然抽空看了《雲圖》,如果某天,影視作品裏的場景變為現實:海平面上升,低層民眾老鼠似的擠在街頭,地球徹底一體化,哪怕我們僅僅踏入一個空房間,只消按下按鈕便能虛構出一個桃源地,那時這些唾手可得的東西,除了做一劑安慰劑,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嗎?《搏擊俱樂部》裏説:廣告誘惑我們工作,然後買不需要的東西。設想某天,一個人成了上帝與魔鬼的賭,擁有了一切他想要的東西,難保他不會因為害怕失去這一切而剪掉自己的舌頭。我開始崇拜梭羅的極簡生活了,麪包不是一定要加酵母的,地毯是可有可無的麻煩物件,前來拜訪的客人們少有比一個鄉野農夫有更加淳樸的智慧。

或許有人對“物質”的解讀有些誤解,《瓦爾登湖》便以經濟開篇,並不是對物質加以斥責,而是系統地講了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加以維持。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人類的一個優點在於,在叢林法則的敦促下,大多數人們都竭力去追求更多;而缺點就是,我引用作者的話——

“人們不因缺少基本生活物質而貧困,而因缺少奢侈品而貧困。”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我還要説,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們能創造,會追求,有温度,會思考。

《瓦爾登湖》暑假讀後感大全5

記得,歌德曾説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説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雲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於1817年生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幹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後每年勞動6周,其餘時間用來閲讀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後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聖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並非很大,但隨着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迴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説,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着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痴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範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於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户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裏生活、閲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更會思考、沉思。

現在,彷彿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於瓦爾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於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而對於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鋭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閲讀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o84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