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多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多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多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一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着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作者在瓦爾登湖居住的兩年期間,見證了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更替,見證了屬於瓦爾登湖的魅力。作者以自身經歷展開敍述,寫了自己境界的昇華,願意將自己的個人生活與大眾分享,自己的主張即迴歸自然。

在我們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願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二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作品。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温暖。

然而,我作為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裏。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脱。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着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

而梭羅則數着第一塊冰下面的氣泡,一個,兩個……

雖然瓦爾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羅細細地研究過了。但,我看見的,卻依然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他試圖儘自己的全力皈依瓦爾登湖。

只有瓦爾登湖的兒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的心。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那寧靜、歡暢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體裏的血液。

發自內心的愛,是大自然的音樂。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三

讀此書感悟頗多,在書中領略一番瓦爾登湖的風景和與自然和諧相處場景,書中告訴我們勤儉也可以讓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領悟:現實中我們自詡不是套中人,不過是已上套,被矇蔽了雙眼,還不知。或許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段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就可以知曉自身所渴求的本質。

思考本質:在此間尋一處屬於自己的靜謐,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間去思考,放飛真實的自我。畢竟我們經歷了,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在此待思考過後,心境透徹,懂得撥開似是而非的雲霧,遵從自己的內心看到渴求的本質。

尋一方向:在思考着思考着,選擇出一條屬於我們的生活。其實每一條路都是通向命運之路,但只有你自個兒的路例外,那就得了,還是走你自個兒的路吧。

思考未來:確定了方向,開始思考未來。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於對外界恐慌的思緒中,給自身帶來緊張的氣氛,一個人活着,總會遇到危險。不念過往,不懼將來,秉持心氣,何懼遠方?

播種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種諸如誠實、真理、簡樸、信仰和純真這一類的種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無愧於心,無愧於己。

生活、經營需算計:生活需要經營,有時候説人生難得糊塗,但在生活上要會打理、“算計”,讓自己的生活樸素而精緻,且生活需是認真的但不是較真。在經營中我們需要算計,算計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畢竟一團亂麻,誰都幫不了你自己。在經營中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你要謀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藝,而是自己的消遣。盡情享受大地的樂趣吧,可千萬不要佔有大地。不要居於安樂,不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應的心,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還要牢記思考兩者的得失,一份發現,一份思考,一份收穫!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時光的流逝,斷斷乎到不了拂曉,這就是那個早晨的特性。遮住我們兩眼的亮光,對我們無異於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陽才不過是一顆晨星罷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四

梭羅在他的整本書的第一句話裏面就提到了孤獨:“當我寫後面的那些篇頁,或者後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時候,我是在孤獨地生活着……”他將他的孤獨與自然深深的結合在了一起,並從中昇華出了一種健全、寧靜而滿足的感情。

自然,與之的親近,我認為就是對於精神層次的一種提高,它作為為精神享受提供場所和基本條件的一種必要條件而存在。在“物質篇”中,我曾經用與自然的親近來説明了一些問題。

梭羅説:“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做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着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雲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決不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

我很能理解他這種沉浸於自然中的,孤單但是充實的感覺。我常常幻想着,在我工作之後,我應該這樣度過我的週末:騎車一輛車,就好像美利達的公爵那樣的,當然實際的情形是,什麼樣的車無所謂,足夠好騎以至於我能夠達到我所要去的地方並且返回就好;我的揹包中裝的是相機和書籍,以及簡單的食品。每個週末我希望能夠有這樣的一天,無論我怎麼忙,怎麼需要在這個世界打拼,儘管我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但是我還是希望我能有這樣的一天時間,這樣的一天我能夠騎車來到一個親近大自然的,無比寧靜的地方,我能夠在那裏盡情的閲讀,盡情的和和歡快的鳥兒,天真的花草們做伴。我是那麼想的,我想那個時候我一定愜意得要瘋掉。我在屬於我的天空下用我自己的方式記錄一切,可能的話思考一切,放鬆一切。

我大約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現了對於這種生活的嚮往。我認為我即將描述的這些生活的一些細節和梭羅先生所經歷的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並且如果你也恰好這麼認可的話,我會覺得非常的榮幸。

外婆家是在山區的,印象中我大約10歲那年,曾經在那邊住過一段時間。那段時間中某些事情我還有着隱約的記憶:我常常一個人跑出去,來到山上,我能夠在那裏呆很長的時間,以至於家裏人找了好幾個山頭。我沿着山上的小路上去,在山上的石塊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仔細的觀察那些石塊,以及石塊上活動的巨大的螞蟻,看着他們來回的繁忙的奔波,拖動比自己身體大好幾倍的樹枝或者小果子,在我回想的時候,我仍然覺得那是最迷人的景象。

大約在我十八歲的時候,我又曾到那邊住了幾天,那個時候我認真的尋找了我當年去過的地方,包括一片竹林,包括一個從山底穿過整座山的地洞,包括舊時地主在山上石頭中開出來的居室。還包括那個山坳間巨大的水庫,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使我立刻就想起了瓦爾登湖。還有等等的一切,我和我的表哥一起走遍了那邊所有的地方。我們沒有更多的交談,我們只是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然後興奮不已。我們甚至覺得更多的言語完全沒有必要,那個時候一個眼神可能就能彼此交流。

後來我又曾獨自上上過一次,由於孤身一人,沒有任何裝備,我被警告千萬不要偏離山上的小路而進入到叢林中,然而事實上,我還是那麼嘗試了。你能想象一隻野兔就從你身邊越過的情形,那時候我興奮不已。事實上這裏的叢林變得更加危險了,在我還小的時候,由於對於山林的破壞,這裏已經沒有野生動物了,但是等我這次重新回到那邊的時候,這裏野豬,狼等動物已經回來了。我為他們的回來而感到興奮。我曾經一次在暴雨前的水庫邊上觀察過,我看着水面不停閃現的魚兒起來透氣而引起的水暈,他們讓我感到寧靜而且舒暢,完全沒有暴雨前的壓抑,我覺得那個時候我能夠忘掉一切。

然而這樣的生活畢竟不多。這是寂寞的生活,然而充滿了寧靜之美。我常常認為,自己一旦迴歸這個社會,便必然能夠做到適應自如。事實上如此。儘管梭羅先生的論斷是“社交往往廉價。”但是我認為一旦需要,我還是能融入這個社會,不僅是融入,而是很好的融入。我離不開我的朋友們。提到的這一點,是我和這位梭羅先生的不同。我曾經和我的朋友們暢快的環東湖,我們在湖邊的長凳邊上看夕陽,一起領略這城市喧囂中的一絲寧靜和蒼黃之美。

我上面所説到的那種孤獨,很多程度上是身體方位上的,因為我有支撐我的信念,我有讓我平靜的理由,我有和我交心的朋友。於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孤獨來的那麼自然,而且沒有掩飾,卻能給人愜意的感覺。或許你會説,在那樣的情況下,一個人,總想找人親近一下的吧?那是一定很寂寞的,特別是在下雨的夜晚。梭羅説:“怎樣一種空間才能把人和人羣隔開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相接近。”我想説的是,我們不能孤獨了我們的心。感情的付出會使你在這個社會永遠不會被人遺忘。讓人難受的孤獨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在浩浩人羣當中,你卻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你找不到説話的人,你在一個無比熱鬧的地方,卻無法有心靈的交流——無論是和人還是和自然,你的心靈都沒有交流,那才是讓人無法承受的沉重的放蕩而遭人鄙棄的孤獨。

我打算把這個話題説得更為深入一點。印象中,尼采曾經説過:“孤獨,你配嗎?”這句話明顯在肯定孤獨的層次。孤獨,好像不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和領會得來的。因此,在這個時候,我想把上述大部分關於孤獨的描寫,定義為寂寞的意思,至少,那個意思也是介於寂寞和孤獨之間的那一部分,而某種程度上不能考慮為孤獨。我不願意自己顯得過於形而上。這是我處於自己卑鄙的心理在進行誘導。

我想引用曾經看到過的有人關於此的描述:“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無聊是把自我消散於他人之中的慾望。寂寞是自我與他人共在的慾望。孤獨是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之中的慾望。……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我孤獨了。’啊,你配嗎?孤獨者必不合時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為時髦,包括孤獨。”

因此,無所謂寂寞和孤獨了,就我來講,不必理解得那麼深刻。寧靜而充實的心,淡漠於權勢金錢之外,享受自然給我們心靈的每一次洗禮,那麼寂寞也好,孤獨也好,都如珍藏在心靈深處的美酒,那一定是清香撲鼻的。

結束語

就我有限的閲歷來講,我仍然極力推崇《瓦爾登湖》。我不必再在這裏説更多了,因為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寫過讀後感,因為我已覺得自己説了很多。如果硬要做一個總結的話,那就是:認真的思考自己的生活並努力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然後為之努力;理智的看待物質,放低生活的重心,因為生命還有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保持寧靜自然的心,親近自然吧,那裏才是人類最終極的家園。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五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後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一個在月光下閃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湧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着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於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為嚮往的。捨棄浮華,放下繁複,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麼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着一隻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歎: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於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為什麼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對於這類事物迷戀不捨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空空而來,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於集市中“原來這裏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時期於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於廬山雲霧中擁着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捨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着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説:“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揹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佔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常在心裏想着它,經常到那裏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説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説,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業,我們總是可以説——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於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於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lddl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