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 觀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有感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 觀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有感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 觀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有感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1

本書作者的最大貢獻在於,他正確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原著中的原理。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和東歐垮台以後,國際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懷疑,責難、誤解、甚至任意對馬克思主義加以歪曲、污衊、惡意詆譭。但是他作為一名生活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能夠以明確、冷靜、客觀、公正而且通俗的語言對馬克思的學説做出正本清源的説明,恢復了馬克思理論學説的本來面目,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面對當前世界錯綜複雜的國際金融、經濟和政治危機的挑戰,作者提醒人們用馬克思主義,深入瞭解這場資本主義危機的實質,有十分寶貴的意義。

但是本書作者沒有卻沒有正面回答下面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為什麼社會主義革命沒有能夠在若干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反而在經濟上不發達,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為什麼列寧、斯大林修正了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必須同時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論斷以後,能夠首先在俄國一個國家取得了政權,並建立起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蘇聯。為什麼隨後毛澤東在修正了馬克思和列寧、斯大林的理論,又創造了中國式的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蘇聯這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廈只存在了70多年就轟然倒塌了,產生這一歷史轉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戰勝了社會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是無法實現的空想?還是像全球範圍內一切反馬克思主義者,所説的那樣,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垮台強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違反人性的邪惡理論,必然面臨破產的命運,馬克思主義將永遠會被歷史埋葬?

下面本人嘗試回答這兩個個問題

第一、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説二十世紀在全世界範圍,所以能有如此偉大的震撼力、深刻的感染力和雄辯的説服力,使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在全世界風起雲湧,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馬克思像達爾文一樣,以“科學”論證的形式,描述了人了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並以“科學”的方法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勝利規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科學方式論述了,自古以來人類就有的,追求大同世界的夢想:這一夢想與孔子描述的“大同”境界,與____的“天國”,康有為的《大同書》以及一切世俗和宗教對理想社會的夢想,都很容易產生共鳴;此外,“共產主義”也非常容易與中國農民傳統的革命要求,“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殺富濟貧”這種平均主義思想相呼應,因為在中文裏“共產”二字的含義,也可以理解為“共”(做動詞用)他人財“產”的平均主義內涵。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和中國這兩個社會矛盾尖鋭、平均主義、民粹主義強烈的國家得到廣泛的傳播和信仰,並非偶然。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在俄國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領導人只只是突出強調了馬克思學説中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而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中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社會主義成功的條件加以忽視。

二,由英國開始的歐洲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除了使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財富空前增加外,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的貪婪性、侵略性、擴張性和殘酷性。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葉,在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這些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國家,資本開始集中,貧富差距拉大,無產階級相對和絕對貧困化趨勢出現,從而使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加劇,形成了尖鋭的對立。馬克思的學説在這一社會形勢下,應運而生。馬克思對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弊端和罪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科學的分析批判。論述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歸宿是共產主義,這一令人嚮往的美好前景。馬克思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論述了,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他並根據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了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後才能最後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作為最後一個統治階級來消滅一切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學説,對一切厭惡資本主義制度,苦苦尋找革命道路的革命家,和廣大被壓迫、被剝削、被輕視的勞苦大眾,起到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而且推動了他們以自己實際行動,直接來參加革命(造反)運動。在中國則是一場農民革命運動,而在革命成功後,又不顧經濟發展水平一中國固有的農民的平均主義和古代的大同思想來冒充馬克思主義,從而社會的發展中產生了嚴重的挫折。

三,雖然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和中國,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經濟落後,但兩國的革命家和革命知識分子對歐洲資本主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貪婪、掠奪、侵略等醜惡表現感到失望,都在探索如何克服資本主義弊端的社會發展道路,而列寧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必然為共產主義取代的理論,使俄國和中國共產黨人受到極大的鼓舞,並且堅信,俄國和中國資本主義雖然不發達,經濟上的落後,但這不但不會妨礙本國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反而可以更好地動員勞苦大眾投入革命(造反)的洪流,通過暴力(武裝)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權,提前利用“無產階級專政”的手段,跨越資本主義這一歷史階段,直接過渡到理想中的“科學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社會”,“畢其功於一役”。這樣就能加快使全人類得到解放步伐,使勞動人民徹底從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解放出來。所以馬克思主義就變成了俄國社會民主共黨(布爾什維克)和中國共產黨最信仰、最崇拜的思想理論並竭盡全力去貫徹實行的馬克思所指出的革命路線和政策。

總之,馬克思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實勞苦大眾獲解放的學説極大的鼓舞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盡帝國主義壓迫的殖民地會半殖民地的廣大人民。因此馬克思主義成為了20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動力。

第二、在馬克思所論證的社會主義在全世界勝利必要的階級和政治條件成熟之前,以修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所取得的成功(蘇聯和中國)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而蘇聯的垮台,並非來自廣大基層羣眾的革命,而是來自“上層”的革命。(見《來自上層的革命》作者:(美)大衞·科茲 弗雷德·威爾)。

總之,蘇聯的垮台並不能證明馬克思理論的錯誤,只能看作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挫折。而當今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的金融危機則是我們重新認識也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堅持為廣大人民的福祉為目的,按照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認清我國曆史的發展正確方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2

一、馬克思主義在新世紀的復活

1999年的秋天,英國廣播公司通過國際互聯網開展了評選“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的活動。卡爾·馬克思位居第一,被評選為即將過去的一千年裏最偉大、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千年偉人”。愛因斯坦、牛頓和達爾文、康德、尼采等人緊隨其後。有的投票者寫道:“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運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於資本主義在20世紀末實際上已成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學説對於幫助我們認識當今世界,仍極具重要意義。”英國《觀察家》雜誌曾發表評論感慨地説:“自從20世紀柏林牆倒塌起,很多資產階級學者就不斷宣稱馬克思已完全與時代無關了,可是資本主義固有的危機的不斷爆發卻又把馬克思帶回歷史舞台。”(轉引自顧海良主編《馬克思主義如何改變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174頁)

2005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中,開展了一項題為《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結果馬克思的得票數遠遠超過休謨、康德、柏拉圖等人,榮登榜首。欄目主持人布拉格宣佈説:馬克思當選為最偉大哲學家有諸多因素,但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是他奪冠的最重要原因。

2005年8月22日,《明鏡》週刊刊登題為《多數德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仍有現實意義》的封面文章,在國內外引起轟動。該週刊記者問不來梅大學勞動和經濟研究所所長魯道夫·希克爾和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家保羅.諾爾特:為什麼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現在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爾的回答是:作為社會理論家,馬克思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規律以及物質基礎——上層建築模式,並勾畫出一個現代社會發展的遠景。這些在過去都非常吸引人,現在仍令人神往。這兩位學者都認為:馬克思改變了世界

2008年12月10日,在馬克思紀念圖書館成立75週年的紀念活動上,英國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政治學教授戴維·麥克萊倫致辭説:隨着冷戰的結束和人們對經濟和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也隨之更為客觀。大家已經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作出了最為有力和深刻的分析。

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時,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馬克思和他的《資本論》熱銷了。在德國,專門出版學術著作的卡爾一迪茨出版社經理稱,2008年10月的頭3個星期,《資本論》售出417本,1—10月售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銷量的3倍,是1990年銷量的100倍。購買者以20—25歲的年輕人為主。在德國,《資本論》成了2008年聖誕節最佳的禮物。因為金融危機而焦頭爛額的時任德國財政部長的施泰因布呂克,開始閲讀《資本論》,他在接受《明鏡》週刊採訪時説,“通常情況下,大家都承認馬克思理論的相當一部分是不錯的。”德國馬克思故居展覽館館長比特里克斯則説:“我記不清聽到人們這樣講了多少次:‘這個人是對的’。”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在讀完《資本論》之後發表評價説,長久以前,馬克思就窺探到了資本主義的運轉之道。

路透社專欄作者貝恩德在《卡爾·馬克思和世界金融危機》的文章中指出,我們熟悉的資本主義正在死亡,現在有一種共識正在達成,即資本主義需要在21世紀得到全面修正以拯救自身,馬克思對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的批判正在得到確證。美國《每月評論》雜誌編輯埃倫·克米辛斯·伍德,在他的《回到馬克思》一文中指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歷史時刻是回到馬克思最佳、最合適的時期。”他認為,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説的資本邏輯發展的結果,這個邏輯就是積累、商品化、利潤最大化和競爭的邏輯,而且它們幾乎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所以,伍德認為,馬克思的學説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因為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規律。無獨有偶,在伍德之後,美國《紐約時報》也發表了名為《回到馬克思》的長文,該文引用了美國某證券交易所領導人的一段話:“我長期待在華爾街,我越來越相信馬克思是正確的。現在我絕對相信,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資本主義的出色方法。”

二、伊格爾頓的《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值得一讀

就在這種背景下,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文學理論家、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教授的《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問世了,再一次地表明瞭在西方力挺馬克思主義的力量還存在着,並且還很活躍。《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的中譯本由國內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作者特里·伊格爾頓1943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一個愛爾蘭工人移民家庭,後任曼徹斯特大學文學理論教授、蘭開斯特大學教授,2009年在美國聖母大學擔任一個五年的客座教授。特里·伊格爾頓在西方理論界影響極大,“以至於有人把他和美國的詹姆遜、德國的哈貝馬斯並稱為當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三巨頭。”(薛稷《伊格爾頓: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文化政治批判》,載喬瑞金等著《英國的新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頁)伊格爾頓在他的著作中始終“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種解釋工具,而應當是批判和摧毀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指南。”(同上)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包括英文版前言、正文10章、結論三大部分。

作者在《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英文版的出版前言中有一段話説得非常好:“與政治家、科學家、軍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建立在笛卡爾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圖思想武裝起來的游擊隊,或者以黑格爾的理論為指導的工會組織。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這連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就連反社會主義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也認為,社會主義是‘有史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改革運動;也是第一個不限於某個特定羣體,而受到不分種族、國別、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第2頁)

作者着重從十個方面(共十章),也就是西方反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的十個觀點入手,逐一進行了剖析。作者在第一章有句話很有哲理:“只要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一天,馬克思主義就不會消亡。只有在資本主義結束之後,馬克思主義才會退出歷史舞台。”

本書的《結論》雖然文字很短,但內涵很豐富。作者在《結論》裏,提示的觀點很精準、很辨證,這些觀點對於我們這些五六十歲的、年輕時就做過理論工作的人極有啟迪意義,消除了我們過去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比如作者寫到:“他(指馬克思,下同)把社會主義視為民主的深入,而不是民主的敵人”,顯然馬克思並不認為實行民主僅是資本主義的特權,而我們過去對民主懷有疑慮,甚至恐懼;“他認為有些革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勝利,也絲毫不反對社會革命”,顯然我們過去誤把馬克思主義僅僅理解為暴力革命,把階級鬥爭推崇到了極致,而把改良斥為“階級立場不堅定”,這是一種偏見;“他的理想在於休閒而不是勞動”,“他慷慨地讚美中產階級,並將社會主義視為自由、人權和物質繁榮偉大遺產的繼承者”,顯然馬克思對普世價值、普世思想是完全認同的,對發展中產階級是贊同的。作者在《結論》部分的觀點,對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參考價值。

作者在分析了馬克思的著作中關於生態的一系列論述後,指出“維多利亞時代的思想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驚人地預言了現代環保主義”,(第224頁)認為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對人類的貢獻鮮少有人比擬。

三、對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質疑

西方拒斥馬克思主義的聲音從未斷過,“過時論”也一直存在,今後還會存在,我們要正視併力求回答這種論點。筆者的看法是:

第一,反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人,是因為馬克思首先是個革命家。反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人,主要是這是這些人的階級立場和階級意識所決定的。因此,今後仍然會有反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第二,“過時論”是一種機械的、僵化的看待馬克思主義的論點。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理由是説馬克思的學説,特別是《資本論》回答或者解釋不了今天世界出現的新情況、新成果。馬克思沒有看到電子計算機技術、宇航技術、3D打印機技術等,也沒有見過WTO,那決不是馬克思主義錯了,而是我們自己太教條主義了。持有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握馬克思主義自身具有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的理論本性,反而把馬克思主義看成了千古不變的“教義”和固化的原理、現成的歷史藥方。任何思想智慧,一旦成為僵化的教條,特別是政治的符咒,就會喪失生命力,甚至成為思想的束縛、進步的障礙。在當今中國,尤其需要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自有的邏輯關係和科學方法論的力量,並活用到社會現實之中,這樣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尊重。

第三,馬克思主義吸收了人類優秀思想和文化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系統的、獨立的思想體系,因此它是一種學術和思想流派,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絕不會有人詆譭而失去歷史價值、思想光輝。資產階級的政客和學者詆譭、嘲諷馬克思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既有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原因,也有對學術經典的無知與偏見。他們在抹黑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的同時,也一定要攻擊作為思想家、批評家的馬克思及其學説。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思想和學術的流派,其理論魅力、思想力量和社會實踐價值都不是一般的學術流派可以相比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學術或思想的流派至今仍在西方思想界有眾多的信奉者,當然其中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發展馬克思主義。從這個角度上看,馬克思主義作為學術和思想的流派,就根本不存在“過時與不過時”的問題。如果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為什麼總在社會、經濟或文化出現重大變化或現象時,會有一些人提及馬克思主義呢?説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學説的生命力是客觀存在的。近年來,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有所升温,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存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們得不出這樣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

第四,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意識形態之準則,這是政黨的權利,任何國家、任何政黨是沒有理由對此説三道四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執政黨的指導思想,但不能因此在學術的思想流派方面,成為只允許一家獨尊的理由。著名學者余英時是個非馬克思主義者,但他也承認“馬克思在西方史學影響很大,但只是千百家之一,並未定於一尊”。(《余英時探訪錄》,訪談者陳致,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2頁)如果承認馬克思主義也是一門學術,那麼,學術民主、學術平等的規則也對馬克思主義適用的: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論點、結論是可以探討和爭鳴的;對馬克思主義解讀、引申的文字也是可以不問其地位而進行平等討論的。因為這是弄懂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之必然的要求,否則人們僅靠被動“灌輸”,豈能發展馬克思主義?

在本文結束前,我想引用三位學者的話:一位是20世紀中葉西方著名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頑固的馬克思經濟學的反對者約瑟夫·熊彼特;第二位是當代西方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法國人湯姆·洛克曼;第三位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海爾布隆納。

熊彼特在感歎於馬克思經濟學的“偉大”時曾説:

大多數智力或想象的創作,經過一段時間,短的不過飯後一小時,長的達到一個世代,就完全湮沒無聞了。有些卻不。它們遭受了晦蝕,但是又復活了,不是作為文化遺產中不可辨認的成分而復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裝,帶着人們看得見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復活了。這些創作,很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創作——我們的定義把偉大和生命力聯結在一起,是沒有弊病的。按這個意義來説,偉大這個詞無疑適用於馬克思的道理。(〔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9頁)

湯姆·洛克曼説:

馬克思是現代世界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馬克思的理論和其他所有理論一樣,都是可以討論和批判的。馬克思深刻關注其所處的歷史時刻,他活動於十九世紀下半葉,那個時代的世界同今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異。正如人們所理解的那樣,馬克思的理論是建立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基礎之上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倘若馬克思今天仍然活着,他一定會修正自己的論點以反映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變化。這種想法不僅是合理的,也是符合馬克思本人的信念的。儘管馬克思的理論應該得到修正,但是簡單認為它們已經過時或者應該擯棄的想法是荒謬的。恰恰相反,只要經濟因素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主角,馬克思的理論就仍然非常重要。(〔法〕湯姆·洛克曼《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譯本前言”第1—2頁)

海爾布隆納説:

我對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是什麼的分析所持的態度要更肯定得多,不管這種分析在説明資本主義將變成什麼方面有什麼問題。這個從簡單商品開始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分析,我認為是我們所曾見過的最值得注意和最發人深省的敏鋭思維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圖和弗洛伊德的學説相比,它是完全當之無愧的。這種分析的洞察力是馬克思主義的獨特的,也許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美〕海爾布隆納《馬克思主義:贊成和反對》,第62頁,中國社會科學情報研究所,1982年)

海爾布隆納還指出:

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們還能在任何時候宣佈他關於資本主義內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錯誤。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3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這都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

一個生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人——特里.伊格爾頓於2011年4月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部專著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這也是當前西方關於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為什麼能風靡世界,深受中國讀者所喜愛?主要是因為他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對否定和反對馬克思的錯誤觀點進行了駁斥,馬克思主義是經得起歷史考驗和實踐檢驗的與時俱進的真理。

特里.伊格爾頓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先後擔任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教授。在本書中,他對於當前西方社會十個典型的否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反駁。《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文字酣暢淺白,易於理解,深入淺出,為讀者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視角。特里.伊格爾頓認為本書所提出的十個觀點之所以是錯的,一是既經不起歷史考驗,也經不起實踐檢驗,有悖歷史,不合事實。二是這些觀點,或是出自維護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需要而別有用心地曲解馬克思,或是由於無知和膚淺誤解了馬克思,都有失公允,遠離真理。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受到廣泛質疑,資本主義內部的各種痼疾紛紛顯露,曾經在西方遭遇冷落的馬克思主義重新被人提起。社會主義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特里.伊格爾頓正是基於多年對馬克思主義深入和系統的研究認為,讓整個世界重新認識、反思馬克思主義的契機正在顯現。

反對和否定馬克思的觀點為什麼是錯的,錯在哪裏?作者以申辯式的寫作手法提醒了人們,採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進行駁斥,馬克思以科學、辯證的方法詮釋歷史,但着眼點仍是人類的未來,馬克思所要顛覆的正是資本主義帶來的人與物質異化的事實——而這正是資本主義越成功、道德就越敗壞的原因。本書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於當今社會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其對資本主義制度全面徹底的揭露,還在於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對當今社會同樣適用。進一步闡明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運作市場經濟體系的可行性,同時還為馬克思主義與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契合點,對於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着深遠且具操作性的參考價值。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從正面論證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體系,是對人類社會以及自然和思維一般規律的正確反映,是由客觀規律所決定,是科學真理,因而是對的。

二、馬克思主義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和實踐檢驗。自馬克思誕生100多年以來,無論是資本主義在危機中發展的歷史與實踐,還是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歷史與實踐,都已無可辯駁地證明馬克思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是對的。

三、馬克思主義經得起西方世界的圍攻和詆譭的考驗。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不僅遭到了資產階級學者前所未有的攻擊和詆譭,而且遭到了資產階級政府無所不用極其的禁錮和圍剿。令西方世界不可思議的是,在對馬克思的圍攻和詆譭的意識形態戰爭中,資產階級學説雖然像走馬燈一樣層出不窮,但都不敵馬克思主義,一個個敗下陣來。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通讀下來,總結出幾點感受:

文風犀利,旁徵博引。本書中對那些攻擊、諷刺和謾罵,作者以牙還牙、借力打力,批判見招拆招,揭露入木三分。全書文風犀利,既有文學色彩,又有批判精神,讀起來既痛快又過癮。書中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跨科學、跨時空的典故、名著、寓言、案例、數據隨手拈來,用起來遊刃有餘、恰到好處,不僅可讀,而且可信。

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面對否定馬克思的錯誤觀點,字裏行間明明白白、準確無誤地表明:馬克思是對的,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更沒有終結。而該書對否定馬克思的錯誤觀點的批判,沒有含糊,沒有遮掩,始終旗幟鮮明。面對西方世界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否定,作者沒有退卻、毫不妥協,表明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立場堅定地站在馬克思主義一邊,旗幟鮮明地堅持、捍衞和維護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讀後感4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如果上微博,很可能會加入“闢謠聯盟”。這位被查爾斯王子稱作“可怕的伊格爾頓”的大學者當然不會在意諸如“北京地鐵迷藥案”之類狗血流言,他畢生針對的都是文化領域裏那些關於馬克思理論的流言和偏見。新書《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幾乎就是闢謠體——歸納出十條當代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流行偏見,然後逐一駁斥。每條偏見兩百字左右,最短一條(譯成中文)一百六十五字,稍稍縮減就是一條微博: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宿命論。馬克思相信存在某種任何凡人都無法抗拒的歷史規律。封建主義註定將孕育出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總有一天也必將為社會主義讓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論不過是世俗版的天命論。它和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統治的國家一樣,都是對人類自由和尊嚴的冒犯。

其他九條歸納一下,大約兩條微博也能裝下:社會主義是一種烏托邦理想,馬克思完全忽視了人性天生自私好鬥。馬克思主義是經濟決定論,違背多元主義。唯物論者輕視精神、道德、宗教,更是崇尚暴力革命,崇尚國家,反對市場,消滅個人自由。馬克思理論一旦付諸實踐就會帶來恐怖、獨裁和暴政。工廠林立的時代過去了,社會流動性增強了,階級消亡了。新的政治激進主義諸如女權主義、環保主義等等都已經超越了馬克思主義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傳統,總之,馬克思過時了。

是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處境。馬克思曾經宣稱共產主義的幽靈已經降臨歐洲,如今馬克思主義自己變成了幽靈。國際共運慘敗,逢凶化吉的資本主義可以狠狠嘲笑失敗者,何況有人打着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犯罪。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被遺忘,馬克思主義的力量被封印。

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裏希·伯爾在1960年代曾經滿懷痛苦地為馬克思鳴不平:“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忘恩負義史。後生者只是一味地撈取和享用好處,至於為好處所付出的代價連想也沒去想……”如果沒有馬克思和工人運動,也許工人們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麼是八小時工作制,女店員也不會享有能夠自由自在喝咖啡的禮拜天,但是女店員寧可在牀頭掛滿各種明星相片而對馬克思不屑一顧。

伯爾的觀點在伊格爾頓的新書裏獲得了形象的比喻:馬克思主義者就像拿着手術刀的醫生,只有有病的人才想找醫生,病好了就趕緊擺脱。醫生深知這一點,但還是盡心竭力救治病人。資本主義的病情不會被永遠治癒,伊格爾頓説,新的全球政治經濟危機又開始召喚馬克思大夫的幽靈了。

看得出來,伊格爾頓是在對善良的常人説話:你們只是好了傷忘了痛,錯誤不在於你們,而在於那些別有用心的偏見。所以伊格爾頓開始釜底抽薪、厚積薄發,逐條收拾這些偏見。就像微博上一樣,謠言的轉發率總是十倍於闢謠,而闢謠的功夫必須要百倍於謠言才行。伊格爾頓功力深厚,洋洋灑灑寫了十多萬字,好在體貼易讀,其中不乏許多長度在一百四十字之內的精闢之言,很適合“轉發”幾條:

如果真是宿命論,那麼馬克思為什麼還要為政治鬥爭而大聲疾呼呢?如果社會主義真的是無論如何都會來的,我們只需坐等社會主義到來就好了。

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是不同於宿命論的。就連自由主義者也相信死亡的必然性。

伊格爾頓沒有點任何人的名字,但是我們很容易想到卡爾·波普爾。他在具有當代自由主義聖經地位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開篇,即通過對黑格爾的曲解來認定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宿命論或者目的論。對黑格爾的如此曲解同樣出現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裏,羅素嘲笑道:彷彿宇宙在漸漸學習黑格爾的理論從而不斷進化為絕對精神。二位流行思想家的信徒也就跟着相信:一代宗師黑格爾真會笨到看不出來精神根本不會自動發展。

意志當然不會自動上升到能夠代表進步的“絕對精神”,必須努力去爭取。這就好比不是每個人都能自動升入名牌大學,你必須積極努力才有可能。黑格爾實際上在提倡“傑出”意志。伊格爾頓則説:“如果社會生活中不存在一定的規律性或者大體上可以預判的趨勢,所謂‘有的放矢’就根本無從談起。這並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除了不變的鐵律與純粹的混亂之外,我們還有很多選擇。”“馬克思是個人自由的明確擁護者,並且一直熱衷於討論人如何超越歷史的侷限,選擇不同的道路。”

説到道路,伊格爾頓説革命當然不是唯一道路,但革命往往是被既得利益集團逼出來的。“時下,無疑多數西方人聲稱自己的立場是反對革命的。這其實意味着他們反對某些形式的革命,卻偏愛另一些形式的革命……這些人大都會無條件贊成美國獨立戰爭。”他認為泛泛地反對一切革命、暴力和權力也是不負責任的。這一點中國讀者想必深有體會,如今許多愛心人士阻止不了兇手的暴力,就轉而阻止法律對兇手行使暴力。伊格爾頓説,“和眾多自由主義者不同,馬克思並不反感權力。為了安慰弱者,告訴他們‘權力是個壞東西’的説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那些手握強權的人更不應如此。”弱者反對一切權力的結果是:權力不會消失,只會更容易被不反對的人得到。這就是清高的惡果。

伊格爾頓狠狠批評了假清高的知識分子——“由於知識分子不需要像砌磚工那樣勞作,他們就可以認為他們自身以及他們的思想是獨立於社會其他部分而存在的,而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説的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這話的意思是,那些宣稱自己擁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往往就是意識形態分子。在一個幾乎人人都自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的時代,這樣的話該多麼逆耳。如果説馬克思是醫生,那麼伊格爾頓就是藥。伊格爾頓完全支持對自由的追求,但是他要提醒:思想與實踐都不可脱離現實基礎,輕浮任性的自由不值得追求。

伊格爾頓把“經濟決定論”這項指責還給了對手——“在經濟上奉行還原論的,恰恰是資本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資本家唯利是圖,根據經濟利益衡量一切,他們的理論家更是熱衷於用“經濟理性人”這個概念解釋一切人類行為,但他們卻責怪馬克思主義是簡單的經濟決定論!當然,有錢又有閒的人可以去學學插花、瑜伽、古琴,念念國學念念佛,顯得自己很多元,很豐富。可是伊格爾頓對此不依不饒:“富有者往往把精神問題視為高高在上地俯視日常生活的獨立領域,因為他們需要一個遠離自身的粗鄙物質主義的藏身之處。這樣看來,麥當娜這樣的拜金女郎會被猶太教的神祕哲學所吸引,也在情理之中。”“馬克思認為快樂是一種實踐活動,而非心理狀態。”看到這樣的話,那些扎堆唸經或者參加各種心理修煉班的高級白領、富二代們會不會敗興?會不會不爽?

先別不爽,聽出來了嗎,不爽的是伊格爾頓自己。眼見那麼多似是而非的謬論橫行,大學者不吐槽都不行了。不過既然選擇了進入吐槽世界,就要能忍受別人的吐槽。吐槽的邏輯是,你吐你的,我吐我的,管你吐啥。自由主義者當然率先吐了,Libertarian Papers上有位美國的文學研究生批評伊格爾頓隨機杜撰了十條偏見,卻對經濟學一竅不通。這位美國青年大約相當於我們的豆瓣青年——立刻祭出米塞斯與哈耶克,把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老話再講一遍,宣佈馬克思主義已死(馬克思主義被宣佈已死很多次了)。這位青年還舉了例子:工會運動要求增加工資,而增發紙面工資的結果是通貨膨脹,導致實際工資下降,所以工人抗爭結果反而對自己不利,不如做順民接受低工資,這樣資本就願意僱用更多工人,增加生產,造福大家。看,多麼有條理的歪理,但這隻能證明他對馬克思一竅不通。混淆紙面工資與實際工資這檔子事是蒲魯東干的,馬克思早在《哲學的貧困》裏就嘲笑了蒲魯東要用“勞動券”代替貨幣的想法。馬克思明白工人要的不是廢紙,而是真正分享剩餘價值和政治權力。

美國《國家評論》的副主編威廉森寫了篇《伊格爾頓為什麼是錯的》,乾脆宣稱氣得讀不下去伊的書。我覺得生氣是好事,因為一生氣就會“妙”語迭出。他宣稱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恰恰就是之前美國政府在房產方面採納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央計劃經濟政策。如此混淆資本帝國的國家政策與社會主義經濟構想不要緊,只可憐美國被他説成了蘇聯第二!伊格爾頓確實沒有仔細談論中央計劃經濟的失敗,只是馬克思本人也沒有明確提出“計劃經濟”這個詞,他更多談論由生產者代替資本家來掌控生產。有人説計劃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然結果,但是辯證法從來不單獨肯定或者否定某件事物,而是看到其中的矛盾因素與積極因素。馬克思對市場經濟評價不低,伊格爾頓則認為馬克思主義藴藏了豐富的可能,並提到包括市場社會主義在內的多種有待完善的資本主義替代方案,只有心死的人才拒絕去發掘。

威廉森接着宣佈:“在本質上,社會主義是無知和貪婪的結合體。”“第一次給他們機會就是個致命的錯誤,因為這個錯誤給世界帶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屠殺和苦難。”就好像當初協約國的干涉和資本國家對工人的鎮壓還不夠殘酷似的。“資本主義的恐怖是未能執行資本主義原則造成的人類罪惡,但社會主義的恐怖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的直接產物。”這話邏輯完全克隆“獨裁者”齊奧塞斯庫,後者説過:“羅馬尼亞公有制經濟出現問題是因為未能徹底貫徹公有化。”我是多麼希望這些活着的死了的都能來中國的微博吐槽啊,一定能雞飛狗跳吵成一鍋粥。威廉森雖然控制不住情緒,但至少保持了言辭文明。中國的譯者可就毫不偽裝了,很開心地把他筆下的no sense譯作“屁話”,把fossilized remains譯作“殘渣餘孽”。吐槽,還是中國人強。

中國人更強的是“釣魚”,微博上有人故意把這本書英文名Why Marx Was Right翻譯成“馬克思為什麼是右派”,立刻被小資們開開心心轉發了幾百次。我們的時代至少已經進步到這樣一種程度:淺薄要以淵博的面目出現,無恥要以良心的面目出現,迷信要以科學的面目出現,專橫要以自由的面目出現……相反,嚴肅深刻則要以媚俗膚淺的面目出現才可能釣到讀者。伊格爾頓諄諄教導,循循善誘,面向小資大眾説話。但是教育小資可不容易,要會哄才行。

比如,伊格爾頓是否瞭解中國小資的國情?中國的學生從小到大被政治思想課所折磨,不知有多少學生考研栽在政治科上。説起來馬克思和魯迅這些偉人也夠冤的,中學課本上的也就是一點皮毛,可是年年看月月看,再好的東西也會煩。一大批知識青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討厭課本還是討厭馬克思,和那位美國研究生一樣,常把馬克思所批評的東西當作馬克思自己的東西加以埋汰。比如某位以講段子著稱的意見領袖就斥責馬克思辯證法總是説事情一方面怎樣,另一方面又怎樣,所以都是廢話。天地良心,這是連中學課本都沒學好,根本不理解辯證法為何物。難怪紐約大學教授張旭東要稱讚美國的思想教育辦法——無需專門的政治課和教導員,思想教育就隱藏在日常生活裏,隱藏在大片裏,潤物無聲,中毒猶深。所以,在中國説“馬克思是對的”阻力會很大,但潛力也會很大,取決於沉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能否被現實再度喚醒。

相比較伊格爾頓的真誠,科耶夫就圓猾多了。這位法蘭西國師級學者1970年代也曾做過“馬克思是對的”之演説,但他沒心情對小資們説這些,而是對着一羣跨國公司老闆上課:馬克思之所以預言錯了,恰恰是因為他的理論對了。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危機促使資本家們按照他的提醒重建資本主義世界,尤其是重新分配了剩餘價值,使得工人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來維持經濟運行,從而避免了馬克思的預言。但眼下殖民地的貧困就像當初工人的貧困一樣威脅法蘭西帝國非洲領地的穩定和忠誠,所以各位要繼續聽馬克思的話,向非洲多分配一些剩餘價值……

資本家如果聽得進去,那麼馬克思也算是種瓜得豆。世道如此,一門原本是無產者養料的學説反倒成了資產者的健康手冊。心眼明白的精英在小心翼翼地吸收馬克思,聰明善感的小資卻被引導着排斥馬克思。越來越多的科耶夫式所謂帝王師只顧對精英説話,越來越多普世的意見領袖只忙着譁眾取寵,像伊格爾頓這樣願意費力不討好的還真稀有。不過,馬克思作為幽靈是揮之不去的,只要我們無法完全欺騙自身的正義感、歷史感和智力水準,他就會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無論被怎樣曲解、貶損、遺忘,他都會不屈不撓地“愛特”我們。當無法掩蓋的世界真相不斷刺穿我們的感官外殼,我們也會不斷地去“愛特”馬克思,去探尋和傳播現實的真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vdnz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