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

【摘要】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共含3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

第1篇: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近日,讀了海門新教育研究中心編著的《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頗多感慨,下面小敍一二。

一、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讀代序中朱永新在20xx年新教育海門開放週上的講話“讓教室成為師生幸福的源泉”中引用聖嚴法師的話“做,就好了”,我很有觸動,四個字,道出了人生真諦。

我不禁想到魯迅的《故鄉》結尾:“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理想的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或沒有更大的希望。新教育的工作者們走出了自己的路,正一步一步地實現着自己的理想。

身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應該加入他們。記住這句話:做,就好了。從點滴做起,從可以做到的做起。如在“同讀一本書”活動中,老師應實實在在地與學生同讀,在每週的語文課中抽出一節課與學生交流即“讀書交流課”,或在每節上課前與學生同讀某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從《讀者》《智慧》等雜誌開始,從一句話、一個笑話、一則小故事入手,激起學生閲讀興趣。教師堅持帶上一段時間,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行動,同時培養“讀書小助手”。接着按規定時間、規定任務、規定形式完成。設計表格或其他形式來實現對內容的展示,最後讓孩子們慢慢養成習慣,使之規範化、常態化。

二、最感動的故事

讀海門市下餘國中“醜小鴨班”敍事“我們共同成長”中我被一個故事——《牽蝸牛去散步》深深感動了。它更讓我感到深深地內疚。是的,誠如故事中所説對很多學生我們都是沒有耐性的。越是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越要沉住氣。

昨天做不好,今天繼續做,繼續引導他,明天也不放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成長的花期的`,這朵花雖然開得緩慢,但定會開出一朵美麗的花。

其實,我也想牽着蝸牛散步,也想讓蝸牛牽我去散步,如果每個老師都能做到在每個班上牽上一兩隻蝸牛,帶他們去散步,聞聞路上的花香,聽聽路上的鳥鳴,看看滿天的星星,我堅信,這些蝸牛定能如遲開的花蕾在某一天悄然開放,芬芳滿園。終有一天,大家會發現人間一切的美好。

第2篇: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

給你一篇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本學期開學初,我花了近一個月時間,認真閲讀了《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頗受感動,深受啟發,在此談一點自己的心得。

一、打造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是締造完美教室的總體目標

剛聽説“完美教室”,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什麼是“完美教室”的確切答案。朱永新教授沒有給出,許新海博士也沒有給出,在這本書裏,來自海門的各所榜樣學校的榜樣教室也沒有給出準確的定義,他們只是用一個個榜樣教室的展示來詮釋“完美教室”。

這些榜樣班級“完美教室”的展示體現着特色鮮明的班級文化。“智慧樹班”“百合班”“陽光天使班”“七色光班”“螞蟻班”,一個個富有個性的班名;《無與倫比》《怒放的生命》《我們是追夢少年》《和你一樣》《左手右手》,一首首積極向上的班歌;“旺達節”“犟龜節”“讚美節”“種子節”“自信節”,一個個內涵豐富的班級節日,這一切無不體現着各自獨特的班級文化。這些榜樣班級的教室佈置,班級願景、班規,以及鮮明的班風、學風、吉祥物、班徽等,無不洋溢着個性鮮明的班級文化氣息。

看着這些“完美教室”的榜樣班級故事,我被深深吸引,而魅力就是班級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是締造完美教室的總體目標。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營造出富有個性,並深得孩子們認同的班風學風,這些無疑是增加班級凝聚力的有效途徑。試想一下,在一個有着共同願景的班級裏學習生活該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二、締造完美教室離不開班級課程——“全人課程”

朱永新教授説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學生成為他自己。”這也是完美教室的完美之處。完美教室有自己的價值體系,要培養學生成“人”,許新海博士把這種富有特色的班級課程稱之為“全人課程”。“全人課程”包括人格課程(公民與生命)、書香課程(文學與主題)、學科課程(語數英理想課堂)、社團課程(藝術、體育、科技、社會實踐等)、以新教育六大行動、每月一事貫穿;用主題統整。這個是難點,一需要很長的時間,二需要老師的熱情、執着,我想可以有選擇性的部分切入。

“決定教育質量的,不在於學校的華麗與否,而是決定於是誰站在講台上,他又在講着什麼樣的課。”完美教室的打造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們痴迷於教育,更需要有創造性的活動,要善於不斷挖掘學生的生命潛能,找到一系列適合的教育載體,讓孩子在教室裏不僅學到知識、技能,同時也使身心、人格得到健康發展。

我也曾經有這樣的疑問:我們普通的老師能夠創造出卓越的班級課程嗎?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答案。

如果我們的目光由分數轉向生命,如果我們的目光由結果轉向過程,如果我們把師生生命的成長與完善視為最重要的目標,那麼,我們都能創造出卓越的課程。

朱永新教授指出:“每個孩子每天早晨期待着到教室,不知道今天老師又帶來什麼新的東西,一天的時間真的是非常短暫,這就是完美教室。當然,要做到這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靠完美的課程來構成的,不僅是靠儀式、靠活動、靠慶典。同時,課程的目的是指向生命的,教育的最高使命是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張揚、最大的成長。”

百合班的孩子很幸福,百合班的老師很幸福,這種幸福源於老師根據孩子生命成長的需要,創設了“夢想課程”“書香課程”“學習課程”“生活課程”“愛的課程”等。百合班的孩子生活的每一個階段都與夢想相伴,與經典相隨;百合班的孩子會讀書,會學習,會生活,會愛就是得益於以上課程的開發。所以,請相信自己,相信歲月,總有一天,中國會創造出更多的“第五十六號教室”。

朱永新教授指出:一個教室,一個生活於同一個教室中的人,應該是一羣有着共同夢想,遵守能夠實現那個共同夢想的卓越標準的同志者。他們彼此為對方的生命祝福,彼此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諾,共同創造一個完美的教室,共同書寫一段生命的傳奇。

誰都想完美,但完美沒有一個終點,正如許新海博士所説 “完美永遠是一種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説“做,就對了。”讓我們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勵與共同行動下,期待屬於自己的一次又一次慶典。

第3篇: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讀了《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我彷彿看到了雷夫的教室、常麗華的教室,彷彿進入百合班看到了小百合的故事。書本為我們描繪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的願景——教室是圖書館,是閲覽室;教室是實踐場,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間,是展覽室;教室是信息資源庫,是教師的辦公室;教室是習慣養成地,是人格成長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棲居室。教室,一個創造奇蹟,演繹故事的地方;教室,一個習慣養成、人格成長的場所。

在《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中,讓我明白的教室的真正含義。它早已不是我以前心中的那所房子,也不僅只是知識的灌輸地,教室是一個和孩子們一起步入經典世界的殿堂。是孩子們的另外一個家,孩子習慣的養成,性格的錘鍊都受這個家的影響。教室更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那裏,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成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呼吸。

它是師生共同生活棲居的家園。決定一間教室的,不是一間教室的硬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只要有學生,就能在教室裏創造奇蹟。這對我們農村教師來説,是個莫大的鼓勵。讓我們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奇蹟。關注教室裏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角落,守住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看着看着,讓我想起了雷夫老師説過的一段話:“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這本書讓我再認識了《新教育》,“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是新教育人的一句口號。也為我指明瞭未來的方向。讓我練習着如何在自己的教室裏書寫教育人生。以前,我總是邁不出有力的步伐,總認為自己不是在塑造靈魂,而是在原地遲疑,在今後的教學中,為了學生的成長,我要找到自己的切入點,紮實的走好每一步。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3篇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範文。

標籤: 讀後感 教室 一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nvkl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