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雷雨》讀後感【精品多篇】

《雷雨》讀後感【精品多篇】

《雷雨》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雷雨有感 篇一

一段錯誤的情

那個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縈繞耳旁的並不是雨聲而是那驚心的悲聲,無情的雷擊打着,擊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滲透進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戲”。

一段錯誤的情

人生如戲,人情如雷雨。人之間的情有對有錯,選擇的不同也意味着演繹最終結局的不同。掩上《雷雨》那一段段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我不由感慨這上輩人留下的情,這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產生的“愛情”, 這錯誤的情。而他們的情卻難逃以“悲戲”終了。深愛周公子的侍萍帶着年幼的小兒子含淚投江,她的“死”沒有挽回這段“情”反而為自己留下“千古罵名”。而那位放蕩成性的'周公子,在他拋棄侍萍之後娶了富小姐忘記了那個“小丫環”。或許是老天想“延續”這段情吧,讓這受了“情傷”的魯侍萍活了下來。回眸,《雷雨》外的人兒在同一個社會,不一樣的地位依然可以相愛,他們的情有了可喜的結果,而那“周魯”的情為何是錯誤的悲劇呢?

一段可笑的情

在《雷雨》中有這麼兩段可笑的情。情可激人但又能傷人,侍萍的大兒子竟會愛上自己的後母蘩漪,讓這個失去“情”的女人重新有了感覺。當年少無知的周大少爺明白後決定與後母劃清界線但又偏偏愛上了同母異父在家做下人的妹妹,可悲可笑啊。當他們卿卿我我時,卻不知自個已經陷進了無法挽回的泥潭中。當侍萍埋怨自己造下的惡果竟在兩孩子身上靈驗。而得知真相後的四鳳接受不了這殘酷的現實。在那雷雨下,被橫躺的電線給觸死了。“當年海上驚雷雨”,我看“驚”的是那一段可笑可歎可悲可惜的情吧!

一段仇恨的情

常説“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兒子是爸爸的貼心寶”。但在《雷雨》中我看到了一對互相敵視的父子情,當初被侍萍帶走的小兒子大海成了周府礦上的礦工,但他不滿周樸園對礦工不理不睬的態度,帶頭罷工,也正是因為這樣糊里糊塗的父親叫人打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後來,周樸園知道真相想要彌補大海,可一切都太晚了。兒子心中對這個多餘的仇人地主父親充滿了仇恨,對自己的親哥哥也想“一斃而快之”。就這樣,本應該幸福的父子情,手足情竟充滿了仇恨。

一場雷雨,一場人生戲。當年的雷雨停了,屋中的人生戲終結了,但他卻留下了“千年不朽”的期盼和思索。《雷雨》,你將人心的情感呈現在我的眼前,你詮釋了錯誤,可笑、仇恨、悽慘的情。小小的你藴含大大的哲理,你讓我內心的雷兒顫動,雨兒不止,讓我懂得學會用不同眼光去看待別人留下的傷痛!

那個下着雷雨的夜晚,似乎縈繞耳旁的並不是雨聲而是那驚心的悲聲,無情的雷擊打着,擊打那脆弱的人心,淅淅的雨滴沿着屋檐滲透進那古老的屋中,打碎了屋中的“人生戲”。

讀雷雨心得感悟800字 篇二

“你究竟在尋找什麼呢?”

“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是書裏出現最多的對白。毛姆先生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月亮與六便士》裏不顧世俗的斯特里克蘭德,還是《刀鋒》中特立獨行的拉里,都毅然決然地走在朝聖路上,傾盡一生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像作家七堇年的詩那樣: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詼諧幽默而又尖鋭的筆調,直書人性,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刀鋒》講述的是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歸來的年輕人拉里,在目睹了戰爭時代民不聊生、人們流離失所的慘狀,經歷了自己的戰友為救自己而犧牲之後,開始思索世界與生命的本質問題。為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與伊莎貝爾的婚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慾橫流的生活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求知生活,沉浸於大學圖書館中,不亦樂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們,幫助其擺脱精神和身體的疾苦。

我時常覺得,一個人來到這世上,終得激起幾聲迴響,才不虛此行。拉里這一生輕的像風中的羽毛,不那麼引人注目,可是卻又厚重的如山間的磐石,正氣長存於天地間。他曾説:“上帝最喜歡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識盡力而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行走在刀鋒之上,向着你心裏炙熱的靈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極致,做一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奧義書》有言:“一把刀的鋒刃是很不容易跨過的,所以説得救之道是困難的。”我們常常執念於物質生活的利益得失,對於鋒刃的精神生活總是望而卻步。而拉里,卻是一個如同刀鋒般鋭利的人,他以鋭意精進的姿態追尋着解脱之道,為此不惜斬斷一切,越過刀鋒,即使越過刀鋒之後,在刀的那一面,無人等候。拉里曾經説過,不急燥,對人顯隨和,慈悲為懷,丟掉一個我字。像蘭道爾南的詩是那樣活着:

我從不與人爭,沒有人值得我與之爭。

我愛自然,其次愛的是藝術。

我向生命之火伸雙手取暖,火快烤殘了,我也準備離去。

也許,在盡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後,以拉里這樣“晃膀子”的姿態,做楊絳筆下的“隱身人”去過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葦以航,跳脱時間的束縛,活出生命的質量和高度。這樣的人生不也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嗎?

雷雨讀後感 篇三

一場雷雨, 一場夢。 夢醒之後, 一切成空。

我曾看過愛情温柔地凋零,直到感覺到那一絲痛狠狠的劃過心田後,才明白原來所謂真愛無敵的童話,只不過是當一絲情愫如輕沙般心田時,人們彼此心照不宣的謊言,在這原本就是個暖昧不清的世界,那些孤獨追尋着的靈魂遊離在城市巨大的陰影之下,在每讓人窒息到極點的黑夜,失去自由的愛情便只能頹廢地躲在牆角邊喘息,冥冥之中,一切被註定了的就這樣永遠被註定了。

兩代的恩怨註定了一場無法逃避的悲劇,一場雷雨,悲劇註定是兩代人的結局,三十年的漫漫時光, 三十年的愛恨糾葛, 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

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 女人永遠是被傷害的對象,魯侍萍, 悲劇的核心承受者。周樸園,那個傷害她到遍體鱗傷的男人,説他保留她的習慣, 珍視那繡了梅花的舊襯衣, 可説到底, 這些都不是因為愛, 都是因為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 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 隨後娶了門當户對的闊小姐時起, 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後, 他重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 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 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悦, 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 懷疑與恐懼。 他想到的, 是侍萍是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 利益所造成的威脅, 是真相揭穿後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 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 這就是深愛他的女人的待遇。

蘩漪,《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她的生命交織着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像是一朵在黑夜裏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花,冷漠、詭異、妖豔,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

現實在殘酷地獰笑,唯有死亡是舒適的温牀,四鳳,整齣戲中最讓人不忍心的受害者,單純、清澈,對甜蜜的愛情那麼憧憬,對未來充滿了熱情,她明亮的眼睛無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濤洶湧,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輪廓,當她的幼稚在殘忍的現實面前被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剎那,老鍾就已經鳴起,雷雨過後,我們不得不扼腕歎息:多麼年輕的生命啊。

那個驚心動魄的雷雨之夜啊,四鳳觸電而死,蘩漪的兒子周衝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痴呆了,絕望的蘩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罪惡的家庭崩潰了。

愛與恨的廝殺滲透出的血腥之氣讓我不寒而粟,當一切又迴歸平靜,啜泣的問不再幽幽慨歎,我們早應該明白,愛與恨終究不能長久,邊緣的問,兩個瘋子的女人,一個憂愁的老人,還在苦苦掙扎……

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裏,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

雷雨讀後感2200字 篇四

《雷雨》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其一鳴驚人的成名作。它主要描寫了上層社會大家庭的亂倫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劇。但作者在思想內涵的發掘和藝術表現的追求上,都遠遠超越了這個題材本身的範圍,劇作不僅在特定的家庭關係中,寫出了人物各自的社會因素,進而很自然地暴露大家庭的罪惡引發社會的罪惡,由大家庭的毀滅揭示出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潰的趨向,還寫出了一種更為複雜,更為深刻的命運的悲劇:即人對命運的抗爭與命運對人的主宰這一對難以調和的巨大矛盾。

《雷雨》這部劇作,曹禺先生在關注人生問題的同時還對於人的命運給予了人文關懷。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生活的糜爛與罪惡,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周樸園是整個劇作中的中心主人公,也是悲劇的總根源。他是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資本家的典型,是封建專制獨裁的象徵,雖然早年留學德國,一定程度上接觸到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社會思潮,正是在這種追求自由、個性和真誠愛情的思想影響下,他與家中年輕的女僕侍萍相愛了。但終於他又向封建傳統意識和封建家庭觀念的壓力屈服,拋棄了侍萍和她與自己生下的剛滿三天的兒子,轉而與富家名門成婚。在這裏,周樸園所拋棄的不僅僅是侍萍母子.實際上也是對他自己早先曾追求過的那點自由思想與真誠情感的否定,是對自己做人良心的否定。不過,他的這種選擇也帶有某些身不由己的因素,以放棄人格、出賣靈魂為代價,屈從於傳統舊意識和封建家庭的並不只是周樸園一人,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從最初的那場悲劇開始,周樸園就處於一種矛盾痛苦的境地:他無情地毀滅了侍萍,製造出人間慘痛的悲劇,但他自己也是這場悲劇的承受者,出賣靈魂對其本人也一直是一種難以訴説的精神折磨。這種矛盾和痛苦對周樸園其後的一生都產生了無法消除的重要影響。周樸園由此成為一個極其自私、冷酷和虛偽的人。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一切都要以他的意志為意志,妻子、孩子或是工人都要絕對服從他的權威。

對於侍萍當年被迫而“死”,周樸園是深深負疚的,多少年來他一直記着侍萍的生日,按照侍萍“生前”喜歡的方式佈置房子,這種甚至帶有某種懺悔意味的情感並不是虛偽的。但這種真實的情感是以侍萍的“死”為前提的,因此,當多少年後侍萍競又活着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那些自私、冷酷、虛偽的本性又都浮現出來,他怒斥侍萍的到來,用金錢來洗刷自己的罪惡,無情地再次攀走侍萍。應該看到,周樸園面對侍萍的出現,不僅直接感到一種對自己地位、名譽和利益的現實威脅,還潛在地感到一種冥冥之中命運的打擊!這是更令他恐懼的。實際上,周樸園在毀滅整個家的過程中也毀滅了自己,在製造他人悲劇的同時也受到了命運的無情懲罰。周樸園也是這場命運悲劇的承擔者與受害者,這是《雷雨》更深刻的地方。因此,作家特意在劇本的“序幕”和“尾聲”中強調了周樸園的懺悔,並以此昇華了劇作的主題:善人的悲劇值得同情,惡人的懺悔或許更值得深思。曹禺在《雷雨.序》中寫道:“我念起人類是怎樣可憐的動物,帶着躊躇滿志的心情彷彿是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時常不是自己來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理解的——的捉弄,一種不可知的力量——機遇的或環境的——的捉弄;生活在狹的籠裏而洋洋地驕傲着,以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裏,稱為萬物之靈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麼?”這段話是對周樸園,也是對整個人類人性悲劇的深刻概括。

如果説周樸園是《雷雨》命運悲劇的核心人物,而繁漪則是精神悲劇的核心人物。從其命運上看,她首先是個受害者。她曾經受到過新思想的影響,追求過獨立的個性,渴望過着美好的人生,充滿了生命的熱情,但命運卻把她拋到了周家這口“殘酷的井裏”,漸漸被折磨成一個“石頭樣的人”。她不僅沒有得到愛情,而且也從未得到過起碼的人的自由和尊嚴。曹禺對她充滿了理解和同情,賦予了她“最雷雨”的反抗性格。她恨周樸園的無情,恨命運的不公,她在周公館孤立無援地抗爭着,痛苦地燃燒着自己生命的火焰。她對周樸園封建專斷壓制人性的反抗,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但她的性格和反抗也充滿了矛盾和困惑。作為一隻“困獸”,‘‘她敢衝破一切的桎梏”,不顧人之常倫地愛上了周萍,這“愛”是那樣地畸形變態,甚至為世人所恥,但繁漪卻死死抓住它。她看不起周萍的自私、虛偽和怯懦,但這段“愛”已成為她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這既是她自身存在價值的體現,是對周樸園的瘋狂報復,也是對命運唯一有效的抗爭。這種攙雜着極端個人主義和時代社會意義的反抗,使繁漪的性格和命運顯示出一種雙重的精神悲劇,她的“愛”和恨把個人與社會、自尊與道德、自我與他人、內心與外界等諸多不同層次的矛盾糾織在一起。她的孤寂和痛苦是周家潛在的炸藥,她的存在使包括周樸園在內的與周家相關的每一個人感到壓抑和驚恐,她終成為點燃周家各條悲劇線索的“引爆人”。周樸園是毀滅別人也埋葬了自己,繁漪是燃燒自己也毀滅別人,所不同的是繁漪的自我燃燒深含着令人同情的因素,而她的毀滅別人也更具有驚世駭俗的精神震撼力。

《雷雨》的人物不多,但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這種強烈的悲劇性深刻的暴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對曹禺來説,《雷雨》是他對人類根本命運探究的一個重要的開端,誠如他自己所説:“《雷雨》對我是個誘惑”,“是一種神祕的吸引,一種抓牢我心靈的魔:《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這種自然的‘冷酷’,四鳳與周衝的遭際最足以代表。他們的死亡,自己並無過咎”。

雷雨讀後感 篇五

當倫理遇到愛情,當愛情被重重束縛時,人們應該如何選擇和選擇?一個情字緊緊地把幾個人的命運糾纏在一起,親情、愛情、複雜的關係壓倒了人們,想逃跑卻不知道逃到哪裏?導演和僕人的愛,繼母和繼子的愛,兄弟姐妹的愛,一次又一次地影響着世俗倫理,但世俗的障礙是如此堅不可破,他們註定要在倫理面前崩潰。

天真的侍萍曾經以為她和周樸園的愛情可以超越世俗的階級,但殘酷的現實強行喚醒了她。即使她生了兩個兒子,她仍然在除夕被驅逐出周府。真可悲。她帶着什麼樣的絕望和淒涼跳河?她心裏告訴自己:心死了,人活着有什麼意義?可造化弄人啊,她連求死都不能,被救起,又開始了她的忍辱負重生活……可悲的是,由於女兒四鳳,她竟然會回到以前的周府,再次遭遇虛偽殘忍的'周樸園。四峯在周公館當僕人,僕人和主人之間的關係再次戲劇化。不同的是,這種情緒發生在對過去一無所知的兄弟姐妹身上,這無疑是魯侍萍的晴天霹靂。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擺脱不了邪緣,反而會更深。周平與四鳳的愛情,大海與周平的仇恨,讓她心煩意亂。她終於下定決心讓周平和四鳳飛得很遠,但她在路上遇到了漣漪。這個沮喪和沮喪的女人,因為愛而恨,衝出來揭開過去的真相,讓每個人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都不知所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就像一記耳光打在臉上,喊痛是沒有意義的。四鳳衝出去不幸被電擊,無辜的周衝也不幸死亡,處於崩潰邊緣的周平選擇用死亡來解脱。似乎幸福有時真的是一種奢侈,有多少人一輩子都得不到。我們能怪誰?

在我們看來,愛是如此美麗,但它已經成為這裏罪惡的起源。事實上,沒有人愛任何人都不是對是錯,但他們的愛太沉重了,註定要以悲劇告終。如果周樸園沒有趕走侍萍,如果四峯沒有在周公館當僕人……那麼,結局會是什麼,還是那麼悲傷和心痛?

但是,沒有如果……

雷雨讀後感 篇六

在這些日子裏,我閲讀了曹禺的《雷雨》這篇文章,思緒萬千、感受良多。一層一層地挖掘,一層一層地思考,會領悟出許多對劇中人物、對當時社會的種種感想。

這曹禺的雷雨沖刷下的, 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 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仇, 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

周樸園, 一箇舊社會的資本家。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樸園, 或許還能説是仍有一絲純淨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 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 隨後娶了門當户對的闊小姐時起, 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對他而言, 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 可有可無, 如夢一般不切實際。 這個資本家的代表, 早已在商界的“ 薰陶” 下血肉模糊, 面目全非, 不成人形。

至於繁漪這個角色,曹禺沒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發瘋是她唯一的下場,因為她的性格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一個佔有慾如此強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後,她只能瘋。我也很可憐她,兩個男人都拋棄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為是的愛情中毫無頭緒地磕碰,確實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也許她只有這個下場。可憐的女人!

至於魯侍萍, 封建禮教下的犧牲者, 她的命運無疑是坎坷苦難的, 但何嘗又不是可悲的。 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場愛情, 她也是錯誤締造者之一。 為什麼要糾纏一場無疾而終的情愛三十年, 三十年以後還仍拘泥於自己所受的委屈與災難之中?她的放抗不徹底,最終受傷的還只是自己。

無疑的,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雷雨》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衝,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裏,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脱,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

讀完《雷雨》,我想為什麼故事的結局那個最該死、最該瘋的人安然無恙?為什麼那麼多無辜的人就死的死瘋的瘋呢?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裏,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魯四鳳、周衝、周萍死了,魯侍萍、繁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周樸園完整無缺。可我們知道事實上他失去了一切,活着的人比死去、瘋去的人更難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7ry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