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慎終追遠,不惑人生——讀《論語》有感

慎終追遠,不惑人生——讀《論語》有感

慎終追遠,不惑人生——讀《論語》有感

慎終追遠,不惑人生——讀《論語》有感

春秋亂世,羣雄紛爭,戰火的傾軋中誕生了聖人的激情。

有人説: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就是孔子的歷史,前兩千多年,是孔子總結的,後兩千多年,是按孔子的思想做的。一則《論語》,點燃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暈染了千年不斷的文化。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聖人的思想浩然如星野銀河,雖如先生所言“莫我知也夫”,但後人仍可以從零星明光中,窺見聖人一以貫之的“道”。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趙普對君王説的,對當代青年來説,半部論語明人生也不為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孔子用他深刻的人道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和温和的理想主義告訴我們:志、學、仁、德。

超凡入聖人之法之門,非“志學”不可。孔子認為每個人都同樣具有價值,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君子,賢者乃至聖人。培養德行,是學習的目的,五經六藝是學習的範圍,學思並用是學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思想在千年以來的學府中流動,直至當今,我們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社會主義青年,我們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我們倡導學習結合社會實踐。聖人的理念並不抽象,我們都是孔子的“學生”。

立志,明學,逐以固本,處之中庸。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一個不能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人,難以想象他待人會擁有真誠的心意,處事會遵從社會的秩序。在那個禮壞樂崩的時代,孔子希望通過仁德的人格教育去穩固為人的根基。“家風”“校風”“社會風紀”本質上都是呼喚內在的力量驅動人們行善避惡,根基穩固了,人生的正途,社會的正途會隨之展開。

儒家的家國文化將人和社會這樣緊密得聯繫在一起,當學有所成的君子離開學府步入社會的殿堂,中庸之道穩住了他們精神的舵把,不致落於俗眾的汪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為之和。”情緒收放合理自如,是保持清明的中庸;“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待人有禮有節,不過分謙卑也不過分驕傲,是堅守本我的中庸。處事中庸,不求如魚得水,但求進退自如。

孔子也許是個失意的政治家,但他一定是個得意的教育家。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三“教”合一,正是孔子的“全人”教育,君子教育。通讀《論語》,是與聖人的對話,是對人生的反思。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廣大大學生的注意力不應該在蜂擁而來,琳琅滿目的物質生活上,拋卻精緻主義,拋卻佛系主義,不斷追求行為上的進步,一如《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如校訓:博學至精,明德至善。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論語》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了孔子的記憶,刻下了儒家的記憶。慎終追遠,舀出記憶裏的一盛星光,足以不惑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qye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