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一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x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讀了《藤野先生》這一篇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戰期間,有一位加拿大的醫生,他叫白求恩,他來到中國努力的工作,最後卻因為在手術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二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出自我國著名作家周樹人先生筆下。本文主要寫了作者回憶童年的趣事,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閲讀時,我彷彿置身於樸素的百草園內,與作者一起“折臘梅”,“捕鳥”……緊跟着作者的腳步,小心翼翼地溜進三味書屋。一進書屋,我彷彿聽見了書屋中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不時還傳出教書先生講課的聲音,這正是魯迅先生的先生。這位先生嚴厲中帶着隨和,魯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嚴厲的先生和認真讀書的學生們,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景象。三味書屋與百草園中,處處洋溢着書聲與嬉笑聲。

百草園,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一個枯燥無趣的私塾。這兩個截然不同地方,卻緊密相鄰,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併為魯迅先生成為未來的大文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體會到魯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懷念、依戀的真摯情感。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讓我們把三味書屋裏的一草一木,看在眼裏、刻在心裏一般。他把我們帶回到了他的童年,循着他的腳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細細品味魯迅先生描寫三味書屋的片段,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校園。早上的校園,到處充滿着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老師們的耐心講解聲。瞧!我們四班的同學們正在全神貫注地聽我們的老師講課呢。

“捕鳥”、“鬥蛐蛐”……這些都是魯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魯迅雖然享受了快樂的童年,但他在學習上也一點不馬虎,相反還特別努力。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幾乎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就有一次,他父親病重,魯迅被叫去藥店買藥,等買藥回家再趕去三味書屋時,先生已經開始講課。那一次先生責備了魯迅,並告訴他要做一個守時的人。自那一次之後,魯迅就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勉勵自己做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我想我們也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做一個遵守紀律,刻苦學習的學生。

魯迅先生的事蹟激勵着我們,我不禁再次拿起魯迅的名篇賞析,打開書,走進魯迅先生,走進百草園,走進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三

媽媽為我買了一本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拿到這本書,我就翻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從書裏,我看到了大鼻子等許多孩子的窮苦生活。我們很難了解到他們——一些身無分文的苦孩子,如何獨自在那繁華、廣大的大上海里謀生,要明白那是多麼不容易啊!看着他們的生活,我像吃了還未成熟的草莓,心裏——酸極了。像大鼻子,他小小年紀本應睡在軟綿綿的牀上聽媽媽給他講故事,本應在燒得旺盛炕前烤手取暖,本應吃香噴噴的飯菜和夥伴們一齊上學……可是,他沒有,他沒有過這個年紀本該享有的幸福生活。他沒有温馨的家,沒有摯愛的家人,沒有名字……他僅有別人吃剩下的殘渣,他只睡硬邦邦的地板……這多麼令人心酸。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口含金湯勺的小公主、小少爺是何等的幸福呀!但我們卻不珍惜,浪費糧食、挑食、不滿足……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他們真是太可憐了!

可是,當我看到他們成羣結隊地舉旗保衞祖國,發揚愛國精神。我就被震撼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當大鼻子把錢袋拾回給那位學生,我又被震撼了,大鼻子變得懂事了!於是,我就相信,他們必須能反抗成功,過上幸福完美的生活,因為我感受到了人間裏的愛!他們懷着各種各樣的愛,彙集在一齊,就構成了一條愛的河流,他們都為自我的愛起來反抗,為自我完美的生活而競爭!他們流血流汗,他們的遭遇慘不忍睹,他們有多少人失去家,失去親人,又有多少人大半年也不能回家一趟呢可是他們堅持、反抗,雖然被“拒絕”時辛酸的一幕使人落淚。可是他們依舊堅持、反抗,為完美的明天而奮鬥,他們的努力見證了我們此刻的完美生活,他們的愛世世代代傳承給我們!

我不僅僅看到了人類的愛,我還看到了大自然的愛。

童話中美麗的仙子與鳥兒吟唱,與花朵舞蹈,與小動物們相親相愛的美麗景象,在碧草如絲的原野畫出一道優美精緻的風景線,與悦耳的音樂交融,這是多麼如詩如畫如仙境一般的情境呀!這真是一種温柔的歡樂的愛。

合上這本書,我久久地感受,藏在書裏的,還有在這個世界上的如巧克力一般絲滑醇厚的愛。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 篇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書是作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曾説,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這本散文集是魯迅在生活處於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寫成的。當時作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除眼前的苦悶,“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本文就寫於1926年,當時魯迅先生45歲,他在“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於廈門大學寫成這篇回憶性散文,借這樣一朵兒時記憶的“小花”,來排遣當時的寂寞。

文章從兩部分回憶了兒時的快樂和情趣,首先是百草園詩意般的美麗。

文章從樂園入手,從四個方面寫了樂:意識童年的樂園;景色美麗的樂景;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美,樂聞;最後是冬日雪後捕鳥的樂事。作者在寫百草園美景樂園時,為了將無限樂趣自由天地盡善盡美的呈現,作者首先抓住事物的特點,有符合兒童的心理。説黃蜂是肥胖,既寫出它體態肥大的特點,有體現小作者曾經摸過它的特別感覺;叫天子忽然“直竄到雲霄裏去了”,不單寫出了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內心的羨慕。

第二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描景,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備。作者將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是作者用一個關聯詞“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將景色條理分明,層次井然。使整個寫景活潑多姿。

文章在回憶百草園樂園之後,寫了三味書屋,有人認為,本文是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對比,表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三味書屋的批判。我則以為不必要這樣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在三味書屋中又何嘗少了情趣呢?並不是了無生趣的地方。

第一老師並不是想象中的嚴★★師,是一個和藹,方正,質樸的博學的人,雖然後戒尺卻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而不常用,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也吸引了孩子們,在老師這裏作者感受到了情趣。第二是在這個書塾中,仍然可以折臘梅花,尋蟬蜕,捉蒼蠅喂螞蟻,做遊戲,描畫畫,也展示了不同於百草園的另一種生活,同樣也妙趣橫生。

總之,無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都在作者點點滴滴的回憶中,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這朵“小花”並不小,在花濃香的回味中排遣當時的寂寞,也足以讓乏味鬱悶的生活增添些許的快樂和情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五

一襲棉布長衫,身披對襟小馬褂,小小的棉帽下一條烏黑的長辮子隨身律動。時而拍雪人,時而疊雪羅漢,時而伏在雪地上捕鳥……皚皚白雪映襯下,這幼小的身影為深冬裏沉寂的百草園平添了一絲生氣。

這便是一個多世紀前,那個幼稚可愛,天真活潑的小男孩兒——魯迅。那時的他,把自家後面的“百草園”視作是唯一的“樂園”。

這裏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每一株野草,每一隻蝴蝶,每一滴露水,彷彿都能勾起一代文壇泰斗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在這個妙趣橫生的世界裏,年幼的魯迅曾冒着手被刮破的危險摘小珊瑚珠,抓斑蝥,和昆蟲們嬉戲,玩耍,伏在草叢邊陶醉於蟋蟀的琴聲,在夏夜的傍晚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作者筆下的百草園,是一個有聲有色五彩繽紛的童夢園,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只有無拘無束盡情的歡笑。置身園中,彷彿只要嗅一下花草的芬芳,就能融入大自然的懷抱。在這裏,你可以發揮無限的想象力,去構造一個童心向往的極樂世界。

相比百草園無拘無束的生活,三味書屋的那段日子就顯得呆板無趣了許多。“三味”,無疑是指的“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這家全城最嚴厲的書塾果然名不虛傳。無論是極方正質樸,嚴厲有加的壽鏡吾老先生,還是“正午習字,晚上對課”的嚴格校規,再加上那“從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令人費解的詩詞古文,都令一個個只有六七歲大的孩子承受不起。所以便有了之後“園中嬉鬧”、“課上描摹”一系列的畫面。文中,兒童不受束縛,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本性被作者描繪得淋漓盡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當年那個稚嫩無知的小男孩在寫下此文時已過不惑之年,飽受了時事變革,嚐遍了人間冷暖,當在夕陽下重新拾起那一片片承載着兒時回憶的花瓣時,不禁惘然。童年一去不復返,那段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已然遠去,唯有執筆錄下心中的懷念,讓心靈得到慰藉,更告誡着正值花樣年華的我們: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珍惜時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六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裏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七

星期四,我看了《誦讀經典品味越韻》中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詩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主要講了:屋主壽鏡吾是紹師興城裏有名的塾。他20歲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設館授徒,以教書為業。他制定學規,從嚴治教,每年收學生不超過8人。他對學生要求嚴而有度,待人以寬和為懷。發現有學生不認真讀書,到後院去玩時,他只是大聲叫道:“人都到哪裏去了?”待到大家陸續的回來時,他也只是瞪幾眼,督促大家讀書而已。他也備有戒尺,但不常用,學生有違反塾師的也只是在學生手心上輕輕地打記下以示懲戒,不像別的塾師,要把學生的手心拗彎,將手背頂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師威。教學之餘,他常以讀書自娛。每當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時,他便吟誦自己心愛的古賦,而且搖頭晃腦,顯得十分投入,也很有點幽默感。放學時,他會親自把學生送出大門,站在石橋上觀察良久,看學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鬧的情形,直到學生走遠,他才放心地踱回書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時我還要看看《誦讀經典品味越韻》中還有什麼有趣的童年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八

這個假期,我看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本書,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百草園真是兒童生活的樂園。魯迅先生向我們描繪了百草園裏色彩斑斕的植物和有趣的小動物。他不是單一地向我列舉它們,而是按照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的順序,向我們娓娓道來,從視覺、聽覺、味覺幾個方面來寫這些動植物的特點,讓我們有如身臨其境。這些文字我反覆讀了多次,如果我也有這樣美麗的園子,在裏面盡情玩耍,該有多好啊!

給我最深刻的是長媽媽給作者講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吃這人的肉的”。看到這裏,我毛骨悚然,彷彿美女蛇真的要來吃人肉。難怪小時候的魯迅得到的教訓是: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可見他當時也是多麼地害怕。

雖然在三味書屋要讀書,有嚴厲的老先生,但也有快樂,可以爬上花壇折臘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樹上尋蟬蜕……,比我們上學好多了,我們下課不能自由奔跑,不能劇烈地運動,更別説能這樣自由地玩耍了。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他和我們的童年完全不一樣。我多麼希望也有這樣的童年生活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九

最近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本文是記錄魯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期過的最歡樂的地方,裏面有着紫紅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還有着趣味的斑蝥等等——這些都是所有的小朋友所都向往的,可見他在百草園裏的生活是如此的歡樂啊。

而下文中魯迅的童年生活發生了轉折,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全城中最嚴厲的私塾,他從此永別了他的“蟲子朋友們,植物朋友們”開始了嚴厲的私塾生活,可是也不缺乏生活中的小趣味。他和同學們在後園裏折臘梅話,尋蟬蜕。在下問中他是多麼的嚮往着以前在百草園裏的歡樂生活啊!

這就是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字裏行間透出了他對歡樂生活的嚮往,熱愛大自然和對私塾教育的不滿。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不管是百草園,還是到三味書屋,給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我們讀者留下了一個十分完美的想象空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十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完美時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彷彿會讓讀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後遺症”。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並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境。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裏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着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説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一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蜕、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教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僅用百草園的自由歡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境,並且經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1k7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