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傷逝讀後感 優選20篇

傷逝讀後感 優選20篇

【導語】

傷逝讀後感 優選20篇

傷逝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kaka”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傷逝讀後感篇2:傷逝讀後感篇3:傷逝讀後感篇4:傷逝讀後感篇5:傷逝讀後感篇6:傷逝讀後感篇7:傷逝讀後感篇8:傷逝讀後感篇9:傷逝讀後感篇10:傷逝讀後感篇11:傷逝讀後感篇12:傷逝讀後感篇13:傷逝讀後感篇14:傷逝讀後感篇15:傷逝讀後感篇16:傷逝讀後感篇17:傷逝讀後感篇18:傷逝讀後感篇19:傷逝讀後感篇20:傷逝讀後感

【正文】

篇1:傷逝讀後感

夢想的旅程帶着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於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説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衚衕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箇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樣説,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我。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杯具,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杯具。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杯具,更是子君把感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痴情女子的杯具。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應對帝國主義的罪行能夠義憤填膺,而應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敍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願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温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運複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感情的理解子君的杯具在於把感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齊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裏,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註定她把感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杯具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衝擊,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感情,而我們自我此時此刻正經歷着的、心碎着的感情卻是我們自我也不願去分析,不願去推敲的。箇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感情夢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期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杯具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最終站起來,“向着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説他必須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篇2:傷逝讀後感

今日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後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説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説,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或許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説,或許是因為和感情有關。感情總是一個完美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感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感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感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感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並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以往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最終如願在一齊“子君不在我這破屋裏時,我什麼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麼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我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説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彷彿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並且橐橐地逐漸臨近,——可是,往往又逐漸渺茫,最終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此刻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着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着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終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願意呆在家裏。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境,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裏,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裏,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裏。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餘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隻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後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能夠沒有愛,能夠沒有愛人,但不能夠沒有自我。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願高傲的死去,不願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着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篇3:傷逝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傷逝讀後感!

《傷逝》,作者魯迅,故事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這是文章的開篇詞。男青年涓生愛着女青年子君,在他們相愛的初期,同居之前,他是十分愛着子君的。“期待子君的到來。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着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在一齊時,他倆熱烈的交談着:“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裏瀰漫着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可是,同居後不久,子君操持着家務,“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由此可見,子君是一心一意的過日子,操持的家務,為涓生計算着柴米油鹽,煮飯洗衣。可涓生覺得沒有思想的交流了,開始不快活起來了。不久,涓生失業了,“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着很深的影響”。

日子過得艱難了,人也起變化了,把子君養的油雞吃了,不久,養的狗阿隨也無力伺養了,放了生。“我一回寓,覺得又清靜得多多了;但子君的悽慘的神色,卻使我很吃驚”。涓生非但不去安慰子君,反而開始嫌棄子君了。“(我)此刻忍受着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於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之後涓生不管子君,找到個燒着火爐的免費的圖書館裏看書、度日,“我最終在通俗圖書館裏覓得了我的天堂”。同時,嫌棄着子君:“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明白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捶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説得多麼冠冕堂皇,就是嫌棄唄!“説出我的意見和主張來: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説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能夠毫無掛念地做事……”。“子君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裏也發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求着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着我的眼”子君隨她父親走了,不久,傳來子君死了的消息

這篇故事看得我很是生氣,給我的感覺涓生就是一個負心漢!相戀是完美的,他是如何的期待、盼望着子君的到來,那麼熱烈的交談。同居後,生活裏就主要是柴米油鹽了,女人這樣的為你做,照顧着你,正是因為愛着你呀!不然,誰願意做這些粗活?玩、享樂誰還不會嗎?可這男人看不到,吃飽喝足了,就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沒錯,但這是建立在你吃飽喝足的基礎上啊!餓着肚子的時候你需要什麼呢?很鄙視這男人,他自私,狹隘,只明白自我,看不到別人為他所做。

在文章的最終,涓生後悔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説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我甚至不相信涓生的懺悔,覺得人性難移。同時,也認為後悔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錯了就是錯了,害人害己而已。

篇4:傷逝讀後感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説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後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於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築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後,正是由於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後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後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由本站網友投稿]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熱情,得到感情後的滿足,拋棄感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感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感情而死。其實這種感情杯具的產生,並不完全歸咎於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説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於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願為感情捨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於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後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於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於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為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感情而捨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感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感情才能永恆。

篇5:傷逝讀後感

對於我來説,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説《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裏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説,往往書裏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裏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裏有這麼一句: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説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着。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脱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為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説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裏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裏,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篇6:傷逝讀後感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讀魯迅,別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傷逝》裏,看到子君重複説的“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想到自我年輕時候也像個新青年一般,大膽妄為地滿心追求所謂的感情與自由。兩個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結婚證才通知了雙方父母自我的婚事。我的母親在錯愕之餘,對我跟他説:“你們兩個還可不能夠改一下?你的年紀比她小,你做我們家的兒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聽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兩個又去了對方父母家裏,當晚因為有了一張證書而名正言順地睡在了一齊。

想想自我年輕時候的荒唐之舉,不由得啞然。

我想像着子君那時單純的模樣,她聽涓生説話的時候眼中閃耀着的光芒,想着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樹的新葉,怎樣短髮盡是汗的忙碌着去做那直到無米下炊的飯,想着她跟官太太為油雞的那些瑣屑的爭吵,還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遺棄了的阿隨。

我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與始亂終棄。

他是真實的,起碼他敢於應對真實的自我。

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這也是真理。

起碼他們有過吉祥衚衕那些安寧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為了她的感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子君為什麼死呢?她的生命隨愛而幻滅,她攥着他人的衣襟,她寄生於他人。她無顏揹負着道德枷鎖,去看她父親與叔子的臉色。她父親接走了她,説明他父親是愛她的,無論這個孩子犯了錯,都還是容納着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愛她了。他在心裏早已經念想幾次她的離去,甚至她的死了。

這篇感情小説寫得如此的真實。而我的理解卻是這麼的淺顯。

其中字句到今日讀來依舊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圖書館:

那裏雖然沒有書給我看,卻還有安閒容得我想。待我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這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自我已經頹唐得多......

如果子君在愛消亡之後,也能夠獨自勇敢地扇動着翅子去飛,而不是回到舊式的家庭中去了斷。她的結局又是如何?。她的生命是附麗在虛無的愛之上,愛斷情殤。她的柔弱註定了她的死亡,完全不見了她在戀愛時的那種勇敢和堅忍以及最終一段: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

涓生的領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着,才能夠有所追求,他是個進取進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愛,這段逝去的愛與創傷是屬於他的保密,但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下一個人,愛一個人其實不必那麼真實,應當學會説謊,那才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最大的善意。

寒流來襲,蟄居簡出,看書上網,胡思亂想,倒是個好消遣。

篇7:傷逝讀後感

談起《傷逝》,有些人認為涓生可惡的,他放棄了子君,他讓他愛的人死在無愛的世界裏,涓生之後的懺悔都是無用的,虛假的。而有的人則認為,涓生是能夠理解的,他是值得同情的。那麼,我們應當用怎樣的態度看這個問題呢?理解涓生的行為嗎?還是?如丁緒榮教授所説:“假若我對文中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給予肯定,是否肯定作品中‘我’的認識,和那些為自我厭棄子君作為辯護的理由呢?”

我認為,涓生是應當得到理解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甚至在他想與子君各謀生路時,他內最深處都是始終愛着子君的。

從在會館時,子君不在,看書“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説的事,”子君來了,涓生的心便“寧貼了”,到“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然後同居,就算髮現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想放棄她時,心裏還是牽念着的。不然,在攤牌前,為什麼涓生還要故意和子君閒談,稱揚諾拉的果決?不就是怕突然説出分開會刺到子君,想借諾拉的果決給子君一點鼓勵麼?到了最終還細心翼翼地説,生怕傷到子君的心,這不算是涓生對子君最終的愛護麼?明白子君死後涓生如泣如訴的悔恨,不能夠證明涓生的愛麼?“我為什麼偏不忍耐幾天,要這樣急急的告訴她真話的呢?”“我不應當將真實説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當永久奉獻她我的説謊。”“我沒有負着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子君的死喚起涓生無限的傷痛與自責,他自殘般地“一任這死的寂靜侵蝕着我的靈魂”,期望有鬼魂,期望有地獄,是期望有再次與子君相逢的機會,有讓他贖罪的機會……這一切,不都能夠説明子君在涓生心裏一向一向都佔着極其重要的位置麼?

同時,當然地,子君也是一向深深愛着涓生的,涓生當時的言辭,子君“至於讀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誦,”還時不時拿出來温習,同居後怕影響涓生,隱藏自我的不快活而“強作勉強的笑容,”“逼”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温存的答案,這些都説明子君在意他,愛他。

所以能夠看出,兩人是相愛的,一向都是。他們在一齊是因為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看法,他們想彼此互相扶持走下去,在他們的精神家園相互偎依、相互指引。他們想努力創造越來越完美的生活,好好過日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大概就是他們温暖的夢吧?

既然愛,為何要分開?涓生説:“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看起來,分開是因為不再愛。現大部分學者認為,涓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子君不是他想的那樣的,不是大無畏的勇士,而是“怯弱”與“頹唐”,他發現他不愛子君了,再加上生存的窘迫,那僅有分開了——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這樣嗎?

我很贊同顏阿龍先生的説法:“他們在反抗中堅強地走到一齊,卻又成為反抗下的感情和自身軟弱的犧牲品,這種盲目的感情就生存在死亡的邊緣。”大家公認為,這是個感情杯具。而這感情杯具的產生,我認為並不來源他們自身,而來源外部的環境。

那麼,涓生的杯具是否能夠避免呢?如果能夠,又應如何避免?這也是一個引起熱列討論的問題。

丁緒榮教授説:“涓生和子君熱烈而真誠地相愛,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憧憬、夢想和追求。”這點我認為很有道理,沒有共同的夢想與信仰,怎樣會相愛呢?但丁教授又説:“同居後喻示着兩人感情杯具的來臨。”這點我並不贊同。

我認為,涓生的杯具是能夠避免的,他惟一須做的,就是牢記最初的夢想,時時惦念,用它來做生活的前導。

子君對涓生的愛已成為本能,已成為如吃飯一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生存的條件與前提。所以,成為了本能的愛化為思想上的潛意識,而不再像初戀時那樣用某些行為或語言特意表達出來。於是,在涓生看來,子君的感情似乎淡了,“見識似乎只是淺薄起來”子君的功業就建立在吃飯上,子君俗了。

當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怎會有精力像在會館裏般談論伊孛生,談雪萊,談男女平等等思想?民以食為天,所以,子君終日忙碌養狗飼雞燒飯為家裏所做的一切,是應當得到涓生的理解的,而涓生卻認為是庸俗,認為她讓他空虛了。在社會壓力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下,怎會有時間與精力重習温馨?於是,兩人便將那一點一滴最真最深的愛沉澱在心裏最底層,不再如以前任意表達,而空出很多空間留給如何謀生計,這樣,腦袋裏的思想與行為便都是為了活下去,漸漸的,涓生忘了自我內心靈魂深處正一點一點沉澱的熾熱的愛。

既然忘了愛,既然以為自我已經不再愛,那何必再在一齊?於是,分開。

愛真的不存在了麼?子君走後,剩一個空房子,涓生回來“便如腦後受了一擊,無言地站着,”“遍看各處,尋覓子君,”“轉念尋信或她留下來的字跡,”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不都能夠證明涓生對子君的愛是存在的麼?

如果涓生沒有忘記心中對子君的愛,沒有忘記最初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夢想,或許他們會互相體貼,彼此温暖,一同走艱難,向着夢前進,永不言棄,因為心中的信念。

所以我認為,他們分開是因為涓生忘了愛,忘了愛的存在。

既然忘了愛,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此時的涓生是不清醒的。他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什麼才是他最想要的,他應當為了他想要的而去做什麼。也就是説,分開這個決定,不是涓生頭腦清醒時做的,而是在涓生已被生計問題浸泡得迷糊時想的決定,並不能代表涓生內心真實的想法。

可是人不可能總堅持清醒,免不了有被其它問題困擾的時候,免不了有忘了最初夢想的時候,難道就意味着免不了做下讓自我後悔的事麼?如果忘了心中最初信念或感到迷惘無助了怎樣辦?

剛才我們説了,涓生是因為不清醒才做出了讓他後悔的決定。那如果涓生不清醒時不做決定呢?如果順着原先的生活軌跡走下去呢?

如果涓生不輕易做出決定,而是按原先的生活繼續下去,繼續努力,雖然心中會有迷惑,但我認為,迷惑總有解開的一天,就如不可能一年四季雨水不斷一般。到了時候自然會明白開朗,重新振作。

所以我認為,當我們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孤單無助難過時,是否能夠試着不想太多,想也未必想得明白想得正確,畢竟當局者迷,不宜輕易做出決定。幸而腳下的路是自我清醒時選的,是為了最初的夢想而選的,順着腳下的路堅持走下去是否會有好的結果如最初所想呢?我認為會的,只要熬過了那一段不知方向不知目的只知向前走的忐忑。

一段長長的路,藍天,白雲,兩邊都是鮮花綠草,順着這條路走,一切都是那完美。可是,在通往終點的路上,是否經得住路邊的美麗景色?是否會一向記得終點的方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想買某件東西而去商場,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心中狂喜,回到家了才發現原先不需要的買了一大堆回來,而最初要買的卻被遺忘在其它繽繁商品間。人走在路上,肯定會有各式的想法不斷冒出來的,這未必是壞事。但真的要因為新的想法而改變腳下的方向麼?所以,要心記遠方的目標;不忘腳下的腳步,用清醒的腦袋,去欣賞路邊的美麗。

可是,若走到半路天突然黑了,灰色的雲大團大團壓下來,雷聲從耳邊滾過,已看不清腳下的路了,如何是好?驚恐是肯定的,但做出的反應卻因人而異。在慌亂中另選其道麼?另選其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只是在不知所措間失去了理智盲目作出的選擇,最終又得到了什麼?忘了晴朗時腳下這條清晰的大道麼?所以,如果在黑暗中沉着冷靜,沿着腳下的路細心翼翼避開風雨走下去,或實在捺不住心中的恐懼就原地站穩不動待到風雨過後光明重新灑下照亮眼前所有再啟程,會不會比另選方向好呢?我認為是的。

牢記心中最初的夢,迷惘無助時,請堅持腳下的路。

如果堅持,如果不忘記,風雨過後,誰又能否定面前不是一片光明?

篇8:傷逝讀後感

子君走了,涓生説:“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我的感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明白當她分明堅決地説出:“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着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於她的感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於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可是之後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据,油雞們逐漸成為餚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歎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説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並且變得更加徹底。感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繫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感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感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麼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着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期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着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向都是那麼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麼地無私,以至於連回報都忽視了。可是,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着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感情為何如此脆弱?無辜地被扣上“罪惡”的頭銜。當所有的矛頭指向感情,我們也只是悲哀地選擇結束。是感情的錯?還是我們不夠堅持?當感情遇上現實,感情就被扼殺了,怪現實太殘酷,還是感情太脆弱?其實感情沒有錯,現實也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身,我們總是主觀地把感情和現實聯繫在一齊,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拋棄感情似的,所以感情輸給了現實,是那麼地無奈。

得到的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為何要等失去後才明白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於事無補。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屬於你。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向挑她的小毛病,就不會發現她的優點。如果你努力發現她的好,那麼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説:“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遇,相識,相知,難道還要相離嗎?一份感情,的確來之不易,為什麼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殺感情,感情真的很脆弱。兩個人在一齊,就是要不斷地磨合,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為你付出的人吧,同時要有顆感恩的心,懂得去回報。感情就是那麼脆弱,需要雙方的共同的呵護。輸什麼,也不能輸了自我。

篇9:傷逝讀後感

從小説的名字中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杯具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悲痛,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淒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敍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感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齊,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感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脱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我的感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感情堅決,喊出了自我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我,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齊,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齊生活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感情執著,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從本質上説,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齊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裏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終,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應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我卻不敢應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餘的時光只能一向“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所以,我們對待感情時,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職責。

篇10:傷逝讀後感

“那麼,即使在草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説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這是涓生對子君之死的懺悔,發出如此的感慨,也許是涓生髮現了自我的自私,最終導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來,也許涓生會選擇珍惜,但始終避免不了杯具的結局。

從我含淚握着他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再到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其實並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淺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他的自私改變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進、新潮。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鋭氣。得甘於屈服舊社會,對生活現狀的無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許是涓生過分要求對方,其實,感情也如友情。彼此之間都不能少了溝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誤會。所謂誤會,可是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放低姿態,況下心來,之間的誤會也便可迎刃而解,對於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舊社會的壓力,更多的是對於生活的無奈。涓生的便如“壓死駱駝的最終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靈能有更好的溝通,這段情才能長久,或是説是可能的白頭偕老。

我仍然僅有歌唱一般的哭聲。“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這是涓生對子君的離去的深深懺悔,這又變如我們對我們所擁有並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後悔莫及,以往我擁有過一段友誼。從無話不談到相顧無言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起初應籃球的興趣而結識彼此而後,也因種種矛盾導致分裂。從這段友誼結束以後,才頓時察覺有一個興趣貼合又有話可説的人是多麼的困難。越能夠發現他身上的優點,遠超於他的缺點。不妨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多包涵對方的缺點亦能夠經過共同的努力,去將缺點轉變成優點。對於作者而言,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時封建社會追求自由、感情的男女。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如何更好的相處。

關於情皆可化為一句話,且行且珍惜,珍惜與我們所擁有的多包含對方的不足,學會欣賞與對方學會理解,關於情也僅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夠長久、綿長。

篇11:傷逝讀後感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裏,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説《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説:“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説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説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説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説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説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向覺得自我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感情住在哪裏?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對象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靠男人,那便會使自我走向脆弱……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並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實”吧。

篇12:傷逝讀後感

孤身枯坐,會議往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哦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生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實際上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而開的活路;我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頹唐的多。

——題記

魯迅主張:“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説、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雖然生在民國,但依然被封建禮教所壓迫和束縛着,他們為了真理,勇敢的去反抗了。

涓生愛子君,仗着她逃出寂靜和空虛,他們作為熱血青年,不顧胞叔和鮎魚須為代表的反對,毅然的真愛,子君就是涓生的繆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們期望着感情的美輪美奐,共同去打造感情的豐碑,他們相信彼此的堅守,他們堅信着感情的無堅不摧。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願意經過感情把自我的心靈和ròutǐ,不自我的一切一切獻給涓生。她只明白,花瓣的美麗,也許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總要有花萼的承託。夢想是偉大的,然歲月也是無情的,精神的充實和靈魂的嚮往總須有物質的供給,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涓生對感情的大無畏,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膽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沒有瓜藤,瓜怎樣可能長大,在感情面前,涓生做的那麼激進。明心地明白,感情必須時時的更新,生長,創造,然他們卻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寧和幸福。

如果用花朵和果實來比喻感情和婚姻。花朵是很完美的,玲瓏,美麗,燦爛與喜悦,讓人視覺、味覺上如痴如醉,那夢想般的美麗,成為人生中一道光環般的風景。花而實,感情誕生出婚姻,果實沒有花朵那種絢麗,它承載着實實在在的職責,他已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無無限追求,更有了職責的承擔。

涓生和子君的杯具,留給我們的是遺憾和心寒,那樣的時代,不管是誰的生活,都是一場苦難。

篇13:傷逝讀後感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那裏所説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活力,使她們甘於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歡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歡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理解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齊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應對子君。子君一向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此刻屬於自我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我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主角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一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我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我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我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主角,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能夠亂髮脾氣,不能夠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當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我的天,就是自我的一切,一切都應當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我,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能夠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之後,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我還能夠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麼什麼時候,女性都應當自我解放自我,進取地建設自我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我,把自我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我提高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主角中都應當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篇14:傷逝讀後感

昨日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教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夢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之後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可是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並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異常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可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之後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後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異常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異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樣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之後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可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可是從他的話語中,能夠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感情走到一齊,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齊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之後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後不愛了。

魯迅説感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感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我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讀到《傷逝》裏“感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我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向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感情,人們渴望感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感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篇15:傷逝讀後感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説,小説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述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感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資料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終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述,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個提倡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終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感情的過程,那裏能夠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着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温習的必修課,而涓生之後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職責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杯具性的人物,她對感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進程。

篇16:傷逝讀後感

黯淡的房屋裏,再沒有了她的身影。她躲起來了嗎?幾間破舊的傢俱背後毫無藏匿一人的本事。涓生站在屋裏,尋着子君可能留下的字條,但沒有,僅有鹽、幹辣椒、麪粉、半株白菜和幾枚銅元,這是他與子君兩人生活的全副。

魯迅用他那極平靜的筆調繪出了這灰色的畫面,卻使我的思緒久久無法平息。這場不辭而別寫得很動人。好似往昔的時光都成了黑白的夢,醒來時,便覺空虛一場。這段夢中,子君踏着悦耳的皮鞋聲來到涓生身邊,放棄了一切退路,陪涓生追求所謂的夢想。又在涓生不再需要她的時候,無聲離去。依舊是把一切退路都留給涓生。

她是無私的,無謂的,為了涓生的“夢想”而犧牲自我。而涓生,這個讀書人,這個曾被子君崇拜的偶像,卻不知承擔,不懂職責,不懂珍惜,不懂真正的追求夢想的過程。人物比較中,我不禁對讀書與生活的關係產生了疑惑。也許並不是書讀得越多,活的境界越高。穆罕默德,一個大文盲,卻因遊歷了大江南北,體察世間百味,最終完成了自我的追求,建立了信仰着極多的伊斯蘭教。他的營養從何而來?

爸爸曾説:“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想來並非沒有道理,一切的書文都是從“生活”這棵大樹上摘取的果實。書文也折射出生活的光澤。所以我們實在應當把書本道理與生活實際結合,實在應在平時多洗碗、到掃衞生、自理生活之類。這樣才不至於產生大學生在生活方面啃老的悲哀。這是我們作為一個注重應試的國家的學生所應加強的方面。

還有一點感想,據説最近有一部影視叫《我的前半生》與《傷逝》有些相似,但結局卻比《傷逝》有進展,女主角振作起來,自力更生,用自我的打拼去追求夢想的生活。同一題材不一樣結局,原因為何?我認為是時代背景的不一樣所造就的。魯迅所在時代是個思想鬥爭、新舊更替的動盪時期,作者所寫杯具代表着那一時代的杯具。但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發展年代,影視作品之中所反映的自然應當是當代的特點——自強不息等。從中我發現時代與故事的對應關係。正因如此,故事才會有它那一時期的獨特價值。《我的前半生》的創新是我們應當借鑑的,不人云亦云,有自我觀點,才能用同一題材講出不一樣道理。

篇17:傷逝讀後感

她的皮鞋高底尖觸着磚路,發出清響,於是他驟然生動起來。她會帶來半枯的槐樹的新葉,她會帶來紫白的藤花……這一切濃密的愛意都是要慢慢溢出來的羞澀呀!

“莫非她翻車了麼?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麼?……”涓生的思念被子君牽扯着,是極度的害怕失去讓這年輕的腦袋裝滿了恐懼。僅有子君安然無恙出此刻他面前,他的心才得以恢復平靜。

那比涓生更透徹,更堅強的衝破封建舊枷鎖的思想——“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一遍又一遍迴響在他的耳邊。這是他們長期沉默對視,對視之後的歡聲交談所產生的共鳴。純真的愛戀就以一次純真的告白開始了……

子君那時是大膽而不顧一切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灼灼注目下,她依舊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大膽地同居了,為着他們所預見的新時代的曙光。和熟人了斷來往,和叔子切斷干係,不理會“雪花膏”之類,與油雞們,阿隨在院子裏開始嶄新的生活。一切似乎趨於穩定。

然而他們之間突破了隔膜的瞭解讓涓生覺着新生了一層隔膜。

生活依舊繼續,生活卻也開始磨滅,一點點磨滅他們鑄造的小幸福。導火索便是局裏寄來的一封信。雪花膏的添油加醋促成了涓生的失業,失業帶來了涓生的害怕和恐慌。“那算什麼。哼,我們幹新的。我們……”即便過分勞累的子君表現了毫不在乎的語氣,可是涓生自我也體會到了,他們倆都受到了打擊。“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也會受很深的影響。”涓生那時在心底竊竊嘲笑子君,他自我又何嘗不是呢?

他反覆對自我説他這隻禽鳥總要脱出牢籠,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他還未忘卻他的翅子的扇動。

子君勞累,子君也越來越冷寂。可是在那個年代,她拋棄了自我的家庭,跟隨涓生,如今又遭受這樣的打擊,誰能沒有情緒上的波動?她也每一天只能在油雞,阿隨,飯菜之間來回。涓生選擇了逃避,逃避“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位置,逃避子君每日催他吃的相對無言的飯菜,逃去圖書館,去感受“沒有熱氣的火爐的温度”,去進行他的翻譯工作。阿隨也被他丟棄,日子清淨了麼?不,磨滅剛進入高潮。

他告訴自我:他快要將人生的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他們幸福的小家成了他心中冰冷冷的地,子君對他温情的眼神增加了他的苦痛,他覺着是子君槌着他的衣角,成為他前進的累贅。他明白,自我已經不愛子君了。

在子君勇敢的追問下,他最終説出了!“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説吧: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能夠毫無掛念地做事……”於是,他就這麼把子君丟棄在黑暗的角落裏,決心一個人獨自前行了。他認為的子君能夠“毫無掛念地做事”真是太荒謬了!子君,只是一個弱女子,除了在家裏和官太太為油雞的事暗鬥,除了在家料理家務,她還能去哪,找到自我謀生的出路?

然而子君還是默然離去,隻言片語都未留下,只是將自我的全部財產,放在了茶桌上,用手絹穩妥包好的僅有的財富,全數交付涓生。

子君死了,不知何時死的,不知怎樣死的,不知死在哪裏……

涓生連懺悔都是讓人憎恨不已,他決意如果重來,他將選擇永遠欺騙子君,讓遺忘和謊言做他的前導。他將騙子君,自我還愛她。可是,這樣的謊言,實在更是殘忍不已。

我無法理解涓生這樣的人。既是最初有帶領子君逃出封建枷鎖的勇氣,卻讓這勇氣被生活所泯滅。他們以往的純真的愛被生活物質的缺乏烙上不乾淨的印子,真是可笑。

半枯的老槐樹還在,紫藤花也還在,可是生機不在,感情不在,昔人不在……

篇18:傷逝讀後感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後無路可走。從《傷逝》看魯迅和朱安自由的感情一向是人們永恆的追求,感情的自由是人們在追求過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感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僅有與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從作者本人來看,我是很不屑魯迅先生的婚姻的,一個思想的救贖者,卻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個黑暗社會中舉着火把的人,卻不肯點亮朱安房間的燈!自由是感情的必要條件,俗話就是兩情相悦,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我全部給了許廣平,且不論許廣平對魯迅是愛慕還是敬仰,在魯迅先生的諸多支持者中,這是一個自由的感情,帶來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們也享受到了感情的自由,可是!他們絕對沒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魯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靠,她看許廣平就像是親妹妹,她看海嬰就像自我的兒子!她為魯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魯迅心中的朱安是什麼分量呢大概也就是個名義上的妻子,事實上的老媽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許廣平,婚後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測,這是不是魯迅先生良心發現而寫下的懺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裏,幾乎沒有飛揚的時刻。她彷彿是一顆鏽了的`圖釘,最初被釘在哪裏,一生就只能釘在哪裏,無可奈何孤獨老去。時代的列車,轟轟然朝前駛去,我們站在車上,望着車尾那些漸漸遠去的人影,不經意間,依稀還能望見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陽的餘暉裏,淡淡地閃出一線光,瞬間又暗下去。這眼神裏,囊括了一代舊式婦女的命運寫真。遭遇了魯迅,我以為他會待她好,起碼能夠給她一個女人最低的要求!可是她被遺棄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遺棄了一樣!在追逐感情的完美甜蜜的過程中,子君是個新時代女性,她會被娜拉吸引,那個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為自我能像娜拉一樣灑脱,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卻成了她掙脱不了的桎梏,當一個人把自我禁錮住,除了他自我,沒有第二個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間沒有了感情,於是就放棄了婚姻,在此刻看來,放棄婚姻是最好的選擇,兩個人從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虛偽的應對虛偽的對方,有了更廣闊的天空,生活會更完美,可是,子君死了,至於是怎樣死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覺跟涓生逃不了干係。這讓我很難明白。我並不認為子君的死與涓生有莫大的關係,甚至我覺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內心的自我否定,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認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於給自我設了一個牢籠,結局是這自由的婚姻並沒有帶給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説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時的子君只想逃離這個牢籠,可是逃離出去的她要去哪裏呢一旦逃離,就是對自我的否定,她已經無處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輩子應對這個牢籠,就像一個已經夢醒的人,明明白無法再沉溺夢境,但醒來又無路可走,這時的子君,除了選擇死亡,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換句話説,子君的死是必然!與子君不一樣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着,朱安能在周家呆着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婚姻並不建立在感情上,朱安留下來是為了職責和道德,可是那樣的活着跟活着牢籠裏有什麼區別當魯迅死後,抗戰後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魯迅藏書,宋紫佩跟友人前來勸阻,朱安衝宋紫佩説:“你們總説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當真淒涼入骨。她在黑暗裏沉默太久了。可是她説的不對,她不是魯迅的遺物,而是遺棄物!

錢理羣説“小説的重心不在那失敗了的感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臨的兩難選擇,對於他們之間無愛的現實,是説還是不説這也是終身折磨着魯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説魯迅藉由感情想表達自我的困境,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實的心,那就是從夢中醒來,哪怕沒有路可走,涓生最終的選擇是“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對方,魯迅先生在説真話方面是無畏的,他與許廣平同居的事實就是最好的真話。

許廣平是新時代女性,她看重感情更甚於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賞着許廣平寬廣的胸懷!都欣賞着魯迅不離婚,對朱安盡責盡義。可是她的胸懷,他的不離婚,在我看來都是對朱安的傷害!他不離婚,從另一方面看就是讓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當然,對於朱安來説,離婚也是她無法承受的,許的胸懷,讓朱安對許廣平有着一種歉疚,朱安死的時候還在稱讚着許廣平,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這種悲哀不全是魯迅跟許廣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我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我逼到絕路上。

總之,子君是死了,涓生還活着;朱安是杯具的,魯迅還有許廣平。如果説《傷逝》是涓生和子君的感情杯具,不如説是子君的杯具,涓生的悲哀!因為魯迅先生説“杯具就是把完美的事物摧毀給人看”子君一心追求的完美的自由婚姻被摧毀了,看這杯具誕生的人是涓生,他是悲哀的!應對子君的死,涓生會懺悔,會痛苦,會難以釋懷,可是幾年以後,十年以後,幾十年以後,如果涓生突然發跡了,他的婚姻會怎樣樣他的生活會怎樣樣

雖然不能斷定,但必定會改變,而這一切的改變都與子君無關了!傷逝也是有一個時間限定的!想一想這以後的情景,又是一個杯具!像魯迅先生自我寫的《娜拉出走以後》,離家出走很簡單,很常見,可是,出走以後呢這個玩偶似的女子,有了自我的思想,但她沒有看到自我的四肢仍然被牽扯着!自由,不是她能奢望的!一場夢醒了,要尋求自由,就要離開,就要出發,可是突然間應對着無路可走的困境,人生該怎樣辦人該怎樣應對自我子君選擇了死,得不到自由也不肯回頭;朱安選擇了活,得不到自由那麼就默默承受悲哀!如果得不到自由!我們該何去何從

篇19:傷逝讀後感

昨日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教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夢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之後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可是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並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異常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可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之後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後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異常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異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樣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之後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可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可是從他的話語中,能夠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感情走到一齊,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齊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之後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後不愛了。

魯迅説感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感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我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讀到《傷逝》裏“感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我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向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感情,人們渴望感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感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篇20:傷逝讀後感

昨日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教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夢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之後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可是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並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異常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可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之後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後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異常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異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樣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之後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可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可是從他的話語中,能夠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感情走到一齊,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齊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之後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後不愛了。

魯迅説感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感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我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讀到《傷逝》裏“感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我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向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感情,人們渴望感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感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小編簡評】

傷逝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傷逝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一看就知道作者寫的很用心!

標籤: 讀後感 傷逝 優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qz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