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母親的眼淚》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母親的眼淚》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母親的眼淚》讀書筆記

《母親的眼淚》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母親的眼淚》。它似一場綿綿的春雨滋潤了我的心扉。因為雛燕身殘,飛不動,它孤零零地留在院子裏的一隻破罈子裏等待南飛的姐妹和母親在第二年春天回來找自己。雛燕的母親託風兄弟給自己的孩子帶去消息。雛燕又感到昔日母親給它的温暖。

在我們這美好的世界不止人類有温暖的親情,動植物也有。

我曾經度過一篇文章《麻雀》,老麻雀為了拯救自己的幼兒,從那高高、沒有危險的的樹枝上,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朝獵狗絕望地尖叫着。在它看來獵狗是多麼龐大的動物啊!老麻雀想要拯救自己的孩子,不顧生命危險,與獵狗對抗。

世間最令人感動,最偉大,最無私的愛莫過於母愛。我上幼兒圓時,經常生病,母親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我。白天夜晚不辭辛苦地為我端茶水、送藥、量體温,自己累病了也沒有去看醫生。

在又濕又冷的夜晚,誰能給我們温暖呢?是母親。植物也有感情,一種名為“憂蘭”的植物,它多愁善感,它也會流淚,會為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而流淚......

母愛是最偉大的,無私的。我們要愛母親,就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

第二篇:《一公升的眼淚》讀書筆記

生命是脆弱的,如輕舞飛揚的泡泡一般,一觸即碎。24歲的你躺在花的海洋中,永遠沉睡。你將遺體捐獻,喜旺可以用你的身體做實驗來幫助那些和你一樣的生病的人們。直到離開的那一刻,你都不忘幫助人。

《一公升的眼淚》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15歲,本應是花開的時節,考上了市重點高中,進入了最愛的籃球隊,身邊有一羣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得到最愛學長的愛,一切美得近乎不真實。如花的年齡,充滿激情,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然而,沒有預兆的,病魔的魔爪忽然伸向她,將她拉入黑暗的深淵,萬劫不復。

脊髓小腦變性症——一種不會遺傳,沒有徵兆,無藥可治的病。一種除了大腦完好,身體一切機能都會壞掉的病。

知道病情的時候,淚水止不住,不斷的問:“病魔為何會選擇上了我呢?”沒有人回答,也沒有人能回答。每天裝的很快樂,滿不在乎,然而夜晚吟泣,不敢入睡,怕醒來後(推薦訪問本站:)的病情再度惡化。以花喻,花蕾般的人生,想要不留遺憾的珍惜着青春的始端。然而花朵還未綻放,便快逝去。想要做出時間的機器回到過去,但這只是一廂情願,能做的只是珍惜現在。於是微笑的面對生活,無論是怎樣的自己,都將接受。所有的心情只有日記知道。

你努力學習,因為只有學習是你唯一和大家平等的。然而上天為何連這樣的權利都要剝奪。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你被迫離開心愛的高中來到殘疾人養護學校。在這裏,再不會有人嘲笑你,因為你和所有的人一樣。但這並不是你所想要的,你要的是和大家一起讀書,一起大學聯考,一起上大學。想要做對別人有所幫助的事情,可是一想到未來……

慢慢習慣這裏的生活,已經不説想要再回到過去,承認現在的自己,生活下去。摔倒了又有什麼關係呢?再站起來就行了。摔倒的同時仰望天空,藍藍的天空今天也是廣闊無邊的微笑着。人不是活在過去的,做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着急,不要貪心,不要放棄,大家都是一步一步行走前進的……

你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日記,感動了無數人,當有一天一個和你一樣患有小腦脊髓變性症的女孩寫信説讀了你的日記受到鼓舞后,她不再自艾自怨,開始珍惜每一天時,你落下了淚。你知道你的願望終於實現,終於有一天你也可以幫到別人。

病魔為什麼選擇了我?命運這樣的字眼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生命是脆弱的,如輕舞飛揚的泡泡一般,一觸即碎。24歲的你躺在花的海洋中,永遠沉睡。你將遺體捐獻,喜旺可以用你的身體做實驗來幫助那些和你一樣的生病的人們。直到離開的那一刻,你都不忘幫助人。

也許你只是個平凡的女孩;也許你只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也許你不會被記入史冊;也許……但所有知道你的人都會記得,曾經有那麼一個堅強的女孩,她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儘管生命短暫,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你依然綻放出了不一樣的光彩。

你總會問“我是為了什麼而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呢?”這是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思索的問題,至今仍未找到答案。但,也許,這是不需要答案的。

託你的福,很多人開始對生存這件事有所思考,認為能普通的度過每一天是很高興温暖的事情。為和你同樣病症痛苦着的人們,你,流下了那麼多的淚水,由此而誕生出的你的話語,傳達到了許多人的心中。

湖泊不會因為水鳥的離去而乾涸,天空亦不會因為雲朵的消失而褪掉顏色。無論是怎樣的坎坷都不會左右你的人生,只給予夕陽的天空以色彩。

天空底下有一隻什麼鳥兒匆匆飛過?青色的羽毛反射着陽光,高昂着引吭高歌,一下一下的扇動着美麗的翅膀,它直直的飛向太陽,飛向希望……

第三篇:《懷念母親》讀書筆記

學習了《懷念母親》這一篇課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觸動了。

這篇課文作者季羨林是我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他曾經有過長達xx年的留學生涯,在多年的求學過程中,他遠離故鄉,遠離祖國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對祖國的期盼,一直伴隨他走過在異國的孤獨歲月。

這篇文章中寫了季羨林六歲離開母親,在他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母親去世,他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痛哭了好幾天。從此,他失去了母親,一想到母親,他就會淚流不止,感到十分悽楚。他到德國之後,經常夢到自己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在1935年11月寫的四篇感人的日記中,我讀出他不但愛自己的母親,還愛着祖國和遠在祖國的朋友。在那之後,他寫了一篇名叫《尋夢》的文章,表達了他熱愛兩個母親的情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

第四篇:《我的母親》讀書筆記

一氣讀罷胡適的《我的母親》,我也不禁潸然淚下,深感它對每一個已為人父母的,還是那些即將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將來為人父母的,都將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胡適的母親和胡適用他們的真愛和真情詮釋了這樣一個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愛換取真情的一生。

胡適自幼失去了父親,母親用那瘦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在家裏,母親一人擔當起了慈母和嚴父兩個角色——既要把母愛傾注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家的温馨,又要嚴格管束孩子,讓他們學會怎樣去做人。事實證明,胡母的慈愛和嚴厲,實踐了她作為家長的責職,也贏得了孩子對她的尊敬,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同時我們從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諦:真愛等於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人們常説,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面對新世紀的教育,明確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環境內”、“改革教育應從家庭着手”、“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系統工程早已開始全面實施。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現代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國的家庭教育有着光榮的傳統,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曉,但是現代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教育實實在在存在着這樣一個誤區:愛而無度,嚴而無格。對孩子的“溺愛”“寵愛”,使孩子從小失去了在艱苦環境和挫折中磨練的機會,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鐵不成鋼”,過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長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種“看不見的災難”,嚴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靈。種種跡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因此我們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現,讓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愛。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是這樣説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嚴父的母親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學,要我學父親做一個完全的人;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錯時,無論怎樣重罰,母親總不許我哭出聲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温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母親很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則堪稱先進,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了胡適的一生,母親的人格魅力使胡適成為了一個大度、大氣、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愛換得了胡適的真情。在這裏,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適現象”的出現,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斷出現新熱點、新氣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好家長的成長、成熟、成功。

轉眼間,我們離開《我的母親》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師,既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第五篇:《母親》讀書筆記

高爾基先生的這部小説,再現了當時社會工人生活的現象,和自甘墮落者與尋求真理者的不同。在亡夫前的符拉索娃身上體現的是一種舊社會對婦女的歧視與不公,在亡夫後的她身上體現出的則變為一位仁慈的母親,更是一個敢與面對真理的人。

而她的兒子巴威爾,則更是一個大寫的人。他不為生在貧民區而自甘墮落,而是去尋求自由的所在。他也不負母親的期望,不會像在他身旁的青年們一般只會喝酒睡覺,他不甘過這種被資產階級奴役的日子,這也正是革命熱情的所在,對人們的思想與生活有着莫大的關聯,而正因為如此,才能喚起廣大民眾的認同。

當母親感覺到巴威爾變得跟周圍的青年們不同的時候,並且意味到兒子已經獻身給一種神祕而又高尚的組織後,她的世界也逐漸從原來的暗淡黑暗中擺脱出來,和兒子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他們共同學習,因為巴威爾説過:“我們必須懂得,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這樣痛苦?”在文中有一段曾敍述了巴威爾向母親詢問她有什麼高興的事情的時候,母親只是悲傷的搖了搖頭,但同時卻又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既悲又喜的新鮮情感,悲的是對過去幾十年自己苦難的生活的自憐,喜的是第一次有人談及她自身。她只覺得一縷温暖温和地撫慰着她那千創百孔的心。而正是因為這一句暖人貼心的話,讓母親開始嚮往兒子所從事的這一神祕事業所帶來的新的世界。

而文章的另一亮點則是巴威爾與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之間無限的情誼了。他們之間那種純真的友誼,那種沒有猜忌的對待,那種為了同一個目標而攜手並進的步伐,都是我們身在現當代的人們所企望的。當時,對自由的嚮往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凝聚起來。文中也曾提到過,巴威爾與他的朋友們經常在一起談論外國工人階級的新聞。他們總會因為遠在異國他鄉的革命鬥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勇敢地同政府與地主、農場主而公開地聲討而熱烈地歡呼,像孩童似的快樂。他們的呼喊聲能傳播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傳播到那些他們所不認識的同志們耳畔。在這種情感的衝擊下,他們把許多人都融在了一起,也感動了母親那蒼老的心,雖然她並不老,可生活的苦難卻早已將她推向了衰老。

雖然巴威爾因為他所從事的事業對那些統治階級的人極為不利,所以兩度入獄。但母親卻繼續着兒子的事業,他們現在只想將全世界的苦難人民團結起來,喚醒他們沉睡的心,呼喚他們別在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下去。

在他們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號召大家罷工,推行八小時工作制度的時候,巴威爾與他的朋友們都不懼怕那些權勢在握的權貴們,他們用自己的感悟與號召力舉行了示威遊行。雖然部分人們依舊懼怕那些權貴的勢力,在鎮壓下退出了遊行,但巴威爾一行卻依舊將遊行進行到底。雖然後來有幾人被捕,但卻絲毫動搖不了他們的決心。權貴懼怕的就是這種人性的復甦。在巴威爾往廠裏散發傳單的時候就體現得十分明顯。

看完這本小説後,我心中都無法平靜下來,似乎還有些恨自己沒出生在亂世。每個人心中都需要這種不平靜,讓想要利用民眾的居心叵測之人無法得逞。讓所有逼迫人們無法平靜生活的人們知道,沒有誰可以被奴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6kj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