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讀書筆記

《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全家上下都會把他捧在手心裏。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助長他的自私心理,“什麼都得聽他的,要什麼買什麼,想怎樣就怎樣,還動不動就發脾氣。”為什麼孩子的氣焰會這麼囂張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應該屬於自己的物質上的所有東西毫無保留的讓給孩子,久而久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越是把自己當牛馬,孩子便越沒有尊重父母的意識,越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父母的縱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虧,下意識地教育孩子學會自私。

第三,父母經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麼活動或者話題都以孩子為中心,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怎樣才能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實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決問題被並不難。

1、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歲以上,還表現出不願與人分享,或者搶佔等行為,家長必須制止和引導。

2、父母別給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或者給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他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給孩子多灌輸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長從小就對他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那孩子心裏不會裝下別人、只會想到自己,長大後會變的貪婪,愛佔小便宜,見利忘義,成為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而不受歡迎。

4、教育孩子體諒長輩。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二篇:讀《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讀《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全家上下都會把他捧在手心裏。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助長他的自私心理,“什麼都得聽他的,要什麼買什麼,想怎樣就怎樣,還動不動就發脾氣。”為什麼孩子的氣焰會這麼囂張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應該屬於自己的物質上的所有東西毫無保留的讓給孩子,久而久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越是把自己當牛馬,孩子便越沒有尊重父母的意識,越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父母的縱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虧,下意識地教育孩子學會自私。

第三,父母經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麼活動或者話題都以孩子為中心,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怎樣才能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實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決問題被並不難。

1、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歲以上,還表現出不願與人分享,或者搶佔等行為,家長必須制止和引導。

2、父母別給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或者給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他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給孩子多灌輸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長從小就對他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那孩子心裏不會裝下別人、只會想到自己,長大後會變的貪婪,愛佔小便宜,見利忘義,成為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而不受歡迎。

4、教育孩子體諒長輩。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篇:《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認識你自己--生存機器與謎米機器

-------------《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引言

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麼?我們在面對這些深刻的問題時,無需再求助於迷信。十八世紀的達爾文通過《物種起源》科學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殘酷的自然,無情的選擇,才造就了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頑強生命力的生物。然而這種選擇是在什麼水平上進行的?不同於以前達爾文主義者提出的個體選擇,羣體選擇或者是種羣選擇理論,道金斯認為,從發生在最最低級的水平上的自然選擇—基因選擇出發是解釋進化論的最好方法。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自私的基因》一書從基因選擇入手,對進化論進行研究,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論。並運用此理論對“自利”與“利他”行為的生物學本質進行探討。

此書自問世以來引起巨大影響,褒貶參半,誤讀 者也不少。自私一詞,毫無人性。很多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對人類絕望,對世界絕望,認為人不管活的如何,總是徒為基因作嫁衣裳。然而,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説的那樣,“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可以看出,作者明顯不持有極端的“基因決定論”,排斥人類的文化,排斥人類的思想。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構造出一個冰冷的宇宙。

那麼,《自私的基因》到底描述的是怎樣一種世界?本文試圖重構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基因的世界,瞭解在作者眼中,基因到底是如何“自私”的。

幾點解釋

本書所謂的"利益"指的是"生存的機會"。“自私”是指基因所做的都是為了利益最大化提高自己生存的機會,雖然用這樣一個人類道德領域中的詞來修飾基因不太合適甚至荒唐,然而從全文看,這確實有助於我們的理解。

“在本書中,所謂的"我們"和“生存機器”並不單指人,它包括一切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適用於一切在進化歷程中形成的生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利己,利他和自私都是就行為維度上而言,與指主觀意識如何認識無關,道金斯在本書中的討論僅涉及行為的效果,即是該行為是降低或提高利他者或利己者生存的可能性。不討論該行為的動機。作者所使用的"欺騙"、"説謊"等字眼也只有直截了當的含義,是在功能效果上相當於欺騙的行為。

第 1 頁 共 7 頁

一、基因的起源與其功能—自然選擇的最基本單位

“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載運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分子。”作者開門見山,開篇就直接給出了本書討論的主題。其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我們自己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其目的是“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雖然自然選擇是“適者生存”,但是不同的適者其適應度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研究自然選擇理論,就必須弄清楚其基本選擇單位到底是什麼。作者從正反兩面論證了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在本書中,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之辨起源於對於利他主義者主體水平層次的討論。有“羣體選擇理論”和“個體選擇理論”(作者稱之為“基因選擇理論”)兩種觀點。一個羣體,其層次有界門綱目科屬種,那麼,哪一級水平上發生的利他行為才是重要的呢?如果説選擇在同一物種的羣體之間以及在不同物種之間可以進行,那麼選擇為什麼就不能在更高一級的羣體之間進行呢?獅子與羚羊同屬哺乳綱。為了不致使這一綱滅絕,獅子應該去捕食鳥類或爬行動物而非羚羊。以此類推,為了使脊椎動物這一門全部永恆地存在下去又該怎樣呢?道金斯看出羣體選擇理論在利他主義自然選擇的水平層次上表現出來存在着混亂狀態,運用歸謬法進行論證,揭示了羣體選擇無法自圓其説的理論缺陷。在這個基礎上,道金斯完成了對“遺傳單位--基因才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和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這一論點的正反論證。

在作者筆下,基因從“原始湯”(可能是海洋)中開始發展,在這個階段,“基因始祖”是單純的化學分子,在競爭中長壽,生育力高,複製力強的基因勝出;隨後,外界環境改變,為自己構造了保護已以安居其中的基因勝出;在積累和漸進的過程中基因製造出結構日臻複雜的生存機器,能夠製造出適應外界環境的生存機器的基因勝出。

在第二和第三個階段,不同的基因開始嘗試着生活在同一個生存機器內。他們組成了基因聯盟,這就是dna。dna分子在進行自身複製的同時也在間接地監督製造了不同種類的分子--蛋白質,進而間接地控制了生存機器個體的一切。基因作為一個dna的基本組成部分,對生存機器的控制是從他們彼此間的合作展開的,道金斯稱這些基因為統一的“基因複合體”。

在基因的彼此配合之下,生命誕生,成長開始在這個星球上留下印記。當然,生活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生命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其危險性的。或者説,生存機器的每一決定都是賭博行為,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自己的行為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因此,基因會事先為腦子編好程序,以便腦袋作出的決定多半能取得積極成果。另一方面,基因也賦予了生存機器一種學習能力。以便他們可以根據基因的事先編程和後天的經驗做出合理判斷。但是這種經驗,不可避免的已將帶有先天編程的痕跡。

因此,對於本書討論的目的“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可以看出,生存機器的行為,不管是利他或自私,都在基因控制之下。這種控制儘管只是間接的,但仍

然是十分強有力的。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的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而對行為施加其最終的影響。但此後怎麼辦,則由神經系統隨時作出決定。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腦子則是執行者。他們按照這樣的方式決定了一個有一個的行為。

然而,就像作者所説的“個體和羣體象天空中的雲彩,或者象沙漠中的塵暴。它們是些臨時的聚合體或聯合體,在進化的過程中是不穩定的。”作為遺傳單位的個體因為體積太大而且壽命也太短,而不能成為有意義的自然選擇單位。種羣因為內部演化的影響而且不斷地同其他種羣混合,也會逐漸失去它們的特性。它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也不足,不能優先於其他種羣而被"選擇"。更何況,它們也無法全部繼承上一代所擁有的基因。因此,在每個實體僅有一個拷貝的情況下,在實體之間進行選擇是不可能實現進化的!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可能是個體水平以上的生命層次。

至於dna或者是“基因複合體”,在有性生殖的遺傳過程中,它們在從親代到子代的“遷徙”過程中就可能會被分裂,或者倒位,對換等基因重組的形式所改變。因此,它們也無法成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排除掉其他之後,基本單位只可能是落在基因或者基因以下的水平層次了。道金斯在這裏論證,基因之成為合適的自然選擇基本單位,其原因在於它的“潛在的永恆性”。

基因--進行高度精確複製的複製基因,作為一個極小的單位,“接近於不可分的顆粒” 以極大的概率離開一個體進入下一代。世界上的基因可望生存的時間,不是幾十年,而是以千百萬年計算。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基因是接近永恆的,這種永恆性即是基因的特性。雖然從直觀上看,自然選擇總是以個體形式表現出來,但通過對物種生長繁殖死亡的本質後果的觀察,而我們可以發現,其影響最終體現在基因庫裏基因頻率的變化。

因此,每當我們想要解釋某種特性,如利他性行為的演化現象時,最好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問問自己:"這種特性對基因庫裏的基因頻率有什麼影響。

二、博弈中的基因

對於任何事物,外界條件總是有限的,基因也不例外。基因要爭取生存,同它們的等位基因的競爭無可避免。因此,對照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定義,從基因的水平上講,利他行為必然是壞的,而自私行為必定是好的。那些在基因庫中擠佔其等位基因而使自己生存長久的基因,往往都會生存下去。“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基因身上得到充分體現。然而我們也會看到,進化更多的是“戰略”的博弈而不是簡單的弱肉強食。基因本身是依它和它的環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選擇的。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長期的積累和演化中,基因維護自我進化利益的技巧和策略也逐漸地加以改進,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正是在這樣一種自私和利他的衝突中,基因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戰略”博弈,為他們的未來而戰。在這裏我們必須重新明確,不管是“自私”還是“利他”,都是隻談效果不談動機。

正如前文所説,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腦子則是執行者。因而,基因間的博弈其外像化就是生物個體之間的博弈。這樣的策略主要是指導性或者是戰略性的策略。事實上由於

時滯造成的困難,基因也只能這樣做。在具體環境中他們只能冷眼旁觀。它要求個體在採取某種行為時必須考慮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能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又不會冒太大的風險。在基因戰略策略的指導下,生存機器 成功地“淪為”基因生存邏輯的物質載體。

在這裏,道金斯引進了“進化上的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簡稱ess)”這一概念。他認為,“凡是種羣的大部分成員採用某種策略,而這種策略的好處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這種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或ess。” 它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下來,任何舉止異常的個體的策略都不可能與之比擬。偏離ess的行為將要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在正常情況即自然條件變化不大時)。為説明這個概念,作者列舉了鷹、鴿、還擊者、恃強凌弱者、試探性還擊者混合策略和“消耗戰”,來説明只有按一定比例組合的基因,或按一定比例組合的複雜策略才是生物進化的穩定策略(ess),才能獲得進化上的優勢。於是我們看到基因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有殘暴的一面,也有温和的一面,這就是“基因的多態性”。

在另一場博弈中,一開始説謊者處於有利位置,於是它們的數目增加,在説謊者成為多數時,自然選擇就又會有利於那些能夠迫使説謊者攤牌的個體。因而説謊者的數目會再次減少。在消耗戰中,到最後,進化上的穩定策略就變成了面部表情不動聲色。

這就是基因博弈的基本體現。

在《基因道德》一章中,道金斯還討論了漢密爾頓的近親選擇。他認為,即使近親之間的“愛”也是受基因生存策略支配的結果。他指出,近親選擇並非是個體選擇與羣體選擇之間的中間形式,這種選擇實際上是因為近親間基因的相似讓近親作為傳遞基因載體,來使體內的基因增加生存的機會。因此近親間的利他行為普遍存在。當然基因在做任何事時都會有“風險評估”,近親也不例外。“親緣指數”是評估時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因為相隔四代的個體從基因相似性而言與陌生人相差不大。然而,若是單單從親緣指數上看,姐妹之間與親子之間在親緣關係上是一樣的,然而事實上,人麼對待子女肯定比對待兄弟來的“親密”。這又存在一個認證的風險性和經驗的重要性了。親子關係總是比兄弟姐妹更好確認。所以“親子之情”相對比較親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從基因繁殖的角度上看,有更多的子女,則其基因生存的機會更大。然而在實際中我們發現,生物都會控制其生育率。這樣不是給其他個體繁殖的機會嗎?按照道金斯自私基因理論,生物個體控制其生育率,絕非出於利他性動機,而是涉及到生育後的撫養問題。其目的還是在於提高基因的生存機會--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子女的存活率。因此,自然選擇肯定傾向於那些能夠控制生育規模使子女存活率達到最高的個體。這就是一種生存的博弈策略--繁殖與生育的平衡。

當然,在撫養過程中,也會存在有“世代之間的鬥爭”。親代目的是使自身拷貝基因最大程度的生存繁殖。要麼對自己投資,使自己長存;要麼生育並養育子女,使子女長存並進行生殖。當然,從長遠角度上看,生育子女將會有最大的利益回報。在這之中,由於資源條件的有限性,親代總會選擇某幾個子代增加投資,使得其投資的回報率最高。

當母親的因為不知道該把一些食物給小的吃還是給大的吃而感到左右為難。它最有可能把食物給小弟弟,因為大哥哥可能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尋找食物,它不一定會因此死去。但是母親把食物給了大哥哥,小弟弟餓死的可能性就更大。這樣其“親代投資”的回報無疑就會小很多。在另一種情況下,家屬之間也會互相欺騙,扎哈維指出,有一種幼兒(小布谷鳥)訛詐母親的手段特別可怕,它放聲大叫,故意要把捕食者引來。它在説,“捕食者,捕食者,快來吃我和我所有的小兄弟姐妹吧!”父母只好用食物塞住它的嘴巴。在動物世界,這樣的欺騙很常見,當然,道金斯在這裏只是描述這樣一種事實,他只想最終表明,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裏處於有利地位。而不是論證,這種行為符合道德準則,這對人類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説體內有 50% 的基因是相同的親代同子代之間還有利害衝突的話,那麼相互毫無血緣關係的配偶之間,其利害衝突該會激烈到何種程度呢? 生育及撫養為兩性帶來利益的衝突,博弈自然也存在於兩性之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兩性和平相處之道基本上是建立在互利條件上子女體內基因各自擁有來自其父母 50% 的基因遺傳,相互合作共同撫養這些孩子明顯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的爭鬥焦點在於,誰應該付出更大的投資。一般而言,雌性個體在選擇和誰交配的問題上比雄性個體更愛挑剔. 因為生育往往要佔據雌性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如果生育失敗,其損失比雄性而言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雌性動物會發展出策略,保證他們的投資獲得回報。它們會在繁殖前就選擇優秀的雄性進行性交,或者是在性交前要求對方築巢,餵食,進行昂貴的投資,使其不會輕易拋棄妻子。這種結果最終導致了兩性的平衡發展。

由最原始的親代關係和兩性關係説開去,羣居動物之所以選擇羣居,肯定也是因為他們從中得到的好處足以抵掉風險。在羣居動物中,有時生物會表現出出一種友好的相互利他行為,這是否説明了種羣利益的存在?道金斯指出,這裏沒有任何利他行為,有的只是每個個體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每一個個體。如瞪羚在種羣面對捕食者時的跳躍看似一個高尚的自殺行為,但是道金斯指出這種跳躍其實是個體的誇耀,它向捕食者顯示它的身強力壯,向其暗示應該轉移目標。在否定了物種利益存在可能之後,道金斯拓展了“共生”的含義,將不同種羣的個體之間的相互利他行為稱為互利共生現象,共生現象雖然從直觀上看來對個體不利,然而從長遠看都是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長久生存。

基因之間的博弈,特別是發生在親子代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你死我活”毫無感情的博弈,使得生物世界披上了冰冷的的外衣。

三、文化基因—meme

道金斯並不認為人類僅僅是基因進化的產物,他有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屬性存在--文化。然而這種特殊屬性其實也具有相當的生物特性。本書用meme(文化基因或譯謎米)來表示。meme概念的提出幾乎給人類文化的進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人類中的進化,是基因和文化的雙重進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就像生物世界裏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一樣。而且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脱離了基因選擇的範圍了,因為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可以扭轉基因造成的影響。使得外

界環境依舊為我所用。在這裏,文化基因的出現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金斯認為文化基因有其生物性是基於與自然基因的對比。

基因的繁殖方式是複製,逐漸提高其他基因庫中的頻率,覓母則是通過模仿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基因為了爭奪複製的物質資料來源而競爭,覓母則是為了人腦有限的儲存空間和時間等限制性因素而相互競爭;基因相互配合,共同控制生存機器的的性狀和行為;覓母同樣選擇了結合的方式共同支配文化的傳播;除此之外,文化基因中也存在着一把剪刀,在自私的覓母支配下,強勢文化也會擴張、繁衍,擠佔其他的文化在覓母庫中的位置。

在文末,道金斯指出,人類可能還有一個非凡的特徵——表現真誠無私的利他行為的能力,他覺得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我們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我們甚至可以討論如何審慎地培植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

“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在作者眼中,人類是有其尊嚴的。生存機器和覓母機器是與生俱來的,然而我們後天如何發展取決於我們的意志,我們的思想。這些才是人類尊嚴得以存在的根本!

四、對《自私的基因》的評論

1.自私的基因理論—人類的生物性

《自私的基因》問世以來,批評者甚多。他們認為道金斯將人類所歌頌發揚的個體之愛和利他行為全部無情的化為了基因自私的遺傳策略。“生命的意義可以説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裏那麼崇高和輝煌的捨生取義、視死如歸,在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裏完全是不合情理的。”(北京大學 吳國盛)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毫無意義。但是縱觀全文,作者很少以自私的基因的視角去看待人類,他更多的是以非人類的動物世界去觀察和演繹其自私的基因理論,談及人類社會最多的也是“覓母”一章,他也是在這一章正面提及人類的獨特性。文化將使得人類擺脱基因的控制,發展出自己的人格,展示人類的尊嚴。在這一章的最後,作者也説明了人類是可以推翻基因的暴政的,因此,作者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的複雜性,他想用它的理論證明的僅僅是人類種種特性中的生物性,而這種生物性某種程度上已經被人類的主觀意識所掩蓋。正是主觀意識的產生使得人類從主宰他們的基因那裏解放出來,變成有執行能力的決策者。批評者的錯誤在於將道金斯所描述的人類的生物性理解為人(請關注好 範 文 網:)類的全部特性。

2.基因自私的道德混淆

另一方面,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個體自私”混為一談。基因自私是客觀事實,而個體自私則涉及到的判斷。作者在文初就已經提過,他只是想表述出這樣一種事實,而不是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自己也覺得,一個單純以基因那種普遍的、無情的自私性法則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生活在其中將會令人厭惡之極。然而我們無論怎樣感到惋借,事實畢竟就是事實。”事實是不需要有道德這樣的價值判斷的。

批評者也將兩者混淆了從道德倫理維度來駁斥自私的基因理論,而這正是道金斯最擔心的事情。

3.語言表述的模糊

作者曾在書中明確提到反對目的論,然而卻使用了“自私”這一個帶有極強目的性的詞語使其“表述方便”。進行論證時,作者的語言表述也帶有很強烈的目的性色彩。這樣的模糊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讀者的迷惑與誤解。

4.理論模型構建的缺失

在本書中,作者進行論證時有些並沒有充實的事實基礎,而僅僅是想象臆斷的結果,充斥着“如果。。。的話”這樣的字眼。例如,在解釋炫耀性行為時,道金斯這樣説,“如果動物個體會對種羣密度進行估計而降低生育量,那麼的個體都會偽裝出密度很大的樣子”這裏只是想象卻無明顯的證據支持,這樣的論證其邏輯的嚴密性也存在缺失。

5.關於文化基因的論證缺失

作者在文中論證了覓母和自然基因的相似性,而自然基因並未表現出道德的特性,而覓母卻使得人類產生有崇高的道德呢?作者並未對此提出自己的論證。而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基因與道德這一對關係的討論可能促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私的基因》一書或許正預示着學術界的一場大的變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自然界“無為”的統治下,世界朝着多元化的發展,這個小小的行星上竟然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而不僅僅是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慘烈競爭,最後殘留下已是殘兵敗將的倖存者,自私的基因間的競爭也並非如此可怕。

更何況,我們人類擁有文明和教育,我們的命運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人類的自我意識和尊嚴會將人類從基因的工具中脱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説,《自私的基因》從來沒有忽略人類社會獨有的道德價值體系,相反,它使得這一道德體系更加光彩奪目。

參考資料:

《自私的基因》(英)裏查德?道金斯著盧允中,岱雲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四篇:《自私的基因》 讀書筆記

《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從國中開始,就知道這本書,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後,更是聽老師推薦過這本書,加上本身對生物較感興趣,一直都想讀讀這本書,但遺憾的是,一直未能有機會讀這本書。直到這學期,學習生物的進化時才找到機會讀這本書。

一、書的簡介與內容概括

《自私的基因》是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一部科普著作。該書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以儘可能通俗的語言論證了“成功的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是其無情的自私性。

該書的前面四章講述生命的起源的演化,介紹基因如何通過自我複製以致最後演變成現在的物種。第五章到第九章介紹基因生存機器(即各種生命個體)之間的爭鬥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自私性。第十章論述羣居行為中的自私性。第十一章立足於人類社會,以基因複製類比文化傳播,論述人類社會文化傳承現象,以説明雖然人類起源於生物界,但人類行為還是有其一定的獨特之處。

二、感想

1、從自私的基因到人生的意義

首先沒讀過本書的人會被它的名字誤導,(以前我也這樣認為),作者在書的開頭就説明這本書講述的是事物是如何進化的,即在講述基因

行為上的意義,而不是主觀意義。作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類只不過基因創建的生存機器。我們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選擇和不斷淘汰的產物,我們活着就是為了保存和延續基因的存在。我們的飢餓、痛苦、快樂、滿足感等……這些感受只是基因“設計”的“程序”,讓我們在這些情緒的驅動下不斷迴避痛苦和追求享樂,以確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機會。細想之,不無道理,但我卻不完全同意。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早就表明,我們已經有能力去反抗我們的締造者——基因。

從生物學角度來説,生命沒有準確的定義,但我們的意識賦予生命以目的和意義,哲學上的觀點“我思故我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用書中的話説:“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見第十一章)”。

2、生命的起源與演化

關於生命的起源與演化,與書本上講的內容相似,即原始生命起源於海洋。在大約30到40億年前,在一片汪洋大海中,一些有機物質(可能包括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在自然環境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生成了一種大分子,這種大分子在海洋的各個地方漂浮,其中有一種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了。這個分子之所以非凡,因為他們具有一種特別的性質:能夠自我複製。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積累,最後生命誕生了。這些最初的簡單的生命,又經過數十億年複雜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世界。

3、從自私的基因到社會秩序的構建

該書詮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個進化論觀點,在中國則等同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此容易引起人們誤解:似乎本書有個弦外之音——既然自然規律本身如此,那麼是不是要遵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社會規則,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理想社會呢?

答案是否定的,本書完全沒有這個意思。作者只是告訴我們,世界的面目“是怎樣”,而不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怎樣”。作者説:“我並不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只是講事物是如何進化的,而不是講人類應該怎樣行動才符合道德準則。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因為我知道我有被人誤解的危險。有些人不能把闡述對事物的認識同提倡事物應該如何這兩件事區別開來,此類人為數實在太多。(見第一章) ”

根據作者十一章的闡述,我得出了“人”這個概念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自然意義上的生物,“它”是一大自然中的基因生存機器之一,這種生存機器遵從生老病死等自然法則;第二是社會意義上的理性個體,與其他動物相區分,“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生物性但又儘可能掙脱生物性以獲得更高尚的自由意志。

社會秩序的構建,本質上是用社會意義的人來約束生物意義上的人,讓社會意義上的人實現真正的自由,於是就有了道德、民主、法制。而道德是通過教育實現的,民主法制則是通過人們之間建立契約來實現的。

因此,從承認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認人的自私性,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才會知道怎樣約束自己的行為。

4、無法迴避的哲學問題

作者是個生物學家,他只是從生物學角度來論述基因的特性,但讀下這本書不由得會聯想到兩個哲學問題:一是生命的起源;二是意識的起源。

對於生命的起源,雖然前面已經説了,是海洋某處一些有機物質偶然在環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基因,但是這個説法我覺得有欠説服力。主要質疑來自統計概率,那些能夠合成複製基因的分子,為什麼會碰巧聚到一起?一切真是那麼偶然嗎?沒有什麼力量的驅動嗎?作者説:“有關生命的起源,我的敍述只能是純理論的。事實上當時並無人在場。在這方面存在很多持對立觀點的學説,但它們也有某些共同的特點。(見第二章)這説明本書在生命起源的認識還”

是象我們一樣説不清道不明,但我們不能苛求他,他在解釋進化方面已經做得很出色了。正是由於生命起源的偶然性有無法解釋的東西,所以神創論總會有生存空間。

再看意識的起源,如果説生命是柴,意識是火,那麼人類意識的熊能烈火是誰點燃的?這一點,該書也嘗試作了一些解釋(見第四章),

我無法用簡短的語言來概括該書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對意識的起源也並沒有完全明確的認識,他説:意識的產生是“是當代生物學所面臨的最不可思議的奧祕”(見第四章)。其實這何止是生物學的奧祕,它還是所有科學家、哲學家、宗教人士、普通人羣乃至小孩都百思不解的千古之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5、小結

關於進化,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着我們去發現。有這樣幾句話:理性懷疑,樂觀批判。言論有分寸,思想無禁區。我想,這樣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必不可少。

第五篇: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看動畫片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看動畫片

摘 要:

兒童愛看動畫片,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家長應該理解孩子們的喜好。4歲的小波特喜歡看動畫片,特別喜歡超人沖天一飛的模樣,而且總有種要試試的衝動,2014年4月1日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學起動畫片超人的樣子,從自家三樓的窗台上跳了下去。事情發生後,鄰居馬上把小波特送到了醫院,並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儘管小波特幸運地沒有受傷。但這件事情足以提醒廣大家長思考:當孩子痴迷於動畫片的時候,家長該怎麼引導他們?

痴迷於動畫片的孩子

鏡頭1:小強每天從幼兒園放學後,先玩玩具,玩一會兒後,大約5時左右,就會準時端坐在電視機旁,開始看動畫片。

哪個台演什麼,再換什麼台,他心裏非常有數,一連串的動畫片一直要延續到8時左右。這期間,媽媽大聲喊他吃飯,他也無動於衷,飯可以不吃,動畫片不看完是不行的。無奈,媽媽只好一邊讓他看,一邊給他餵飯。

鏡頭2:峯峯最近用零花錢買了許多圓卡,卡上印有各種勇士,據説是一個動畫片中的各種人物。孩子們一看見模樣,就知道是誰。幾個小朋友圍在一起,輪換打卡,誰把卡打過來,誰就贏了,然後就攢卡,看誰攢得多誰就榮耀。在這種利益的誘惑下,峯峯不顧回家了,也不講衞生了,家長的話也不聽了,每天玩得天昏地暗。

點評:

每個孩子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演變成動畫迷,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痴迷於動畫世界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動畫痴迷症”對於孩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沉迷於動畫片,不能自拔,每天到了時間必須要看,雷打不動,奈何不得,以至於忘了吃飯,忘了做功課;

二是經常沉浸在動畫片的情節之中,有些“動畫語言”在孩子當中廣為流傳的,什麼“美少女”、“奧特曼”等等,有些“動畫行為”也成了孩子爭相遊戲的主題,你扮演“蝙蝠俠”,我扮演“惡魔”,精力分散了不少,惡作劇不斷。

不言而喻,“動畫痴迷症”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這絕非聳人聽聞,研究表明,長時間痴迷於動畫片的孩子易患孤獨症,尤其在聽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方面容易出問題。另外,動畫片中一些有關打鬥、有關情愛的內容,也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家長應有意識地教會孩子理智地看動畫片,片面制止不行,畢竟有些動畫片確實能夠讓孩子很形象地學到知識,而且,動畫片的功能就在於它的快捷方便,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

正確的引導首先在於把關,不可否認,有些動畫片是很無聊的,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如果純粹為了放鬆和娛樂,還是不看為好,因為孩子往往在笑過之後,就開始模仿了,所以,

應有所節制。

建議家長與孩子一同看動畫片,因為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家長邊看邊與孩子聊,既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同時,孩子也會很自然地説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但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瞭解與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訓練孩子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另外,可以購買與動畫片有關的圖書,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孩子看完動畫片後,一般會意猶未盡,這時,看看書温習一下,就很容易對知識記得牢固。

孩子模仿動畫片語言“我要殺了你”

曾經引發爭議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中,虹貓為父報仇,經常高呼“我要殺了你,血債血償”。牙牙學語的小朋友缺乏鑑別力與自控能力,模糊地認為,“我要殺了你”不過是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於是,“媽媽做的飯不好吃,我要殺了你”;或者在遊戲中,舉着工具攻擊夥伴,高呼:“我要砍死你,殺了你”,也就絕非偶然了。

專家認為,動畫片與現實社會最大的區別在於強烈的遊戲性和虛幻性。許多動畫中的人物都能夠死而復生,這就使得動畫中的暴力就像兒童的遊戲一般有趣。只要是遊戲,就能激起孩子濃厚的興趣,而此時遊戲般的暴力影像也就相當自然地進入了孩子的視野,印入了他們的頭腦中。其次,暴力影像因對施暴雙方做正義、邪惡的區分而變得合理化了。很多動畫片都是藉由暴力的動作、誇張的情節來塑造“懲惡揚善、除暴安良”式的人物形象的,以增添其英雄色彩進而吸引孩子觀看。往往起初是好人被壞人欺負,但是好人最後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對壞人反戈一擊,用武力制服了壞人。在這樣的情節安排下,無形中暴力被“合理化”了,“以惡制惡”在兒童眼中成了應該受到鼓勵和表揚的行為,模仿動畫片中的“英雄”也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動畫片中的人物和內容往往構成了孩子們的主要談資。如果哪個孩子不瞭解正在熱映的動畫片的情節、人物和對話,不會模仿動畫片中主人公的招牌動作,就會遭到恥笑和“排斥”。反之,如果哪個孩子能夠把主人公的一招一式模仿得惟妙惟肖,那他一定會成為這個特定羣體中的佼佼者。同輩羣體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兒童成為動畫片暴力影像的忠實觀眾。

孩子喜歡反覆看同一動畫片正常嗎?

王先生最近很苦惱,因為他發現5歲的兒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他不知道孩子這樣正常不正常?

其實,四五歲的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二是心理髮展水平的原因。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

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一般來説,隨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或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

正確引導孩子看動畫片

兒童愛看動畫片,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家長應該理解孩子們的喜好。在動畫世界裏,孩子們實現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夢想,彌補了現實生活的缺憾。從積極的效果看,兒童觀看動畫片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動畫片可以滿足兒童娛樂的願望。

二、動畫片可以充當兒童暫時的夥伴。

三、動畫片可以為兒童提供有關社會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識。

四、動畫片可以幫助兒童培養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養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為習慣。

當然,也有一些動畫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內容,兒童觀看這類動畫片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比如產生攻擊行為。

家長們還是應該採取措施幫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的影響,儘量限制孩子觀看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同時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家長對待孩子觀看動畫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嚴厲壓制,而應該耐心引導。

一、讓孩子成為主動的認知建構者,勿讓孩子只作為消極被動的欣賞瀏覽者。

父母應隨機引導孩子談論、比較、評價動畫片中的人物、情節,讓孩子講述其中優美的文學語言,真正體驗其精神實質。

二、父母要篩選動畫片,給孩子提供健康、積極的動畫片。

三、幼兒期是感覺發育的快速期,這時孩子柔嫩的器官對有害的視、聽覺刺激敏感性比較高,所以應儘量避免孩子長時間或近距離看電視,同時電視的音量也不要過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nqjy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