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書筆記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書筆記

第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筆記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書筆記

、&鄒忌與徐公比美,鄒忌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經過思考後從中悟出了受矇蔽的原因;

&以切身的經歷設喻,來諷諫齊王除弊納諫;

寫作目的→鄒忌借喻説理,以家事喻國事,婉轉地勸諫齊王(齊王從諫如流,積極採納他的建議,實現齊國大治,也希望良臣能夠善於進諫)。

1、有自知之明,沒有得意忘形,重視客觀事實,

有智慧,能言善辯(語言恰切)

忠臣。

鄒忌大膽含蓄的善於採用進諫是進諫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設喻説理,類比推理的方式,以委婉的語言,由家事到國事,可見他是一個有責任感,有遠見卓識的良臣。

&鄒忌是怎樣巧妙地勸諫齊王的:

類比推理,由家事到國事,大膽而含蓄地指出了君主倍受矇蔽這一事實。語言含蓄,方法巧妙,易於接受。

啟示1應忠言未必逆耳,應採用適當的方法,用巧妙的語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有自知之明,不要被不切實際的稱讚衝昏了頭腦。

啟示2 在生活中,我們應多聽取別人的建議,做到知錯能改。

啟示3國家貴有清明之治,不動一兵一卒就能使別國臣服。

樣實現“戰勝於朝廷”的?

國的問題之所在,而齊王胸襟寬廣,察納雅言,齊國因此政治清明,國力強盛,這樣就不動一兵一卒戰勝於朝廷。

第二篇:鄒忌諷齊王納諫

文言文閲讀訓練

(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翻譯)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説:“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説:“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着閒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説:“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這件事,説:“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1、文學常識填空。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它是西漢末年-------------編撰的一部--------------------體史書。“諷”是--------------------------的意思。

2、解釋下列加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鄒忌諷修八尺有餘。()(2)形貌昳麗()

(3)朝服衣冠 ()(4)孰視之()

3、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異,妻妾客回答問題時語氣有何不同?

4、面對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二鵲救友

某氏園中,有古木,鵲巢其上(17),孵雛將出。一日,鵲徊翔其上,悲鳴不已。頃之(4),有羣鵲鳴漸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鵲對鳴,若相語狀,俄而揚去。未幾,一鸛(ɡuàn)(1)橫空而來,“咯咯”作聲,二鵲亦尾其後。羣鵲見而噪,若有所訴。鸛又“咯咯”作聲,似(15)允所請。鸛於古木上盤旋三匝(zā)(2),遂俯(16)衝鵲巢,銜一赤蛇吞之。羣鵲喧舞,若慶且謝也。蓋(3)二鵲招鸛援友也。

譯文:

某人的花園裏有一株很古老的樹,喜鵲在上面築巢,母鵲孵出來的小鵲都已經快長成幼鳥了。一天,一隻喜鵲在巢上徘徊飛翔,不停地發出悲傷的嚎叫。不一會兒,成羣的喜鵲都漸漸聞聲趕來,聚集在樹上,兩隻喜鵲仍然在樹上對叫,好似在對話一樣,不一會兒又揚長而去。可是又過了一會兒,一隻鸛從空中飛來,發出“咯咯”的聲音,兩隻喜鵲像尾巴一樣跟隨在它後面。喜鵲們見了便喧叫起來,好像有話要説。鸛又發出“咯咯”的叫聲,似乎在答應喜鵲的請求。鸛在古樹上盤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鵲巢衝了下來,叼出一條赤練蛇併吞了下去。喜鵲們歡呼了起來,像在慶祝,並向鸛致謝。原來兩隻喜鵲是去找鸛來救朋友的啊!

1、解釋劃線字在文中的意思。

(1)悲鳴不已()(2)若相語狀()

2、喜鵲在“孵卵將雛”時不是高興,卻“悲鳴不已”的原因是什麼?而對喜鵲的悲鳴,其他喜鵲是怎麼做的?

3、讀了這個短文,你有什麼感想?寫一段話,説説你的看法。

(三)鯉魚跳龍門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 下,兩岸不通車馬。 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 一歲中,登龍 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譯文:

龍門在河東的界內。大禹鑿平龍門山,又開闢龍門,有一里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每年的晚春有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着來到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剛一登上龍門,就有云雨跟隨着它,天降大火從後面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龍了。

1、解釋句中劃線詞。

(1)每歲季春 ()(2) 爭來赴之()

2、用原文語句填空。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故事具體的時間是-----------------------------------,文中同時描繪了跳龍門的盛況是---------------------------------------------------------------。

3、每年都有無數的鯉魚來跳龍門,登上者“不過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龍門的,也要經受火燒才能變成龍。從鯉魚變成龍的經歷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

(四)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夾(jia)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a)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着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裏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1、文學常識填空。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名,字,時期著名的詩人。

(2)找出這兩段文字中的成語。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這裏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你能用一句詩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4、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美在哪裏呢?

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五)王冕好學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2),竊(3)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4)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父怒,撻(5)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何(6)不聽其所為?”冕因去(7),依僧寺以居。夜潛(8),坐佛膝上,執策(9)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10)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11);冕小兒,恬(12)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13)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 (宋濂《宋學士文集》)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事情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説:“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藉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説以後對此感到很驚訝,收他做弟子,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1、解釋劃線詞的意思。

(1)竊入學舍()(2)琅琅達旦()

2、請概括説明文中“兒痴”的表現。

3、王冕的行為給你怎樣的啟示?

(六)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説。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的國的王)説:“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説:“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這樣,我從先王那接受的封地,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封地並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呢?”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

(1)以大易小()(2)豈直五百里哉()

2、從文中可看出秦王是什麼居心?

3、唐雎是怎樣的人?

(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節選)

戰國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説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1、文學常識

(1)孟子名,字,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為。文章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性散文。

(2)“四書”除了《孟子》外,還包括,,。

2、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發於畎畝()(2)勞其筋骨()

(3)空乏其身()(4)行拂亂其所為()

3、選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4、選文是從哪幾個角度來闡述早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的?

第三篇: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zōu jì)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wai)其妻曰:“我孰(shú)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qia)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fú)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於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cháo)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第四篇:鄒忌諷齊王納諫

本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在重章疊唱似的簡短對話中,人物卻形神畢肖。故事藴含着深刻的現實意義。

因此,本設計着意於培養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有序的科學的問題鏈為學生搭建理解文章的橋樑,讓學生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獨立思考探求故事的意義,並聯系自身的經驗或某種社會現象談自己的感受,或者談對自己的啟發,生成新的感悟,增長對社會的認識能力。

至於文意,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師只要給予引導、檢查、督促,可 以用知識競賽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對課文基本文意的理解。

[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弄通文意,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 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今天我們來學習記錄古代帝王納諫的故事。在古代,雖然帝王也設諫官,但是敢於批評的大臣卻往往冒着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馬遷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諫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們學習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這樣一對君臣。

首先我們要理解文意。對預習的情況做一個知識競賽。

二、檢測學生對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點詞語的把握

教師把學生出的題目投影到屏幕之上,進行簡單測試。教師要補充強調以下內容:詞類活用的重點詞,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詞多義。

三、引入故事

師:雖然在讀文章時,我們的認識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經驗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那麼我們在讀一篇課文時往往也有我們感悟文章的側重點,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可以此側重點為我們認識全文的切入點,深入研究和探討故事的意義,最後同學們從某一點出發把你們的感悟寫出來。在此之前,請兩位同學再次講述一下故事。老師加以評點,告訴大家講述故事的技巧。

四、設計問題並讓學生討論,把討論思考的結果形成課文評述師:這個小故事十分簡單,不難理解。這裏給大家一些問題,請先自行思考,然後分組研究探討,把自己探討的結果選擇一個角度寫成課文的評述,字數150 左右。

師:出示問題。同學可以從下列問題中找一個你閲讀時的“趣點”開始你對全文的理解。也可以自找角度。

1.用最簡潔的話語對本故事的內容加以完整的概括,文中主要寫了哪兩件事,兩者的關係是什麼,並説明故事的意義。

2. (從鄒忌受矇蔽的這個角度來思考故事的意義)為什麼鄒忌的妻、妾、客人明知他不如徐公美還要 説謊?他們能不能直接告訴鄒忌不如徐公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你所説的話是不是都是真話?我們應如何對待?

3. (從鄒忌進諫的方式來看故事的意義)從故事的結局中我們能看出齊威王是個明君,那麼鄒忌為什麼不直接勸諫,而是要“諷諫”呢?兩者有何不同?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一談。

4.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故事的意義)齊國不戰而勝的故事結局,説明了什麼道理?

5. (從建議的實施看故事的意義)從本故事中想一想正確的意見能否得到實施,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

6.這篇文章在篇章結構上有何特點?有人説用了“三疊法”,你能否分析出此種章法。

7.分別寫出你對鄒忌和齊威王的看法。

8.據本課寫一篇《談鄒忌的説服藝術》的讀後感,也可引用有關鄒忌説服齊威王的其他事例,讓學生查看《東周列國志》。

9.你對本文最感興趣的是什麼?為什麼?

學生自學:把所有的問題歸納成一篇述評。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在組內發表自己的述評,每組選一個代表,有六到八個學生髮表他們與眾不同的感悟。

教師補充,啟發。

學生完成評述文。

學生例文一:這篇文章寫鄒忌從自己的家中小事體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認為越是居高位者所受矇蔽越深,於是巧設辭令,用自己家中的事類比國家大事,委婉地勸説齊威王納諫。齊王聽從了鄒忌的勸説,廣開言路,勵精圖治,使齊國大治。

全文短短百餘字,精練生動,靈活多變,成功地塑造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鄒忌善思、明智的諫臣形象;齊威王從善如流的明君形象。

其次,《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被人稱讚的應為結構上的“三疊法”: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 ;三比(由己推王) ;三賞(齊王納諫) ;三時(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之一。(客觀評論式)

例文二:我主要是從鄒忌受矇蔽這個角度來聯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矇蔽或被矇蔽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出於好意或有目的的誇讚,也不要因別人的惡意的批評或沮喪或生氣。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或精力去在意這些事,如果只注意這些事,那就會深陷苦惱。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這就是鄒忌給我的啟示。(個人感悟式)

五、總結:

1.學生把討論問題的結果選擇一個感悟點寫成百字短評。

2.學生讀自己的短評。

3.教師小結,總結學生們的討論,只是對學生的想法加以點評肯定或者交由大家再思考討論。或者只答疑,與學生對話,探討他們多方面的感悟。比如:説話的藝術,交際中的盲區,專制和民主等等。4.學生完善自己的述評,上交。

讀後感是錘鍊我們思想的最好的方式。

設計b

[創意説明]

採用比較閲讀的教學方法。在比較人物事件的異同之間,看出問題的實質,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故事的意義。比較閲讀《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召公諫厲王弭謗》,通過比較,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鄒忌之智和齊王之明,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案適合文言文程度較好的學生)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上課前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自行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並完成下面的練習。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4.聞寡人之耳者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3.鄒忌諷齊王納諫

4.能謗譏於市朝

(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點

1.忌不自信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4.王之蔽甚矣

印發《召公諫厲王弭謗》,要求粗通文意。

教具準備:幻燈片、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能言善諫的賢臣智士,他們能否達到勸諫的目的,這取決於多種因素。那麼它取決於哪些因素呢?下面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一個勸諫的故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教師提問學生的歸納字詞問題,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三、幻燈依次放映圖片:鄒忌顧鏡自覽圖、鄒忌問妻圖、鄒忌問妾圖、鄒忌卧牀自思圖、鄒忌向齊王進諫圖、齊王納諫圖、門庭若市圖、門可羅雀圖、各國進貢圖。並配以學生的畫外分角色朗讀,教師讀旁白。

四、比較閲讀《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召公諫厲王弭謗》。

提出如下問題:

1.鄒忌和召公各自進諫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因此而進諫的心理是什麼?

2.比較鄒忌與召公兩人的進諫方式。為什麼鄒忌的建議得到接受而召公卻沒有?鄒忌的説服有何特 點?對你有何啟示?

3.齊威王和厲王對諫言各自的反應是什麼?有何不同的處理方式?請對兩位君主加以評論。

4.試比較鄒忌與召公進諫後的不同結果,各説明了什麼道理?

5.從這兩則故事中,我們可以聯想到現實生活:對待他人的建議人們也有不同的態度。請談一談建 議對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義;也可從建議的方式或者其他角度談對你的啟發。

五、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先自主分析思考問題,然後分組討論,互相啟發,吸取別人有用的觀點以完善或訂正自己的觀點,並寫成百字比較文。

六、教師提問學生的討論結果,並加以總結。

七、教師總結: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鄒忌在勸諫之時從對自己身邊小事的親身體驗來説明治國的大道理,委婉親切自然,且有暗示和啟發作用,容易讓君主在不失人君的面子的情況下接受;召公則寓治國之理於比喻之中,

形象生動,有警醒君主、震聾發聵的作用。兩人都説理透闢,切中要害。進諫方式不同:鄒忌進諫方式委婉而富於暗示色彩;召公勸諫方式是直接的,智識深沉,有警告之意,是鋒芒畢露的。

二人所遇君主不同:一個從善如流,廣開言路,勵精圖治,用一個善字寫出齊王乾脆痛快的態度;一個止民之謗以致迫害人民,而用衞巫則寫出厲王的惱羞成怒。

不同的結果説明國君只有廣開言路,才不會受矇蔽,也才能富國強民,不戰而勝。相反,如果置人民心聲於不顧,並酷虐説真話的人,必會失去民心,最終因人民的反對而導致失敗。

附:《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更多請你搜索),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原作者:周曉蘭)

第五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

讀好文章,好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國中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幾個月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對於齊王,文章描寫的很少,可是這就足以讓我佩服齊王。‘‘善。’’這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它表現了齊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鄒忌的意見,很果斷。後面的3句話就更讓我驚訝,他不但不對説他不好的人受罰,還賞賜他們。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還會有憤怒的心理,認為別人怎麼能説國君的不是呢?最終,齊王以他的大度,換來了整個國家的成功。還讓我們懂得,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改正。齊王深知:以德服眾優於以暴力統一國家。最後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國家統治的很好。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羣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説他頭上的瘡疤一樣。

讀完《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齊王的果斷,如果你還沒看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請你看完我的文章,趕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9z5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