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紐倫堡火爐王》讀書筆記

《紐倫堡火爐王》讀書筆記

第一篇:《紐倫堡火爐王》讀書筆記

《紐倫堡火爐王》讀書筆記

陶器是世界上最早的手工製作品,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便已掌握製陶術。陶器是中國人在東漢時期的獨創。 許多行業都需要陶器,科技越發達,人們對它就越依賴。 儘管陶器如此重要,有關陶器的故事卻不多。《紐倫堡火爐王》是英國女作家奧維達為我們創作的優秀作品。

《紐倫堡火爐王》的故事始於十九世紀末的奧地利小城哈爾。故事的主角是九歲的男孩奧古斯丁·斯圖拉。在一百多年前,他的曾祖從地下挖出紐倫堡藝術家奧古斯丁·希斯柴戈爾在1532年所製造的陶瓷火爐。 男孩與火爐制創者同名,它擁有高超的繪畫天賦,他視火爐王為生命。在聖誕節的某個風雪夜,男孩的父親為了還債,決定把火爐賣到慕尼黑,這使男孩痛苦萬分。

第二天,男孩悄悄來到火車站,揣着麪包和香腸,鑽進火爐裏,跟着他去旅行。一天半後,男孩來到巴伐利亞邊界的小城,次日,他和火爐一起被運往慕尼黑。第三天來到了某個華麗的住所,不久,有人打開了火爐,看見了餓得半死的男孩……

中國是陶器發源地之一,也是瓷器的故鄉,在元代初傳入歐洲。16世紀20年代,部分意大利陶藝師遷居荷蘭,開始生產彩陶,已仿製中國景德鎮的青花瓷為主。18世紀初,中國明代年間的青花瓷對英國的陶器裝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歐洲的瓷器生產雖晚於中國,卻進步迅速。20世紀初,中國陶器逐漸落伍。

但後來,中國重新重視陶器生產,在xx年3月27日,中國在莫斯科成功舉辦了“中國瓷器精品展”,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陶器文化魅力。 隨着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中國與歐洲的陶瓷藝術將共同發展,將陶瓷的明天變得更美。

第二篇:王黎明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與《新世紀教師素養》握手

(讀書筆記)

石柱國小:王黎明

一名優秀的、成功的教師的專業素質應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三個方面。

1.寬廣深厚的教師專業知識 ——廣博的普通文化知識。教師的工作像蜜蜂採蜜,需要博採眾長,不僅要有淵博的普通文化知識,還要飽學有識,將其內化為個人的文化素養。 ——足夠的所教學科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在一定的限度內,教學的有效性是與教師所掌握的本體性知識呈遞增關係,因此豐富的學科知識是一個好老師的必要條件。 ——紮實的教育學科知識。教育學科知識涉及老師對“如何教”問題的理解。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使用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來思考學科知識,對具體的學科知識作出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解釋,從而將自己具有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教育學科知識不僅包括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還應包括學科教育學和教材教法知識。 ——知識的溝通與融合。以上三個方面的知識不能是孤立存在的,教師應將這三種知識相互溝通與融合,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專業知識結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對象的特徵對學科知識作出符合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原則的整合,以便教學對象能夠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説教師的教育學知識對學科知識的傳授起到理論性支撐作用,普通文化知識使教師 1

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養,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應對複雜教學情景並能夠有“遠見卓識”。不僅如此,教師在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中,應注意有意識地溝通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

2.純熟的專業技能 ——熟練的教學技巧。教學技巧是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控制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活動順利完成的教師行為方式。包括導入技巧、講解技巧、提問技巧、變化技巧等等。 ——良好的教學能力。優秀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實施的能力和學生學業檢查評價的能力。

3.特有的專業情意。 ——專業理想。教師的專業理想是教師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的嚮往和追求,它為教師提供奮鬥目標,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並獻身於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教師的專業理想,包括事業心、責任感和積極性,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師德,其核心是對學生的愛。 ——專業情操。教師的專業情操是構成教師價值觀的基礎,是構成優秀教師個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專業情意發展成熟的標誌,它包括:理智的情操(對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和道德的情操(對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認同而產生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專業性向。教師的專業性向是教師成功人事教學工作所應具備的人格特徵,或者説適合教學工作的個性傾向。優秀的、創造力強的教師的人格特徵應該包括:有見識、有獻身精神、有敏鋭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有獨立性,在人際關係上,耿直、坦率、不拘小節,詼諧、幽默。 ——專業自我。好的教師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具有獨特人格的人,是一個知道運用“自我”作為

有效的工具進行教學的人。因此,新世紀的教師,要傾向於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夠準確地、現實地領悟他們自己和所處的環境,對別人有深切的認同感,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和自我價值感。

第三篇:讀書筆記王清照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説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稜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為他們父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為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悦;沉重的小説,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第四篇:體育讀書筆記 王耀華

體育讀書筆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複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採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目的。然而,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都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變化的。怎樣抓好中學體育課的組織教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

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範體育課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堂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隊集合、服裝、精神狀態、禮貌行為、組織紀律、學生守則、場地器材的佈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

抓好體育課各階段的組織教學。體育教學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後鬆、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教師要抓住學生大都還處在課間休息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的特點,採用趣味遊戲,如:“請你跟我這樣做”,或“反口令訓練法”等方法集中學生

注意力,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到精講多練,語言生動,並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練習中引入競爭性遊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習興趣;結束部分。學生的情緒極易鬆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應採用一些調節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鬆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鬆、意念放鬆,同時作好課堂的小結。如何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自覺地參與學習呢?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對學生活動所具有的愛好和追求的心理傾向,它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大腦處於高度興奮,造成獲取知識、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態。可見,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如何使課堂教學興趣化呢?

1、導入課堂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它好比一場戲劇的序幕,要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求知慾,誘發出最佳的心理狀態,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創設最佳的教學情。我在導入課堂時(課的開始準備部分),無論從場地的佈置、學生活動的隊形、活動的內容以及組織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時內容,因地制宜的為學生創設一種富有激情、新穎的外界條件。有時的場地採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園形的、梯隊形的、五角形的、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規的場境設計,給學

生一種好奇、新穎的感覺。熱身活動時,有時採取否定上位的自由運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一起一會兒自由練習、一會兒小組結伴練習;有時安排在音樂的伴奏下,師生一(更多請關注:)起自編自舞、或模仿各種動跳躍的隨樂活動和無拘無束的唱遊等。這種組織方式既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了學生的練習激情,達到熱身的效果,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課能順利進入運動技能狀態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2、新授教學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授教學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過程。教師要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這個過程。為達到此目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正確的思維,輕鬆地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教學中,要改變班級只是作為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一種“靜態的集體背景”而存在的現象,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新授知識的動作要領,而是要創設教學情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讓學生進行自學積極地思維,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邊整理、邊刪改、邊示範、邊講解的方法,最後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在充滿熱烈探討的交談氣氛中和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識的內容。如我在新授“前滾翻”內容時,場地安排是把墊子擺設在斜面上,在帶着學生來到佈置好的場地前時,用直問與曲問相結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進入學習角色;問題有:墊子的用處?為什麼要放在斜面上等

等?這時學生便圍繞着教師的問題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再用重問與輕問相互交替的方法,來抓住重點、引出關鍵問題,使學生能分清主次;最後教師再運用近問與遠問的相互配合,把知識和技能進行縱向連貫。

3、安排練習時有趣

練習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優化練習設計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一環。單一的練習乏味,使學生厭學,因此,練習設計要儘量做到多樣化,趣味化。在前滾翻練習時,我安排了自練、互練、小組組合練以及互比、互評的交替練等方法,其間教師則運用精講示範、恰當點拔、分層要求和整體提高等方法進行指導。這樣的練習安排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課堂教學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要指導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能快地獲取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從而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1、教給學生自覺學習的方法

育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要把體育教學單一的理解為只是直接為增強學生體質服務,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覺學

習、自覺鍛鍊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和“自練通行,自學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組織學習材料,使教材中的圖案,文字表達方式能夠符合各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明確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文的工作,根據不同的看做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級的學生應從明意開始,會用完整的話表達內容的要求、簡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級學生應學會觀圖明意,並能對文字部分做到讀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邊讀邊議,逐步認識結論。高段年級學生要求按照教師提供的自學提綱進行獨立思考,經過質疑問難,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促使他們在課前去主動了解課文知識、思考課文內容、探討知識疑點等,經過質疑問難,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促使他們在課前去主動了解課文知識、思考課文內容、探討知識疑點等。

2、學生練習的方法

體育教學間的知識結構雖然相當複雜,但知識間往往存在着某種類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練習時既要考慮到學生身體的素質情況,又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的差異性,同時又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組織不同的練習方式,所以教師在教給學生的練習方法時,應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而定。如引導學生嘗試自練;來體會動作的難易點。啟發學生通過自由組合的小組練;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達到練習的效果。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隨時給學生創造一個自我評價、自我檢驗、以及對知識點的簡單分析、對課堂教學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活動窨。這種活動既是對學生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評價能力的培養,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競爭、鞏固知識的理想場所,後進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總而言之,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是真正把開啟知識的鑰匙交給了學生,也是提高學生身心素質、掌握知識的最佳途徑。

第五篇:王維詩歌讀書筆記

空靜融畫意

——王維詩歌讀書筆記

對許多詩人的瞭解仍舊止於書目上刻板公式化的簡介以及課本中零星詩句任務性質的背誦,王維便是其中之一。而之所以會選他的詩來讀皆因蘇軾那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事實上,在未細讀他那些帶有禪性畫意的詩之前,我更喜歡他的“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不為別的,就為那股隱含的盛唐氣象。也喜歡他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情真意切,語調柔婉。就連那句已經“口語化”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讀來情感上也比“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厚美些。也正是如此,才會在讀到他的山水田園詩的時候不覺一愣,空山明月,鳥驚花落,抬頭回味間突然的安靜加強了視覺的敏感,心緒寧謐中青松紅萼、落日孤煙被詩句摹成了畫,編成了卷……

(一)空靜

讀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最直觀的感受便是“空靜”二字。環境的感受是很容易影響到心境的,而內心的狀態又會反過來影響對環境的描繪,王維説自己“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這種心態和天性(當然不能排除部分政治因素)外化到詩中才有了那些讓人為之清心平和的詩境。因此,在“景”和“意”的關係上,我根據自己的感受將其詩中的“空靜”之意分為了兩類:一類為“貌空靜”即是空靜之感側重在直觀景物中,主要以景物的描繪營造出詩境。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中新雨之後頓生涼意,一個“空”字,既點出山中人跡罕至,又下接初秋天氣的靜爽,詩境澄澈。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等也都是通過對山中景物的描寫凸顯詩境的寧謐悠遠。另一類則為“意空靜”即是空

靜之感主要側重於自身的行為和感受以凸顯內心狀態,營造出內心空靜的境況。如:“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心的嫻靜反映到山水所見便是清川淨水,無塵無染。又如“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非心靜不能放達隨意如此,風中細微的蟬聲、天上白雲悄然的流變亦只有在空靜無礙的心中才會被放大凸顯。

所述兩者雖在“空靜”的表現上側重不一樣,但卻有着必然的聯繫,“景”因“情”而遇,“情”因“景”而生。無景之情,寡味而失卻美感,無情之景,板滯而失卻意味,因此二者雖可區分卻不可分割,情景交融,相互滲透,也正是這樣王維詩歌中的“空靜”才顯得圓融純粹。

而從詩的發展來看,王維詩中自然恬淡、靜遠寂寞的詩境卻是上承陶淵明而來,但又有區別。陶淵明説“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王維則感“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陶淵明言“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王維則笑歎“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陶淵明“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王維則“依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然而,在寂寞這一觀點的敍述上,兩人卻存在着差別。陶淵明寂寞時,看到的是“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歎詠的是“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念此懷悲慼,終曉不能靜。”日落冷月,氣象雖闊,情景卻不免淒冷。而王維寂寞時,清唱的是“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即使是“獨自”一人,琴空響,無知音,然而密林之中,仍然有明月來和。兩首詩中都有月,陶淵明的月是“素月”,清高遙遠,幽冷悽清,舉杯邀酌,卻只能形影相弔。而王維詩中的月卻是“明月”,究竟此月“明”到何種程度,王維詩中並沒有進行描述,但從整首詩的意境來看,此月絕不會讓人覺得淒冷,詩人清嘯感懷之間,明月應聲而來,多少是帶着暖意的。 王國維説:“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那月有何不同,我之心境不同矣。

而他們的差別一方面也許在於時代的不同,唐朝的平和安定與魏晉南北朝的動盪差異之大,世人的心理狀態自然不會相同,唐朝人樂觀積極的心態在有意無意間決定了唐詩的基本基調。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自身性格原因和接受思想的差異了,陶淵明的思想在於儒道之間,而王維的思想則在於儒釋之間,也許正是佛家的“寂滅”觀使得王維能安於寂寞、甘於寂寞,能於寂寞中察覺出自然外物之美,營造出“空靜”的意境,而在我看來“寂寞”對於陶潛更多的是着意堪破而並非自然接受吧。

(二)畫意

王維的生平簡歷中説:“他是傑出的畫家,又擅長音樂,能以繪畫、音樂之理通於詩。”晁補之雲:“右丞妙於詩,故畫意有餘。”個人覺得最能印證這兩句的是《過積香寺》中那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着一“咽”一“冷”字,音聲畫意盡出。

寫景狀物最忌諱的便是凝而不動,徒有其形,而王維的山水詩,卻靜中含動,意態悠遠宏闊。如其千古佳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直”一“圓”簡單而又深切,既有大漠蒼茫之感,又融入作者孤寂情緒。又如其“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動襯靜的辨證眼光描物狀景,那一縷柔柔的月光也能將宿鳥喚醒可見山中之靜,此以無聲之光寫靜又自有種通感的趣味,而鳥兒的鳴叫之聲卻是在以“動聲”凸顯“靜聲”,體物細微,韻致悠遠。而其“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則運用光影的的變幻交替,寫出景物的流變之美。他的“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氣象更是宏闊而又不失靈動,一壯胸中氣魄。

而個人最喜歡的卻是他那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每次讀到,都會想起《笑傲江湖》裏那曲《清心普善咒》,心神為之一蕩,神魄為之一舒。想那山路上本

來無雨,翠綠的色澤又豈可濕衣?細想之下,定是那綠色太過純粹濃郁且相連成片,人身在那一片綠色之中,便像被綠煙包裹,連衣衫似乎也被染成了綠色,畫中的暈染之法化於詩中,清爽之意頓生,想來一句詩便能消暑,實則夏日必備必吟之佳句。在王維的一些詩中,往往又加入人事,從而使畫面更富有生氣。如《白石灘》“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朗月舒照,景物清晰可見,乾淨明快。末句“浣紗明月下”則意境優美靈動,雖寫俗世可讀來卻令人忘俗。於是便想起歌裏唱的“夢中樓上月下,站着眉目依舊的你啊”,內容相異,情致卻是一般。

王維詩中“空靜”和“畫意”有時雖未同處一詩,但就其山水田園詩的整個思想情感來看,卻是組成其詩整體基調必不可少的部分。正是有了那種“空靜”的狀態,體物狀景才會細緻而悠遠,畫意才會濃厚。亦正是畫意存在胸中,“空靜“之感才顯得傳神精微。

另外,王維被稱為“詩佛”,其詩中的禪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其“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都是隱含禪機的,只是個人佛學修養有限,要參悟出一二恐怕會見笑於人,於是此處只取自身直觀感受,其他方面則有待以後花時間再參悟了。

中文系07級5班陳琳201411020147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gp5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