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中學生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

中學生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

中學生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

《母親》這部小説使人熱血沸騰,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們的勇敢不屈、正氣凜然,由衷地讚歎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欽佩他們對偉大事業的獻身精神。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請您閲讀。

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1

《母親》顯示了工人雖是犧牲品,但也有它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説明了感情是無價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他對於情感的權力,不管是工人,還是革命鬥爭者,作者還突出描寫了這些英雄人物美好崇高的感情世界,母親對兒子的母愛,巴威爾和沙馨卡的愛情,革命者間的友誼等,寫的是那麼真摯感人。

《母親》讓我深刻地感受了母親,巴威爾及其其他無產階級的人物,他們也有自己的英雄形像,同時我也在深深的思考,為什麼在其他作家的眼中工人就是社會的犧牲品?難道工人生來就是當犧牲品的嗎?難道工人就沒有自己的英雄形象嗎?難道工人就應該低人一等嗎?不,在革命時期工人也有自己典型性格和環境,他們也是支撐社會的英雄。我腦中又泛起曾經有過的一種想法:革命者沒有感情嗎?這本書卻十分肯定的推掉我這種想法,“它”通過描寫革命者美好的情操和無產階級人性美,深刻揭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讓我不得不承認革命者是有感情的,而且他們的情感世界比平凡人來的豐富、精彩。

一本好書讓我的假期更加精彩,一本好書讓我的課外知識更加豐富,一本好書讓我自己的世界更加成熟。而《母親》就是一本好書。《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羣眾革命鬥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鬥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鬥爭中結成同盟。小説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表現小説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羣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裏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維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羣眾的代表)。小説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羣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小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維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小組在羣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羣眾的覺醒。小説的人物形象體系和結構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鉅著,開闢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衝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説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

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嚮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2

讀完高爾基的《母親》,按理説寫出的讀後感應該是關於讚美母親的,可我卻不想寫那些,當然,母愛是值得永久歌頌的,知識在沒有領會其真諦,沒有觸機靈魂的情況下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膚淺的,和那些無病呻吟的文章一樣令人提不起興趣。

讀完母親。確實在一些方面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1.母親——作為生活在當時俄國黑暗社會最底層的工人代表,從一個沒有靈魂的麻木的人,一躍而為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為推翻沙皇統治而站在第一線的人。

母親身上,所發生得重大變化,讓我們震撼,尤其是母親不識字,卻比那些識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國的未來。這些與她的兒子帕沙卡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兒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不斷對他的母親灌輸革命的真理,將母親的思想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與母親本身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她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信任,沒有對兒子的自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不會使她在兒子被捕後,下定決心走兒子的路,從而真正成為一個革命者,一個大造新時代的人。這裏我們談到了理解,這不僅讓我想到一句話:理解萬歲。確實,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無價的,理解可以創造奇蹟,就像理解可以將帕沙卡和她的母親,兩個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一座信任的橋樑。在現代社會,很多問題有待於理解來解決,代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試想,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又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有時候我感覺父母不理解我,當然,為題是出在雙方。父母當總是讓我一個勁的學習,殊不知,為了責任而學習是很累人的。

2.書中的革命者為了信仰,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奮不顧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親的兒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們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農民宣傳革命知識,剖析他們受苦受累而沒有得到回報的原因,他們不懼資產階級及其他們的走狗們,把坐牢當作工作之餘的休息,出獄後依舊投身革命事業。這是多麼讓人敬重!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國所經歷的艱苦歲月,同樣的故事也在我們這片熱土上發生過,那些革命的烈士,將長眠在共和國的懷抱之中。這裏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時期,信仰高於一切,有着執著信仰的人會為它而拋棄生命。那些捨生取義的事蹟一直被人們坐傳倡,慢慢的好像已經成為了傳説,我曾經懷疑,所謂亂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現代社會,還會不會又為了信仰而獻身的人,還有沒有那份勇氣,坦然地面對死亡,正氣浩然。在那時,信仰是人們前進的動力,這不僅讓我思索,偉人為了信仰而不斷奮鬥終究成為了偉人,而在當代,如何確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時候想當五星上將,現在想來卻也可笑,一沒有軍事才能,二沒有軍事膽識,三沒有軍事機遇,談何成為將軍?小時候想當將軍想必那是戰爭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將軍罷了。説實話,從那時起就有點迷茫,在各方面的呼籲下努力學習,卻終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理想,總是過一天算一天,完成當前的任務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總是安慰自己,總之以後能報效祖國,名垂青史就是了,這就算我籠統的人生理想吧!在前面我提到,由於害怕寫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寫母愛的內容,可是當我寫到這兒才發現,這本書中未提一個“愛”字,卻無處不洋溢着母親對帕沙卡的愛。從母親對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後的提心吊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年邁而執著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為真理而奮鬥的無產革命者的愛,這是歷史的跨越。

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3

《母親》是我極為欣賞和喜歡的一部作品。它描寫了前蘇聯時期工農人民為真理,為平等,為自由,為過上好的生活而不斷奮鬥的故事場面。巴威爾·符拉索夫是工人區中鉗工的兒子。他偷偷地學習——因為這是工人所不能擁有的權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讀書、討論問題、辦報、散發傳單,幹起革命事業。母親起先擔憂自己的兒子,慢慢的,她喜歡並欽佩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們,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參加了革命工作。隨着革命事業的不斷壯大,沙皇反動政府開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爾為首的組織卻冒着生命危險宣傳革命思想。工農運動越來越浩大,羣眾的反響越來越強烈,母親的思想覺悟也越來越高,她將整個心靈獻給了屬於人民自己的革命事業。

《母親》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為自身利益而奮鬥。小説中,巴威爾這一羣青年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壯麗的革命事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為無數平民的利益到處奔走,演説、散發傳單,用宣傳去喚醒人民,使人民從以沙皇反動政府為主的壓迫大眾的機構中解脱出來。他們追求真理、熱愛和平,所以他們要奮鬥,要用行動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去捍衞羣眾的利益,去創造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實現無產階級的和平夢想。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真誠的呼籲使無知的工農階級覺醒,他們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了身邊的人。帕維爾的母親先是為兒子擔心,但在兒子的感召下,她開始幫助兒子,由對兒子的愛,開始轉變為對革命的愛,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把自己造就成為一位革命的母親,從一個柔弱、温順、憂鬱的傳統工人區婦女變成了一個有着深刻見解、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的殘酷毒打向羣眾宣傳革命真理;她和青年們一起帶頭,高高舉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幟,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兒子被捕、骨肉離別的痛苦,在一個個革命者接連入獄後仍堅持着實現自己的宿願……當法庭審理這些革命者時,年輕人振奮人心的微笑顯示着革命事業的光榮與革命工作者的頑強,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説宣示着堅定的信念:“……你們使人們無法生活,毀滅他們;社會主義卻要把遭到你們摧殘的世界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偉大整體,而且這一點——一定要實現!”他們的眼睛裏閃爍着正義的光輝。

這部小説使人熱血沸騰,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們的勇敢不屈、正氣凜然,由衷地讚歎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欽佩他們對偉大事業的獻身精神。特別是母親這個人物的思想轉變,由膽孝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熱愛生活、傳播真理的革命先驅。這壯麗、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諦。

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4

昨天我和幾個朋友一起讀了高爾基的《母親》,讀完母親,確實在一些方面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親——作為生活在當時俄國黑暗社會最底層的工人代表,從一個沒有靈魂的麻木的人,一躍而為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為推翻沙皇統治而站在第一線的人。

母親身上,所發生得重大變化,讓我們震撼,尤其是母親不識字,卻比那些識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國的未來。這些與她的兒子帕沙卡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兒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不斷對他的母親灌輸革命的真理,將母親的思想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與母親本身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她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信任,沒有對兒子的自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不會使她在兒子被捕後,下定決心走兒子的路,從而真正成為一個革命者,一個大造新時代的人。

這裏我們談到了理解,這不僅讓我想到一句話:理解萬歲。確實,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無價的,理解可以創造奇蹟,就像理解可以將帕沙卡和她的母親,兩個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一座信任的橋樑。在現代社會,很多問題有待於理解來解決,代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試想,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又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有時候我感覺父母不理解我,當然,為題是出在雙方。父母當總是讓我一個勁的學習,殊不知,為了責任而學習是很累人的。

書中的革命者為了信仰,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奮不顧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親的兒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們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農民宣傳革命知識,剖析他們受苦受累而沒有得到回報的原因,他們不懼資產階級及其他們的走狗們,把坐牢當作工作之餘的休息,出獄後依舊投身革命事業。這是多麼讓人敬重!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國所經歷的艱苦歲月,同樣的故事也在我們這片熱土上發生過,那些革命的烈士,將長眠在共和國的懷抱之中。

説實話,從那時起就有點迷茫,在各方面的呼籲下努力學習,卻終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理想,總是過一天算一天,完成當前的任務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總是安慰自己,總之以後能報效祖國,名垂青史就是了,這就算我籠統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於害怕寫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寫母愛的內容,可是當我寫到這兒才發現,這本書中未提一個“愛”字,卻無處不洋溢着母親對帕沙卡的愛。從母親對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後的提心吊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年邁而執著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為真理而奮鬥的無產革命者的愛,這是歷史的跨越。

《母親》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為自身利益而奮鬥。小説中,巴威爾這一羣青年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壯麗的革命事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為無數平民的利益到處奔走,演説、散發傳單,用宣傳去喚醒人民,使人民從以沙皇反動政府為主的壓迫大眾的機構中解脱出來。

他們追求真理、熱愛和平,所以他們要奮鬥,要用行動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去捍衞羣眾的利益,去創造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實現無產階級的和平夢想。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真誠的呼籲使無知的工農階級覺醒,他們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了身邊的人。

母親正是從一個柔弱、温順、憂鬱的傳統工人區婦女變成了一個有着深刻見地、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的殘酷毒打向羣眾宣傳革命真理;她和青年們一起帶頭示威遊行,高高舉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幟,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兒子被捕、骨肉離別的痛苦,在一個個革命者接連入獄後仍堅持着實現自己的宿願……當法庭審理這些革命者時,年輕人振奮人心的微笑顯示着革命事業的光榮與革命工作者的頑強,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説宣示着堅定的信念:“……你們使人們無法生活,毀滅他們;社會主義卻要把遭到你們摧殘的世界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偉大整體,而且這一點——一定要實現!”他們的眼睛裏閃爍着正義的光輝。

高爾基母親的讀書筆記5

這個36歲入主現代、51歲做議員、66歲當總統的號稱“推土機”的男人,青年時代之前似乎一直在貧困和窘迫中度過。高中畢業後前去首爾投奔父母,一家人熱烈擁抱,為團聚而興奮異常。可是臨睡前才發現,窄小的貧民房根本容不下這麼多人。一家人分散多年終於團圓,卻無法睡在一起。成為議員後,他下決心,要建能讓一家人睡在一起的房子,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社會。

因為經歷過在人力市場像牲口一樣被人挑選、否則這一天就沒有口糧的焦慮,在做總統後,他會為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感到錐心痛楚,於是提出“向露宿者提供職位”的方案。“每個人都要有工作啊。各位,不要為討三千元的免費午餐而奔波,用自己的力量吃一千元的飯吧。”

大學的時候,他想擺脱積年的勞苦前去參軍,卻因身體太差被拒。在國營醫院免費醫治的時候,親眼見到醫生的冷漠,親耳聽到不給貧窮患者用好藥的“醫囑”。做首爾市長後,他一手推動建成老年人綜合醫院,並向醫護人員殷殷囑託:“對患者親切一點,他們的病就會好一大半,對窮人來説,親切也是一種藥……”

他的父親從未當面表達對妻子的愛,妻子死後,所有的感情只能寫在墓誌銘上,所以他讓自己成為一個肯對妻子説“我愛你”的丈夫。

年輕時曾感受被施捨的羞恥,做市長後,心心念念要替接受助學金的學生保住尊嚴。不致辭,解散演出,只是給學生們説,錢是借給你們的,等你們境遇有所改善後,還給需要幫助的後輩吧。

他説,窮過的人更懂得窮人的心。可是人與人又有多麼大的不同啊。有人幼時貧寒,更知道體恤窮人。有人一朝爆發,面目格外可憎。有人遭受不公,於是終生致力於保護公平。有人受權勢欺壓,得勢後手段更加驚人。

這與知識、財富、教養都無關,需要的只是一顆敏感善良,能感知疼痛的心。一念之間,人心之善惡,如天地雲泥。

想到李亞鵬。他的小女兒李嫣先天脣裂,他們坦然接受這一切,並以女兒的名字設立基金,幫助遭受同樣痛苦卻無力醫治的父母和孩子。在絕地阿里,李亞鵬和他的醫療隊忍受5000米海拔引發的劇烈高原反應,為脣裂患者施行手術。前來求助的,有一位64歲的老奶奶,她用頭巾矇住嘴巴,卻遮不住熱切的眼睛裏飽含的淚水。哪怕只剩一天時間,也要嚐到正常容貌的滋味啊。是一個脣裂的嬰兒將他們的心願變成現實,她因為缺陷,成為天使。而李亞鵬,這個不英俊、不年輕、因為種種話題飽受非議的男人,驀地風靜日閒,祥和清明。

這樣的人,因為自身遭受的苦痛,而更願意體諒他人,幫助他人。心中種有善因,身外必結善果:這就是這個世界愛和公義的源頭所在,也讓年輕的人對人生不致失去信心。這樣的人,便是佛啊。

李明博幼時,母親以賣烤餅養活一家人,只有在哥哥過生日的時候才能吃到的美味烤餅,母親連聞也不願去聞。日後,他在市場看見一對賣烤餅的聾啞老夫婦生意不好,於是親手去教他們如何烤得更脆,為了多賣一點,還與顧客合影,給他們簽名。那天他買了一大袋,咽不下去,抱在懷裏,彷彿那上面還有母親的味道。我想象這個老人在街頭沉緩孤獨的背影,禁不住淚落如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e1yk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