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摘抄式的讀書筆記

摘抄式的讀書筆記

第一篇:摘抄式讀書筆記

摘抄式的讀書筆記

1.《人生三態》----意林

【摘錄】教授説:“水有三種狀態,人生也有三種狀態。水的狀態由温度決定的,人生的狀態由自己心靈的温度決定的。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麼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就會是冰,他的整個人生也只有他雙腳站的地方那麼大;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抱平常心態,那麼他就是一汪常態下的水,他能奔流大河、大海,但他永遠離不開大地;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是100度的熱,那麼他就會成為水蒸氣、成為雲朵,他將飛起來,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樣大。

【評】正如教授所説人有無限可能。也許我們還在掙扎,也許我們躊躇滿志,也許我們未來渺茫無望,但只要堅持,只要願意發光發熱,都會發掘出自己的天地。

2.《橘子的心》----意林

【摘錄】一個孩子手拿一個橘子,問:“媽媽,為什麼橘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哪?”“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為什麼橘子裏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哪?”“那是橘子在告訴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這也就是在告訴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母親接着説:“孩子,橘子的果肉長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還有另一層用意哪,你知道嗎?”“不知道。”孩子回答。“還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佔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

【評】從生活細處發現真理、體味哲學,這是生活做人的大智慧,也是從媽媽那裏得到的最直接淺顯的道理。也許有時我們會困惑,但生活總給我們以啟示真理,讓我們繼續有勇氣生活。

3.《風》---意林

【摘錄】雨,能給人以慰籍,能醫治人的心靈,使人的性情變的平和。真正給人哀愁的,不是雨,而是風。

隨處飄然而來,隨處飄然而去。不詳其初起,不詳其終結,蕭蕭而過,令人腸斷。風是已逝人生的聲音。人不知風打哪裏來,又向哪裏去,聞此聲而傷悲。古人已經説過:“夏秋夕昏寒涼氣,皆自颯颯風裏來。”

【評】你説“隨風潛入夜”,你説“風蕭蕭兮易水寒”,你説“風吹柳花滿店香”,你説“大風起兮雲飛揚”,你説“吹面不寒楊柳風”……你説風是和煦是關懷是温暖是春意,你説風是蒼涼是悽迷是凜冽是無情。風只是默默,默默吹着大地無言。

4.《愛到八分最相宜》----意林

【摘錄】太愛一個人,你會太在乎他(她)會跟誰在一起,心裏是否有你,你的眼球會因為老跟着他(她)而顯得迷茫,會牽腸掛肚,患得患失。

太愛一個人,你會在想要見到他(她)時神經兮兮地翹首以待,當他(她)離去時又悵然若失。

太愛一個人,你會剛説再見卻又心生思念。

太愛一個人,你會因為他(她)的温柔而滿懷甜蜜,更會因為他(她)的冷漠而鬱鬱寡歡。

太愛一個人,你會被他(她)牽着鼻子走,如被魔杖點中,完完全全沒有自由。從此,你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你以他(她)為中心,跟他(她)在一起時,他(她)就是整個世界;不跟他(她)在一起時,世界就是他(她)。

太愛一個人,你會無原則地忍受他(她),慢慢地,他(她)習慣於這種縱容,無視你為他(她)的付出,甚至會覺得你很煩,太沒個性,甚至開始輕視、怠慢、不尊重你……

【評】愛總是刻骨的毒藥,風雨由天,聚散隨緣,距離也是一種美。有些人只是過客,不如更愛自己,做一個精緻生活的人,過一種肆意優雅的生活,留下一段風流美麗的韻事,獨留天際。

4.《做大事者無瑣碎》----意林

【摘錄】做大事的人必定沒有瑣碎。瑣碎的心境、瑣碎的事,會扼殺掉人最優質的天分。

很多人覺得:掌握資訊,可以讓自己做事更方便。但不少人錯誤地理解了“資訊”二字的含義,把它同“小道消息”、“他人隱私”畫上等號。

中國人離不開飯局,飯局上離不開“小道消息”。吃的是山珍海味,品的卻是家長裏短。

一個人的講話,若總是不離他人隱私,且所説的內容總能讓你時時有驚訝。離他遠點,否則,下一個被出賣的,就是你。

不要一頭扎進是非堆,不要扎堆講是非。雖然你也許覺得“講是非”是最容易讓對方敞開嘴巴的途徑,但是非講得太多,心就會變得渾濁。

【評】人心那麼小,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有人忙碌一事無成,那是對細枝末節的瑣碎過多關注。米可果腹,沙可蓋屋,但二者摻到一起,價值全無。心若清水,便可容量無限。心若渾水,只能整日無閒。倘若心已累,那麼身便已拖累再無希望。

5.《地震廢墟下的深情絕唱》----讀者

【摘錄】她睜開眼,發現四周一片黑暗,同時感覺渾身疼痛。珊德拉意識到自己被埋在了房屋的廢墟中,到處都是鋼筋、木樑、泥土和石塊。她很害怕,大聲地叫着雷米的名字,但很久都沒有聽到他的迴應。恍恍惚惚中,她聽到有人在大聲地叫着自己的名字:“珊德拉!珊德拉!”她幽幽地醒轉過來,又仔細地聽了聽,是的,是雷米在叫她的名字!他沒有死!她努力地張開乾裂的嘴脣,大聲地答應着雷米:“我在這兒,快救我!”珊德拉邊説着邊試圖移動了一下身體,腰部卻傳來一陣劇痛,手也好像斷了,根本抬不起來。死亡的恐懼使她大哭起來。這時,從附近傳來了雷米的聲音:“親愛的,別害怕,我在這兒呢!”因為書房和卧室之間的牆壁已經倒塌,雷米離妻子卧倒的地方非常近,如果兩人都不説話,他們甚至能聽見彼此的呼吸聲。

【評】有些愛可以超越一切,比如愛情,比如因愛情兩人長久相處後收穫的親情,這種情感無關自私的收穫,只是心與心的信任,心與心的託付。因為愛,所以相信,因為愛,所以可以打敗一切。

6.《有一種觸摸不到愛》----讀者

【摘錄】因為這種愛,對方給不了承諾,定不下約定,象端在手中的蠟燭走在有風的夜晚,偶然的希望,只是不知下一刻或哪一刻便會被熄滅,也象過眼煙花一樣燦爛過。這種愛限定了未來,卻打開了時間的枷鎖,讓愛自由不被它束縛,永恆終於相信了幸福的瞬間。有一種愛,也曾哭過,也曾掙扎過,也曾心讓痛攆過,但卻永遠追不上幸福的腳步,抓不到夢境中模糊的背影.如果有一天這種愛象斷了線的風箏,請原諒鹹鹹的眼淚,依然感謝今生與你在幸福的瞬間相遇。它們就象天空與白雲,如果沒有了雲,天空會不會寂寞?

【評】藉着同一縷陽光將愛深深地埋在心底。有一種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對方的苦衷,換在對方的位置體會對方的難言。看不到彼此深切的眼神,擁不到對方温柔的懷抱。象美麗的肥皂泡在空氣中一揮即破,一碰即碎,只能閉眼微笑。

7.《寫給自己的忠告》----讀者

【摘錄】無法入睡的夜晚,想寫點東西給自己,回想走過的路,總覺得有些忠告要講給自己聽……

1、壓力是不可避免的,失眠是無可奈何的,so不要着急,不要煩躁,心平氣和地接受。躲不開就接着,晚上睡不着那就白天睡。

2、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再好的朋友也是應該親密有間的,別總把自己不當外人。

3、身體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難受也是自己的,so不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4、傷害是別人帶來的,開心是自己尋找的,想哭就哭,哭完了接着笑,沒有人能把誰的幸福沒收。

5、責任是從現在開始就要承擔的,父母不再年輕,能回報的時候及時回報,不要總覺得時間還很多,歲月不等人。

6、親人是父母給你找的朋友,朋友是你給自己找的親人,so同等重要,孰輕孰重沒那麼多分別。

7、跟正常人講道理,不正常的人不需要道理。該和善的時候一定要和善,該罵的時候千萬別忍讓,時時處處的彬彬有禮那是爛好人。

8、努力去做自己該做的,but不要期待回報,不是付出了就會有回報的,做了就不要後悔,不做才後悔。

9、幫別人的事做完就忘記,別人為自己做的事時時記着,哪怕這個人只有那麼一次好,他也是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評】夜深人靜最引人遐思,也最讓自己反省。我們可以在白日裏膽大妄為、狂妄肆意,卻怎也抵不過黑夜裏一地明輝,忍不住的捫心叩問,又做成第二天的準則。人總是有一定的約束,最有效的,則是源於自身的標準。

8.《人有遠慮,必有近憂》----格言

【摘錄】濫思甚者疾病多,積慮深者生機淺。日思夜想,都是煩,你哪能身寬體胖?林妹妹思慮過多,多美的青春卻是一個病殃殃的身子;坐想行思,都是愁,你哪能笑逐顏開?諸葛亮謀算太多,出師未捷常使英雄淚滿襟。

當春的花朵,在春天燦爛開放,花朵不去想秋天的凋零,她在春天只管把花開好,到了凋零的秋天之際,卻是她結出碩果之時;如果在春天裏只想秋的蕭瑟、冬的肅殺,那麼,一念至此,則百無聊賴,萬念俱灰。心若成灰,身體即多疾;心若成灰,事業即多敗,無好身體,無好事業,無好心情,那麼幸福,歡樂,成功,又從何談起?

【評】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少年是快樂的,該爛漫且爛漫;青春是美麗的,該綻放且綻放;芳香的熱茶趁熱喝,不要等到變冷;醇厚的美酒趁興飲,不要等到變餿;少年老成不是太好的事,少年將老年的日子過了,有什麼好呢?少年可老年,老年難少年。

9.《我只管捕自己的魚》----格言

【摘錄】拉德就在這時候闖來了。

因為嚴重口吃,靠嘴謀生的吉拉德必須放慢説話速度,同時他更注意聆聽客户的需求與問

題。而沒有人脈的喬·吉拉德,最初只靠着一部電話、一枝筆,和幾頁電話簿作為客户名單。只

要有人接電話,他就記錄下對方的職業、嗜好、買車需求等生活細節,雖吃了不少閉門羹,但多

少有些收穫。曾有人在電話中用半年後才想買車的理由打發他,半年後,喬·吉拉德便提前打電

話給這位客户。就是靠着掌握客户未來需求、緊迫盯人的超常毅力,吉拉德從對手如雲的底特

律,殺出一條血路。

【評】吉拉德曾在一次演講中説道:“很多人早上起牀後,糊里糊塗地過了一天,不知道生活的目標是什麼?還有人總在等待機會的到來,期望一條大魚撞到自己懷裏。我不是這種人。”的確,做自己該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努力之後可以達到的,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10.《我不該這樣愛你》----格言

【摘錄】你5歲的時候,要媽媽幫你整理扔得到處都是的玩具;l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就哭鬧着讓我也去買來;l5 歲的時候,你寫情書給班裏的女孩子,説,我媽媽認識很多的人,誰要是欺負你,儘管告訴我;20 歲的時候,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都是抱怨,説食堂的飯菜如此糟糕,為什麼不給我多寄些營養品來?今年25歲的你,在一次與同學的閒聊裏,很驕傲地説,我爸媽早已給我備好了買房的錢,我即便是不怎麼奮鬥,也一樣可以在這個城市裏過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寬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評】作為孩子,我們應對那些將父母啃到疲憊的往昔感到愧疚。終有一天父母會老去,我們也要離開。操勞的父母們,彼此原諒,彼此放手。

第二篇:《昆蟲記》讀書筆記摘抄

在許多的科學書裏,我最喜歡《昆蟲記》。

《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和《昆蟲世界》,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融合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又用蟲性反觀社會人生,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徵的描述等。《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蒼蠅等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

我從書裏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他仔細的觀察。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昆蟲是可愛的,是有感情的,他們是大自然的生靈,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令人憎恨、厭惡的對象。在法布爾的書中,昆蟲演繹着大自然的經典故事,扮演着主角。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法布爾的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要寫完十卷<<昆蟲記>>是何等困難,這不僅需要耐心與毅力,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法布爾他卻做到了,他觀察某種昆蟲,一觀察就是幾個小時,幾天,或更長的時間,這還不夠説明他的耐心與毅力嗎?他遇到困難時堅持不懈,用一生的時間寫完<<昆蟲記>>,他的這種可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們只有用心去品味這本書的精華,才能對他所研究的昆蟲有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第三篇:《人生》讀書筆記摘抄

近日借的書都還不錯,每天做點兒開卷有益的事。不知怎的,有本書自從書名印入我腦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路遙的《人生》幾次都想借來看,但在圖書館都沒找到。算了,在網上百來了一本電子的.感動着加林和巧英的愛情也感動着感情與理智之間的抉擇。結局雖然不那麼完美,但是總覺得人生或許就該是這樣的。人活着,就要對自己的選擇有所擔當。

書中有幾段風景的描寫,很傳神,看着彷彿身臨其境。

外面的陽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天藍得像水洗過一般。雪白的雲朵靜靜地飄浮在空中。大川道里,連片的玉米綠氈似的一直鋪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兩過的大山擋住了視線,更遠的天邊瀰漫着一層淡藍色的霧靄。向陽的山坡大高分是麥田,有的已經翻過,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沒有翻過,被太陽曬得白花花的,像剛熟過的羊皮。所有麥田裏複種的糜子和蕎麥都已經出齊,泛出一層淡淡淺綠。川道上下的幾個村莊,全都罩在棗樹的綠蔭中,很少看得見房屋;只看見每上村前的打麥場上,都立着密集的麥秸垛,遠遠望去像黃色的蘑菇一般。

太陽剛剛落山,西邊的天上飛起了一大片紅色的霞朵。除過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黃色的光芒,川兩邊大山濃重的陰影已經籠罩了川道,空氣也顯得涼森森的了。大馬河兩岸所有的高稈作物現在都在出穗吐纓。玉米、高粱、穀子,長得齊楚楚的。都已冒過了人頭。各種豆類作物都在開花,空氣裏瀰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遠處的山坡上,羊羣正在下溝,綠草叢中滾動着點點白色。富麗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顯得格外寧靜而莊嚴。

他們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牽牛花繞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閃閃的珍珠一般撒滿了暗藍色的天空。西邊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線,像誰用碳筆勾出來似的柔美;大馬河在遠處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來的旋律一般好聽。一陣輕風吹過來,遍地的谷葉響起了沙沙沙的響聲。風停了,身邊一切便又寂靜下來。頭頂上,婆娑的、墨綠色的葉叢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朧的月下泛着點點青光。

雖然這書寫的是改革開放初期,並且還是農村的故事,但是對現在依然很有教育意義。有多少人不被物質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神裏。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是對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確的缺乏判斷。在別人的眼裏,他找到了自己。這個被認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準確的説,他迷失在別人的眼神裏。人生的價值體系到現在也沒有建立起來。我為什麼而活,這個命題沒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連榜樣的力量也沒有。我們看到的是紛繁無非是 “名”、“利”二字,雖然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卻沒有人脱的開。我們比從前更羨慕別人的權、錢、勢、優越,我們比從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瑣。

我們不能正視生活帶給我們的苦難,不能正視貧窮帶給我們的無奈。我們的哀怨蓋過了坦然。熱情沒了,勇氣都沒了,甚至連心都沒了。我們選擇了盲從,選擇了隨波逐流。我們忘了自己還有熱忱,忘了去改變,忘了躍出雲層我們就都看到曙光。位置決定我們的眼界,前面的主語被忽略了,那是我們心的位置決定了我們的眼界。可是沒了心又怎能看遠?

《人生》結尾處有幾句話,讓我格外感動:

對待社會,我們常説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説,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相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本來想多寫些的,但是,撩撥人的感動處處都有而人的心越來越麻木。我們越來越不能感動,所以不在寫的多少,有時間再看一遍原著吧。

第四篇:《童年》讀書筆記摘抄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童年。在大家的心理,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可自從我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的童年並不一定都是美好快樂的。

小説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我喜歡阿遼紗。彼什科夫這個人物,他是個可憐的孩子。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期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呵護,愛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歲,阿遼紗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可,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曾當過鞋店裏的夥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裏和聖像作坊裏當過名日“學徒”的小傭人。無論在哪兒,他都要擔負着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可低層勞苦大眾的非人般的奴隸的生活,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瞭解並更加痛恨包圍着他的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了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我應該向他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

從小我就生活在幸福快樂的家庭,家人都很疼愛我,給我一切最好的東西,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我花着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錢,不會省吃儉用,我的生活物質條件很好,但不會好好利用這樣的條件。我沒有挨餓受凍過。阿遼紗在11歲的時候就開始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了,靠自己的努力去奮鬥。而我卻享受着家人的呵護,不努力的學習,只知道玩,不懂得怎麼省吃儉用,不懂得怎麼去努力學習。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不能辜負爸爸媽媽這麼多年來對我的栽培,不能,浪費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一分一毛。我要努力的學習,我要更懂事點,將來要好好的孝順他們。

它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成長故事。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不斷地爭吵、鬥毆。一天,他把一塊白桌布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阿廖沙的生活從此失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光彩。但在這種污濁的環境裏,外祖母的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給阿廖沙很深刻的影響,讓他在悲慘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着正直,善良的心。

這部作品取自於作家的真實生活經歷,不但再現了作者幼時的悲慘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殘暴統治的縮影,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與社會的腐-敗。

《童年》的語言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將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鮮明的表現出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它讓我看到了憧憬美好生活、正直善良的阿廖沙;兇惡殘暴、冷酷無情的外祖父;勤勞善良、樂觀的外祖母;堅強美麗的母親;兇狠的繼父;自私殘暴的舅舅們…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喜怒哀樂,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跟阿廖沙比起來,我們的童年可是幸福得多,擁有美滿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得到家長的疼愛…有些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停對身邊的種種不滿抱怨。其實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一味的要求更多,不滿足於現狀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每當對環境抱有不滿時,請想想阿廖沙吧,想想那雙明亮的眼睛,想想那雙勤勞的手,想想那顆善良的心,想想那段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奮力向上的成長經歷,你還有什麼理由怨天尤人呢?

所以,請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擁有的一切!

第五篇:幼兒園讀書筆記摘抄

只有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同於舊式教育裏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心得: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己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説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希望他們安靜。可是這種“約束” 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説的、想做的慾望卻更強烈。因為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閲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為教室的主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為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慾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己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標籤: 讀書筆記 摘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e3y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