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第一篇: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人之特殊就“特”在,人雖來自於物,卻能超越於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存在,卻又超越了生命的侷限,教育讀書筆記摘抄。人就是這樣一種彷彿來自兩個世界、生活在兩個天地,既近於禽獸而又類於天使,身上充滿了“二律背反”式矛盾,既“是其所是”而同時又“是其所不是”的那種存在。——高清海(第1頁)

長期以來,我們把教育視為為一中社會現象,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和要求,作為教育發生的原點,不知不覺偏離了教育的本真。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會的教育。教育固然對社會發生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須通過培養的人蔘與社會實踐而實現。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關乎人的教育。對人的認識,成為教育活動和教育學的前提。(第2頁)

我們對人的認識,要轉變物的認識方式為人的認識方式,確立人是由雙重生命構成的一種具有複雜性的統一體。(第10頁)

人把生命的適應性活動變成了創造性活動,這就不僅賦予人的生命以獨立的“自我”,還使生命活動變成自我支配的“目的性活動”,在自身活動範圍獲得了發展的自由。(第23頁)

人是文化的生產者,文化也是人的生產者,人與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人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文化是人詩意存在的棲居地。這樣在文化的世界裏,人才是人。離開了文化世界,人就可能成為一種“動物”。所以,人永遠是文化的子孫,是文化的載體,生命是文化核心。(第26頁)

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存在,作為“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他的超越不只是滿足物質需要,它是一種更好的、新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的追求。如同普列斯納所言,人永遠意欲着和盼望着,思考着和想象着,感覺着和信仰着,為自己的生命擔憂着。(第29頁)

教育對生命來説,是最基本的原點,它源於生命發展的需要,同時,生命發展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生命的發展不是自然的肉體生長,也不是憑空進行的,它藉助於文化,是人與文化之間的矛盾統一。教育在人與文化之間“製造”矛盾、解決“矛盾”,又不斷地“生成”新的矛盾。所以,生命、文化成為教育的原點,文化源於生命的存在,故此,教育最根本的原點只在於生命本身。(第39頁)

教育的職業性和社會性誠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則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為可能長時間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種不知不覺加重的病患一樣。一個國家會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認識到病情的嚴重。——理查德·利問斯通(第43頁)

沒有人文教育不行,只有灌輸式的壓抑人性的人文教育也不行,讀書筆記大全《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那種以工具價值為主體的知識教育與以人格培養為目的的人文教育不是平等的,人文教育要高於知識教育,從根本上制約着知識教育。而且不僅要制約着人文知識的教育,要以人文的方式進行文科教育,把文科教育變成欣賞的過程,變成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的過程;還要用人文教育觀照科學教育,使科學教育成為具有人文教化意藴的、全面的科學教育。(第47頁)

生活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生命存在狀態的一種體驗。陶行知説,“什麼叫生活?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裏生生不已的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 (第47頁)

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要取決於遙遠的未來;兒童所必須做的這些事情,是為了他將來要做某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預備而已。結果是,他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第48頁)

兒童的生活是“兒童”的。是充滿童心、童趣、童稚的。一旦我們在教學中以理性的尺度,以唯一的尺度,或以某種崇高的尺度,來剪裁兒童的世界的時候,兒童就不在生活之中了。(第50頁)

生活不僅在於它的意義,更在於它是生命的衝動,充滿着生機活力。充滿活力的生命是創造的,一定意義上是“野性”的。幼小的生命應該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他們應該在東奔西跑中,在手舞足蹈中感受自然,親歷生命,體驗生活的本真,享受童年的樂趣。(第51頁)

課程設計如果憑藉某中政治權利,充滿一種權利的話語,用政治的標準來塑造青少年兒童的言論、行為和生活,那不是人的教育所需要的。(第56——57頁)

我們的教師,如果像工程師一樣,把學生人為塑造得一個模樣,那麼我們的教室就談不上育人,而只能是“制器”。 (第58頁)

我們需要的不是規訓,而是人性化的紀律。課堂需要紀律,但紀律不是為了安靜的秩序,不是為了維護教師的利益,更不能由此壓抑學生的生命需要。“最高的規範就是自由”,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告戒我們,紀律必須為生命的自由發展服務。一旦紀律成為摧殘生命的“兇器”。就成為必須廢除的規訓。(第62頁)

教師常犯的25種錯誤,包括不當的教育策略、體罰、有意疏遠、公開嘲諷、偏袒、生理歧視、人身攻擊、不當的師生關係、故意虐-待、種族文化歧視、侮辱、錯誤的指責、性騷擾等。(第64頁)

教師的“有些語言和行為能給人脆弱的心靈帶來創傷,且這種創傷會伴隨人的一生。(第65頁)

第二篇:《愛的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摘抄]讀書筆記摘抄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部流傳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個小孩的日記方式來寫的,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但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愛",一個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眼.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美好.我們要完全的擁有它,就必須去充實它,讓我們攜手,共創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愛.這本書裏也正是想表達這一點.在這本書裏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賣炭者與紳士》還有《義快的行為》這兩節,

第一節寫了一個父親對他兒子諾琵斯的愛,諾琵斯罵培諦的父親是個"叫花子",諾琵斯的父親知道後,非要諾琵斯向培諦和他父親道歉,雖然培諦的父親一再拒絕,可諾琵斯的父親還是堅持要讓諾琵斯道歉,從這裏可以知道,諾琵斯的父親是一個多麼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愛來薰陶他的兒子,讓他的兒子也變成一個關心別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節寫的是一個墨盒砸到老師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後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沒想到扔到了剛從門外進來的老師,最後卡隆要幫他頂罪,但老師知道不是他,讓肇事者站起來,並沒給他處罰,聽他講完事實後把那些人抓了起來,但卡隆跟老師説了些話,老師就不處罰他們了.這裏就表現了卡隆他關心他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並且得饒人過且饒人,這是難得的一種為人處事.

讀到這裏,我想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上,使同學之間自私自利,以我為主,嫉妒打擊,怕得罪人,惡意競爭等不良作風日益生成,那種關愛他人的精神已經漸漸淡漠,在社會加強精神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校家庭上學習這關愛他人,讓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愛心來薰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第三篇:《今天我們怎樣做教育》讀書筆記及摘抄

經常在教育網站轉的老師大多聽過盧志文這個名字,我在早幾年就在朱永新、張文質、李鎮西等的文章中看到。他是全國知名的校長---江蘇翔宇教育集團的總校長,還是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他在教育在線網站開闢“盧志文在線”學校管理論壇,影響力比較大。這年月,名教師出書不是什麼新鮮事,也不算什麼難事。但是儘管江湖多年有盧志文的傳説,他卻一直到2014年才出版了第一部專著,二十多年磨一劍,300來頁的《今天我們怎樣做校長》有大料。

書有一個副題:“盧志文杏壇絮語”,這本書跟大多名師的書類似,沒有很強的系統性,實際上由不同板塊構成,也就是從教多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一個老師的成長史。但是,這種傳記式的書,特別是校長們的書大多有拼湊之感,脱不開:走上講台、成長故事、報告演講、管理制度、媒體報道等等。不過,盧志文的書始終貫穿他個人鮮明的風格,思想敏鋭,充滿智慧,激情勃發,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

盧志文是一個可愛的校長,他不是那種一本正經、大義凜然的光輝正確的高大上領導,他“博學而儒雅,機智而幽默,激情而沉穩,大氣而從容”,開口即“智慧、睿智、學養、深刻”,他不官本位,也不只盯着錢。他不是“只會”當校長,教學基本功紮實,愛好廣泛,書法篆刻能在專業比賽中獲獎,編謎語、寫對聯。

以下摘錄“絮語”中的金句。

1.成功並不是一大堆做成的事情所構成的一種結果,而是積極進取、不斷思考與實踐所形成的一種狀態。

2.我主張“用腦袋行走”,做“思考的實踐者”。勤於學習,才能善於思考。

3. 許多人對讀理論書籍不感興趣,那是因為沒有讀進去……

4.找一百個理由埋怨環境,環境不會因為我們的埋怨而有絲毫改變;找一個理由改變自身,明天自己身上就會發生可喜的變化。

5. (盧志文的母親)自有一套理論:世上只有一個便宜,你討掉了,別人就沒有了。

6.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層:德知、德識、德行和德性。

7.把德育僅僅定位在教育的“動力系統”、“保障系統”層面,是錯誤的。德育,就是教育本身。

8.學校改革才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着力點。……教育體制創新的活力在基層。

9.沒有長遠戰略,學校工作必然隨波逐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短期效應,急功近利,在低水平上重複。

10.作為領導者,校長都渴望學校能有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但反過來,教職員工更希望自己的學校有一位好校長——品德高尚,事業精進,以身作則,靠得住,信得過。只有這樣,員工們才會感到有奔頭。

11.人們多樂意“被領導”,但都反感“被管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給我上”不如“跟我來”……校長應該做“鬧鐘”——通過敲打自己去提醒別人!

12.基層幹部做“法家”,中層幹部做“儒家”,高層領導做“道家”,這是很多管理行家的共識,也應該是學校較為理想的管理層級定位。

13.校長修養十三條:心懷大愛、知人善任、廉潔奉公、廣開言路、開拓創新、負責高效、高瞻遠矚、敏於學習、實事求是、以身作則、委曲求全、上尊下睦、學會權變。

14.校長要學做“車胎”——受得了氣才堅強。

15.現實也許很殘酷,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決意朝那個叫“理想”的方向走去。

16.進取比進位重要,合作比競爭重要,激勵比懲罰重要,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重要。

17.深入研究,把握方向,科學決策,這是“做正確的事”;關注過程,求真務實,贏在執行,這是“正確的做事”;和諧氛圍,激發鬥志,鼓舞士氣,這是“愉快的做事”。有此三點,堅持做下去,必有所成。

18.經營,讓學校更像學校,而不是把學校變成學店。

19.有人説中國沒有校長,只有教導主任。中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框架,早已讓校長降格為教導主任。從教務主任辦學,到校長辦學,再到教育家辦學,我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20.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因為“傑出的才能”,而是在於“優良的道德品質”。

21.管理者也好,員工也好,我們的工作就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別人,坐享其成只能是一種夢想。

22.一份成功的事業不是一大堆“做成的事”而構成的一個結果,而是一羣人向同一個目標不懈地努力所形成的一種狀態。

23.“忠誠和敬業並不僅僅有益於公司和老闆,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是整個社會。一種敬業的責任感和對事業的高度忠誠,一旦養成,會讓你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致加西亞的信》

24.“文明,從隨手撿起地上的一張廢紙開始”;“校園無小事,件件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立則”

25.任何管理問題,都不是羣眾問題,而是領導問題;領導做到了,就不愁老師做不到;老師做到了,就不愁學生做不到。

26.管理就是給人創造成功的機會。

27.文化,是一種持續的教育力量,它為團隊中的成員所共同創造,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創造這個團隊的每一個成員。

28. 教師,不應當只是春蠶、蠟燭,應當做朝霞、做祥雲,照耀天空、照亮別人的同時,也展示着自身的絢爛與多彩。

29. 你想知道一個人內心缺少什麼,不看別的,就看他炫耀什麼;你想知道一個人自卑什麼,不看別的,就看他掩飾什麼。

30. 一個人,只要還有夢想就不算老,當追悔取代了夢想才算老,如果連追悔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老。

第四篇:《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讀書筆記摘抄

美術活動是幼兒比較喜歡的一種藝術活動,也是幼兒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在活動中幼兒手腦並用,不僅發展了手部的小肌肉,同時還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對於幼兒智力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作為幼兒園的老師在指導幼兒開展美術活動時,怎樣的引導幼兒大膽的繪畫?以及教師怎樣運用好美術活動中的範例?

針對這些問題,我從《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作者結合實踐操作,給我們舉出許多可行性的建議,獲益匪淺。

書中講到要讓幼兒大膽的作畫,就要給幼兒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如要信任幼兒,用和藹的態度與幼兒交流,尊重幼兒有不同尋常的想法,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模式去限制他。還要給幼兒提供適合的、多樣的繪畫材料。如提供給幼兒的紙不能過小,幼兒在繪畫時會放不開手,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不要害怕孩子會弄髒而不提供,要讓幼兒在多種材料的吸引中有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儘量的用情境、遊戲的形式開展繪畫活動,這一點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説很明顯,活動中用念兒歌、或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幼兒參與的興趣就會很高,反之,興趣就會有所減少。根據不同的美術活動,怎樣創設一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情境,還是需要多思考的。此外,儘量採用“鼓勵法”評價幼兒的作品。教師要努力的去讀懂幼兒的畫,充分了解孩子“稚”“拙”的特點,站在幼兒的角度評價幼兒作品,對於個別幼兒講不出畫的是什麼,教師不要着急,要引導幼兒,肯定孩子的優點,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挑剔。充分肯定的欣賞將逐步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對幼兒的要求要循序漸進的。

在引導幼兒學習繪畫的時候,繪畫的範例是我們經常運用的工具,如何更好的運用它,什麼時候用?怎樣用?用什麼樣的範例?在書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首先,範例要有美感,有美感的作品才值得欣賞,幼兒從中得到收穫,而不美的範例就不能為幼兒樹立很好的榜樣,讓幼兒的觀察機會喪失、觀察能力得不到發展。,思維得到禁錮,創造能力也受到發展的限制。其次,範例的描繪方法應該是適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是他們能夠合理接受的,積極健康的,太成人範畫不適合幼兒來欣賞。其三,範例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事物的形態,可以啟發幼兒的思路。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還是收穫很多的,書中講到關於美術方面的理念,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都可以運用到,對自己的業務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進一步理解了“教育藝術”、“教育智慧”的含義。

第五篇:《昆蟲記》讀書筆記摘抄

在許多的科學書裏,我最喜歡《昆蟲記》。

《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和《昆蟲世界》,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融合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又用蟲性反觀社會人生,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徵的描述等。《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蒼蠅等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

我從書裏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他仔細的觀察。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昆蟲是可愛的,是有感情的,他們是大自然的生靈,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令人憎恨、厭惡的對象。在法布爾的書中,昆蟲演繹着大自然的經典故事,扮演着主角。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法布爾的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要寫完十卷<<昆蟲記>>是何等困難,這不僅需要耐心與毅力,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法布爾他卻做到了,他觀察某種昆蟲,一觀察就是幾個小時,幾天,或更長的時間,這還不夠説明他的耐心與毅力嗎?他遇到困難時堅持不懈,用一生的時間寫完<<昆蟲記>>,他的這種可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們只有用心去品味這本書的精華,才能對他所研究的昆蟲有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r3g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