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心理健康讀書筆記

心理健康讀書筆記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讀書筆記

心理健康讀書筆記

《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讀書筆記

《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張玲等著,-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年.6月(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袁振國主編)

(一)心理健康新概念(第1-29頁)

1、為什麼我們的心理會出問題

想想人生匆匆,何苦如此苦悶。人們在竭力的變革着自然界,卻忽視了對自我心靈的提升,這一快一慢,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就顯得多麼的不和諧。人啊,你為何在傾斜和搖

擺中仍不能正視自己的弱小

人創造了強大,並挑戰一個又一個極限,然而面對自然界,人的生命卻如蘆葦般脆弱。看到自己的無助和弱小,人在創造“超人”、“機器人”、“××組合”中自我麻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其宏大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震撼效果,而這正是作為個體的人不自信的表現,個體的忽視只能用疊加和組合來形成對自然的迴應。人往往對外界的關注程度遠高於對內心的關注,當我們對那些超乎尋常的事物報有超乎尋常的興趣時,人們過多地是被現象迷惑,從而

忘記了內心深處真實的本我。

人總在尋找着一種力量,希望通過這種力量去改變人自身,使人強大、使人完美、使人永生……人在這種無限的尋求中不斷地在大自然打上烙印。一方面是無止境的征服,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更改的弱小。驀然回首,卻發現又回到了原點。弱小與強大,忽視與震撼,……

人,怎能不恐懼、幻想、崩潰?!

2、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

理想人格的標準是“聖人”,古人追求的境界,簡單的説就是“內聖外王”。作為一個“聖人”,應具備四個特徵:責任態度、進取意識、慎獨能力、博愛之心、誠信精神。當代一些學者和專家對心理健康標準的意見整合起來,主要有幾條是大家都認可的:

一是熱愛之心。即愛自我、愛他人、愛工作、愛自然。

二是接受他人,能利己、利他

三是積極的評價。無論對自己、對他人還是對物,都能做出恰當的、積極的評價和迴應;不逃避、不隱諱、不妄為、不無限制放大欲求。

3、馬斯洛的自我實現

馬斯洛將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稱為自我實現,即人的所有潛能的充分實現與人的不斷成長。這樣的人具有如下臨牀特徵:

(1)對現實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適的關係

(2)更能接受自我、他人與自然。

(3)自發性;坦率;自然。所謂自發性就是很少做作與人為的努力,他們對現實的洞察力是輕鬆自如的。

(4)以問題為中心。。

(5)超然獨立的特性;離羣獨處的需要;對於文化與環境的獨立性。

(6)自主性;自由意志、積極的行動者。

(7)更新穎的鑑賞;情緒反應的豐富性。

(8)高峯體驗。對自我實現者來説,他們都有一種相當共同的極為神祕的主觀體驗。這是一種氣勢磅礴、混沌、漫無邊際、視野無垠的神祕體驗。

(9)社會感情。

(10)改善了的人際關係。

(11)更民主的性格結構。自我實現者認為:只要是一個人,就應該受到尊重,哪怕是一個惡棍,也不應該超越某種最低限度去貶損、侮辱其人格。

(12)區分手段與目的、善與惡。他們無人信仰宗教,但他們信仰一個上帝,這不是一個有形的人物,而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他們都相信宇宙是有意義的,並相信明確的是非觀念,但這是基於他們自身的體驗,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宗教啟迪。

(13)富於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創造力。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是普遍人性的一個基本特點,它使任何工作都塗上了一層色彩,他會以源於性格本質的創造性態度來做任何事,而不是非得著書立説。

(15)對文化適應的抵抗。

(16)自我實現者也有缺陷。為了避免對人性的失望,我們首先應該放棄對人性的幻想。自我實現者也是人,他們也有罪惡感、焦慮、悲傷、自責、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只是他們並非源於神經症。自我實現者也會犯錯誤,但他們能夠很恰當地加以糾正。

馬斯洛關於自我實現者特徵的詳盡描述,為我們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了一個完整全面的框架,這也成了自我參照評估的標準。對於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個不同層次,最低層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間層次:超越“第三狀態”;理想層次:自我實現。所以心理健康是一個“狀

態”概念而非“人格”概念,心理健康更多的是相對概念。

我希望通過對心理健康的學習,快樂多一些、痛苦少一些;價值大一些、遺憾少一些;生活質量豐富些、悲觀消極淡漠些。

(二)增進智慧 完善認知(第37-68頁)

4、認知與心理健康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儘管這句話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多少有點原則上的問題,但他對人思維能力的高度重視是十分有借鑑意義的。“態度問題”也可以説就是認知問題。一個人的認知態度決定自覺的行動,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5、心理健康的認知理論

一個人的思想與信念是引起心理問題的根源。其代表理論有埃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埃利斯認為人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是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人們有人們保護自己、快樂、思考並以口語表達、愛、與別人溝通、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傾向;同時也有自我毀滅、逃避思考、因循、重蹈覆轍、迷信、無耐性、完美主義和自責,以及逃避自己的傾向。二是情緒是伴隨着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是愉快的、富有競爭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而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所造成的。

三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人們常常因為扭曲思考的天生傾向,以及學來的自我挫敗模式,而妨害自我成長。會犯錯誤是人的正常現象。四是情緒困擾的持續是那些內部語言持續的結果。

五是大部分的情緒困擾都起源於責備。我們會有一種很強的傾向,把我們的慾望與偏好逐漸轉變為獨斷的、絕對的“應該”、“必須”等要求與命令。絕對性的認知是人類悲劇的核心。

六是人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認知,他可以通過自我對談、自我評價而達到自我支持。他可以創意地決定對同樣的情景產生不同的感受。

健康認知模式的特徵:

一是積極、不消極。

二是客觀、不自欺。

三是獨立、不依賴。

四是靈活、不僵化。

五是本質、不幼稚。

而不健康的認知或者説認知失真,是指歪曲現實、喪失了客觀性的不合理認知。認知失真與認知錯誤不同,認知錯誤是一種偏離客觀真理的現象,而認知失真不是針對客觀真理而言,只是針對某種客觀情境和現實的現象。認知療法的創始人貝克將認知失真總結為:任意推論、過分概括化、選擇性斷章取義、全或無的思維方式、亂貼標籤、過分誇大或縮小等幾方面。

(三)調節情緒 豐富情感(第86-146頁)

6、調節情緒、情感的變化

這一切都是人的情緒和情感。諾爾曼.丹森曾説:情感規定着人的存在。一個真正的人,必須是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情感的本質就是自我的感受。

人的情緒與情感與身心健康關係十分密切。俗話説“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喜傷心、悲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等。把情緒、同感與人的健康聯繫起來,使我們更好的去把握它。

在四川汶川抗震的英烈中,有一個名字被全中國人所記住,他就是武文斌。更讓人感動的是他的父親。在痛失愛子後,他並沒有被這種痛苦所壓倒,而是向軍隊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接過兒子的遺物,投入抗震救災之中,去完成兒子未完成的任務。”從此,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身穿迷彩服、兩鬢白髮的一位老人出現在抗震救災的隊伍當中(請原諒我沒有記住他的名字)。從情感上説,我們為有這樣一位堅強的父親而驕傲、感動。但是當我們深入分析後就會發現:他做出這樣的抉擇應該是一種最積極的排解心理痛苦的做法,是一種對負性情緒的建設性反應。

面對喪子之痛,有些人長睡不起、有些人萎靡不振,甚至有些人喪失理智,出現精神失常,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人們常把“白髮人送黑髮人”看成人生最不幸事之一。武父的喪子之痛自然不用多説,他用這種積極的方式——利他行為去排解心中的悲傷,無疑是最好的方式。我們在為他感動的時候,也為他的理智而佩服,祝福他能夠早日走出心中的陰影。

7、辯證地分析“利他行為”

當人們遭遇負性情緒、情感時,若不及時疏導,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會以各種形式外化。如攻擊他人、自暴自棄、利他等。在各種反應當中,只有利他是一種建設性的反應,其他都是破壞性的反應。但是過分的利他卻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因為過分利他會導致自我的迷失。。”

記得前不久看過一篇文章,批評北大的季羨林教授越來越沒有個性,越來越趨於

平庸,作者説這是北大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現在想來,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密勒曾説過:“一個社會中,怪僻的數量一般總是和那個社會所含的天才異秉、精神數量和首先勇氣的數量成正比。今天敢於獨立怪僻的人如此之少,這正是這個時代主要危險的標誌。

8、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增進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僅應包括心理特徵符合年齡、智力正常、情緒健康等方面,還包括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係和諧等方面。

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決定了一個人行為的一般準則,是意志努力的力量源泉,使人能在動機鬥爭中做出合適的選擇,在實現目的時克服艱難險阻。

確立適當的行動目標,理解行動的後果。意志努力與目標效價與目標成功概率成正比。目標太高,實現的可能性太低;目標太低,其意義、價值太小,這兩者都不能激發人的意志努力,只有高低適當、具體明確的目標,對意志的激勵力量最大。另外,對和為後果的想像和領悟,以行為後果的社會評價的認識和理解,都影響着人的意志的努力程度。

意志行動是指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動,其心理過程分為採取決定和執行決定兩個階段。採取決定階段包括行動動機的取捨、行動目的的確定、行動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所以採取決定是在複雜情境中做出決策的過程,它考驗和鍛鍊人的自覺性、果斷性等意志品質。執行決定階段是意志行動的關鍵階段,要把決定付諸行動,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因為在執行決定的過程中,會遇到重重困難;這些困難的克服要求頑強的堅持精神和高度的自制力,才能堅持正確的決定,完成既定的目標。

(四)健全人格 達至整合(第176-222頁)

9、人格概述

人格又稱個性,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內部決定他特有的行為和思想和心身系統的動力組織。”米謝爾則認為:“人格是心理特徵的統一,這些特徵決定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他們與別人的行為有穩定的區別”。人格包括個人的人格心理特徵和人格傾向性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性格,這些心理特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相對比較穩定。人格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價值觀、理想,等等,主要在後天社會化過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獨特的一面。

健全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徵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健全人格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二、寧靜的心境。

第三、有效地運用個人的能力。

人格障礙又稱“心理病態人格”,是一種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是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個體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有:

第一、自戀型人格

第二、迴避型人格

第三、依賴型人格

第四、偏執型人格

10、形成健康人格

愛因斯坦曾説過,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取決於他性格上的偉大。良好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內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條件。

性格從最初的萌芽到最終成型,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性格的演變經歷了童年的雛形階段,表少年的成型階段、成年的自我調節修養階段,並逐步走向成熟。但有時,性格的發展階段會提早或延遲。因此對自己的性格的修養,有助於性格的成熟,避免形成不良性格。優秀性格品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養成:

第一、道德品質。道德品質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規範,在行動時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作為一個合格公民,誠實、善良、富有愛心是最起碼的原則,也是一個人格健全者不可缺少的性格特徵。

第二、自尊。自尊是人格健全者的標誌之一,自尊心是性格中一種高尚的品質,自尊的人關心自我形象,積極向上,有追求目標。不管是力求成功還是避免失敗,都是源於自尊需要而產生的成就動機。但自尊過頭了往往是自卑的表現。

第三、自信心。自信是對自己、對他人的悦納,是一種意念,一種意志。自信並不意味着沒有失敗,沒有風險,而是具有面對失敗的勇氣、戰勝失敗的信念和把握成功機會的能力。性格中有了自信,生活裏就會充滿快樂。

第四、認真負責。

第五、自我控制。

第六、挫折忍受力。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快樂、悲哀、憤怒或恐懼等情緒反應。情緒的調控對人的身心健康很重要。情緒是性格的反映,情緒也會感染性格,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通過培養某種情緒來影響性格。

第七、獨立和創新。

11、做一個人格健全的現代人

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應該是個悦納、獨立、理性和良善的人。

(1)悦納:作為一個人格健康的現代人,首先是對自己要有滿意感,悦納自己。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對經過努力完成的目標有認同感。即使這個目標並不轟轟烈烈,就像一位母親看

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燒的飯菜,心裏充滿了成就感一樣。只要自己盡力而為,就沒有什麼可以報怨的。

作為一人格健全的現代人,除了悦納自己外,還應悦納別人。一個妄自菲薄的人自己活得很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也不會過得很輕鬆,因為他時時有被周圍人拋棄的威脅。所以,承認別人的存在價值,由衷地為別人的成功而高興,即使他和你有不同意見,也一樣地為他祝福,那麼你會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2)獨立:人格健全的人是獨立的人。獨立的人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獨立的人不為別人而是為自己活着,不會隨波逐流,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

(3)理性:人格健全的人是理性的人。表現的能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己,對自己提出的目標是切實可行的。理性的人是善於控制自己的,喜、怒、樂都適可而止,情緒反應比較適度,較少酗酒、鬥毆、自殺等行為衝動。

(4)良善:人格健全的人應該是一人有道德的人,對他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和愛心,樂於幫助別人,善於理解別人。

(五)健康的自我意識(第250-263頁)

12、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的特點

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恰當的自我認識:就是指,在不同的階段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認識。

(2)真實的自我體驗:不能斷然説有某一種自我體驗就是心理心理健康的,沒有某一種體驗就是不健康的。而是説心理健康的自我體驗首先應是真實的,喜、怒、哀、樂皆自然。

(3)合理的自我控制: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自我控制方式,也有不同的自我控制程度,心理健康的自我控制就是恰當自我展示,包括有符合年齡要求的行動導向和情感宣泄。 使自我意識完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自我分析。

(2)自我規劃。

(3)自我選擇。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讀書筆記

《心理健康教育》讀書筆記

梓里中學楊維翔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21世紀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我國中國小生存在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弱點,進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科學研究表明,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要,人的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等個性心理品質對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國當代青少年具有眾多的優良個性品質,同時也確實存在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高的問題,個別人的心理問題還比較嚴重。隨着我國中國小階段獨生子女羣體的日益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一個需要普遍重視的問題。

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積極探索開展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區和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如北京、上海、石家莊等地在開展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組織領導、隊伍建設、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徑等方面相應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但是,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這項工作開展得還很不平衡,受教育觀念和客觀條件等的制約,多數中國小還沒有開展起這項教育工作。

當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諮詢和輔導。要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要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除了運用相關課堂教育內容進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和輔導,同時要建立學校教育與家庭心理教育的溝通渠道,形成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

當前,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培訓工作,努力建立一支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教師隊伍。將制定中國小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的意見,指導師資培訓工作。二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核心是轉變全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三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教育部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綱要,規範基本的教育內容。四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各地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條件不成熟,不要急於開展,避免一哄而起的形式主義;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區和學校,要避免片面性和醫學化傾向,對於測量工具的使用採取謹慎的態度

培訓教師至關重要

在中國小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幾位心理輔導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學習壓力、家庭環境、社會影響和教師的教育方法。有的專家通過個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產生於中國小時期,國小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數在家長,中學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數在教師。

當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問題是缺乏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多數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不能自覺地運用心理科學知識幫助學生,甚至一些教師管理方法不當,導致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對此,專家建議,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這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傅安球指出,當前,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緊缺是一大問題,儘管一些中國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但因為缺少教師,工作難以開展。從事心理健康的教師大多數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團隊幹部兼任,有的是班主任中抽調的,這項工作的嚴肅性、科學性被忽視了。目前,我國應用心理學的基礎是很薄弱的,人才匱乏,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初始階段,不僅要有熱情,而且要有科學精神。

專家建議,在制定中國小教師培訓計劃時,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應當加強師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比重,課程要更加貼近中國小實際,增加實踐操作的內容,大學心理學專業應當增加應用心理學的內容。鼓勵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到中國小任教,採取專業教育與系統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努力解決專職心理教師缺乏的問題。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攻“心”的藝術。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具體的“施工”中,教師要把系統的教育工程劃分為一個個子系統,使之成為日常性的心理啟迪與心靈塑造工作。這就猶如涓涓細流匯成大海,棵棵樹木連成密林,育人的長期功效是在點滴的培養中完成的。因此,教育工作要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招一式”,使育人工作具有藝術的魅力。以心理理論作指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為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開了一個新的思路。在社會心理諮詢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我和同事們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並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淺顯的理論研究。

我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所應採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既定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方法,直接關係到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方法得當,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實;方法不當,預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難以實現,還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擾以後的教育工作。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慎重選用教育方法,切忌主觀隨意濫施亂用,而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方法的運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相一致,要根據具體的教育任務和客觀的條件合理地選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可以自成系統的,這個系統既有靈活運用傳統思想教

育方法的繼承性,又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提出的新穎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體系是賦予傳統思想教育方法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和在心理理論指導下創造新的教育方法的有機統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有教育的兼容性,可以與學校教育的各種方法相結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與其它教育方法相通相聯之外,也有獨立操作的方法。這裏,介紹一些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些方法。需要説明的是,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剛剛起步,其方法的研究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過程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因此,這裏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僅僅是我們的一些實踐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

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一、心理指導法 二、心靈陶冶法 三、心理激勵法 四、反馬太效應的方法 五、心理控制法六、面談諮詢法 七、電話諮詢法 八、心理訓練法

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根據各科教學的特點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

資料表明: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老師的人際交往80%是與學生交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和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礎。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必須:a.熱愛學生。這是師生關係和諧的靈魂。b.理解學生。這是實現師生關係心理相容的基礎。c.尊重學生。這是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的支柱。

二、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學生的學習成功總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濃厚興趣、正確動機和保持自信等聯繫在一起。課堂教學中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要善於抓住機遇。

三、重視教學情況反饋,運用不同形式進行心理疏導。

目前,許多中國小已經開始重視並着手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於心理健康教育對多數人來講還是一個新課題,加之目前有關方面對這項教育內容還缺乏統一、規範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做些什麼。

遵循的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輕一代心理髮展的規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它是與學校心理輔導、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測量及心理諮詢等多門學科相融合的、以實踐和應用為主的教育活動,在具體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遵循科學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

1.目標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優良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圍繞這些目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人生觀

與價值觀教育、人格培養、情緒情感訓練、意志力的培養、自我覺察與認識、生存訓練、潛能開發等。除此,還應包括與之相關的心理測驗、諮詢輔導、課程安排、活動訓練等各項工作。

2.現實性原則。由於目前大多數學校都缺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因此,各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實際的教育能力、學生髮展的實際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發展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面向全體、注重發展,選擇具有普通意義和有代表性的主題內容,從而有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預防、促進的功能。例如,中學應當把青春期教育作為核心內容來抓。

4.差異性原則。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不僅有個體差異,還有年級差異。因此,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應當遵循差異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是保證學校獲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進行同伴關係的心理健康教育時,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所講的知識內容、所舉的教育實例都應有所不同,所設計的教育活動、訓練內容及方式也應有所調整。同樣,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應該進行分類指導。如對離異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需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與活動。

5.活動性原則。根據實踐性與應用性的要求,在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在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活動中,發揮活動的優勢,注重活動過程的教育作用。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應創造性地設計各種豐富多彩的話動,如角色扮演、繪畫、想像、辯論、演講、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參與中、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應有的內容:

由於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仍處於“初級階段”,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固定的內容要求,因此,不同的學者會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分為3個層次:

1.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包括: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且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的不同訓練話動等;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情感教育。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諮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範疇。具體包括: 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説謊、打架、膽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病等;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這一問題在中國小生中出現的比例較少。

3.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國小時期是心理潛能

開發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此外,還應注意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特點和發展需要,在國小、國中、高中3個不同階段中側重選擇不同的內容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國小階段通常以適應學校生活與學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要內容;國中則以青春期教育、人際關係調適、情緒調控、自信心培養、學習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為主要內容;高中通常又圍繞學習能力提高、考試焦慮調適、升學就業輔導、人格培養、人生觀教育等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應考慮上述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間的銜接與系統性,以期形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體系,體現循序漸進和螺旋式上升的特點。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基礎上,經過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導,而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自然有助於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與發展。在家庭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

1、給孩子以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使孩子從小懂得: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做人。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與追求,因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們前進和奮鬥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艱難困苦中依然充滿希望和信心。

2、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如自我氣質的瞭解與完善,活潑開朗性格的塑造,廣泛的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3、及時進行青春期性知識和性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性知識的掌握,正確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與交往,自尊與互尊教育等。

4、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心理。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通過孩子交往準則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輔導與訓練,掌握人際交往的社會性和技巧等。

5、積極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養。學會把握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衝動、調節與控制,挫折與磨礪的關係。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樹立自信心,對不良品德的預防與矯正等。

6、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注意力、記憶力、觀察能力、思辨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有關複習與遺忘規律的掌握,以及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等。使孩子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確立恰當的學習目標;認識學習的價值,形成合適的動機水平,保持刻苦學習

第三篇:《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讀書筆記

《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讀書筆記

不可觸犯的法律“雷區”

教書育人也會吃官司?若在十年前這也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但在人們法律意識不斷提高的今天,一位位走上被告席的人民教師及那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在每一位教育者的耳畔敲響了嚴肅的警鐘。

一、班主任,校園處處都有法律的“雷區”

(一)罰停課——觸犯學生的受教育權

(二)體罰——侵害學生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

(三)公佈隱私——侵害學生的隱私權

(四)性侵害——學生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五)不作為——不知不覺的侵權

依性質不同,侵權分為兩類,即作為侵權和不作為侵權。作為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依一定的作為致人損害的行為,不作為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以一定的不作為致人損害的行為。也就是説,作為教師,該管的沒有管,造成學生受到損害,教師要負不作為的責任。

根據《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學校和教師負又保護學生的法定義務。如果教師沒有積極履行保護職責或阻止又害學生的行為即構成不作為侵權。學校和教師不作為侵權行為表現形式有:

(一)對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關照不力。有特殊體質或某些疾病的學生,不適宜參加某些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沒有給予特殊關照,致使學生找成損害,教師即構成不作為侵權。

(二)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找成學生傷害的環節沒有注意,或注意不夠,事先沒有進行必要預防的,如一些實驗過程可能造成學生傷害,也構成不作為侵權。

此類問題存在比較普遍。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開放,廣泛利用校外課程資源,這都增加了學生安全的隱患。

(三)對突然生病、突然受傷的學生搶救不力。教師要負不作為責任。

(四)學校建築物、公共設施具有安全隱患,沒有即使排除,或沒有組織學生積極預防,造成學生傷害,學校負不作為責任。

總之,學校教師沒有盡到職責而發生的對學生損害的行為都回構成不作為侵害。因此有的老師説,不知不覺中也可能犯罪。教師就應該盡職盡責。

違紀行為的矯正與處理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的違紀行為。對於教師來説,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機會。

針對違紀的學生,教師要保持冷靜,全面準確把握違紀行為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對學生違紀行為的矯正與處理,要正確認識批評與懲罰的教育意義,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還要注意懲罰不是體罰。

要掌握正確地運用懲罰的具體方法。注意合法性,不要超越權限。懲罰的目的是教育,不能為懲罰而懲罰。懲罰應當合情合理、公平、準確,靈活。懲罰還要與對學生的尊重相結合,並儘可能擴大教育面

每一位教師都會遇到學生的違紀行為。對學生違紀行為的矯正與處理,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全面準確把握出現違紀行為的根本原因。

2.正確認識批評與懲罰的教育意義。

⑴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能培養學生抵抗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懲罰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懲罰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

⑵懲罰不是體罰。

3.正確的運用懲罰

⑴懲罰教育性的實現,應當考慮對懲罰的主體、客體和程序做出適當的規定。特定的懲罰應當由特定的懲戒主體(教師、教師集體、校長等)去實施。只有合法的主體才能行使相應的懲戒權,超越權限的處罰就可能沒有合法性。懲罰的對象是學生的違規行為,而不是學生本身。任何指向學生的身體、尊嚴、人格、心靈本身的懲罰都是反教育的。教師懲戒權或教育懲罰的實施還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受到一定程序上的限制。漫無目的、毫無節制的懲罰肯定是非專業、不科學因而可能是反教育的。

⑵注意懲罰實施中的一些具體的問題

第四篇:《教師心理健康六項修煉》第六章讀書筆記

《教師心理健康六項修煉》讀書筆記

第六章自我調控 提升幸福的修煉

開篇語:心是需要空間的,如果心靈空間足夠空曠和高遠,那麼即使有痛苦,有失望,生活仍然能充滿幸福。

一、叩問幸福的真義

心理學家從人的主觀感受來定義幸福,稱為“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主要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

(一)幸福和財富的關係

1、現在有許多人將金錢作為幸福衡量的唯一標準,但只靠金錢並無法保障幸福。

2、北京市2014年公佈的“北京市和諧社會指數監測報告”調查了家庭收入與幸福感的關係,結果顯示幸福與否與收入的多少也有很大關係,但並非收入越高的人幸福感越高。

由此可見,金錢和幸福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與其為如何賺100萬或結交有權有勢的朋友而煩惱,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加和諧充實上,這是一條比追求財富更直接的道路。

(二)幸福和成功的關係

1、成功確實與幸福有關——但成功是幸福的結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幸福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2、幸福的人擁有其他促進成功的個人品性,積極的心態也有助於引發強勁的前進動力,並促成與他人合作。

(三)幸福和享樂的關係

享樂本身並不能帶來幸福。人真正追求的是幸福的人生,而不是享樂的人生,但是很多人卻誤把享樂同於幸福,因此他們並不幸福。心靈遲鈍的人,再多的物慾享受也還是覺得匱乏、不足;心靈敏感的人,快樂俯拾即是。重要的不是外在供養的豐盛,而是內在的敏感與充盈。

二、培養沉浸體驗,做一名幸福教師

在很大程度上,獲得幸福生活的祕密在於儘可能地在我們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沉浸體驗的狀態。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存在沉浸體驗。

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積極心理學領軍人物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沉浸體驗有以下九個特徵。

1、挑戰與技巧的平衡

(1)當個體全力地接受活動的挑戰,將意識集中在某一個焦點,即有可能產生沉浸經驗。

(2)挑戰與技巧的平衡是獲得沉浸體驗的重要因素,也是活動樂趣的最大來源。

2、知行合一

行動與意識的融合是指在沉浸的狀態中,人與行動合二為一,人們將注意力完全投注在目標上,全神貫注,一氣呵成。

3、設立明確清晰的目標

(1)清晰的目標有助於激發人的潛力發揮

(2)教師要學會制定適合自己能力的各類目標激勵自己前行

4、清楚、迅速的回饋

及時的、清晰的反饋意味着我們朝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這種不斷小步伐的進步能讓我們樂在其中。

5、全神貫注

當個體進入沉浸的狀態時,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唯有將外界的干擾排除 1

在注意力的範圍外,忘了其他的存在,才能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6、掌控自如

這是指的對行動和環境的控制感,但控制感並非參與者想要控制活動的想法,而是自我感覺到控制的可能性。真正給活動帶來樂趣的並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艱難的情境下行使控制權的感覺,是對自己的信心。

7、渾然忘我

這是參與者處於失去自我、遺忘自我,與世界融合的心靈感受。也就是説,當活動與個體行動完全融合後,個體與周遭世界的區隔感消失,產生於環境融合的感覺,自我也將完全超脱。

8、時間感的轉換

當參與者處於沉浸的體驗時,時間感會和外界的時間有所不同,但卻能依循着自身的步調或順序前進,不受真實時間的影響。

9、目標不假外求

教師的最大幸福感來自教育本身,當看到學生的成長時,喜悦之情無以言表。沉浸體驗的研究告訴我們,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它是一種自成目標的活動,因為活動本身就帶給我們很多樂趣。

三、情緒管理,塑造教師陽光心態

(一)情緒概述

情緒對我們的生活質量具有決定意義的影響。對於某種情緒的渴望或逃避激勵着我們每天的各種行為,這是我們與世界互相作用的一種方式。

(二)積極情緒

1、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重要判斷標準之一就是他是否能夠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包括諸如快樂、滿足、自豪、驚喜、欣慰、興奮等情緒。

2、積極情緒和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樂觀等因素有關,樂觀、外向的人更容易得到快樂。

3、保持積極情緒還有利於身體健康。

4、積極情緒受到生理遺傳的影響。但是環境的影響也能促進積極情緒體驗,樂觀可以通過後天教育而形成。

拓展閲讀資料

在教學工作中創造更多積極情緒

沙哈爾博士就如何體驗幸福提出了“六點祕訣”:

第一,接受自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

第二,快樂需要意義。

第三,頭腦説了算。

第四,越簡單越好。

第五,身體也重要。

第六,感激要説出來。

(三)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包括焦慮、恐懼、憤怒、厭惡、悲傷、絕望等情緒體驗。

1、長期體驗消極情緒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主觀幸福感。

2、但並不是從不體驗消極情緒的人就是最幸福的。對消極情緒的不敏感意味着適應環境能力的下降。

3、幸福生活有下降情緒的存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生存意義,指示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四)情緒管理,讓教師保持陽光心態

教師情緒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師生關係緊張,老師和家長關係不和諧。因此我們要學會管理情緒,管理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工作更加有效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增進心靈的幸福感。

1、學習關注自己的情緒。

2、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

3、當你處於非常糟糕的情緒狀態時,不要執著於情緒。

四、改變觀念,提升生活品質

(一)改變不合理信念——面對心中的愛

1、學習看到事情積極的一方面,看到事情其他的可能性,改變自己看待問題時絕對化、完美化以及以偏概全的傾向。

2、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要學習和自己辯駁。

(二)藝術的力量——日常經驗的昇華

1、村上春樹的跑步哲學——建立良好的習慣

最有創意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日常習慣。為了寫好小説,村上春樹以長跑鍛鍊自己的體能。跑步也不盡然只是身體鍛鍊這麼簡單,跑步還可以鍛鍊人的精神——專注和毅力。良好的習慣帶來的快樂具有輻射作用,可以使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也會感受到快樂,在自己的周圍建立一個和諧快樂的空間。

2、賴聲川、大衞·林奇的靜坐之道——發現真實的自我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生活中不可思議而又難以預料的艱困和壓迫,而內心的修煉必須經過認識自我這條道路。

(三)瞭解人生的本質——安於本心

無論我們怎麼充實自己的生活,保持樂觀的態度,我們都不能避免一個事實——生命的存在本身是一個客觀事實,也許根本沒有什麼任何意義可言,我們必須面對生存的現實。

五、突破限制,追尋教師工作的意義感

(一)突破內外限制,破繭成蝶

1、將目光轉向自己,突破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

2、改變對於外在限制的認識。

(二)追尋教師工作的意義

許多教師走上工作崗位是因為內心有着堅定的信仰,他們堅信自己的工作將有益於學生的人生。但目前對於教師工作成就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升學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內心必須要有可以堅守的人生意義,雖然看起來是大而空的內容,但是它又實實在在的影響着教師的心靈幸福。

六、協調過去和未來——從當下開始幸福

(一)放下過去,珍惜現在

處理好自己和過去的關係,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活在現在,享受現在。因為要遠行,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和過去和解。

(二)處理好自己和未來的關係

希望可以帶給人以動力,但是一山還比一山高,目標達成後的快樂是短暫的,這種將幸福與目標聯繫起來的傾向也會適得其反——反覆將目光鎖定在實現目標上的人不容易感到幸福。

(三)從當下開始幸福

當下是我們能夠把握的唯一時間。活在當下意味着在心理上擺脱對未來的恐懼,過去的牽絆,而是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七、保持愉悦的心境,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一)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中的“足”是指需要的滿足,“樂”是指需要滿足後的愉快感受;“知”則是指為需要的滿足設定一個主觀的標準。

時常讓自己“知足”的做法有這樣幾個步驟。

1、清醒地瞭解自己的需要。

2、列出能夠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

3、從你的簡化後的“需要賬單”上選出一種需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做出行動的計劃,然後去實現它,認真體驗滿足後的心情。

(二)心理位移

這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化解因人際矛盾導致的負面情緒的方法。心理換位——試着把自己置於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對方有他的道理。

(三)合理宣泄

所謂合理宣泄,是在不妨礙或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達到“分流、疏導”的目的。情感宣泄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間接的方式通常有:

1、找人傾訴

2、寫日記

3、大聲呼喊或唱歌

4、強體力活動

直接的情感宣泄是直接針對引發情感的刺激來表達情感。如開懷大笑和痛哭。

(四)昇華調控

昇華是將情感激發出的能量引導到對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去,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防禦機制。對於普通人而言,只要把強烈的情緒體驗激發出來的能量用於做一些對社會、他人或自己有益的事多可以叫昇華。

(五)一笑了之

聰明的人善於用幽默的方式解脱自己,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寬容大度和智慧,又給他人帶來了歡笑。

結束語

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獲得幸福唯有靠個人持續的努力與創意,精心刻意地培養與維護。將有關幸福的理論轉化為行動是很困難的,幸福的智慧只能自己去體驗,去實踐。最終我們的進步、我們的成長和我們的幸福,都是來自於我們面對自己、向自己追問的能力。

第五篇:教學心理讀書筆記

《教學心理》

吳重光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一

1、對於教師來説,對學生的認識、瞭解,是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和教學質量的基礎。

2、首因效應:在形成有關他人的印象上最先接受的信息作用最大。“先入為主”,感知陌生人首因效應起到更大的作用。

3、近因效應:在形成有關他人的印象上愈後接受的信息起的作用愈大。感知熟悉人時,近因效應起到更大的作用。

4、言為心聲

5、以貌取人、失之於人

6、歸因論是指知覺一個人的行為時,為此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理論。

7、學生掌握知識一般是在教師按照一定的教材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講授和指導 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感知、理解、保持與應用四個環節實現的。因此,老師如能瞭解和掌握這四個環節的各自規律及其內在聯繫,並在教學中加以運用,這將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8、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易於形成知識體系,老師應當按一定的知識順序、循序漸進地講授,要使學生正確地、深刻地掌握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概念,切切實實地打好知識基礎。

9、知識的保持離不開記憶的條件和記憶規律的運用。(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10、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工作不僅是要對學生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而且還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

11、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認識過程。教師通過“教”,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通過“學”,即通過自己的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認識過程而掌握新知識。

12、所謂能力是指能夠順利地完成活動任務時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徵。

13、發展智力,也就是發展敏鋭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敏捷而有創造性的思維力。

14、知識是客觀事物及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而能力則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本領。

15、在教學中,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想象能力、自學能力和操作能力最為重要,這四種能力結合起來,就有利於發展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地獲得新知識的本領。

16、觀察能力,即全面、深入、正確地認識事物特點的能力。

17、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

18、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

19、教師能否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維,懂得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等,進而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前人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這是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20、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所以,教師要善於點燃學生純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2、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思考的動力、創新的前提。

23、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多思,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千篇一律的練習會使學生形成一種定勢,而不去追求新的解決方法,會使學生思路閉塞,有損於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

24、思維的邏輯性總是和合乎邏輯的語言聯繫在一起的。

25、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人們處於知識問題急劇增長、知識陳舊不斷加速的時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是教學中的

另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

26、自學能力是學習者獨立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能力,以及獨立而順利地應用知識於實際的能力。自學的組織能力是指確定自學目的、選擇自學內容、規定學習時間和期限、安排學習順序、制訂出科學的、合理的、切實可行的自學計劃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

27、制訂合理的自學計劃,只是為自學創造了條件,而自學的成效在於認真執行計劃,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在自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自覺的學習態度,充沛的精力,還要有頑強的自我檢查和自我監督能力,能能克服來自主觀和客觀的障礙,排除各種干擾,鞭策自己前進,缺乏這種能力就會使學習失去自覺而陷於自流,使學習計劃徒具形式,喪失指導意義,最終導致自學失敗。

28、教師的正確指導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並轉化為自學能力的催化劑和必要條件。

29、開始時多指導、往後逐漸少指導,最後不指導。

30、非智力因素是指認識之外的心理因素,如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

31、各科教師應該在各個教學環節上積極地給學生創造各種獨立學習的機會,並且認真地進行指導,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勇於實踐,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這樣學生就會逐漸把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獲得終身享用的學習主動權,這是教師的心願,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32、要培養有聰明才智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着力點,應側重放在引導轉化和開竅上。

33、“調、引、補、開”,“調”就是調動學生求知、求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就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引導學生的思維“上路”。“補”,就是補充學生認識上的不足,創造條件為學生疏通思路,搬開“思維障礙”,這是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條件。“開”是“開而弗達”的意思,就是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思維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

34、學生能力的發展,有賴於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不但是個教師怎樣教的問題,也是個關係到學生怎樣學的問題。在教的方面,要提倡啟發式,用引導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探求能力;在學的方面,要強調自學、自化、自得的自強思想,在多學、多思、多聯繫實際的過程中,達一發展能力的目的。

35、動機是激發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行動的內在原因和內部力量,是個體發動和維持其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積極性的內部驅動力,它是在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36、學習自覺性是指學生對學習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認識,並體現在行動上。學習自覺性高的學生能把自己的學習同社會的進步聯繫在一起,從而產生學習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頑強的毅力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37、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表現出認真、主動和頑強的狀態 。所以,學習態度是學習動機的具體表現。

38、學習動機決定着學習目的,學習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學習動機。

39、布魯納:不論我們選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有以下四點好處:1.懂得基本原理使學科內容變得容易理解。2.學習基本的東西,有助於它保持在長期記憶中,因為詳細的資料是靠它的簡化方式保存在記憶裏的。3.領會基本原理和觀念有助於遷移。因為學科的觀念越是基本的東西,它對新問題的選用性就越廣,有助於解決學生在課外所遇到的問題或者日後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有助於它在類似問題上的知識遷移,而這種遷移,正是促進能力發展的因素。4.學習基本原理和觀念,能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之間的間隙。因此,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既有助於掌握知識,又能發展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qe3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