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舞蹈學導論讀書筆記

舞蹈學導論讀書筆記

第一篇:《舞蹈學導論》讀書筆記

舞蹈學導論讀書筆記

由呂藝升教授編寫的《舞蹈學導論》作為舞蹈理論學習的基礎性知識它拓寬了我自己對舞蹈藝術認識的視野穿梭於立體、多維的舞蹈世界中收穫頗多。

翻開此書題目為“一種引動社會震盪的文化現象”的緒論立即吸引了我。從“文化現象”入手揭示舞蹈的存在與發展隱含了舞蹈藝術同其他姐妹兄弟藝術一樣共生於社會歷史、文化的根源並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着社會文化現象;從“引動社會震盪”角度看此書把舞蹈藝術融入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中預示着即將為我們帶來底藴豐厚、包羅萬象的舞蹈藝術盛宴。

《導論》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舞蹈藝術本體以及它在不同時空、系統下的定位和價值並於每章結尾都提出了較有價值的思考題供讀者反思、梳理而不斷探尋。

“不同視域的舞蹈”以古今中外學者對舞蹈本質的定義為引導解讀了時間性與空間性對於舞蹈的重要意義。引言之後分別從人類生命的情調、情感的抒發、舞蹈的動態性以及社交禮儀幾方面對舞蹈藝術進行剖析。從中可以看出舞蹈的時空性決定了舞蹈是一種“流動的雕塑”舞蹈姿態雖易辨別其形象屬性而“動態”在舞蹈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已被全世界舞者廣泛認同。吳曉邦先生在《新舞蹈藝術概論》中提出:“凡藉着人體有組織、有規律的運動來抒發情感的都可稱之為舞蹈。”因此“動態”是舞蹈藝術的前提有了“動態”後才能提及舞蹈藝術的綜合性。

“舞蹈本質的追索”提出舞蹈學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弄清它本質屬性及本質屬性的特徵。本章首先否定了“美”為舞蹈的本質特徵認為“美的指向含混不清不能作為二級種類的特徵與其他藝術構成矛盾關係”。此後文章沿着舞蹈藝術發展歷程借各時代藝術家的理論分析了芭蕾舞和現代舞的表現特徵將其抽象為“再現”、“表現”及“形式”三個概念道出舞者們在求索舞蹈本質時由最初的模仿性、聯想式舞蹈——表現性、抽象式舞蹈——純粹的、形式化舞蹈的發展歷程。當“進入本體的切入口”時呂教授指出“能否進入藝術深層的本質研究關鍵在於能否發現舞蹈自身的規律”。在此他提出了舞蹈科學家魯道夫·馮·拉班為代表創建的“人體動律學”列出了“人體動律學”中的重要內容如:“運動四大因素:重力(輕與重)、時間(快與慢)、空間(直接與延伸)、流暢度(限制與自由)”等。通過了列舉德國現代舞奠基人瑪麗·魏格曼和中國現代舞先驅吳曉邦使我們認識到該理論對全世界舞蹈藝術的深遠影響。

“舞蹈作為一個子系統”力圖從科學的角度將舞蹈定位於宏觀的社會意識形態中使它與同等的因子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從舞蹈藝術的微觀角度來看將舞蹈置於一個合適的空間地位並明瞭該系統的目的性、層次性以及它的動態規律。當理解“系統中的舞蹈”時文章提出舞蹈理論系統與社會系統應當是一致而實際中因為王朝跌宕、王室的重視與否等確使舞蹈系統在表面上與社會系統顯得不太一致。在“舞蹈中的系統”中書中列出了已經出現的不同視角的藝術分類:藝術的存在方式、藝術展現特徵、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藝術的美學原則。在對舞蹈藝術進行劃分時呂教授告訴我們:“舞蹈的系統分類並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首先時對現有舞蹈中雷的理論認可是實踐的直接總括其次劃分要取什麼角度這是由研究目的所決定的。”

“舞蹈鄰界的模糊地帶”介紹了舞蹈藝術與音樂、雜技、戲劇、美術等相關藝術之間的關係。其中“音樂是否是舞蹈的靈魂”這個為舞蹈業內人士時常討論的話題在此也納入了作者關注的視野。書中認為“靈魂”一詞最初出現時只是句比喻性詞語而並非一個定理。真正的“靈魂”只有通過動作與生命互換的形式時靈魂便得以顯現。這就是説舞蹈的真正靈魂時人體動作具有生命意識時也就是它在表現人的情感、思想與與生命情調時舞蹈的靈魂才附體。在談到舞蹈與音樂的關係時呂教授從兩個層面進行了解釋:1、音樂作為一種時間的因素進入了舞蹈本體它已是舞蹈的一部分而非體外物;2、即兩種姐妹藝術的合作。在談到舞蹈與雜技之間的界限問題時作者通過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找到了舞蹈與雜技的模糊界限即“時、空、力”這個舞蹈的三大要素在雜技中同樣存在。而“難、奇、謔”與“情感、美感”成為舞蹈與雜技的本質區別。

“舞蹈藝術門類與形態”從種類上將舞蹈劃分為民間舞、芭蕾舞、古典舞、現代舞、亞舞蹈與新品種。對於人們對“中國古典舞”這一名稱含混不清作者認為產生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國古典舞自然會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如與西方芭蕾舞訓練體系的關係及與保留下來的中國戲曲、武術、雜技、民間舞等。但中國古典舞繼承古代的首先仍是典範性。典範性、模式化精神及帶有極大傳統美學繼承性的嚴禁性。其次而“禪”的精神已深入到中國的哲學與藝術境界並促使中國各種傳統藝術的互相借鑑如:舞蹈與書法、舞蹈與繪畫等。最後“身韻”的產生是“中國古典舞”擺脱了戲曲的羈絆。作者在本章結尾處談及舞蹈的綜合性時指出舞蹈藝術的邊緣性綜合是獨立性藝術的需求。因為首先舞蹈藝術的本體容(動作思維)量並不為全部人所理解它具備以我為主體的綜合必要性和綜合可能性。其次隨着人類審美逐漸走向高級階段生活動多樣性使人們的審美變得豐富多彩而舞蹈本體的抽象一位使它離人類生活越來越遠。

第二篇:舞蹈學導論有感2

《舞蹈學導論》讀書筆記 (二)

“動作與語言”分析了舞蹈動作的內涵價值、動作的生成與構築、舞蹈的力量性及情感性的問題。在動作的內涵價值中提到,從生活動作到舞蹈動作需要經過兩個轉換:1、從生活動作到舞蹈動作的形式化轉換;2、再從舞蹈動作向舞蹈語言的轉化。在涉及舞蹈動作的力量性時,文章從拉班至魏格曼再到吳曉邦三人對舞蹈要素的概括進行了分析:

拉班:運動因素 重力 時間 空間 流暢度

魏格曼: 舞蹈要素 力量 時間 空間

吳曉邦 :動作要素 情感 節奏 畫面

關於力量性問題在圖中可以看到魏格曼將拉班的“重力”與“流暢度”歸納為“力量”;吳曉邦將認為“動作來源與人們高度激動的感情”,而種具有藝術形象感情是通過人體的“力度”、“幅度”和“速度”來表達的。在“舞蹈的情感性”中,作者引用了散文家餘秋雨在《上海舞蹈藝術》中的論説:“舞蹈由三種情感方式:1、情節性情感;2、情景性情感;3、哲理性情感。”

“舞蹈本體論”主要談及了舞蹈本體論的研究對象、舞蹈的形式、舞蹈動作的陰陽辨證、舞蹈虛與實的問題。關於舞蹈本論:舞蹈藝術既然是人體運動,而“運動(又)是物質存在方式”(恩格斯),那個研究它的運動規律、運動方式也就是研究它存在的本體,它是研究對象終極共性與始基性特徵。舞蹈本體論的研究問題是:1、以舞蹈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它自下而上的高層次思考;

2、把舞蹈發生體當作研究對象,探求發生體運動中思維與動作的內在關係,把情感與肢體的同一性作為理論指點;3、舞蹈本體論也關注舞蹈發生體與它外部世界的聯繫。

“傳承與創造”主要脈絡為:舞蹈教育——舞蹈教學與教材理論——舞蹈編創——舞蹈欣賞。在舞蹈教育的內容中,作者介紹了教師在舞蹈藝術傳承中的重要角色。強調真正的舞蹈藝術家不是僅有某種單一天賦所成造就的,他們更不是純感性人才,而是感性與理性兼有的具有多方面素養的天。從中國歷史孔子創辦的教育 “禮樂”在“六藝”中核心地位,到西方15世紀舞蹈教師對民間舞和規範、整理等,都説明了舞蹈教師古往今來的重要作用及其編、教、跳“三合一”的時代。“歷史的告誡”帶我們從遙遠的歷史中追尋舞蹈發展的足跡。從中我們看到,舞蹈藝術的反扎歷程説明,一方面舞蹈本體的中心越來越想着獨立發展,並且日益強固;一方面,從本體向邊緣的擴張也更活躍、更多樣,規模也為之更大。它既固守自己獨立的中心形式,也能寬容它在邊緣地帶發生的諸多聯姻形式,儘管新的綜合十分火熱的搶佔着審美公眾的地盤。同時,通過若干實例,我們也看到一個共同的現象,即舞蹈史中推動歷史巨輪轉動的藝術家都具有相似的品質:敢於超越的精神;勇於創新的意志;身心並用的智能;科學求實的品格。

“特殊的載體”分為“表演的中心地位”、“技術與藝術”“舞在?醉?中”以及“情感定位”幾部分。表演的重心地位是由舞蹈藝術這一特性決定的,即它的“現在時”性和它載體的獨特性。正是由於這個特性使舞蹈不同與現代影視藝術、戲劇藝術,使表演本身成為了舞蹈編導、舞蹈教育、舞蹈理論的核心。對於“技與藝”這一對矛盾體而言,相互的溶解在實際中永遠是相對的,如果要成為審美

對象,就要儘可能化解技術對象的痕跡,將技術溶解到藝術中。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一位舞者一聲必須跨越兩大關隘:普通人——獲取審美對象的技能條件(職業證明);化技術與藝術中,獲得通向藝術境界的條件(表演藝術家)。在舞蹈的情感中,它既不是純感性階段的“人情”,也不是純理性階段的思想、藝術等,它是介於常人感性與哲人理性的中間層次的情感——“藝術情感”。

《舞蹈學導論》為我們認識舞蹈藝術打開了一扇扇知識之窗。在對舞蹈不同角度的詮釋和解讀中讓我深感舞蹈藝術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更使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產生了許多新的觀察點和知識面,幫助自己後的學習中不斷求索舞蹈藝術之真諦。

第三篇:舞蹈學導論名詞解釋

&舞蹈:“舞蹈”是由“手舞”和“足蹈”構成的

&自娛舞蹈為自得其樂而跳的舞蹈,如原始舞蹈、早期的民間舞和交誼舞等,屬於自娛舞蹈的範疇。

&表演舞蹈分為娛神舞蹈和娛人舞蹈,娛神舞蹈是為取悦神靈而跳的舞蹈,如部分巫舞、祭儀舞等宗教性的舞蹈,娛人舞蹈是為給他人帶來愉悦或教益而跳的舞蹈,如在廣場、劇場、電影、電視中表演的舞蹈,都屬於表演舞蹈的範疇。

&抒情性舞蹈甴在氣質、條件、能力和技術上更擅長抒發感情的舞者所表演的舞蹈。 &炫技性舞蹈甴在氣質、條件、能力和技術上更擅長炫耀技術的舞者所表演的舞蹈。 &瑪祖卡:是一種波蘭的民間舞。、

&爵士舞:爵士舞是包括白人在內的整個社會公認的美國民間舞,是以黑人切分音型為基本特點的。

&薩爾薩:最初是在北美都市的西班牙人居住區裏引人注目的,1980到1990年在拉丁美洲的散居者和加勒比海的音樂舞蹈中,成為首屈一指、萬眾共享的身體語言,並在世界規模上成為一筆不可估量的經濟資源。

&搖滾舞:在英文中,“搖滾”實際上是“搖和滾”。

&搖擺舞:搖擺舞幾乎與搖滾舞同時出現,其動作的主要特點是雙肩搖擺,臀部旋轉,男女舞伴之間的動作雖然相同,但身體已互不相接觸。

&嬉蹦舞:因其上下顫動的動律而被俗稱為“屁顛兒舞”,是街舞的一種。最初指1980年代出現在紐約街頭的一種連説帶唱。載歌載舞的rap,則後成為整個街頭文化的總稱。

&芭蕾:起源於15世紀的意大利,成型並興盛於16——19世紀的法蘭西,鼎盛於19世紀的俄羅斯和丹麥,並於20世紀初從俄羅斯走向世界各地,陸續形成了意大利、法蘭西、俄羅斯、丹麥、美國、英國共六大流派。

&席間芭蕾:15世紀意大利和法國的宮廷宴席上,舞者們在等待各道大菜時插空表演的舞蹈。這種節目故而又有“甜食”的美稱,並都安排在各道大菜上桌之間,由此產生了“席間芭蕾”的稱呼。

&幕間芭蕾:起源於15世紀意大利和法國的宮廷演出中,幕與幕之間常常插空表演的舞蹈。 &歌劇芭蕾:是融歌唱、舞蹈和豪華佈景為一體,並迅速成為一種時尚的表演形式。“歌劇芭蕾”是在“喜劇芭蕾”基礎上的一種質的飛躍。

&芭蕾歌劇:“芭蕾歌劇”最初僅指那些在早期的“歌劇芭蕾”中,舞蹈在比重上同歌劇並駕齊驅,甚至遠遠大於歌劇的作品。

&戲劇芭蕾:特指以舞蹈表現故事或戲劇情節的芭蕾,亦稱芭蕾舞劇,通常以一條或幾條情節線索貫穿始終,有大、中、小型三中規模。

&心理芭蕾:特指芭蕾於20世紀上半葉產生,並逐漸發展完善的一個新品種。

&交響芭蕾:特指用現成的交響曲或其他音樂為基礎而創作的芭蕾,動作的展開需要嚴格遵循音樂的旋律、節奏、配器、和聲、對位、結構、邏輯、情調與主題,而羣舞的設計則需要調用不同性別、年齡、體格與數量的舞者,去對應和表現音樂的不同聲部及其音色與結構。在交響芭蕾創作上成就最為顯赫者,非美籍俄國編導大師巴蘭欽莫屬。

&巴爾塔扎-博若耶:法籍意大利編導家、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1581年編導了史稱“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劇芭蕾》,而被芭蕾史學家們譽為“法國芭蕾舞劇編導第一人”,並給《吉賽爾》、《天鵝湖》等後世芭蕾舞劇傑作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皮埃爾-博尚: 貢獻是將芭蕾流傳至今的五個手腳位置加以規範。

&《皇后喜劇芭蕾》:1581年,巴黎盧浮宮波旁宮的巴黎殿,編導:b-德-博若耶。故事情節選自古希臘神話中關於美麗女神喀耳刻的傳説。

&《仙女》:法國“浪漫芭蕾”時期舞劇的處女作和早期代表作,也是芭蕾史上開腳尖舞之

先河的里程碑之作。編導:f-塔里奧尼。仙女:m-塔里奧尼。將腳尖舞的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浪漫芭蕾時期開創了“白裙芭蕾”這種輕盈飄逸的舞風。

&《吉賽爾》:法國“浪漫芭蕾”時期舞劇的悲劇代表作、巔峯之作和中期代表作,1841年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首演。&編導:科拉利和佩羅。將浪漫芭蕾那種“仙凡之戀”的題材和輕盈飄逸的動感發揮到了極致。

&《葛蓓莉婭》:法國浪漫芭蕾舞劇的喜劇代表作和後期代表作。 歷史意義:它在題材上,為正在衰落的歐洲浪漫芭蕾舞劇開闢了一個以木偶形象和動律為主體的嶄新天地。

&《拿波里》:又名《漁夫和他的新娘》,是丹麥浪漫芭蕾舞劇的代表作。1842年,丹麥皇家芭蕾舞團首演於哥本哈根皇家歌劇院。&編劇與編導:a-布農維爾。縱情謳歌了世俗生命中的陽光燦爛與男歡女愛。

&雙人舞:由法國芭蕾大師馬裏於斯·佩蒂帕最終定型的兩大舞蹈模式之一,按照 a b a的三段式結構來表演。雙人舞一直是各大國際芭蕾比賽的基本內容,可全面展示男女演員各自的身體條件、肌肉能力、動作技術、音樂感覺和彼此默契。

&大雙人舞:指男女主演在有全體舞者伴舞的宏大場面中,為整部大戲壓軸的雙人舞,通常由大團圓的結局來收尾。

&性格舞:由法國芭蕾大師馬裏於斯~佩蒂帕最終定型的兩大舞蹈模式之一。

&馬裏於斯·佩蒂帕:俄國“古典芭蕾之父”,但是他確實法國的編導大師。在職34年,重編了17部法國浪漫芭蕾舞劇,並未35部歌劇編排了插舞,為古典芭蕾舞劇確立了“雙人舞”和“性格舞”這兩大模式。

&列夫·伊凡諾夫:1834年生於俄國莫斯科,創作了《天鵝湖》、的第二幕和第四幕和《胡桃夾子》這樣的常演不衰的經典舞劇。

&《舞姬》 :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早期代表作,1877首演。是佩蒂帕創作中期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編舞史上,可謂真正開了芭蕾舞劇交響編舞罰之先河,比《天鵝湖》早了17年。

&《胡桃夾子》 :是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中期代表作。1892年上演,編劇佩蒂帕。根據美國《舞蹈雜誌》這家世界權威專業刊物的評選,《胡桃夾子》在1990年代十大芭蕾舞劇排行 榜上高居榜首。

&《阿波羅》 :《阿波羅》是一出兩場芭蕾,屬於俄國現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編導巴蘭欽。由1928年由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首演於巴黎。巴蘭欽在這部作品中,大膽地打破了學院派芭蕾的程式化語言,拋棄了各種裝飾性的動作,適當吸收了現代舞語彙的特徵。《阿波羅》的誕生,標誌着“新古典主義芭蕾”誕生,芭蕾從此告別了“戲劇芭蕾”一統天下的僵局,進入了“交響芭蕾”的嶄新領域,有此豐富了20世紀的芭蕾面貌。

&《波萊羅》 :是一出獨幕的交響芭蕾,屬於法國現代芭蕾的晚期代表作,編導莫里斯·貝雅。由於編導家超乎尋常的身體感覺和高度慎密的理性邏輯,故而稱為貝雅舞團的看家劇目。 &《婚禮》 :四場芭蕾舞劇,俄國現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編導尼金斯卡。用芭蕾這種抽象的動作藝術再現了俄國傳統的婚俗與禮儀。

&《玲瓏剔透》 :兩段式芭蕾,英國現代芭蕾的中期代表作。這部作品的問世使得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逐步進入“世界六大一流古典芭蕾舞團”的行列。

&《斯巴達克》 :是一部氣勢恢宏的芭蕾舞劇,屬於蘇聯現代芭蕾舞舞劇的晚期代表作。編導尤里·格里戈洛維奇。由於大型男子羣舞的規模之巨,氣勢之大,為徹底改變芭蕾舞台上積重難返的陰盛陽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奧涅金》 :德國現代芭蕾舞劇的晚期代表作,成功之處在於將古典芭蕾的技術與現代舞的觀念完美地融成一體,充分體現了“為情造舞”的編舞原則。

&《卡門》 :屬於法國現代芭蕾的晚期代表作,編導羅朗·佩蒂。

&《火鳥》:1910年 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首演於巴黎歌劇院。編劇:m-福金。作曲:i-斯特拉文斯基。 它的成功首先得歸功於佳吉列夫的獨具慧眼。

&《小夜曲》:四樂章的交響芭蕾。1934年 恩斯的fm沃爾伯格莊園, 編導:g-巴蘭欽。童年12月8日,康涅迪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阿弗裏紀念劇院首次公演。 1935年3月1日 美國芭蕾舞團首演於紐約的阿德菲劇院。 &當代芭蕾:芭蕾發展史上的第五個時期。開始於1970年代的中後期,即捷克芭蕾編導大師j-基裏安1977年出任荷蘭舞蹈劇院這個當代芭蕾最重要舞團的藝術總監之際。形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大致終結於基裏安1999年退居二線之時,儘管其代表人物至今依然在不斷推出自己的新作,此時,第二階段的新生代編導大師已漸成氣候,並且成為更具活力的創造者。

&《多少懸在半空中》:獨幕芭蕾、美國當代芭蕾第一階段的代表作。1987年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首演於該劇院。編導:w-福賽斯。主演:s-吉揚。

&《煙》:以“電視舞蹈”的形式而問世,主演:西爾-維吉揚編導:馬茨-埃克。 &《天鵝之歌》:獨幕芭蕾舞劇,屬於英國當代芭蕾第一階段的代表作。

《羅密歐與朱麗葉》:當代芭蕾舞劇,1996年 蒙特卡洛芭蕾舞團首演,編導:j-c-馬約。(經典重編版)

&《紅色吉賽爾》:兩幕芭蕾舞劇,1997年由聖彼得堡的鮑里斯-艾夫曼芭蕾舞團首演,選用柴可夫斯基、蘇欽科和比才的樂曲。編導:鮑里斯-艾夫曼。表現一個芭蕾舞蹈家的真是故事,現實題材的芭蕾舞劇。

第四篇:《法學導論》讀書筆記

《法學導論》讀書筆記

書名:法學導論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7月

版次:1997年7月第1版,2014年2月第2次印刷

作者:【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

譯者:米健

作者簡介:①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1878-1949),德國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法哲學家和刑法學家之一,1878年11月21日出生在德國北部小城呂貝克,先後在慕尼黑、萊比錫和柏林學習法律,1902年作為弗蘭茨·馮·李斯特的學生,以論文《相當因果論》獲得博士學位。一年後,即1903年,拉德布魯赫在海德堡大學以論文《行為概念:其對刑法體系的意義——兼談法學體系論》取得教授資格。1904-1910年他在海德堡大學任助教,1910-1914年任非公立、非正式教授。這期間他受到了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和哲學家埃米爾·拉斯克多方面的激勵,並和自由法律運動的創立者之一赫爾曼·坎託羅維茨建立了終生的友誼。拉德布魯赫在海德堡期間就開始參與政治,首先支持進步的民族黨,後來支持社會民主黨,而至遲從1913年在蘇黎世參見奧古斯特·倍倍爾的葬禮之後,他就認為自己是該黨的一員了。《法學導論》和《法哲學大綱》就是他在這期間的科學著作。

從1914-1919年拉德布魯赫與科尼斯堡任非正式教授,後來因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打斷,從1919年秋季至1926年於基爾任正式教授,後因參加政治活動而中斷。拉德布魯赫於1919年加入社會民主黨,1920-1924年任德國帝國議會議員,在此期間,他兩度出任帝國司法部長。他的《德意志通用刑法典草案》被稱做是其任部長期間的卓越文件。而《社會主義文化論》則是他對政治實踐和科學沉思有機結合的一個有力例證。1926年拉德布魯赫接受了海德堡大學的聘用,重新投身於科學工作的第一線。

1933年5月8日,根據這年4月7日的“關於恢復公職人員職位”的法律,拉德布魯赫被免職了,因為他——正如在這個法律中第4條規定的——“按照他迄今為止的政治活動來判斷”,他並沒有真正做到“時時刻刻毫無保留地為民族國家”挺身而出。此後,他留在德國繼續進行有創造性的科學工作,然而他的著作只能在海外出版。他的《費爾巴哈傳》1934年發表於維也納,1938年《刑事法學的優雅》發表在巴塞爾。在德國,只有由卡爾·奧古斯特·埃姆格主編的《法哲學和社會哲學文匯》還對他開放,並且也不允許他接受外國的聘用和出國的邀請。不過拉德布魯赫還是能夠於1935年到1936年在牛津大學學院做了一年學術考察,這次考察的成果主要在他的著作《英國法的精神》中體現出來。

1945年拉德布魯赫重新回到海德堡的教席。然而出於健康的原因,他對戰後法學發展的影響日益減少,但仍然撰寫了一系列相關文章。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他的講座摘要記錄《法哲學入門》,在這本書中,拉德布魯赫對他的法學體系做了1945年以後惟一的一次總結闡述。1949年11月23日,他逝世於海德堡,享年71歲。

阿圖爾·考夫曼在其傳記中説,“拉德布魯赫的夢想是到大城市去學習。前往慕尼黑這個‘壯美的都市',那種外地風情、南德的感性氣質和感性生活,尤其是慕尼黑德藝術及藝① 參見[德]g·拉德布魯赫著,王樸譯:《法哲學》,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260頁。

術家德生活都深深吸引着他。”

在米健、朱林翻譯的《法學導論》開篇,對拉德布魯赫是這樣介紹的——

“拉德布魯赫的人生,是一個法律思想家、哲學家和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人生。在當代法律思想史上,他已被公認為一代法學大師。他以哲學上的二元論為出發點所闡發的實證相對主義法律思想,??他終其一聲生都在現象公正和事實公正、表面理性和客觀理性之間探求真正的公正和理性。”

阿圖爾·考夫曼認為,當人們把拉德布魯赫打上新康德主義者、實證主義者、相對主義者、現代主義者、自然法學或者其他印鑑時,那麼就決不會獲得完整的拉德布魯赫形象。

舒國瀅對拉德布魯赫的評價主要有五個方面:其一、拉德布魯赫的一生,為人、為學一體,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真誠地對待學問、視學問為生命的品質;其二、拉德布魯赫從來都不迴避現實,其理論視角往往直接關懷現實,以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其三、他對現實生活本身理性而又感性的關懷,“具體地説,感性主要表現在對納粹德國的對抗上,至始至終都是正面應對,從來不妥協,不退讓”,“理性主要表現在拉德布魯赫研究問題時,總是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現實並進行思考”。其四、拉德布魯赫的理論視野很宏闊,視角從來都是多維度的、跨學科的,著作裏面貫穿了法哲學、刑法學、歷史學、文學、美學等等學科領域;其

五、拉德布魯赫的語言反映出很深厚的學養,其古典韻味十足的德語體現在書面中,簡潔、明快,深入淺出,非常優美,時時可以讓人感受到瞬間的智慧噴發的火花。

內容提要:

《法學導論》一共分為12章,在篇幅不算很大的著作中,作者以簡練優雅的文筆和深邃敏鋭的思路,對法律思想的基本問題做了獨到的探索和闡述,並且又在此基礎上對主要法律部門的一般問題做了不落俗套、獨具境界的研究。

本書在結構上以法律的概念為起點,粗略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法律觀念的理解,並且首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其獨樹一幟的關於法律價值相對性的相對主義思想,也為其在1932年發表的、最負盛名的《法哲學》的創作奠定下了基礎。自第二章起至第十一章,作者對一些重要的部門法進行了闡述,在讀者面前鋪開了一幅宏大的法學畫卷。第十二章,作者就法學這一科學本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法律職業、法律解釋、法律體系、法律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這樣的結構,也是作者今後寫作生涯所一直沿用的,在1《法律哲學概論》和《法哲學》兩本著作中,作者亦是以抽象的法律觀念的探討為基礎,進而通過對具體的部門法的解讀,來闡釋自己的觀點。此外,本版次的《法學導論》還收錄作者的生平、主要著述列表、以及諸多版本的序言,更為重要的是,米健老師所寫的“拉德布魯赫的生平及其思想歷程”一文也賦予正文之後,這為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內容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本書在內容方面,以優美的文字、精闢的論述以及獨到的見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不僅要歸因於作者本身所具有的詩人般的文筆與氣質,更要將其歸功於譯者米健老師辛勤工作,將一部經典的法學著作呈現在讀者面前。

名段摘抄:

1. 真實即使由於披蓋着永遠不可認識的面紗而依然未被科學所承認,亦會當然地發生效

用。以粗糙的俗世材料製成美好理想的印章,並用它做出不甚真切的拓印,絲毫無損於這種美好理想。p3

2. 外在的行為似乎只是置於法律的判決之下,法諺説道:不能因思想絞死任何人。p4

3. 由於一個人的法律義務不外是另一個人的合法請求的標的,所以,法律可以用外在的法

律行為來滿足,不過對於這另一個人它也同樣可以有效,他的請求之所以得到滿足——只是因為他也要予以履行!p6

4. 道德只知道義務,不知道請求,僅知道責任,然卻不知道何以有責任。p6

5. 道德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立法者和陌生的法官,因為它不需要任何超個人的那類法則。道

德爭議的完成並不在人與人之間,而是在慾望和良知之間靜默的對話中,在我們那卑俗的和較好的自我之間,在我們胸懷中的創造物與創造者之間。p7

6. 在習慣中,是給予每一個別人以全體人的意志;在法律中,是給予所有人以一種統一意

志;而在道德中,每個人都是自我。p7

7. 道德法則適用於實際或意識上的具體化個人,而法律法則適用於共同生活的、人的共同

體的人類。p7

8. 雖然法律的專門化可能一如既往地深入發展,但在任何程度上,法律面前平等和法律規

範的一般性都是法律的本質。針對在“正義拘束(binde der justitia)中的人和事物的終極個別特性,我們形象地描繪這種欲然的法律盲目性,並稱之為平等。p7

9. 法律與國家乃效力於個別人們——首先是效力,他們的社會福利,“普遍的幸福感受”,

最後才是效力於他們的文化使命。法律秩序關注的是,人類不必像哨兵那樣兩眼不停地四處巡視,而是要能使他們經常無憂無慮地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舉目所及乃實在的必然和美好,不間斷的自我保存的呼救聲至少有一段時間沉寂,以使良心的輕語終歸能為人們所聞。p11

10. 國家終止之地,始有必然之歌,即永恆和不可替代的智者。p12

11. 自然法思想就曾是個錯誤,而且是能夠想象到的最富有成果的錯誤。這是一部古老的“世

界史心計”(list der weltgeschichte),它把想使之生效的法律冒充為已經生效,把想使之失效的法律冒充為已經失效,就這樣,百年之久的啟蒙運動在永恆且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自然法錯誤旗幟下,取得了其法哲學挑戰的勝利。p20

12. 如果沒有任何人能弄清什麼是正義,那麼就必須要有人對什麼是正義作出規定。p20

13. 法律的設置必須是服務於一種意志,對每一種與之背道而馳的法律觀,都可能執行這種

意志:對社會而言,表現為習慣法,對國家而言,表現為法則。p20

14. 民主的因素和國家的因素常常因其政治觀點而相互排斥,然後又由於民族目的而重新聚

合在一起。p35

15. 1789年《人與公民權利宣言》中宣稱“在一個不確保人與公民權利和權力分立未予以規

定的國家中,沒有憲法可言。”立憲國家奉為立國之本的自由,除了其積極一面,除了國民對國家事務的參與之外,還有其消極一面:即特定國家的國民自由,對國家來説就是不可能觸犯的個人自由範圍的保證,就是國家活動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承認。p36-p37

16. 人們一般承認,實行一種道義上的義務是與政治上的選舉權不可分離,人們甚至再三要

求以法律保障這種選舉義務,於是,每一個選舉黨派的公民義務不外乎是這種義務,即選舉權的行使不是基於一時情緒,而是基於一種對國家生活基本問題深思熟慮的和持之以恆的立場,它不外以正確的選舉義務為終點。p48

17. 兩黨制的前提條件是兩個在政府中彼此替代更迭的政黨相互共同擁有某種政策上的,特

別是對外政策看法的相當內容。否則,政府中政黨黨派的更迭就意味着一種無休止的建設和拆毀,再建設與再拆毀,而不是一個僅僅漸漸改變其風格形式的建設的繼續。p49

18. 人們習慣於既不把它作為法律賦予的意志力量又不(如耶林)將其作為法律上保護的利

益去理解:兩種描述都是正確的,前者是就權利的法律實質而言,後者則是就權利的前法律實質而言;前者是就法律後果,即立法者通過權利的賦予而產生的後果而言,後者則是就法哲學動機,即在授予權利時指引給立法者的動機;權利是以其內容為正義意志開出了一趟確定駛向的空車,即使在執行這種意志時對個別人沒有任何利益——即使是

瞎子索回借出去的眼鏡;立法者分配這種權利,差不都是授與者可以向承租人索回的權利。因而,在多數情況下權利人有一種權利內容的利益。p62

19. 權利是兩個相去甚遠的,深刻分歧的路向的交叉點。而這兩個路向總是處於彼此對立:

個人的利益和道德的要求——在權利方面,它們手挽手地前進,向來以規範加以拘束的慾望,在此又相反地由規範解除束縛。這也就是説,權利將人類的兩個常常鬥爭的側面,即自然的願望和它們的倫理價值,置於一個目標之上。這或許是我們所説的精神力量的最強蓄電池:從行為的基本衝動出發來了解偉大的“為權利而鬥爭”的歷史和藝術闡述。p62

20. 物權與債權之於法律世界本身,就如同物質和力量之於自然世界——前者是靜止的,後

者則是動態的因素。p64

21. 經濟價值在從一項債權向另一項債權轉移中始終存在,而在物法中任何時候都不會有較

久的平靜,即使是金錢(法律上的物,不過是為達到物權目的的一種經濟上的手段),也不是經濟的終極目的:一項債權所帶來的塔勒,無須置於充滿詩情的長統襪,亦不必置於寬大的衣箱內,必須立即進一步流通,以便成立新的債權。p64-p65

22. 契約自由與私有財產權相聯繫,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而這種社會法律秩序的

實質在於,為了經濟上的弱者利益而使契約自由受到限制並使財產權承擔義務。p67

23. 古典民族經濟學後來不得不對自己提出異議,因為事實上人們並不全都聰明自私,多數

人反而愚昧、隨便和善良,儘管立法可與接受者聰明與自私的心理狀態保持關聯。因為立法並不着眼於通常情況的人,而是最壞情況下的人。p70

24. 商法是基於個人主義的司法本質,為那些精於識別自己的利益並且毫無顧忌地追求自身

利益的極端自私和聰明的人而設計的。p72

25. 在個人主義法律時代,商法必然扮演着整個私法發展中開路先鋒的角色。在即將到來的

社會法律時代,勞動法將承擔相應角色。所以,商法與勞動法構成現代私法兩個對立的極點,即個人主義和社會的極點。p75-p76

26. 由於對“社會法”的追求,私法與公法、民法與行政法、契約與法律之間的僵死劃分已

越來越趨於動搖,這兩類法律逐漸不可分地滲透融合,從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法律領域,它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而是嶄新的第三類:經濟法和勞動法。p77

27. 從私法觀察角度出發所看到的經濟關係,不過是兩個私人之間以互相平等為前提的關

系,這種觀點忽視了第三者,即在任何經濟關係中都是最大的利害關係人:公眾。p77

28. 經濟法產生於立法者不再滿足於從公平調停經濟參與人糾紛的角度考慮和處理經濟關

心,而側重於從經濟的共同利益,經濟生產率,即從經濟方面的觀察角度調整經濟關係的時候。經濟法產生於國家不再任由純粹私法保護自由競爭,而尋求通過法律規範以其社會學的運動法則控制自由競爭的時候——而這種法律規範本身就是可能在社會學運動中有效干預的社會學事實。p77

29. 這類處於一個“經濟自治機構”——全國煤礦委員會、鉀鹽業委員會領導下,辛迪加化

的企業到“經濟自治”形式,以及國家監督已被視為社會化的最重要現象。p79

30. 如果説,經濟法是從國民經濟生產率的角度觀察經濟關係,勞動法則是針對經濟強者,

以保護經濟弱者的角度思考經濟關係。p80

31. 在羅馬法中,勞動關係曾劃入物權範疇:勞動者作為奴隸,不過是主人的財產和物。只

有那種習慣於將勞動的人視為物的法律,才可能以最近似物的租賃的方式表示“僱傭租賃”。p81

32. 個別僱員面對企業主不免勢單力薄,但同一行業全體活多數僱員有組織地使用罷工這個

最後理性(ultima ratio)時,則顯得強大有力。p82

33. 報復罰在事實上之所以有特別根據被稱之為“法律罰”,是因為在行為與責任的確定性

方面,它為量刑提供了一個比教育罰和保安罰更為明確的標準,也同時因為它為針對行為與責任的刑罰提供了單一的對應。相反,教育罰和保安罰則依賴於因人而異且易出錯的對行為人人格的理解,另外也提供了過多的處治方法,使人難以選擇。包含着報復罰與威嚇罰的權威刑法,因此也在針對統治者濫用權力,維護法律安全方面發揮作用。p86

34. 刑罰即有意地施加痛苦.p87

35. “一種沒有替天行道意念的人類力量,不足以揮起行刑的刀劍”。過去人們根據神或者

道德法則施行刑法,尚可以良知施行刑罰;然而,當以國家或者社會必要性或目的,以多重意義的,受時代制約和具正義性的價值觀名義處刑時,施刑的手就不能不顫抖。最近的大赦,眾多的赦免,緩刑以及減刑,無一不愈來愈清楚地證明,刑法已喪失了它的良知。p87-p88

36. 得到的處方越多,病人離死神也就越近——犯人受處罰越多,再犯的機會也就越大。p89

37. 正確的心理學判斷過程,不是從行為到人性,而是從人性到行為。刑事程序卻——它不

可排除的疑問就此開始——註定必然從相反的方向展開:從行為到人性,而它可能沒有一次觸及過人性。p90

38. 死刑本身已充滿嚴酷、震撼、血腥,按一般理解,它屬於恐怖、折磨、毫不留情的報復

性懲罰。因而在一個社會教育——保安措施的體系中,不允許繼續為死刑留有一席之地。p91

39. 自從有刑法存在,國家代替受害人施行報復時開始,國家就承擔着雙重責任:正如國家

在採取任何行為時,不僅要為社會利益反對犯罪者,也要保護犯罪人不受受害人的報復。現在刑法同樣不只反對犯罪人,也保護犯罪人,它的目的不僅在於設立國家刑罰權力,同時也要限制這一權力,它不只是可罰性的源由,也是它的界限,因此表現出悖論:刑法不僅要面對犯罪人,也要面對檢察官保護市民,成為公民反對司法專橫和錯誤的大憲章(李斯特語)。p96

40. 只在僅僅服從法律的法院中,才能實現司法權的獨立。p100

41. 司法的任務是通過其判決確定是非曲直,判決為一種“認識”,不容許在是非真假上用

命令插手干預。“學術自由”被用於實際的法律科學時,即成為“法官的獨立性”。p101

42. 孟德斯鳩為表明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毫無創造性的特徵,選用了再清楚不過的字眼:判決

只能作為“法律的準確複製”,而不得用作其他目的,“對此只需要眼睛”,法官只是“宣讀法律文字的喉舌,一個不得削弱法律效力和威嚴的無意志的存在物”,因此法官的權力“在一定意義上等於零”。p105

43. 控告人如果成為法官,就需要上帝作為律師。p121

44. 法官如同“一隻破鐘的機件,要讓它很快再走動起來,就得不斷敲打震動它”(門格爾

menger)。p128

45. 不是教義決定信仰,而是信仰決定教義。p140

46. 人們説,世界歷史不能屈從於司法;一個由5位國際法專家組成的機構,不足以承受衡

量決定兩個民族命運天枰的負重。這隻能表明那些相信對戰爭末世審判和神明裁判的人,已失去對人類理性的信任。第一個立法者,當他用人類殘弱的手去塑造在此之前一直由上帝掌握的權利時,必定有損害神明特權的犯罪感。可是,他畢竟敢於嘗試——既然人類理性為了人民生活敢於補充直接的神聖的造福,那麼為何不能對國際生活進行同樣的補充?畏懼新事物的同時,卻不斷向前探索,焦慮與驕傲共存,人類從歷史發展中最終獲得自信:如果我們不使得自身得到控制,世界就不復存在理性,對於新事物,我們需要不斷自勉:傾聽理性的聲音!(sapere aude)p157

47. 法律成功地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保護的樊籬,就愈易引發相互間用鬥爭考驗對方的動機。

p165

48. 無疑,法律一方面限制了人們賴以考驗自己道德的功能,實現道德觀念的粗魯形式以及

用利劍肉搏的勇敢,其適用範圍將逐漸消滅。但另一方面,在法律與和平的保護下,會在道德方面產生新的功能領域:通過他們的需要,規範更復雜多樣化的人們之間的細膩關係。p165-p166

49. 不公正的法律並非沒目的,法律在無視其正義的情況下就以它的效用實現了一種目的,

即法律安全的目的。p180

第五篇:政治學導論之讀書筆記

政治學導論讀書筆記

【5】 “政治就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而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的資源的權威性分配的過程” 【評論:社會需要進行資源分配,且分配必須是權威性的,由擁有權威和權力的政府機構作出決定,其分配過程是一個系統化過程】

【9】 “博弈論是分析利益衝突的構架”【評論:政治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調節利益衝突的藝術。政治博弈需要五種要素,分別是局中人,資源,對策,規則及目標】

【12】 “政治就是運用權力的政府機構根據一套規則衣決定誰能得到好處以及誰支付社會代價的系統化過程,其中團體與團體之間,團體與政府之間充滿着合作與衝突”【評論:在政治博弈論基礎上做出的關於 政治 的定義】

【15】 “政治學是研究公共權力的形式及運作規律的科學”【評論:政治學涉及規範性與科學性,不同於政治哲學】

【31】 “社會選擇理論破解了我們過往對一般性均衡的迷思,而新制度主義則讓我們在限縮的範圍內建立起一部分均衡”【評論:一個純以偏好為導引的均衡在某些制度限制下,可以發現又結構造成的均衡,從而破而後立,從社會選擇理論過渡到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38】 “權力是指處於社會關係之中的行動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論這種可能性的基礎是什麼”【評論:韋伯關於權力的的定義強調了其強制性,權威性】

【57】 “在任何社會,總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着大部分政治權力,是這些人控制着政治過程,制定重要的政策”【評論:小部分人處於權力金字塔的頂端,對於他們,我們尊敬。而那大部分人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做為政策執行者貫徹者,我也相信其中大部分的公正正直,但是也總會有害羣之馬來破壞人民對政府的公信力】

【64】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會成員針對政治體系各層面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評論: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的傾向性決定着人們的政治行為方式】

【74】 “意識形態”【評論: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直接相關聯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意識形式】

【82】 “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即維護政權的合法性,推動社會大規模動員,實現政權轉移”【評論:意識形態是以一定的哲學世界觀為基礎的政治社會規範,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的政治化顯示了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

【88】 “經濟增長需要合理的意識形態為其提供有利的非正規性規範”【評論:意識形態能夠保持團體內部團結和穩定性,實現規模經濟;約束團體成員行為,減少搭便車現象出現】

【88】 “意識形態變革的滯後帶來了意識形態變革與經濟增長的時間差,時間差的存在使得變革滯後的意識形態常常成為束縛和阻礙經濟增長的力量”【評論:消除意識形態變革的滯後對經濟發展的威脅刻不容緩,需要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自我更新改良】

【93】 “政治社會化是政治體系塑造其成員的政治心理和心理意識的過程”【評論:類洗洗腦,不過政治社會化是積極向上的】

【156】 “政治體制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用什麼形式組成其實現階級統治權力的國家政權機關”【評論:即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

【166】 “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組織中由受過轉職訓練的專職人員組成的行政管理機構”【評論:官僚制不同於官僚主義,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行政管理機構,杜絕官僚主義不意味着消滅官僚制】

【175】 “政黨的最重要也是最本質的特徵在於,它是把政府形式的結構與社會中的各種不同成分聯繫起來的紐帶,這些成分包括個體公民和由他們組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經濟,文化,宗教組織及其他組織”【評論:政黨的功能是協調各組織利益表達的關鍵】

【189】 “政黨的適應性取決於政黨對監控環境的反饋機制的有效性”【評論:政黨要想適應環境變遷,就必須具備監控環境變化的能力。“政治主體對外界的依賴性越小,其適應性的必然性就越小,但是忽略環境同樣會有長期隱患,如果一種組織無需監測其所處的環境,它在此方面的競爭力將日益枯竭”】

【197】 “中國的政黨制度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評論:共產黨執政,在政治上擁有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發揮參政議政的作用。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準繩“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203】 “利益集團代表一定社會羣體的利益,參與國家政治活動”【評論:利益集團的存在是阻礙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變革的主要力量,如何處理好利益集團的問題對我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21】 “媒體與政府的關係主要涉及新聞自由的權限和政府管制媒體的邊界問題”【評論:就如何處理好二者問題,真實反映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一直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老百姓通過媒體網絡接觸關注社會要求其事情必須得是真實的】

【253】 “國家既是階級矛盾的產物,也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評論:馬克思主

義關於 國家 定義】

【258】 “暴力與法律,制度為政治統治合法性提供了基礎,政治統治合法性的獲得主要通過意識形態教化”【評論:支持意識形態的力量是國家,而政治統治合法性的獲得根本上取決於國家公共職能的有效發揮,特別是經濟職能】

【293】 “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政府的決定或與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評論:政治參與的主體是一般公民,是一種活動,需要我們參與,並監督】

【327】 “一場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毀舊的政治制度和合法性模式,動員新社會集團參與政治,重新界定政治共同體,接近新的政治價值標準與合法性的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權,以及建立新的更強有力的政治制度”

【評論:階級革命成果的總結,亦是革命作用的評價。革命是國家經濟發展,並建立更先進的政治制度】

【330】 “改革必然會觸動現存秩序的受益者,而全面改革使所有與現存秩序利害攸關的社會勢力和政治集團都受到威脅,從而激起潛在的反對者”【評論:中國的改革不僅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步履維艱的原因就在這裏,就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不僅是政府,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亦是老百姓切身關注的問題】

【342】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民主概念的基本含義是‘人民的權力’和‘人民的統治’”【評論:就中國種種社會現象的發生,我已經看不到是如何體現人民的權力和人民的統治,依我看來,民主的含義已經蜕變成“民之主”,悲乎哀哉】

【354】 “制度選擇是由一系列因素決定的,制度是因變項。而制度一旦被選定,就會變成自變項,對社會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評論:這幾乎相當於是一個固定模式:-形成-發展-破敗-形成新的-發展-破敗-】

【359】 “在既定的社會中,所有的人都有資格基於最低限度的道德準則,以提供服務為準備而提出對自己所需要的權利的主張”【評論:人權】

【364】 “人權實現的條件包括權利意識和權能條件”【評論:權能 含義 在學理上是指權利的要素,是權利的具體內容,是指權利的作用或實現的方式,是權利人為實現其權利所體現的目的利益依法所能採取的手段,是體現權利人的意思支配力的方式】

【365】 “生命權或生存權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評論:漠視生命,視生命如草芥,惡意踐踏他人生命,尊嚴的現象在中國時有發生,特別是特權階層對於弱勢羣體,人權!!!!】

【369】 “所有權是一種法律制度,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反映”【評論:知識產權也是一種所有權,但是盜版仍舊猖獗。雖然我支持所有權,但是還會買盜版書。

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問題:如果經濟上去了,人民富足了,精神生活得到享受,當然會支持正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r1d9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