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心之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心之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心之育》讀後感

《心之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心之育》讀後感

剛參加工作不久,我在閒暇中逛書店時看到了一本書《心之育》,當時,一看到這本書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心之育》,對心靈的培育,一個多麼耐人尋味的標題呀!以一顆赤誠的愛心,去精心培育那顆顆純真的心靈,相信這必是一種需要責任心、耐心、愛心和智慧的培育。我翻看了本書的作者——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優秀班主任毛蓓蕾老師。也正是這次閲讀,我深深地記住了這位和藹慈祥又充滿智慧的老人。

毛蓓蕾老師飽含深情,用樸實文筆和親切的敍事風格,通過典型個案的敍述和分析,真切地記錄了自己60多個春秋從教實踐中的成敗得失、探索思考和心得體會。彌足珍貴的是,《心之育》一書是毛蓓蕾老師在病中完成的作品,她以頑強毅力與病魔作鬥爭,堅持寫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徜徉在毛老師的教育工作體會中,我有頓悟、有欣喜、有感動??

《心之育》是以一顆赤誠的愛心來育人,包括培育兒童和培養青年教師。毛老師愛護學生、作風民主、謙遜誠懇、公正正直、通情達理。所有這些都是她愛心育人的表現,這些美好的品德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學習。毛老師説:“我是屬於孩子的。”她對接觸到的每個孩子都無比關懷:耐心地傾聽他們訴説心中的煩惱和困惑,不厭其煩,正如毛老師説的“在幾十年與孩子們相處中,我也發現一些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有的明顯地表現出心理上的缺陷。他們有的存在 1

驕、嬌二氣,表現為自私、任性、偏執;有的性格孤僻、冷漠、抑鬱,不合羣;有的生性膽小,懦弱,多愁善感,經不起一點委屈和挫折;有的自卑、自負,妒忌心強;也有的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誠實,盲從等等。”面對這些學生,毛老師一次次的家庭訪問、調查研究,為的是使教育更有針對性;她還熱情地幫助孩子解決各種困難,甚至從自己菲薄的工資裏拿出一部分來資助他們完成學業;四處奔波,聯絡其他老師和家長,尋找社會力量一起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等等。真誠的付出換來了學生的信任,是老師的愛滋潤了孩子的心田,所以孩子們願意向毛老師吐露心聲,願意接受毛老師的指導。

毛老師有許多教育、教學的有效方法,但我相信,如果沒有這份對孩子真心誠意的愛,單純講方法是不可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人都是有感情的,當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師愛的時候,是不會無動於衷的。一方面他們會把自己的愛回報給教師,從感情上縮短彼此的距離;另一方面,師愛又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橋樑。即是説:“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愈是感到教師的愛心,就會愈加信任教師,教師的教導也就越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並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師生感情好,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表揚和批評在融洽的師生感情中就會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

讀過這本書,也使我真切地認識到,熱愛孩子,無私地關懷他們,是一個老師的天職。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不同的學生,我們只有深入地瞭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而後

採取切實的、有針對性的、有實效性的教育方法,滿腔熱情地去關懷孩子,才能激起學生對我們教師的親切、感激與仰慕心理,從而使師生之間在心理上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成為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只有真正的愛生之情,教育才是有效的。

與此同時,毛老師在書中還講到,在教育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把握教育的尺度。經常聽人説:“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想來也有道理,因為在老師“給予”的時候,還得有個方法。正如人們説的“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雖然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個人的喜好也不一而足: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輕鬆的,嚴肅的,嚴厲的;曉之以理的,動之以情的??舉不勝舉,但是最符合學生需要的方法,一定是最佳的方法。當最好的方法與最恰當的方式組合,那麼,這教育必然是不露痕跡,渾然天成了。羅姆曾説,愛不是一個偶然幸運地體驗並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而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愛是情感誘導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象毛老師那樣,用誠摯熾熱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中的熱點和興奮點,真正達到師生心心相知、心心相印,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教育的“熱效應”。

另一方面作為老師,我們對學生的批評教育也要有一定的“冷度”,學生的錯誤勢必會在老師的內心掀起感情的波瀾,這就需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儘快冷靜下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比較理智

地分析、思考面臨的問題,尋找教育契機,選擇教育方法,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毛老師在遇到問題時不急噪、不武斷,常常能找到較好的契機,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讀過這本書後,還給我一個感受就是,毛老師教育學生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在安靜、平靜、寧靜的氛圍中,無須大張旗鼓,只需從小處入手,切實可行,腳踏實地,將每一個工作都落到實處,形成細膩穩健的工作風格與習慣,讓學生有機會得到全方位的塑造。讓學生各方面悄無聲息地健康成長。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和風伴着細雨,沐浴其中的人可以盡情享受無須打傘。而在歡樂中,愛的氣息已經緊緊地包圍了他們,進入了他們的心靈。成功的教學應該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長年累月地看似無心地雕琢出一處處奇蹟。成功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將思想、意識的春風化為滋潤心田的細雨,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輕柔細膩地藉助適合的方法,達到最好的預期效果。

毛蓓蕾老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了60多個春秋,寫下了《心之育》這本傾注了滿腔熱情的書,她作為一名特級教師,面對那一羣純真的兒童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對待孩子們的態度是那麼的真誠坦然,她對教育事業的探索又是那樣的深入細緻且有見諦。可以説,毛老師為我們新一代教師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尤其使我在學習如何當好一名合格教師的過程中,如同一盞導航明燈,及時指引了我的方向:“育人先育心,心者,靈魂也。”她讓我真正明白了“愛每個孩子,關心每個孩子的成長,是教師的天職,是對祖國的愛。” 讀過這

本書,我有感而發,要向毛老師學習!最後,允許我引用書上的五句話表達內心深處的感觸:熱愛、負責——樹立崇高的師德;傾聽、發現——關注孩子的心靈;繼承、創新——走自己成長之路;尊重、理解——架起溝通的橋樑;學習、實踐——做個研究型教師。

第二篇:《心之育》有感

《心之育》有感

寒假期間,我認真地拜讀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優秀班主任毛蓓蕾老師的《心之育》一書,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透過《心之育》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彷彿看到一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的偉大教育工作者的身影。毛蓓蕾老師六十餘年來如一日,始終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勉,即使在重病纏身卧牀不起時,她也仍然笑對人生。熱情鼓勵幫助那些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品行不良或家庭殘破、自暴自棄的孩子,一如既往地扶持引領那些青年教育工作者。毛老師堪稱我們學習的典範,人生的楷模。

《心之育》中擷取了毛蓓蕾老師六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幾朵小小的浪花,它用飽含真情的語言告訴我們:育人者首先自身需有一顆赤誠的愛心和美好的心靈,她以自己無私的愛心使一朵朵即將枯萎的花朵重新迎來了生命的春天,她以滿腔的熱情和甘為人梯的精神,指導青年教育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為教育園地裏的棟樑。

書裏的一個小故事《編織愛心教育網》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一位名為盼思的學生因家庭離異,學習上不思進取,與父母交流困難,甚至有犯大錯誤或走上犯罪的傾向。針對以上情況,毛老師多方位、多角度對其反覆進行教育,先後到了生母、外婆、父親、後母和所有任課教師處瞭解情況,與他們及時交流意見,同時啟動社會力量來做好轉化工作(聯繫謝警官對其進行法制教育)使盼思懸崖勒馬,重新走上正道。這個故事對我們非常有啟發。我班也有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性格孤僻,生活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端正,但在實際教育中,我總是起先還有些耐心,進行購幾次教育,到後來,不見效果,也就漸漸放棄,不能持之以恆地用滿腔熱情對待每一位後進生。有時自己在思想上要求不嚴,心想反正已經努力過,盡過一些力,學生不聽也沒有辦法。由此可見,對比毛蓓蕾教師不僅有着滿腔熱情,還有一顆始終如一的滾燙的愛心,我深感慚愧。《心之育》為我們今後的思想教育指明瞭正確的方向。

《心之育》一書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教育理念:一名教師只有樹立崇高的師德,理解並尊重孩子,關心孩子的心靈,用飽滿的熱情用一顆真心去關愛每一位學生,教育每一位學生,她的“教育”園地才可能桃李芬芳,碩果滿園!

第三篇:《心的菩提》讀書筆記

相信每個人都被感情傷害過,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還記得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感情對我來説最重要,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親情,她説那是因為我還沒有嘗試過愛情的甜,我説是吧!心裏卻想着難道親情、友情就不甜?難到愛情就不苦了?

後來想想,其實我們不管選擇什麼都沒有錯,因為我們遇到的人不同,經過的事不同,感到的情不同,受過的傷不同,所以我們的感情觀念自然也不同,但這,並不能貶低任何一種感情的價值。

我不願去評論一段感情的好壞,在我看來,感情像茶,愛喝的人説他甜,不愛喝的人説它苦,但茶就是茶,它並沒有改變,而我,不願意做哪些不懂茶卻故意裝作懂茶的人,除非,這段感情我親身經歷過,我懂它的滋味。

有些人在情感道路上跌過一次就爬不起來了,有些人會為之動容,説他重感情,有的人則鄙視他,説他懦弱沒骨氣。我呢?則介於兩者之間,就如林清玄説的:“心若寒冷,則結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凍結世界。心若燥熱,則化成煙氣消逝,不能再覓,甚至燙傷自己,燃燒世界。”所以,我選擇順其自然。

看着那些在感情道路上迷茫、徘徊的人,我(轉載需註明來源:)想去拉他一把,卻又制止了自己,因為我知道,誰也救不了他,除了他自己。他在打仗,和自己打仗,他在掙扎,在苦和痛的邊緣掙扎。我可憐他,因為他的痴情世間少有,本應幸福的人,現在卻如此狼狽;但又討厭他,因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本可以讓自己活的快樂,茫茫情海,這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挫折,他又何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感情本是自由的,誰也限制不了,或許,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們不要刻意去改變它。也許,放開一段感情,便是給自己一段重生。有的茶是苦的,但也不要嫌棄它,畢竟它給了你如何品茶的經驗,也許下一秒,你會覺得它變甜了,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

“讓錦瑟發聲,讓飛花落下,讓春蠶吐絲,讓蠟燭流淚,讓時光的河流輕輕流過生命裏傷心的渡口吧!”

第四篇:《感恩的心》讀書筆記

感恩是一種美德,對於一個人來説,它與自尊、自信、寬容同等重要。如果沒有感恩,你就會被時代淘汰。因此,讓我們懷着感恩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人和事吧!

看到《感恩的心》這本書,便被其名字所震撼,耳邊便隨之浮起《感恩的心》這首歌,心想這一定是一本如何教育讀者要具有一顆感恩的心的一本書。而翻開此書,書的內容、結構卻與我想象的大相徑庭,書是從十個方面闡述了需要人們感恩的人、事或物,又通過大量的事例加以了論證。通讀此書,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有這麼多的人、事或物需要我們抱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報答。

此處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兩個部分內容:一個是感恩父母給我生命;一個是感恩對手讓我在競爭中成長。

感恩於父母,讓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作為我們兒女的在人生中無以報答的恩情。父母養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用全部的精力去報答。當父母已走向垂暮之年時,作為子女的我們更應該傾注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抽出更多地去陪伴他們,去照顧他們,別再讓孤獨、對子女的想念陪伴着空虛寂寞的老人;讓作為子女的我們對父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體諒、多一份包容,多一聲問候,也許會給父母帶來無比的快樂;讓作為子女的我們將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留給自己,把自己的快樂與幸福帶給父母,這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人生短短數十載,生老病死又是人們無法改變的一個自然規律,珍惜現在與父母一起度過的幸福時光,不要等到一切不可逆轉之時,才去追悔莫及。

通常在面對挫折、失敗時,人們會怨聲載道,對競爭對手則是痛恨萬分,而本書卻教會了人們對競爭對手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只有保持了一顆感恩的心,才會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點所在,才會使你在競爭中慢慢成長。(一點點語錄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述到,事物是具有兩面性的,一件事情在對你產生消極影響時,另一方面可能就會對你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關鍵問題是我們每個人是否能夠全面地、客觀地看到、認識到。正如感恩對手讓我在競爭中成長一樣。

細想,在我們的人生中確實需要感恩的人、事、物有很多很多,而無論感恩於何人、何事、何物,其實都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讓我們學會感恩、懂得感恩,讓我們時刻保有一顆感恩的心,那麼幸福將永伴於我們心田。

第五篇:音樂學習興趣的心育藝術之我見

近來許多教育雜誌刊登了關於中國小音樂學習心理的文章,討論研究了中國小生對音樂的需求及音樂學習的興趣,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在不斷的發展中的確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存在着一些疑惑:為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淡薄,甚至是排斥和厭惡?這難免會令人費解。究其原因,我們也討論了很多,思索了很多。

筆者在實施新課改實驗區的江蘇南通經過幾年教學實踐之後發現:教師對教學心理的把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心理活動基礎之上的,在當前學科整合的大環境下,將音樂與心理學科整合對於我們的音樂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來談談我們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要達到怎樣的效果?《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課程理念,何謂“興趣”,“ 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的心理傾向……” 心理學上將興趣等因素歸納為非智力因素,而這個非智力因素在音樂學習中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音樂學習沒有升學壓力,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唯一動力,如果我們的學生充滿興趣的去學習音樂,那麼他們必然會體會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是快樂,必然能感受到音樂的美。曹理老師在她的書中提到:興趣發展有三個水平,最初的屬於有趣,隨着心理的發展,興趣從有趣水平發展為樂趣,興趣發展最高水平為志趣。這三個水平中,有趣僅僅是對音樂聲響產生直接的興趣,是不專一的興趣,而發展為第二個階段時,興趣則會相對專一和趨於穩定,到第三個水平時,那就會對音樂學習充滿有信心。成功的音樂教育應該是愉快的,使學生得到情感昇華的教育,所以教師所需要的就是如何抓住學生的心理,及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在愉快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將有趣發展為樂趣,最終成為志趣。

其次再來説説當前國中生的心理狀況及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培養音樂學習興趣的必要性。筆者身處的學校是一個以心理教育為特色的模範國中,中央等多家媒體也曾報道其心理特色課程,給學習和掌握少年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與音樂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瑞士心理學家皮爾傑把兒童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而國中學生則是屬於其中的第四個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這不同於前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學生是複雜的矛盾的個體,自尊心、榮譽感和好勝心強,情感變化不穩定;興趣廣泛,意志品質有了突出表現,自我意識有明顯發展。他們的求知慾望增強,感知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逐漸佔優勢,對事物有獨立的見解。所以要將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情感因素融入音樂中,及時瞭解他們的心理變化,這將對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現在就目前來説,很多音樂教學並沒有給學生帶來快樂,音樂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淨化和昇華,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質,能消除疲勞,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是一門令人愉悦的課程。但如果也還是讓學生們感到乏味,那麼音樂教育就會失去他本身存在的價值了。所以研究如何根據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培養提高音樂學習興趣就勢在必行了。

在分析了 “為什麼”之後,就要理論聯繫實際的談談“怎麼辦”了。首先要説的是我們所教學的內容,舉音樂欣賞學習來説,當給學生放音樂時,我們不一定要求學生在一聽音樂時就迅速喜歡它,因為不是每個作品都能使人“一件鐘情”的,我們尚且如此,何況是十五六七歲的孩子們呢,如果他們的反應不是厭惡,那麼這便是個好的兆頭,應該把握好,再慢慢把他們的興趣給激發出來。吳斌老師説過:“藝術歌曲要反覆的聽,音樂的興趣在於熟悉,熟悉的東西才能產生感情,要讓學生對你所教的音樂熟悉……”(《中國音樂教育》2014年3月)另外也不能一味的講太專業太難的內容,超出國中生的接受能力,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還要提的就是大多數這個年齡階段都喜歡聽的通俗或是流行音樂,也是許多音樂教師在一起經常討論的要不要讓這類音樂進課堂的問題。調查中,大約有90%以上的學生是喜歡這些音樂的,這一方面是因為通俗音樂的宣傳力度大,例如許多的 vcd、電視甚至是網絡都廣泛傳唱,另一方面是通俗音樂在創作上也是十分容易使人記住的,先不説旋律的朗朗上口,光是歌詞就是感覺每首都在是為自己創作的,國中的學生把自己對外界世界的情感都寄託在這類歌曲上,因為他們對除了親情和友情之外的另一類情感——愛情有了模糊的概念和好奇的心理,再加上歌星富有個性的演唱,精彩的表演就更加令人難以忘記了。既然如此,要讓學生們對非流行音樂產生興趣不妨也來效仿一下流行樂的傳播方式,在我們的校園裏利用中午時間或課餘時間播放一些高雅的音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rg6g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