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本文記敍了魯迅幼時在百草園內自由快樂的生活和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大家聽説過“三味書屋”的由來嗎?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三味書屋”原名“三餘書屋”。“三餘”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睛之餘”,意思是勸勉學者利用“三餘”之時刻苦學習。後來壽懷鑑祖父壽峯嵐將“三餘”改為“三味”,壽峯嵐告訴兒子:“三味”的含義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他將這三句話作為私塾的教學方針,並要以此為世代相傳的祖訓家規。

魯迅在文中説過“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的確,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無時無刻不在抒發自己對百草園的喜愛與百草園中的豐富情趣。魯迅從孩子的角度來描寫,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讓我身臨其境,彷彿我的眼前真的出現了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讓人向住。

相比這下,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就枯燥的多了,封建教育內容的陳腐、艱深,十分單調,難怪魯迅對百草園戀戀不捨。先生給我的印象是嚴厲的,可是又嚴而不厲,嚴而可親,他對待學生十分開明,很少用常用的懲罰。

童年時的生活讓魯迅回味無窮,我們的童年正在當下,願每一位同學珍惜每一寸時光,好好學習,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三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文 篇二

很小的時候,在網上便見到了魯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魯迅先生,身上透着一絲傲氣;中年的魯迅先生,目光中帶着一絲深遠;晚年的魯迅先生,整個的帶着期望,遠望中國的前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隱隱便能望見,魯迅先生幼年時代的縮影: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輕鬆而自在,草邊的蟋蟀,橄欖葉的夏蟲,山海經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傳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評,而是簡潔優美的筆調,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後的日子裏,魯迅先生把童真與自由帶到了三味書屋,朗朗的讀書聲,教書先生的搖頭晃腦的自得其樂的誦讀聲,魯迅先生攜着這一切的一切,從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帶着無所顧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處處夾雜着童真的語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文 篇三

不必説紅中有綠的小樹,嶙峋別緻的假山,曲折平坦的石子路,清澈見底的池塘;也不必説小鳥在樹梢上歌唱,五彩的蝴蝶飛在花羣中,棕黃的蚱蜢忽然從泥土中直跳向花葉上去了。單是附近的小小的池塘一塊,就有無限風光。錦鯉在這裏嬉戲,昆蟲在這裏遊玩。推開荷葉來,有時會遇見水蟲,還有蜘蛛。它細密的網粘在石邊,倘若風吹的強烈,網便會斷開懸掛在水面上。荷葉亭亭玉立,根插在泥土中,葉片碧綠又飽滿,像把傘在下雨時為魚兒遮擋。池塘上圍繞着一圈圓形的小灌木叢,既有規律的排列着,又美觀極了!在一羣灌木叢中,有一顆同樣大小的小樹挺立在石與石的縫隙中,它有着一根粗長的綠色梗,兩旁分出許多水滴形的葉片。每當雨天,總有晶瑩圓潤的水珠躺在綠牀上,大風呼嘯,葉片也隨風搖動,這難道不是一副別樣的美景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文 篇四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到百草園的前一天,就從爸爸的手機上看過了這遍文章--,可那時卻不知道什麼是石井欄,什麼是皂莢樹?這個疑問一直保留到了我去百草園的時候。

剛進百草園時,那只是一條通向百草園的羊腸小徑,可一進那個拱門,卻是耳目一新的感覺:參天大樹籠罩着一片菜地,靠北邊是一堵泥牆。正如魯迅先生所説的,牆邊有一棵桑樹,聽導遊介紹現在的百草園只有那樹和牆是當年保留下來的。很寬敞的大園子, 現在不像是荒地,倒更像田野了。

國慶出遊的人很多,我們隨着人羣擁擠到“三味書屋”,只見稹密的竹子一根挨着一根便構成眼前這頗具特色的竹大門。沿着一條石頭小徑來到了當年魯迅先生受教的書屋,進到正廳風格與“魯迅故居”大同小異,書屋內掛着很大的“三味書屋”四字,下面是一幅卧着的梅花鹿畫像,書屋內陳列幾張書桌,這便是當年魯迅先生學習的地方了······

這一行,我重温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感受着那平日裏樸素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文 篇五

從我家後面的陽台望過去,有一個很大的影劇院,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和停車場一起賣給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建別墅藏嬌用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舊片;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説屏幕夾雜的斑點,黑白的色調,失了真的配音;也不必説黑灰色的幕布在兩邊依着,早已看不出原本的紅色。單是影劇院裏竊竊的食羅漢豆的聲音,就有無限趣味。《地道戰》是看了無數遍了,我確信倘若放我在裏面,我也一樣躍入角色,不會出差錯。有時會看《城南舊事》,小英子的臉一出現,我於是就會跳到前排,伊的臉大大地映在幕布上,此刻回想起來,彷彿是大眼睛、圓面龐的女孩,伊單純的樣子常常讓人憶起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只是一部電影播完我總是要哭,至於原因當時是不明白的,如今也是不明瞭,陳年舊事在記憶中斑駁,影片也終是憶不起情節了。

白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一放假,可就兩樣了。影院裏常常要放循環場,寫了作業便跑了進去,影院似乎也不大管我們這羣小孩子,只是禁止吵鬧。滿場跑,更是不行的,總須坐下來安份守已地觀看。耐不住寂寞,我們便跑到二樓,那裏牆的上方有一個方孔,透出的光柱空無一物,直直地卻在幕布上發生萬般變化,我於是無數次成功地在它的協助下將女主角變成長角的怪物,偶爾也有小狗的頭,但總是不及人頭上長角來得有趣。

這是閏土的父親傳授的方法,閏土卻不大喜用。他説小時玩厭了的,他的父親便是影院裏負責放映拷貝的工人,偶爾也藏到二樓來與我們一同淘氣,女主角長出的角也就格外的大。我曾經問他緣由,我只是靜靜地笑着道:有很多心情,來不及等到它們老去。我似懂非懂,只是覺得做人的難又添了一份,再任性胡為之時,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想將來,而且極想得到影院裏放映工的工作。但直到現在,總還是沒有得到。但再也沒有遇見過長角的女主角。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裏的人非要讓我將三味書屋填到志願裏去了,而且還是全國最為難考的導演系。也許是因為常常在百草園裏而不去讀書罷,也許在影院裏過分的執迷讓人告了狀,也許長大了些便常和舉着攝像機的朋友在一起罷,父親總説像是扛着一支槍,又也許是因為零花錢都買了音像資料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去胡鬧了,因為求學的地方離家萬里,可其實我是更願意和扛“槍”的朋友們自由的呼吸,哪都不去。Ade,我的自由土地!Ade,我的長角女怪物和小英子們!……

教授們都很和藹且博學,尤其是張教授,其貌不揚,皮膚黑就顯得牙分外的白,笑起來便是非洲人的樣子。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本人就是一名極負盛名的導演,擅長刻畫國民的質樸與小人物的偉大。

從四面八方聽來過,周星馳也很淵博,他創造了一種文化,叫“無厘頭文化”,會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大笑,彷彿以前從來不曾笑過。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個中緣由,必定有一種解釋來化解我心頭的迷惑,但百草園裏的人是不知道的,因為他們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教授。

“教授,‘無厘頭’這種文化,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大課,快到結束的時候,趕忙問。

“嗤——,不知道!”他似乎不大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手中的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名導演,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説。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看資料片,晚上看電影。學校裏資料豐富,我看的電影也漸漸加多,從《阿爾及利亞的戰爭》到《大西洋城》、《沉寂太陽年》、《悲情城市》,終於到伊朗的《圓圈》。這些都是曾被影林正派所不願提及的魔教成果,但他們終於是獲了獎了。

同學的父母便是三味書屋的員工,便在校內有一個私人的放映室,雖然小,但在那裏卻充滿自由曠達的空氣。那些瘋狂地看片,然後瘋狂地撰寫影評的歲月實在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在小屋裏擠擠挨挨地,其餘的空間用來碰撞思想。

我們年輕,我們瘋狂地看青春片,那裏所有的幻滅與沉淪,不安與絕望都會刺痛我們內心支離破碎的那部分。

同學大喊:“青春!”於是我們放開喉嚨跟着台詞大喊: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大電視機;選擇洗衣機、車子、CD、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定息低率貸款;選擇房子,選擇朋友,選擇休閒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選擇各種布料的西裝,選DIY,懷疑自己是什麼東西?看心知麻痺的電視,嘴裏塞滿垃圾食物,最後整個人腐爛到底,悲慘地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煩死自己。選擇未來,選擇生活,問題是我幹嘛做這些事,我能不能不選擇人生,我選別的,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想改變我?我就像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被改變的。”

我也曾同朋友拍了一些思路新穎的實驗短片,不講任何專業技巧,沒有操作經驗,不懂側光背光,不懂佈景……,只有自由,於我們是很相宜的,一切都是心底的聲音,一切都是無法從頭來過的人生。後來,因為要錢用,便將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與手法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電影公司的,後來我在一些他成名的佳作裏依稀看到那些熟悉的影子,我想要回那些拷貝作個紀念,絕無他意。但他正向成功的路途踏上去,這東西怕早已沒有了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文 篇六

魯迅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叫作百草園,這是魯迅童年時的樂園。現在我站在這裏,彷彿聽到魯迅的歡笑聲在我耳邊迴盪。小草依然那樣挺拔,高大的皂莢樹彷彿訴説着古老的故事,肥胖的黃蜂伏在花朵上貪婪地吃着早餐,小鳥唱着動聽的歌兒,一切都是那麼美麗、宜人。百草園的風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頭。

出門向東,走過一道石橋,就到了三味書屋。我一直很好奇三味書屋的由來,原來“三味”的含義分別是:“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魯迅的座位是在偏僻的牆角,因為其他小朋友經常到後園去玩,會影響他的學習,所以他主動讓先生把座位移到了牆角。那魯迅為什麼會把“早”字刻在桌子上呢?有一次魯迅遲到了,先生批評了他,他就把“早”字刻了上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此時此刻,我覺得魯迅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卻創造了文學史上的奇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 篇七

對這篇文章,對於我來講非常有趣。的確,初讀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趣”。

漸漸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氣息,“魯迅式”的寫作手法的確巧妙,我竟有兩種不同的感受!

第一種是:魯迅認為在“百草園”和在“三味書屋”一樣快樂,玩耍有玩耍的樂趣,學習更有學習的樂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魯迅對童年時光的留戀與愛戀。

但是,當時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種就是:魯迅用在“百草園”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來反襯“三味書屋”的封建,從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對於我個人來講,我更相信第二種,魯迅,這位民主戰士不就是用筆當武器,一直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復一日、鍥而不捨的奮鬥嗎?就手法而言,這種反襯、暗諷的手法更符合魯迅。

但是,我更願意相信第一種,我希望無論何時、無論何地 ,所有的孩子們都能享受到科學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樂。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認為最值得人們回味的。

當然,魯迅先生描寫“百草園”的方法卻讓我獲益頗多。例如: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不僅細緻入微,但卻不顯得“散”,因為他是按層次描寫,使人理所應當的進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種感官,有看到的、聽到的還有問到的。正是這樣,人們不僅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生機,更讚歎魯迅先生的高明。

通過讀魯迅的文章,不僅有文學上的收穫,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洗掉現代的虛偽,重新聽聽最真誠、最感人的東西;重新感受人類的智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文 篇八

從百草園到教室(仿寫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們的校園裏有一個小園子,入口處的牌匾上刻着三個清晰的大字“百草園”。

不必説高大的梧桐樹,翠綠的竹葉,金黃的金桔,窄窄的鐵橋;也不必説辛勤的蜜蜂在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與人作伴,一隻白鴿似是被人所驚,“嗖”的一下衝進了天空。單説這小小的水池,就有無限樂趣。

看!這池水雖是青綠色的,但卻十分清澈,連沉入水中的盆瓦、泥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透過青綠地池水,我們仍能知道,這落入池中的圓盆原本是米白的,現在卻像是濺上了墨汁,表面上有了幾個黑斑;靠岸的水面上生出了一層薄薄的植物,似是青苔,又好像浮萍。

姑娘們都是愛美的,鬧着,跑着來到花叢中,挑出幾朵顏色不一的五色梅,插在頭髮裏看着池水裏自己的倒影,學着古代女子梳粧打扮,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咯咯咯”地笑着;男孩們對這些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他們就站在鐵橋上,望着青綠的池水,吐露出自己童年時的一件件“糗事”,讓人發笑。

玩罷,笑罷,也該回教室了。打扮過後的我們,紛紛將發間的花兒拿下,把上邊的小花聚在手心裏,又向空中拋去,來了個“仙女散花”;男孩兒們就在這“仙女散花”中,領着我們,踏上了歸途。

一路上,我們幾個夥伴依舊説説笑笑,路邊的綠葉好似正在傾聽着我們的故事,樹上的花兒彷彿也在對我們笑。

我們幾個剛回到座位上,鈴聲就響起來了。又是新的一節課。我們幾個夥伴正巧對上了眼,相視一笑。

剛剛的笑聲會永遠在我們心中迴盪,迴盪……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九

我們的語文課本第一課就是我國文學、思想、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位書屋》。這篇文章使我改變了對魯迅的想法。

在上學期學的《風箏》一文中,我看到了魯迅對弟弟精神傷害的一幕。當人們一提起魯迅,我就會想起他嚴肅、莊重。但是,在百草園,魯迅的樣子完全變了。魯迅在描寫百草園的時候,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百草園的動物、植物,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雖然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可我不覺得這句話是他構思出來,而是在他兒時他自己的細心,就像《童趣》的作者沈復,可以明察秋毫。

兒時的魯迅當然也有可愛活潑的一面,“有人説,何首烏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根像人樣。”

我覺得魯迅小時候真快樂,也好幸福,有一個那麼大的園陪他一起,可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那時也一定不像現在的孩子要跑到梧桐山山頂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我也挺羨慕魯迅在書塾時的快樂時光。但説到書塾,這是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損害。

的確。當魯迅問先生‘怪哉’這蟲怎麼一回事,但先生確極其不滿意地敷衍了一句:“不知道!”我也真不明白當時為什麼不可以問這些問題,連書本上的句子意思也不可以問。現在的老師和家長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和學生都問問題,可現在確少了好多,這使我聯想到外公説的話:“什麼是學問?就是學習自己原來不懂的知識,和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就要通過學來解決。但學習過程一定要問才能弄懂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所以要學就要問。”瞧,現在的思想和以前的比較起來真的是天壤之別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vnqn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