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黨員讀書筆記之《江村經濟》

黨員讀書筆記之《江村經濟》

第一篇:《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黨員讀書筆記之《江村經濟》

《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經濟與管理學院 10物流管理 伍寶裕 20140800115

在專業課老師的推薦下,終於讀完了這本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江村經濟》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書,是費孝通教授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説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係。讀完這本著作,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費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實樸素的語言和對江村深入細膩的描述。而且,《江村經濟》不僅在其專業性方面給人以知識和啟蒙,更重要的是是書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準則以及社會責任給人以無限的使命感。

開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為滿足人們的需要,提供了各種手段來獲得消費物資,但同時也規定並限制了人們的要求。文化對於村民的消費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村裏的房屋都設計有堂屋。堂屋是住房中佔地最大的,一般用來做勞作的場所,例如養蠶,繅絲、打穀等等。它也是人們接待客人或存放農具、農產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在村莊中,除了生產,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聚會、出會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動。這些細節體現了這個村莊以農業生產為主,但也有一些副業等的發展。而在一代代傳承與發展中,村民們保留了許多習俗文化。

在地理環境中,作者曾提到,由於人們所佔土地不同,人們所從事的職業也有許多種。主要可以歸為四類:農業、專門職業、漁業和無業。但不管如何劃分,這些職業的類別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們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從這些職業所從事的人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但他們不僅僅只從事農業生產,還有其他的如蠶絲業的鄉村工業生產。還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婦和兒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勞動過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天氣條件很是重要。人們根據傳統的節氣表和一些進步的生產技術來安排農業生產。而土地的佔有促使了僱農和小土地出租的產生與發展。這種生產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勞動力和土地資源,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去農業生產,蠶絲業是這個村裏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來源,這也是太湖一帶農民的特點。前面説過,蠶絲業在後來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當地人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中,促使變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經濟的衰退、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當地一些技術人才的積極參與。另外政府的重視和幫助也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在改革中也有許多問題,比

如技術革新進退維谷。費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對於鄉村經濟發展的建議:通過引進科學的生產技術和組織以合作為原則的新工業,來複興鄉村經濟。

《江村經濟》被無數學者奉為調查文學領域的典範,它完成了人類學從對未開化狀態的關注向先進文化、本文化關注的轉變。之前,人類學家以研究原始文明和異文化為主要目標,這一特性使得人類學"好古、獵奇和不切實際"。布·馬林諾夫斯基在這部書的序言中高度稱讚了費孝通先生用人類學方法對先進文化、本文化進行研究的嘗試,認為"那面向人類社會、人類行為和人類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學分析的人類學,它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因此,這部書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具有標誌性影響。

在書中老先生提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説,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的真正問題是人民的飢餓問題。”“最終解決中國土地的問題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讓我再重申一遍,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措施。”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坐在辦公室想出的。費老先生通過實地調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解決農村問題的出路是恢復農村企業。暫且不論這個觀點對不對,至少這是費老通過具體的調查得出的,而且今天鄉鎮企業確是成為了農村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農村問題仍然是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農村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農民的温飽問題解決了,可是離富裕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解決農村問題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的實踐調查,由此可見專業老師所開展的下鄉調查實踐活動是很有必要的。

在整部書的最後,費孝通先生着重講述了中國的土地問題。他指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説,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農民的主要開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們應認識到,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的關鍵應在於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不是緊縮農民的開支。因而費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復農村企業才是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的根本的措施。

眾多的學術書籍讓我深慮、反思、沉迷,但沒有一部學術著作令我讀完之後如此感慨。讀完《中國土地問題》的最後一段,沒有煽情華麗的文字,只有出於滿腔愛國熱誠和對民族危機的痛心疾首而發自內心的吶喊。這是中國老一輩學者的學術人格體現,我相信這也是成一名優秀學者的基本要求。這份化為學術研究動力的民族熱情在我們今天學習研究中也同樣值得繼承和發揚,其價值絕對不遜於對費教授學術思想的探討!

第二篇:《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淮陰師範學院蔡旭東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由於是被調劑過來的原因,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所以一直都沒有生出要看關於這個專業的著作的念頭。當老師説要找一本書看,然後寫讀後感的時候,還在心中偷偷埋怨過老師。但是,再如何不想,作業總也是要交的,所以便帶着某種複雜的心情去把書給借了回來。然而,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書仍是借回來時乾淨整潔的樣子,一頁都沒翻看過。奈何,上個星期被告知這一週要交論文,這才猛然想起這本書的存在,終於把塵封在角落的書找了出來。

説真的,對我這個看慣小説的人來説,費孝通教授的這本《江村經濟》確實是太過乏味了點,但是,想到要交作業,把它合上的手便就硬生生的停住了,深呼吸呼口氣,仍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

費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同時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薰陶,所有,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不是一名偏激愛國者對自家文化的,也不是一名崇尚西化的海歸對自家傳統的詆譭。費孝通教授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以一名旁觀者的目光,加上一顆熱愛祖國的心,通過使用實地調查法,為我們講訴了三十年代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對於近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的農村改革建設都有着重要的參考意義。正如序中馬林諾夫斯基所説:此書雖以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為背景,然而它並不滿足於復術靜止的過去。

《江村經濟》旨在説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係。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動盪時期,隨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同中國當時大多數的農村一樣,開弦弓村也正經歷着巨大的變遷。

開篇的第一章,費孝通教授就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調查區域的界定、調查區域的地理狀況、村裏的經濟背景、村裏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及他選擇這個地方的原因。費孝通教授給我們列出了開弦弓村幾個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地方——

(1)開弦弓村是中國國內蠶絲業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文中的第一章第七節是即提到:在結婚之後的第一個春天,新的兒媳婦必須經過這樣的一種考試。新娘的母親送給她一張特殊挑選出來的好蠶種。她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來養好這批蠶。如果她養得好,顯示了她的技能,就能贏得她婆婆的好感。這被認為是女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時刻,據此可以確定她在丈夫家的地位。蠶絲在這裏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種技能,代表着一名女孩子的最高的能力水平。也就是這種對蠶絲的高度重視,使得這個在古代屬於家庭手工業一種的蠶絲業漸漸往工業化生產轉變。

但是,一切的變革都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費孝通教授在書中提到:目前所作的分析將把影響情況的各種不同力量考慮進去。力量可分成兩類:促使變化的外界力量和承受變化的傳統力量,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導致了情況的變化。並用一個圖表把這個變遷的過程清晰的表現了出來,然後用一章的內容把這項農民已經從事了幾千年的家庭蠶絲業如何引進新變革的過程詳細的描繪了出來。

(2)開弦弓一帶,由於自然資源極佳,農業發展到很高水平。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那麼農業便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幾乎所有中國農村的第一收入來源。開弦弓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户主要從來農業。一年中有八個月用來各地。所以,要想研究開弦弓村的生產,農業無疑是首選。第一章提到過的地理狀況中指出,開弦弓村坐落在太湖東南岸,位於長江中下游,其地理區域屬於長江三角洲。長江平原一年四季,大部分的氣候條件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生長季節可長達約300天。而且該地區位於長江和大運河這兩條小路幹線的交叉點上,交通非常便利,利於產生的輸出。

一般來説,開弦弓的分工非常明顯。幹農活的主要是男成年人,孩子只是偶爾到田裏去, 1

淮陰師範學院蔡旭東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女人完全不參加農業勞動,她們忙於繅絲。但是,並不是所有耕種田地的人便是農田的所有者。開弦弓村的農田稱為“圩”,圩的大小並不相等,是取決於河流的分佈。所有的農田都劃分歸各家耕種。但是,根據對田地使用權和對田地擁有權可以分為地主、完全所有者和佃户。地主是佔有田底而不佔有田面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使用土地進行耕種。而完全所有者則兩都都佔有,佃户則只佔有田面,所以無論是完全所有者還是佃户都可以自行耕種土地。

(3)這個地區廣泛使用水上交通,有着網狀分佈的水路,因而城鄉之間有着特殊的關係,這與華北的情況截然不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開弦弓村位於長江和大運河這兩條水路的交叉點上。這兩條水路把這個地區與中國西部和北部的廣大疆土聯結起來。而作為沿海地區,自從通過遠洋運輸發展國際貿易以來,它的重要性與日未婚夫。加上該地區的港口上海已經成為了遠東的最大城市,鐵路發達,兩條重要的幹線,把它同臨近發達的城市聯結起來。所有城與鄉之間的交流比其他地方要來得密切許多,這也促進了開弦弓村變革的發展。

不可否認,《江村經濟》一開始在我眼中是乏味的,但是隨着我繼續看下去,我卻發現其實用乏味這個詞來形容它確實是一種侮辱。它或許是樸素的,但是是絕不乏味,它的每一行字,每一個數據中都代表着一種情感,那是我這種初入行的人所無法感受的。而我所説的這種樸素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樸素,而是指一種精神,費孝通教授那種為學術勇於犧牲的精神和鑽研精神。

當然,《江村經濟》中的內容要比我所寫出來的要豐富得多,我一名小小的大學生想要完全參透他裏面的東西,是難而又難的。但是,也正如馬林諾夫所説:我敢於預言《江村經濟》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此書有一些傑出的優點,每一點都標誌着一個新的發展。所以,我們也應該用一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這本鉅著,我相信隨着年齡的增大和見識的增長,我如果再重新回頭翻開這本書,一定會是另一番的感悟和收穫。

第三篇:《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婚事從簡?

改革開放初期,隨着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操大辦一度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相聲演員們還專門拍過一部電影來諷刺這種風氣。我一直以為這是中國農村的傳統陋習,現在看來,問題並非這樣簡單。

費孝通觀察到,在協商婚事時,女方會提出極高的彩禮要求,而男方則討價還價,最後談妥的彩禮一般在200-400元(54頁)。作為比較,估計四口之家一年的貨幣支出總計263元(125頁),可見彩禮之沉重。我以前想當然地以為所謂彩禮就是賣女兒,然而事實上,女方家庭不僅不留下彩禮,還要再貼上一份財物(一般應高於彩禮)。女方家庭將兩份財物以嫁粧的形式送還給男方家庭(傳統上,妻子為夫家的家庭成員)。來自雙方家庭的這兩份財物就成為新組建的小家庭最初的物質基礎。如果彩禮、嫁粧從簡(經濟蕭條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小家庭經濟拮据難以自立,此後還得繼續伸手向父母要錢(121頁)。

收彩禮賣女兒也許並不是壞事。由於不僅不能留下彩禮,反而還要貼出去一份嫁粧,溺殺女嬰的現象相當嚴重(55頁)。

婚禮開支也在200-400元(55頁)。費孝通估計四口之家年均禮儀開支為60元(包括禮品),佔總貨幣支出的近1/4。在我看來,這是很可以節省一些的。從另一方面看,“禮儀開支不全然是浪費和奢侈的。這些開支在社會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婚事從簡,將使“親屬紐帶變得鬆散。從長遠看,就可能封閉了一些經濟援助的渠道”(121頁)。換言之,在傳統中國的人情社會,禮儀開支是必不可少的交易成本。

這樣看來,改革開放初期回潮的大操大辦並非是暴發户心態、攀比心態作祟,而是順應了“人民公社”向傳統的人情社會的迴歸,隱含着確實的社會意義與經濟意義。至於現代都市婚事從簡,則是因為個人獨立,人情淡漠——你對我沒用了,請你作甚。

第四篇: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公共管理學院 2014級土地資源管理碩士

一、全書回顧

《江村經濟》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書,是費孝通教授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它旨在説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係。閲讀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費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實樸素的語言和對江村深入細膩的描述。通過閲讀,我們可以感受到幾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種生活場景,可以感受到鮮活的畫面,例如江村村民車水的場景,養蠶的場景以及和小販交易的場景等。本書共計16章,分為前言、調查區域、家、財產與繼承、親屬關係、户與村、生活、職業分化、勞作日程、農業、土地的佔有、蠶絲業、養羊與販賣、貿易、資金、中國的土地問題。其中有關農業、土地佔有和中國的土地問題這些章節是我閲讀的重點內容。

二、讀書心得

閲讀完本書後,我不僅通過作者對江村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有了較深的認 識,而且很自然地把書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拿來與我家鄉的情況作比較,如書中第22頁提到“大致的觀點是,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個和我們非常相像的社會中,但在經濟方面他們部分地依靠子孫所作的奉獻,這就是定時地燒紙錢、紙衣服和其他紙紮的模擬品。因此,看來死者在陰間的福利還是要有活人來照管的。”這些觀點,至今在我的老家仍然是深深地紮根在村民的心中的。費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場景和觀念,但在今天,我家鄉的村民仍然保留着這種觀念,我在想這是不是落後的一種體現呢?

第32頁中提到的“但兄弟之間分家後,仍然可共用一間堂屋(第七章第2節)。祖墳不列入真正的財產,因為它對子孫後代沒有任何用處,相反,後代有修繕祖墳的義務。”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變化,隨着火葬的推行,現在村民可以拜的祖墳有減少的趨勢,因為有些火化後的骨灰沒有實行土葬的原因。因此,祖墳也開始變得珍貴起來,特別是村民們都比較迷信,相信風水好的祖墳可以帶來好

運。因此,現在的每逢清明重陽的時候,都會出現爭祖墳的情況,特別是一些年久的祖墳,會在異姓之間展開爭奪,或者先後都去拜祭。

以上是我閲讀本書時結合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的一些體會。另外,通過本書,我也領悟到了原來論文還可以這樣寫,作者通過這種細膩的筆法,為廣大社會研究者提高了寶貴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後來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思維。但是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同,況且像費教授這種基礎資料收集研究法估計也顯得過於簡單,現在的論文寫作可能需要更專注於某方面的研究,如僅僅限於研究土地方面的情況等。但同時也應看到費教授在寫作過程中的謹慎態度,儘管資料比較詳述,但在需要數據支撐而無法獲得時,費教授也坦言了其力所不能勝任,如書中72頁提到“選定幾個有代表性的實例,在一個時期中,系統地記錄消費項目和數量。但本文尚不能提供這一類的數據···”第77頁提到“關於商業和手藝是否原來就是從外面傳來的一種新的職業,我手頭沒有資料可以説明這一點,但我們有理由猜想一些新的手工藝往往是通過某些渠道從外邊引進的···”等,體現了其謹慎的學術態度,這是我們仍然應該學習的。

三、觀點解讀

書中論述到的關於土地問題的內容是我閲讀的重點。本書第十一章論述了關於湖泊、河流道路,農田和土地出租以及所有制等問題。文中提到了僱農的問題,在當今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土地實行的是集體土地所有制制度,農民都按一定的人口占有一定的土地,雖然名義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實際上所有權在政府手中,而日常生活和勞動耕作中則由佔有者進行使用管理。當今農民不再需要淪為僱農,農業税取消後,農民生產的即是自己所得的。在這方面,我們當今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深得民心。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大特色,農民即是在外面無法生存了,回到家鄉,依然擁有一份可以保住生存的土地,成為農民心靈的家園。

文中還論述了不在地主的土地經營模式,主要是通過一箇中介機構,把這些土地出租給佃户,地主也不親自上門收租,而是通過這個機構。通過這種模式,大大方便了對土地的管理。不在地主在當今社會也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至少在我的家鄉,有大批的人已經轉入到城市,或者外出務工、定居。但是他們的土地主要是通過口頭的方式免費讓給親人或者鄉里耕種,處於一種比較原始的無序狀

態。在當今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務工收入遠高於留守在農村務農的情況下,土地的價值很難得到重視。這些外出的人把土地轉讓給其他人耕種,為的不是提高收入,而是不至於讓這些良田丟荒。因此,加強土地流轉,提高規模經營效益,以解決當前農村地區大量的低收益的土地,增加留守在農村人口的收入,是當前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文中還提到了關於繼承的制度,簡而言之,就是當大的兒子對貢獻多,所以應該在分家時得到多一份的土地,當小的兒子則應該在盡了贍養父母的責任後,在父母終老時獲得父母份額的田地,使得兄弟之間最終的土地量大體一致。這種繼承製度體現一種科學的思維,對兒子來説,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制度,要想取得較多的土地,就要對家庭有貢獻,就要盡贍養父母的責任;對父母來説,也是一種很好的保障,防止沒人養老的情況出現。但是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土地會越分越小塊,不利於耕種和提高效率。我在閲讀《中國土地制度史》中看到古代有一種繼承製度叫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隻有正房的大兒子有繼承權,其他子女均無繼承權。這種制度,雖然能較好地保障土地不被分塊,但對於子女之間來説,我個人認為是很不公平的。同時父母的子女,同時平等的人,為什麼有的可以繼承大塊的土地財產,有的卻一無所得?當然,在古代,估計是沒有人權、平等之類的説法的。在當今社會,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度已經走不通,而江村的這種繼承製度,估計是比較符合農村的情況的。

第五篇:《江村經濟》讀書筆記慄利琴

《江村經濟》讀書體會

2014級農村與區域發展碩士慄利琴

一、作者簡介及讀書背景

《江村經濟》的作者是費孝通先生。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14年4 月24日),漢族,江蘇吳江人。是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這是費孝通先生的簡介。除此之外,我還想加一句:是很多研究社會和農村問題學者心中的偶像。

瞭解費孝通,是在上“農村社會結構與變遷”這門課的時候。老實説,我對這門課沒什麼興趣,直到老師給我們看了一段叫做《遺愛大瑤山》的視頻之後,對費老的經歷使我深受感動。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是怎樣的一種科學態度,才能讓一個年輕人能夠承受的了失去至愛的痛苦,而費老又是怎麼樣的一路走過來的!李明華老師話語中流露出了對費老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我對這一切則是充滿了敬佩和無限的思索??

二、全書回顧

《江村經濟》是費老在倫敦經濟學院就讀期間,獲導師、人類學家b.k.馬林諾斯基教授鼓勵,用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調查資料,寫成的博士學位論文,被馬林諾斯基稱之為人類學發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人類學乃至國際人類學界的地位。全書描述了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內容。閲讀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費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實樸素的語言和對江村深入細膩的描述。通過閲讀,我可以感受到幾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種生活場景,例如江村村民車水的場景,養蠶的場景以及和小販交易的場景等。本書共計16章,分為前言、調查區域、家、財產與繼承、親屬關係、户與村、生活、職業分化、勞作日程、農業、土地的佔有、蠶絲業、養羊與販賣、貿易、資金、中國的土地問題。這所有的內容我並未讀完,只是選取了一些感興趣的內容品味了一下,理解能力有限,能寫多少就多少吧。

三、讀書心得

閲讀本書之後,我不僅通過作者對江村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有了較深的認 識,而且很自然地把書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拿來與我家鄉的情況作比較,如書中提到“大致的觀點是,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個和我們非常相像的社會中,但在經濟方面他們部分地依靠子孫所作的奉獻,這就是定時地燒紙錢、紙衣服和其他紙紮的模擬品。因此,看來死者在陰間的福利還是要有活人來照管的。”這些觀點,至今在我的河南家鄉仍然是深深地紮根在村民的意識中的。費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場景和觀念,但在今天,我家鄉的村民仍然保留着這種觀念,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落後,包括費老所寫的這種現象,就是想呈現一種落後現象吧。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在我的家鄉,給死者燒紙錢、

紙衣服,甚至是現在出現了燒紙銀行、紙轎車,與其説這是一種落後是一種迷信,不如説是生者對死者表達緬懷、表達想念的一種慰藉的舉動。並且這樣的習慣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成為了人們每年都要必做的一種活動,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一部分,這是對親人的留戀呀。

還提到的“但兄弟之間分家後,仍然可共用一間堂屋(第七章第2節)。祖墳不列入真正的財產,因為它對子孫後代沒有任何用處,相反,後代有修繕祖墳的義務。”對這種情況深有同感,我的姓氏是“慄”,在中國姓氏中是極其少見的一種姓氏。而對於我們這些姓着“慄”的稀有姓氏的人們來説,祖墳就是聯繫全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上下慄姓人的紐帶。每年春節,上祖墳的人來自四面八方、社會各界,也就是在這樣的場合才能見到我們姓氏中的佼佼者。大家彼此聊天,談事業,談生活,其樂融融。

文中還論述了不在地主的土地經營模式,主要是通過一箇中介機構,把這些土地出租給佃户,地主也不親自上門收租,而是通過這個機構。通過這種模式,大大方便了對土地的管理。不在地主在當今社會也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至少在我的家鄉,有大批的人已經轉入到城市,或者外出務工、定居。但是他們的土地主要是通過口頭的方式免費讓給親人或者鄉里耕種。這些外出的人把土地轉讓給其他人耕種,為的不是提高收入,而是不至於讓這些良田丟荒。因此,加強土地流轉,提高規模經營效益,以解決當前農村地區大量的低收益的土地,增加留守在農村人口的收入,是當前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四、結語

以上是我閲讀本書時結合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的一些體會。費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同時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薰陶,他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為我們講訴了三十年代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對於近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的農村改革建設都有着重要的參考意義。正如序中馬林諾夫斯基所説:此書雖以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為背景,然而它並不滿足於複述靜止的過去。

我們應看到費教授在寫作過程中的謹慎態度,儘管資料比較詳述,但在需要數據支撐而無法獲得時,費教授也坦言了其力所不能勝任,如書中有提到“選定幾個有代表性的實例,在一個時期中,系統地記錄消費項目和數量。但本文尚不能提供這一類的數據···”還提到“關於商業和手藝是否原來就是從外面傳來的一種新的職業,我手頭沒有資料可以説明這一點,但我們有理由猜想一些新的手工藝往往是通過某些渠道從外邊引進的···”等,體現了其謹慎的學術態度,這是我們當下學者應該學習的。

2014年4月12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ze5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