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多篇】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多篇】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多篇】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一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這是紀錄片《幼兒園》一開頭的兩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攝的、清晰可見的客觀事物,而後一句便是站在攝影機後、坐在剪輯台前的編導想要通過片子來表達的主觀思想。可以説,張以慶的《幼兒園》是一部通過對真實記錄畫面的重構,從而恰如其分地滲透創作者主觀傾向的紀錄片。

這部片子的細節將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體會到了孩子們有趣、純真的一面。入托第一天哭鬧的小男生、第一頓飯時潑飯的小女孩、睡覺時千奇百怪的睡姿,都盡顯小朋友們的天真無邪。同時,導演還捕捉到了穿衣服、繫鞋帶和擺凳子等一些細節。這些細節都表現了孩子們內心的執着,也反映了大人們對於事業或生活的執着追求。

在這部片子中,採訪佔據了很大的戲份。心算高才生熊經緯、參加了四個補習班的馮夢然都是被採訪的對象。他們小小年紀便被父母施以重壓,借他們批判了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同時,當記者問及孩子們對“愛”的理解時,孩子們有的覺得“愛”是噁心的象徵,有的認為“愛”是種難以啟齒的東西。其實,孩子們的內心並非完全純真潔淨,他們有時會存在邪惡的歪念,他們扭曲了“愛”美好的含義。記者也問了孩子們一些關於政治事件的看法,孩子們各抒己見,有些孩子很有智慧,但立場卻極易改變。這一點也與大人們極為相似,編導通過孩子們天真無邪的話語來反映大社會中的種種,從一個孩子的眼裏觀察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光線的刻意安排和追求,每一個細節都追求最好的光線效果,將孩子們的世界展現得柔美、動人。如教室裏上課從窗外透射進室內的柔和光線灑在孩子們身上、空空的教室下單獨一個小孩子坐在那裏的光線安排、一個小女孩站在門縫邊上向外看,光線從外灑滿孩子的臉頰、一個小女孩扒着百葉窗的光線安排、夜晚月光灑向熟睡的孩子們的身上。.。.。.這些細節上的光線追求使得畫面變得柔和曼妙,容易觸動觀眾的神經,描繪給大家的是一個美好的孩子們的小小世界。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二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片頭的話似乎在引導我們對這部片子反思些什麼。

在我的定性思維裏,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他們因為一點小事就可以開心很久,一隻蟲子可以圍着看一下午;他們的煩惱也很簡單,系不上鞋帶、穿不好襯衫,簡直整個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負後情緒低落,小女孩趕緊把自己碗裏的肉夾給他,哄他開心。問“愛是什麼?”,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為這些就是幼兒園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這部片子,我恍然發現,原來幼兒園裏已經可以看見眾生相……

記錄片的好處是沒有設計和偏見,一切都那麼真實,於是我們看到本以為是後天形成的如今的種種行為念頭其實在幼兒園時就已經突顯了,照樣是有欺凌、瞞騙、暴力、虛榮。片中有這樣的毋寧説搞笑的鏡頭: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張桌子上,對面的小朋友説“我不要你坐我對面,看着煩人!”説着還表情狠狠而詭異地徵求別的小朋友意見:“看着都煩,是吧?”其誇張的表演能力讓人歎為觀止。

在這部片子裏,我們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們身上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們和社會上的各種“德性”。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卻覺得“我愛你”是噁心的話、説不出口?為什麼孩子會去憎恨沒見過、甚至不確信是怎麼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國人?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他們會有這樣的一些思維無疑是被成年人灌輸進去的。

該片背景環境是武漢一所全託住宿制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們即便是在夜間也難以安心睡覺,惦記着喚醒孩子們起牀小解、給孩子們蓋好被踢開的被子,老師們的辛勤工作看在眼裏,對於在這一點我是給予認可的。但依然無法抹滅的一個事實是:教師們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較大的問題。片中有一段老師不停點名批評一個名叫馬玉蘭的小朋友,甚至説出“馬玉蘭你又在害人”,才三四歲的孩子卻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無法為自己辯解;有小男孩無緣無故打人,欺負別人,老師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經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幼兒園就給小朋友們男女混浴?我認為,孩子們的言行都是受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幼兒園教師理應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每一句説出口的話都應該慎重考慮;孩子的性別意識也從小就要樹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負女孩子”、“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些也都應該從娃娃時代就要抓起,給予正確的引導,切不可大意。

其實説到底,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總之最後,我還是希望孩子們眼裏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會氣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歡樂和美好。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三

20xx年5月24日星期五,很榮幸被邀請參加幼兒園的開放日。我是第一次參加家長開放日,説心裏話,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裏看到孩子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各位家長也想知道孩子們每天在園裏的情況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們半天的生活記錄在這裏。

跟往常一樣,7點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裏只有兩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叫劉鈺,因為他很喜歡跟我聊天,所以我記住了這個小男孩。老師開始給孩子們發早點,孩子們能安靜的吃早點,並且也和老師溝通。吃完飯的孩子們洗手、刷牙,然後去看書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點。接着,大家把自己選的圖書放回書架上,喻老師帶領大家到樓道里站成一排温習學過的小歌謠。然後小朋友按組回到了教室。 9點左右教育活動時間,喻老師帶來了一本大書,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和老師一起來看書。每一頁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也聽的很認真,觀察的也很仔細,還能舉手回答問題,特別棒!9點多加餐,喝奶並喝水,每兩個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邊喝水孩子們互相聊天。9 :30左右,户外活動的時間到了,大家排隊到了操場,先圍圈做操,再分開男女兩隊各自活動。器械都是老師自己製作的,比如隔物跳、鑽障礙等等,大概40分鐘,孩子們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裏,孩子們洗手、喝水 、上廁所,自由活動。

我在幼兒園的半日生活結束了,看到了可愛的孩子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上廁所、洗手。並且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學習並講道理。短短的幾個小時,也看到了老師們的辛苦,幼兒教師這個職業是個神聖的職業,她們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我覺得我們的老師做到了。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四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的的確確從內心深處給予了我震撼,和其餘紀錄片或者是影視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導演張以慶採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兒童的視角,去記錄和反映生活。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中,兒童一定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但是在張以慶的《幼兒園》裏,我們看到了一羣和我們想象中不同的一羣孩子。他們是略帶凶殘的、他們有時是憂鬱的、有時也是被固化了的。

筆者認為,片中更能引起觀眾反思的在於穿插的採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採訪是這樣的,和一個孩子談了交警和錢的問題,然後畫面接到孩子們遊戲時,分錢的場景。繼續插入剛剛那個孩子的訪談,談了怎樣處理錢和領導關係的問題。這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們大部分人的想象來看,孩子的內心應該是純潔乾淨的,孩子的回答理應是將罰款上交給領導,而這位被採訪的孩子的回答確實讓人詫異,他對處理錢和領導的問題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實際年齡,這不應該是孩子應有的表現,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是什麼時候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個孩子——馬玉蘭,也值得去仔細推敲。馬玉蘭確實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孩子,她愛動好説話,儘管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責備她,她卻依舊我行我素。你可以認為她應該管教,是不聽話的孩子,但是當她一次次被約束的時候,難道不是在抹殺孩童的天性嗎?筆者認為,孩子不應該被完全固化,而應該去引導他們的行為,在沒有做錯事情的情況下,儘可能的讓他們釋放和發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於個性的發展嗎?

談到釋放天性並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更引人深思——愛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軟肉強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這個孩子也因為總愛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會再有更多的辦法了,這是不是在折射我們的現實呢?對待壞人,我們只能躲得遠遠的,儘可能的遠離他們,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暴力卻沒有更多的解決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採訪中,讓幼兒園的孩子談論一些似乎是大人才會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有關愛、有關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帶有偏見的狹隘觀點。而這些從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教育,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育。從小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響着一個孩子,他們兒時就形成的固定觀念和思維,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決定着他們的未來。所以,紀錄片通過觀察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面貌,折射了每一個社會人的形象。也呼應了片頭語: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除此之外,那個週末總是被最後接走的陳志鵬是否依舊翹首以盼,頑皮的馬玉蘭是否被管教的變得乖巧聽話,那個愛打人的孩子現在又是怎麼樣了…… 幼兒園其實是一個微縮小社會,在這裏同樣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樣的事,也就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五

《幼兒園》是張以慶執導的一部紀錄片,獲得第十一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人文紀錄片創意獎”、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唯一的紀錄片大獎。通過記錄一所幼兒園中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為我們真實展現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點滴,從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觀的角度審視世界,詮釋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無邪。

本片通篇沒有一句解説詞,沒有連續的情節,是一個毫無故事化的紀錄片,但也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表現方式,只是用孩子們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動作,向我們詮釋了孩子對這個世界初步認識的懵懂不安,也帶我們回憶了孩童時不加修飾的天真美好。但孩子們逐漸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緒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訴説,又展現了世界讓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對白樸實而富有情感。影片的第一個場景,便是孩子們第一次進幼兒園與家長分開。對一個新環境的陌生不安,家長和老師強制性的動作,令孩子們用他們的方式表達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聲讓人聽了揪心、同情。一句“老師別搶我”和“把老師當媽媽”以及下文不斷出現的一句“我要回家”,簡單真實的幾句話,其實反映了孩子們對父母強烈的依賴感。從出生到現在,他們的視線裏總是出現的兩個身影,令他們覺得放心習慣,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家長形成了堅不可摧的信任,但這種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長驟然離開時被打破。孩子的心,總是簡單而平靜,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樂在他們那會被放大千倍萬倍,對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們本能的抗拒。也許,這種抗拒也是人們心中最初的純善對這個現實冰冷的社會一種無聲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攝技巧拿捏得當,在拍攝外景時,運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場上的玩耍場景,淅淅瀝瀝下着雨的場景,新年將到大雪紛揚的場景。.。.。刻意的虛化,突出了孩子們真實的一面,同時也表現了孩子的心中對這個世界懵懂的認識。導演別具匠心的表達方式,增添了藝術效果。

黑白的藝術處理別具一格而藴含深意。在本應該五彩斑斕的孩童生活中穿插了孩子們練習心算,對生活中情感、政治、歷史等事情的看法。與五彩斑斕的充滿童真的生活形成對比,體現了孩子接觸了這個世界後,逐漸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而這種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認知令人始料不及。面對片中一個個“小大人”,很多人對此除了感到幽默滑稽的同時,也思緒沉重。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雖然貧窮,但處處洋溢孩子本應該擁有的純真無慮,童年不應該如此嗎?面對一個個對歷史政治侃侃而談的孩子,也許時代的變遷改變了太多事物,但看到這種烙印刻在孩子們的身上,難免不讓人感到無奈的痛心和沉重的壓抑。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我們該慶幸還是悲哀?

傳統民樂《茉莉花》的響起應情應景,富含深意。敍述孩子與父母分離的場景時響起,體現了孩子們初步接觸這個陌生世界時的懵懂不安,單純青澀,表達了對孩子開始成長的期許,但似乎也包含了對一顆柔軟簡單的心靈將變得複雜深刻的擔憂。在令人無法拒絕的成長中相對於天真單純而言,側面襯托了世界的另一面。在敍述放學時,最後一個孩子等待母親到來的時候,響起了《茉莉花》,加上對孩子面部焦慮不安的表情的特寫,音樂給人一種憐惜哀婉之感。孩子在空曠校園中等待母親,一種在安靜偌大的空間裏、自己渺小不堪的心理暗示,誇大了他心中的無助之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中父母奔波,對孩子遲到的關愛的社會現實。

樸實而富有情感的對白,拿捏準確的拍攝技巧,別具一格的黑白藝術處理,應情應景的音樂《茉莉花》,為該片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幼兒園》詮釋了孩子身上的天真無邪,以微觀的角度折射宏觀世界。幼兒園,記錄了人們漸行漸遠的童真。逐漸長大的人羣,接受了成長的代價,再回首童年時光,對那個單純如同白紙般的幼年自我,除了嚮往還有淡淡苦澀。.。.。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六

我參加了兒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團第十幼兒園大二班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一個上午的時間,我不僅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還從一些點點滴滴中生髮出許多感慨。

早上九點鐘,教學觀摩課正式開始。

班主任李老師頭戴五彩斑斕的漂亮花環一出場,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和家長們的歡呼。我正在感歎幾張簡單的彩紙怎麼經老師的手就能變出那麼精美的裝飾時,就聽到李老師説:“小朋友們,咱們自己動手來製作一個花環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説好。於是李老師先取下花環,讓孩子們仔細觀察上面有幾朵花,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它們的花瓣、花蕊各有什麼特點,花的排布有什麼規律等等。這個看似簡單的預備過程,其實寓含着豐富的訓練要素:它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對事物的顏色和形狀有了進一步的掌握;而且還拓展了孩子的思維向度,使他們明白在找尋花朵的排布規律時並不是唯一的。

接下來就是動手製作了。老師先將一張A4的白紙對摺,然後將折後的白紙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後打開A4紙,按照摺痕畫出六朵花,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來,粘貼到橙色的長條紙上,再根據自己頭圍的大小把長條紙粘連到一起,一個美麗的花環就製作成功了。對摺對大班的小朋友來説比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對他們中的有些孩子來説就有些困難了。老師就耐心地教孩子怎麼先目測,然後怎麼去改變誤差等等。我覺得這個動手製作的過程很有意義,一方面,它有着嚴謹的科學精確性,比如對摺、三等分、測頭圍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張揚個性的藝術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選定。當孩子們將親手做成的花環戴在自己頭上時,每個小臉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左右腦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與鍛鍊,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中間的休息和加餐之後,孩子們頭戴自己製作的花環開始了他們的彙報演出,內容有古詩朗誦、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術健身操,有些古詩很長,家長們都可能背誦不全,但孩子們朗誦得那麼流利,且聲音洪亮、充滿激情。天籟般的童聲合唱更是把我們彷彿帶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時光,很多家長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們同唱起來……孩子的表演真是讓家長們大開眼界,也大飽耳福。

午飯時間到了,孩()子們在安靜地享受着他們的午餐。幼兒園還特地準備了些食物給家長品嚐。我嚐了幾種製作比較精緻的麪點,味道果然不錯,難怪兒子週末在家吃飯時經常會説“還是幼兒園的飯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機大飽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得那麼快樂充實,我們作為父母感到無比安心。同時,我們也感受到老師的工作有多麼勤苦。李老師那些看似無心的教學設計,其實恰恰體現了她教學經驗的成熟與豐富,而這份自如,其背後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許只有同樣作為教師的我才能理解得更為深刻吧!此外,老師們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可謂細緻入微。比如怎樣正確握剪刀、怎樣使用膠棒,怎樣處理廢紙等等,都有那麼具體的規定,這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慚形穢。

感謝辛勤付出的老師們,感謝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七

幼兒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説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淨土,那麼幼兒園本應該就是淨土中的淨土。然而,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兒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他能長這麼高時,小朋友嫻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象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裏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象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兒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讚。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兒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遊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兒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八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基本每個人都在那個地方度過了幾年光陰,都在那裏歡笑,哭泣,成長。現今的幼兒園不斷有問題爆料在社會上,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三色幼兒園事件,讓人們對幼兒園的現狀不斷擔憂,上節課觀看了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再對比如今讓人感概萬分。

張以慶在簡介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在武漢在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這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解釋。在我看來,這也是導演創作本片想極力表達的一點:審視過去。

俗話是“橫看成嶺側成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聯想的也不同,兒童眼裏的兒童,是同學,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鬧嬉戲的小冤家。中年眼裏的兒童,是頑皮的小傢伙,是可愛的小寶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老年眼裏的兒童,是希望,是遙遠的回憶和下一世的未來。而青年眼裏的兒童,是難以言説的過去和現在,是最尷尬的懷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聲中開始,在集體的沉默中結束,貫穿中間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鬧、有失望有委屈、有高興有興奮,有依戀也有不捨。這多像我們人生的軌跡啊,歡樂有時,痛苦有時,最終歸於靜寂。給了觀眾更多的聯想空間。

這部紀錄片多條線索聯合,並採用了豐富的轉場方式,在我看來最大的特色在於導演採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對成人時採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鏡頭的視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這讓本片的畫面感十分強烈,樸實平和,卻又不失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9dy4o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