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一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很受歡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薦,作為崇尚中華美食的饕餮,我也興致勃勃地在網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紀錄片。看完後,覺得在感動之餘,更耐人尋味。

感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身在異國他鄉,看到祖國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並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關的文化習俗,讓我倍感親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的是,紀錄片並不是以很系統的方式來介紹中國的美食,而是從一個更特殊的角度來介紹——美食與最普通的勞動人民的關係的角度來寫,挖藕人站在滿是淤泥的池塘邊,抱着剛挖上來的藕,充滿成就感的微笑;雲南邊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後拍賣松茸時充滿焦慮的眼神;陝北大叔,騎車三輪車賣黃饃饃時,充滿勞動自豪的話語。因此紀錄片所寫的美食,並非都如藝術品般的精緻,而是從食物最本質的功能出發,着重了食物與勞動人民的緊密聯繫。這部紀錄片並不旨在全面地介紹中國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來歌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其對食物的淳樸的追求,與當今中國充滿食品安全事故的現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就象是一種最終幻想,或者紀錄片策劃者想借此來喚醒人們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紀錄片又介紹了很多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劃者可能還想借此來團結全國各民族?

不管如何,這部紀錄片的出發點是美好的,表達方式除了新穎,更重要的是讓人感動,那種從最心底處,對誠實勞動的讚美、對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與大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嚮往與呼喚,看到在紀錄片裏出現的那些淳樸而善良的人們,我希望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動到更多的人,還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應包含的滿足與真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二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不僅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舌尖上的中國》向觀眾展示傳統農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通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瞭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於“吃”,我一直是有着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於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裏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聯上。細節,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可以吃到,但製作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裏,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製作過程,畫面精緻而優良,讓觀眾充滿食慾。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豔了。不得不説,《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着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今什麼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陝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製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麪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着與生俱來的割捨不斷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三

《舌尖上的中國》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後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廚”不僅在節目中學到了許多美食的做法而且還增添了許多(領略了)“語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媽媽正一邊看着《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一邊在照着節目炒菜。終於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興致勃勃的夾了一口,然後帶着哭腔説:“媽,菜太鹹”。海洋媽拍拍他的肩膀説:“那就讓時間沖淡它吧!”多麼幽默的媽媽啊!

説起吃,中國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歷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曉的美食不得不説---餃子。它也是我的最愛!

總聽父母説,他們小的時候,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餃子。可是現在的吃貨們是何時想吃就何時包煮。我作為現在的中國吃貨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媽媽包的小白菜餡的餃子。先説説餃子的形狀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小巧玲瓏”。一個個又圓又小的餃子整齊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謂“濃縮的都是精華!”煮好後的餃子更是漂亮,那餃子皮幾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綠,輕輕地咬一口,餃子餡的熱湯(清香)便溢在(滿)嘴裏,享受着湯中濃濃的美味!怎麼樣,有沒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呢?這就是我家餃子的與眾不同。媽媽告訴我,這用來做餃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細選的。而且和麪也有講究,要揉得有勁道,這樣包出來的餃子餡鮮皮薄才真正好吃。

媽媽的餃子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因為我知道餃子不僅味美,還包着對兒女無限的愛!

每個吃貨都有自己最愛的美食和最難忘的故事,那麼你是吃貨嗎?你最喜歡中國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四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嚐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説,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可以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着,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裏做着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保持自己體內的温度,提供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着這上面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馬上飛過去,來品嚐那裏的美食,我邊看邊擦着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麼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直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裏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給我們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可以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可以體會的回到家裏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裏,吃到餃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裏,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五

暌違一年,在萬千吃貨翹首以盼中,姍姍來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與大家見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迅速躥紅。我雖未以吃貨自居,怎奈朋友圈已被“舌尖”刷了滿屏,終於還是沒有戰勝湊熱鬧的好奇心,開啟了“美食之旅”。

空靈的鏡頭,精緻的畫面,醇厚的旁白和吻合情境的背景音樂,讓我驚歎紀錄片竟有如製作精良的傳統文化電影!各種樸素低調的美食撲面而來,大有一番“大隱隱於平凡生活”的奇妙況味,讓人味覺神經條件反射般活躍的同時,不由多思考一點。

“不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第二季第一集《腳步》在最後充滿了哲學味道的旁白中劃上句號,讓人意猶未盡。

然而在鏡頭漸行漸遠之際,我卻有了別樣的感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系列名字取得太好,觀眾嘩嘩然追慕着“舌尖”而去,蜂擁徜徉在這美食的博覽會之中,卻發現原來講述的終究還是關於“中國”的故事,是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生活、生存、奮鬥的剪影,是個體在時代浪潮裏的無奈與妥協,是平凡人對未來的迷茫與希望。

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最甜美的酥油蜂蜜,更是兄弟之間的親情友愛,是對生命中原始渴望的追求,這樣的情感,樸素卻動人。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鹹豆花的鄉土味道,更是人生路上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愛,他們沒有玫瑰花與巧克力的浪漫形式,而那一幀令人莞爾的“君愛妻”恰是風雨生活一路同甘共苦、默契包容的最好詮釋,這樣堅實而温厚的愛,亙古而雋永。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令人垂涎的海味,更是父母徹夜顛簸在浪尖討生活的不易,是半世辛勞照拂子女安穩成長的良苦用心,無私奉獻的父母之愛,無言更偉大!

在這裏看見了令人動容的情感,也看見了時光迭代的辛酸無奈。寡居的鰥夫,在暮色火光之中獨自以美味慰勞自己,只是美味無人分享會不會也減了滋味,老有所依何時從願景化為現實?那個倚着窗子獨自流淚的苗族女孩,是留守兒童羣體的小小縮影,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是人生記憶的缺憾?何以送別,唯有家鄉味道與眼淚。她説:“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道出的是所有留守兒童的矛盾與心酸。麥客的生存空間正在一點點被現代化收割機蠶食殆盡,這個曾經輝煌的職業已近日暮,那些回鄉的麥客的故事,讓人覺得不甚唏噓。後來看到媒體報道馬萬全的故事,丟下鐮刀的馬萬全説不割麥了,想去打工。看!他們從來沒有放棄,仍在為生活一路打拼!

在這裏,不僅僅是美食色香味,更是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和嘗不盡的酸甜苦辣。所以,我覺得將它定義為美食紀錄片實在太過草率,他們只是以美食的名義,説中國人的生存百態。因美食之名,行的是人文情懷的呈現,帶來的是觀者對祖國各地美食的追捧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的連鎖反應。

我雖未有相同經歷,卻時時因相同情感引發了共鳴,而潸然感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e3pv6r.html
專題